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家:呂祖《百字銘》修行方法初探

(圖:《呂祖百字碑》)

作者:劉煒卓

摘要:《呂祖百字碑》(又稱《百字銘》)是呂純陽畢生修鍊的心得,是千百年來學道的一個指南。本篇論文試結合豐祖與劉一明先生的注釋,初探呂祖介紹的修行次第,弘揚呂祖思想。

關鍵詞:呂祖、養氣、內丹、處事、修行

《呂祖百字碑》又名《百字銘》是道家呂祖所著,原載《呂祖全書》第三卷。《百字銘》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論述了道家修鍊過程、方法和景象。呂純陽祖師是位修道有成而為佛、道兩家所尊崇的道人。他所傳下來的百字銘,更為學道之人奉為鍊氣、降心之圭旨。這裡結合豐祖等前輩的註解,初探呂祖修行方法。

《百字銘》: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主,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養氣忘言守

《百字銘》一開始,就談養氣。豐祖也說:「凡修行者先須養氣」。但,究竟什麼是氣?在論述養氣之前,我們得了解一下氣的定義。氣的寫法有三種:「氣」、「氣」、「炁」。「氣」即是後天呼吸之氣,空氣。「氣」則是人體通過飲食攝入的營養的水谷精氣,而「炁」指的是先天之炁,南宋內丹家一般認為它的存在先天先地,乃直接源於終極之道體。此炁無始無終,不生不滅,與道體的存在性徵類似。修鍊內丹惟有采先天之炁為藥物.才能證道超升,歸根復命。南宋內丹家霍濟之說:「或者又舍先天而學後天,則曰黃庭以五藏為主,一身以氣血為主.但只存思內觀,咽津納氣,亦足仙矣:殊不知後天之五行,不能飛行變化,乃形滓之物,非虛無中之氣也」(《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術類-先天金丹大道玄奧口訣》宋-霍濟之)。可見道家對「炁」的重視。而原因是「採得者,取先天之一炁也,炁數相感,悉出自然,如磁石之吸鐵,非採摘之采也。歸來者,蓋先天一炁初非他物,是我太極未判之時,自己之物也。因泊於情慾,遂忘返。我今復得此一炁,使歸其根,故曰歸來」(《正統道藏太玄部-愛清子至命篇》宋-王慶升)。道教養氣,鍊氣,都是指練這個「先天之炁」。

那麼,這個「炁」該如何養呢?呂祖點出「忘言守」。豐祖說:「養氣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氣不散,守一則神不出」。從字義上看,少言語。《參同契》也說,「閉塞其兌,築固靈株」。古人修道有一句就是「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事實上並不是因為開了,而是精氣神漏了,因為講話時精神、意志、腦力、血液都在消耗。一句話講出來,生命全體的機能都要動,所以消耗得很厲害,也就是開口神氣散的道理。同時,豐祖也點出一個地方值得注意,不但要「忘言」,還要「守一」。也就是說,養氣的「忘言守」,要忘外言(說話)外,還要止內言(雜思),意就是妄念,做工夫妄念動了就好像煮飯一樣下面的火亂吹,飯就煮不熟了。所以叫「意動火工寒」。《西山群仙會真記》論養氣法有云:「昔人以志士不語為養炁,此保炁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濁為養氣,此換炁也;失之虛。昏者,炁散神狂,真靈日厭,終無歸亦。虛者,丹田無寶,徒勞吐納,終不能住亦」。所以,不只是減少言語是「忘言」,還應該「抱神定」。豐祖又說訣曰:緘舌靜,抱神定。何為「神定」?就是指「忘言守」中「守」的境界,精誠,專一。而這套方法下來,就是下一句,「降心為不為」。

