然而大部分期權並沒有什麼用

經常有用戶在拿到含期權的offer後或者在談offer時對期權問題非常關注,前來諮詢一些細節。我的觀點是:大部分的期權並沒有什麼卵用。

期權激勵的初心

其實期權是有正向作用的,讓我們從目標談起:

假設一家公司的目標是1,團隊會形成分工來拆解目標,比如研發團隊的目標可能是1.1,而一個普通程序員被分配到的目標可能是1.1.1。如果只有基本薪資,程序員認為出色完成1.1.1就完成了工作,因為這是全部目標。

但如果採用高薪資結合期權的激勵方式,大家會分享到公司的成長。員工會向上尋找目標,完成整個部門的目標,甚至整個公司的目標也義不容辭。在這個過程中,員工不僅與公司一起快速成長,自身能力還得到了提升,良好的激勵方式會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

就像 Fenng(馮大輝)雖然是技術負責人,但是看看他的社交媒體,滿屏儘是「丁香園產品推廣」——這或許也是Fenng大大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吧!

過去的互聯網公司在處理「期權」這件事上,常出現這幾種現象:

A、初創公司畫餅忽悠

A創業公司,招人時老闆總談降薪拿期權,愛招BAT背景的員工,口頭禪是「員工要靠伴隨公司成長來實現自我價值」。某員工降薪拿期權進入A公司,實際能力遠高於offer崗位需求。工作了1年多後,他發現公司的成長完全不及預期,自己一直在做一些技術能力無法成長的事。失望之下,他試探了下外面的機會,發現世界變化很快,同類型的職位收到的薪資竟然是現公司的2~3倍。

B、成長型公司打土豪易、分田地難

B公司,國內風光一時的互聯網上市公司,曾經期權是他們offer中重要的一環,某年12月IPO之夜,全公司員工們舉杯、狂歡。然而現實很骨感,隨著原先許諾好的期權變成了18:1換股,早期員工也失去了憧憬。

C、上市公司的成熟分配機制

阿里、百度、奇虎,為典型。期權被視為一種長期激勵,而非利益捆綁。對優秀員工的激勵方式是高薪資+部分期權。拿百度舉例,T5工程師Package一般為30萬/年,其中12-20%為期權;T9工程師Package一般為100~300萬/年,40%左右為期權;由於已上市,兌現相對容易。

《BAT期權哪家發的多?》| 100offer 微信號 | 2015數據

那麼,為何會出現AB式「反人性」的激勵方式?

我想,A公司的老闆是這麼想的:

然並卵,員工的真實心理是這樣的:

我太理解這種態度了,這種想法也是很合理的:期權到最後套現,是一個漫長不確定的路,如果我失去該得的薪資和獎金,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損失是划不來的。

對於B公司,老闆的心理活動也許是這樣的:

B類公司過去也有成功者,分布在傳統行業居多,他們的行業競爭並沒有互聯網領域激烈,讓老闆誤認為「我就是那麼牛逼」。對於「老二非死不可」的互聯網行業,公司出現此類現象,更要警惕。

So,普通員工/程序員如何辨別靠譜的互聯網公司?

在期權這件事上,不同公司激勵的方法、時間點均不相同,但靠譜的還是有幾點共性:

1、成功並長久的企業都會提供期權激勵

星巴克作為行業內絕對的利潤壟斷企業,期權激勵應該也是星巴克成功的秘訣之一。

2、對於普通員工,期權建立在合理薪資的基礎上

對於創業團隊,期權+低工資的組合是很難招來靠譜的Team Leader的,用期權壓低薪資的公司不太靠譜。

3、期權激勵後置且大方

對比魅族和小米,我們可以發現與魅族不同的是,小米從第一天就很重視股權激勵。留出足夠的期權池,找到靠譜的團隊,慷慨地配以股權或期權,是小米的特點。

小米合伙人構成圖 | 杜國棟

最後,我想說,

如果能夠獲得必要的信息,同時自上而下地看問題,選擇其實可以相對理性。但大部分情況下,你選擇的不過是運氣。若你斟酌了很久還在糾結,不如跟著第一感覺走。

我知道現在要做出正確選擇,

因為我不能再錯下去。

我已等待一整夜,

為你等待一整夜。

—— Stronger | 美國饒舌歌手/唱片製作人 Kanye West

文 | 賈智凡(100offer CEO)

題圖 | Yuri Shwedoff(超級荒誕藝術家)

推薦閱讀:

目前國內的期權做市商準備的如何了?根據模擬的情況對初期做出的大概判斷如何?
依據中國的法律,應該如何對期權徵稅?

TAG:互联网 | 期权 | 互联网创业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