降心為不為

豐祖云:「心息相依」。「忘言守」後,自然降心。「降心」源自《金剛經》:「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也是千古年來修道之人的大問題,看看呂祖如何說:「降心為不為」。修道人都想止歇妄想,把妄想心寧靜下來就是降心,以為要自己去通過有為法強制抑制思維的活動。其實這個有為就是無為,有意把妄想心寧靜,反而寧靜不了;如果是無心,此心自然寧靜下來,所以為而不為。豐祖還提到一個法子「修行人心欲入靜,貴乎制伏兩眼。眼者,心之門戶,須要垂簾塞兌,一切事物,以心為劍。想世事無益於我,火烈頓除。莫去貪著。」正如《大丹直指》言:「塞兌者,口開神氣散,故塞之也。垂簾者,眼全開神漏,全閉神昏,惟垂簾微啟耳。兩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謂性命關也。其根生於眼,眼屬心,心生造化,自屬玄之又玄者,仙家謂之玄牝之門。心腎內日月,交接於內,兩眼外日月,交接於外,攢簇水火而不散」。

動靜知宗祖

一身之中,氣動為陽,氣靜為陰,陰陽動靜,循環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謂宗祖,也就是根本。無此最初的根本,就沒有我們的生命。所謂生身之處,即先天一點靈光之氣。那一點靈光之氣,應該隨時都不被迷住,無論靜中還是動中。這裡呂祖點了一個一般人修道人的誤區,說明了不動心不是道。禪宗也說「

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真正修道的人,不但能出世,更要能入世,動靜之中都是道。在靜中不亂,在動中也不亂;靜中也無事,動中也無事;出世是無事,入世也無事。

無事更尋誰

從「養氣忘言守」到「動靜知宗祖」做好了後,接下來怎麼辦呢?既然是無事之事,我們就要放下尋求之心。我既無心,自現道心;我既無意,自現真意;我既無氣(消除口鼻呼吸之氣),自現元氣。故而此訣「無事更尋誰」,在於戒我後天識辨之心,是對「養氣忘言守」的進一步方法揭示。日應萬機,此心無事,在這個時候更尋誰?不要像禪宗參念佛是誰,不要找誰了,因為「動靜知宗主」,不迷,不失根本。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可是也不散亂,自己能夠做得了主,不要另外找個方法。

真常須應物 應物要不迷

豐祖註:「此道乃真常之道,以應事易於昏迷,故接物不可迷於塵事。若不應接,則空寂虛無。須要來則應之,事去不留。」豐祖所說,簡要概括就是「事來心應,事去心止」,誠如《菜根譚》雲「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和剛才的動靜知宗祖一樣,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不迷自覺。一個修道的人,不是跑到深山茅棚裡頭,躲開了一切叫清凈,而是要在人世做人處事之間,保持那個真如不動、恆常不變的那個道心,能夠應物處世,自己不迷失本來清凈的本性。

不迷性自住 性住氣自回

承借前文修行一路下來,而要見性又需時時刻刻都不迷失自己那靈明不昧的覺性,不昏沉、不散亂,自己能做得了主。這樣,其自然回來的,氣自然定了。要達到前文什麼工夫呢?豐祖說,「修行人應物不迷,則元神自歸,本性自住矣。」對人處事,自己要能清清楚楚自己本性,這裡都是講功夫。不要做什麼功夫,心氣合一,引一句話來說就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維摩詰所說經》)。心氣是一元的,真正修到心氣合一,念頭空了,自然會達到氣住脈停,先天真一之炁自然會回歸。所以督子有言:「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元-陳致虛)。需要提醒的是,豐祖於此處所給的訣為:「迴光返照,一心中存,內想不出,外想不入」,似乎為守虛無自然之道法(《續道藏-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有興趣可以參閱此經。

氣回丹自結 壺中配坎離

「氣回丹自結」,氣住脈停,久而久之就定,道家講結丹了。「其法以神運精氣,結而為丹」(《正統道藏太玄部-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這裡講丹,並非肚子里真有個東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樣,圓圈中間一點,代表圓滿自覺靈明的一點覺性。當然,也可以指內丹修鍊。正統道家的養氣之法,不僅可以卻病養生,進還可以入聖登真。是以張紫陽真人云:「學仙須是學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悟真篇》北宋-張紫陽)金丹之道,簡而不繁,以虛無為體,以清靜為用,有為以成其始,無為以成其終。豐祖認為此處即為內丹,並一闡原理:「修行人性不迷塵事,則氣自回。將見二氣升降於中宮,陰陽配合于丹鼎,忽覺腎中一縷熱氣上衝心府,情來歸性,如夫婦配合,如痴如醉,二氣姻蘊結成丹質。而氣穴中水火相交,循環不已,則神御氣,氣留形,不必雜術自長生。訣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在另外一處,可為補充說明。張三丰說到:「其法行於既漏之身,將所漏之竅,復行塞閉,並將已漏之精,再行補足,及至精滿氣足,補功已畢,即神爽體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壽,不求自得,此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道藏精華-張三丰內丹三十六訣》元末-張三丰)

「壺中配坎離」,人的身體,道家比方像葫蘆。(更多相關考據參見《三皇五帝》)我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拜匏,即崇拜葫蘆。語云:「人祖出於葫蘆,天地生於玄牝」。坎離是卦名,水火意。內丹家謂為人體內部的陰精和陽氣。「配坎離」其實就是水火既濟。這樣定久了,身體上起變化,就會脫胎換骨。即是此理。悟元子在《百字碑注》中說到「用此水火,烹煎靈藥,十二時中,不使間斷,勿忘勿助,綿綿若存,《入葯鏡》云:『水怕干,火怕寒』者是也。天然水火,不假外求,神明默運」。為何是這樣的步驟呢?《了道歌》云:「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丹且修心,性定自然丹信至,心靜然後葯苗生」,即是此理。

陰陽生反覆 普化一聲雷

到了此處,豐祖說到,「功夫到此,神不外馳,氣不外泄。神歸氣穴,坎離已交,愈加猛烈精進。致虛之極,守靜之篤,身靜於杳冥之中,心澄於無何有之鄉,則真息自住,百脈自停,日月停景,璇璣不行」。雖是百脈自停,實為氣住脈停,身心澄澈,得以凈化。豐祖接著講述身體的變化「赫然光透,兩腎如湯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風之吼,腹內如震雷之聲,即『復』卦』天根』

現也。天根現則固心王,以神助之,則其氣如火逼金上行,穿過尾閭,輕輕運,默默舉,一團和氣,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踴躍,即』天風垢『卦也。」整個氣脈自然震開了,一陽來複,地雷復卦。雷是震卦有震動的現象,佛經也常說大地有六種震動,並不一定是講這個地球物理的地震,有時候是形容身體上六種震動,這也是六根轉化。一般道家修氣脈的,這個時候,氣脈一下子自然都開了。所以一脈通百脈通,就是講中脈一通,百脈自然都通了。劉一明注到「先天靈苗,由嫩而堅,自生而熟,自漸而頓,忽的造化爐中迸出一粒至陽之丹,如空中炸雷一聲,驚醒夢裡人矣」。正如莊子所講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宇宙一體,這時中脈真正打開了。

白雲朝頂上 甘露灑須彌

修到此地步,沖和清氣上升,也就是常講的「五氣朝元」。「白雲朝頂上」,這是道家的形容,就是從頭頂開始身心內外一片白光,是有相的光明。 「甘露灑須彌」,頭頂上自然有一種甘露流下來。這裡頭還帶有道家天元丹的意思。張紫陽《周易參同契》下篇附《鼎器歌》,內有提到:「真陽自動,元精出爐,下至會陰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為甘露」。當真氣化生時,其一由督脈上行百會再下行到口腔上顎的齦交穴時,會化成「金津」;其二由任脈上行到口腔下顎的承漿穴,會化成「玉液」,「金津」和「玉液」在口腔內混合後就是唾液(但不同於一般的唾液)。唾液清且甜,俗稱「甘露」。甘露也是我們做功夫到一種境界的時候,從腦下垂體下來的一種甘味的液體,從頭頂下來。「須彌」為佛家語,喻天地正中,此處喻聖胎。「真氣具足,發現於神,故曰神為氣之子,氣乃神之母,故有嬰兒降生之言,到此地步,大丹成也,可與天地同老,日月同休」(馬丹陽道士語)。

自飲長生酒 逍遙誰得知

到這一步,也就是佛家的解脫。按豐祖註:「養氣到此,骨節已開,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來不息。時時吞咽,謂之長生。訣曰:『流珠灌養靈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這是身體上的種種表現,當「聖胎凝結,神水流通」後,自給自足,「雖天地神明,不可得而測度,而況人能知之乎」?(劉一明語)

坐聽無弦曲 明通造化機

豐祖註:「功夫到此,耳聽仙樂之音,又有鐘鼓之韻,五氣朝元,三花聚頂,如晚鴉來棲之狀。心田開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經書,默悟前生根本,預知未來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視萬里,已得『六通』之妙」。到了這一步,誠如莊子云:「攝精神而長生,忘精神而無生」。了性之事已畢,神通亦具足。何謂「無弦曲」?即指無聲音之曲,大音希聲。劉一明注曰「三者既悟,惟見於空,空無所空,無無亦無。無無既無,名為照了,打破虛空,獨露全身,不生不滅,方為了當」即此類也。

都來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豐祖註:「自『養氣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呂祖真正口訣,工夫無半點虛偽,乃修行上天之階梯。得悟此訣與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譴。珍重奉行,克登天闕」。

豐祖說明了,這就是呂祖修道之口訣都是踏實修證的功夫,真的上天梯了。也就是說,人可以由此升華,超越這個現有的生命。

劉一明對此句的註解,是對全文的分析,可供參考:「『養氣忘言守』一句,統言修道之全體大用也;『降心為不為』一句,言煉己築基也;『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二句,言煉己築基,須要識得心也;『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二句,言煉己之實功也;『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三句,言煉己功勤,還丹自結也;『壺中配坎離』一句,言丹還後,內爐之功也;『陰陽生返覆」一句,言陰陽變化,由嫩而堅也;『普化一聲雷』一句,言脫丹法象也;『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二句,言服丹後之法象也;『明通造化機』一句,是總結了性了命之大義也。以前十八句,還丹大丹,始終次序,火候工程,悉皆吐露,至簡至易,約而不繁,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近達遠,端的為修道者上天梯也。曰二十句者,並結尾二句言之也。」

總的來說,《百字銘》從「養氣忘言守」至「氣回丹自結」是第一段養氣修鍊的過程,「壺中配坎離」到「明通造化幾」可以說是第一段修鍊的果。整個修鍊就在前面九句45個字。只要能夠練

到結丹了,後面所說的境界都應該會隨著自己所下的功夫和時間而一一呈現的。這是呂祖的修行經驗,無價之寶,怪不得豐祖說,「得悟此訣與注者,可急行之……珍重奉行,克登天闕」。

粗淺之言,只是個人一得所見,不入學術預流,未足以論下學上達之事也。

參考文獻:

1.《我說參同契(中)》,南懷瑾,台灣老古出版社

2.《道藏精華》,蕭天石,台灣自由出版社

3.《通關文》,(清)劉一明

4《參同契闡幽》,(清)朱雲貴

5.《悟真篇闡幽》,(清)朱雲貴

——————————————————

聊一點心得,關於生活與修持;

說一些故事,關於文化與價值。

雖夢宅虛無,本乏可留之陳跡;

而空書斐亹,終成不著之冗文。

weixin.qq.com/r/cjnfx-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氣清景明,春山遠矚
每個人都可以成功——感悟《老人與海》
《道德經》:大道至簡,為什麼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黃帝內經:找到你的「真身」

TAG:道家 | 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