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整體思維
(本節屬於:第一章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將質疑者們的指控集中起來,會發現它們的論述模板是這樣的:
材料:一段韓寒說話結巴的錄音。結論:瞧瞧,他根本笨得連話都不會說。
材料:一篇韓寒寫得不怎麼樣的文章,或一條用詞有誤的手機簡訊。結論:韓寒造句都不通順,根本不會寫字,是小學生、文盲水平。
材料:視頻中韓寒把自己書中的一段話忘掉了。結論:他連自己的作品都不熟悉,一問三不知。
……
其特點是,摘取一句話或者一小段相關視頻,然後試圖從這些瑣細材料中得出大論斷。現在,筆者嘗試把它們「合起來」:
既能用嚴謹文風寫傳記,也能用俏皮話寫青春小說與時事評論,引發了幾百萬80後讀者共鳴的奇才韓仁均,學貫中西、英文流利,就連流行歌曲、少年動漫、車輛檢修都樣樣精通。他在鄉下老宅里隱藏絕世天份,窮困潦倒二十年,苦等兒子成長到能「扮演作家」後,方才開始躲在幕後不停推出銷量上百萬的佳作。
而他的兒子韓寒,是個行文造句都不通順、在鏡頭前連話都不會說的小學文化水平的初中生文盲,每日周旋於老師、同學、編輯、記者、讀者之間,卻從未被懷疑,就算有,也被可恥地收買了。由於利潤分配合理,居然沒人爆料。成功行騙13年後,這個騙局最後卻被一個枯坐電腦前的宅男,慧眼發現了。還列出了幾百條疑點呢!
質疑方其實能看出這個故事並不合理,否則他們會去證明韓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這樣才能與編輯和作家朋友交流而不露破綻;有談吐和急智,這樣才能應付交際場面與記者。但他們並不在乎。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筆記四:聳人聽聞的指控
為什麼質疑者傾向於提出聳人聽聞的指控,哪怕付出邏輯上削弱自己論證的代價呢?
因為他們的目標不是「求真」,而是儘可能地「傳播」負面話題。材料完整、屬實,邏輯嚴謹,並不帶來傳播力。只有聳人聽聞的論斷,才能吸引眼球,令話題急速擴散,影響易騙人群。這類人群對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並不敏感,對構陷目標並不熟悉,往往缺乏思維能力。
此外,還要追加輔助手段:以數量彌補質量,拋出成千上萬個指控,當信息數量超出旁觀者的認知能力後,他們就難以專註於材料和邏輯本身;散播仇恨,營造派系鬥爭的氛圍,可調動更多的人懷抱既定立場參與進來;污損對方的人格,則會令己方人員產生虛幻的道德優越感,用情緒代替思考。這些手段的目標都是削弱大眾的思維能力。
其實,方舟子自己在科普時,經常強調對這類手段的態度:
首先要培養一個懷疑的態度,對那些說大話的要懷疑,話說得越大的越要懷疑,不要碰到有人說大話,你就被嚇住了。這裡有一個原則就是:非常驚人的主張,需要非常驚人的證據,你說的那個主張越嚇唬人,你必須拿出的證據就要越充分。你只要掌握了這一條,你就不容易被這些假話、這些大話給嚇住。[13]
但他「打假」時卻不這麼做。各類歪曲的信息,誇張的描述,脆弱的論斷,甚至對敵手的人身攻擊,隨時取用。他在電視節目中彬彬有禮,但在博客、微博、新語絲網站等地面向粉絲髮言時卻完全不同。他稱呼對手為:弱智、文盲、人渣、小丑、混混、騙子、假貨等;對手的支持者則是:方黑、同夥、水軍、托兒、豬隊友、腦殘粉等。他還會給對手起各種貶低和侮辱性的外號,就跟小孩兒吵架似的。
在旁觀者看來,這些行為幼稚而不可理喻,但其支持者卻樂此不疲,他們認為這是嫉惡如仇的表現,並努力模仿。在這樣的辯論環境下,瘋狂造謠傳謠的被認為有正義感,毫無常識的被稱作專家,罵人最陰損的被視為犀利,騷擾對手及其家人的行為被鼓勵,稍有懷疑者則打成叛徒、卧底,清理出鬥爭隊伍,最後集體自我宣稱勝利。對手的言論則往往被惡意截取、歪曲,顯得愚蠢可笑。當對方以證人、證據駁斥後,他們還會在裡面找「疑點」,並沾沾自喜地宣告:「你提供的證人、證據,反過來證明了你確實作假。」——這個圈子裡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智力高超,而無法意識到這種論斷有多麼瘋狂和愚蠢。
要從瑣碎細節和惡意氣氛中脫身,就必須掌握整體思維。南開大學教授、網民南開老沙闡述了其要點:
如荀子所言,「小辯而察,見端而明,本分而理」……所謂「小辯而察」,是指對各種細枝末節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判別……所謂「本分而理」,是指對事物本質的價值判斷……所謂「見端而明」,是指對事物運動發展過程的脈絡分析,「見端」是要把各種細節符合邏輯的組合成一個完整框架……
以韓寒的新概念作文競賽為例,如果韓寒的參賽以及獲獎存在黑幕,那麼這樣的黑幕應有整體輪廓的浮現。誰是主謀,誰是幫凶,整個作假過程是什麼,作假的利益動機是什麼呢……如果有黑幕的話,大可讓韓寒提前知曉複賽題目按時參賽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地拿個一等獎。無論是《萌芽》還是李其綱都有這個能力,為什麼還要搞個刻意丟失複賽通知書再努力補賽再上演生死時速般的參賽過程呢?此次作文競賽過後,其他社會媒體介入,在諸多獲獎學生中選擇了韓寒進行宣傳,韓寒由此登上神壇,如果這樣的過程能夠被韓寒的父親策劃並駕馭的話,為何他父親要選擇「新概念作文比賽」這樣的民間競賽而不是正規的官方比賽呢?為何韓寒後來還拒絕了被免試錄取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呢?放棄所有輕而易舉能獲得的造假成果,偏偏要選擇一條完全不靠譜的造假道路,這樣的造假過程符合「常識」嗎?更何況迄今為止比賽組織者和評委的證人證言全都不支持比賽造假的質疑,為何方舟子還抓著他自認為成立的「本質」不放呢?以細節的「小辯」來製造懷疑的氛圍,但在整體邏輯上無法形成鮮明穩定的框架,比賽有黑幕的結論能夠成立嗎?以韓寒文學作品中的代筆質疑為例……如果方舟子認為不符合「常識」的內容是中年猥瑣男代筆所為,那麼其餘數量更大的符合中學生生活經歷的文字是誰寫的呢?張放的各種文本分析方法將「小辯而察」發揮到了極致,但是得出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按照張放的分析,寫出韓寒小說的人應有深厚的文史功底,有卓絕的英語水平,既能寫舊時代的大學生活更能寫新時代的中學生活,這哪裡是韓寒的父親啊…………對普通人而言,獲得各種各樣的碎片化知識是很容易的,但是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並形成穩定的體系,才是最困難的。對判別事物而言,獲得各種各樣的細枝末節的特徵是很容易的,但是把這些特徵去偽存精地整合為完整一致的邏輯架構,才是最困難的。人的認知從自發走向自覺,從現象走向本質,從必然走向自由。其核心問題就是經由「見端而明」的探索,將「小辯而察」的細節與「本分而理」的結論進行整合,形成穩定可靠的認知……在方舟子的質疑過程中,只有對「小辯而察」和「本分而理」的生拉硬配,壓根就看不到「見端而明」的完整邏輯,這種為了結果不擇手段的打假,實質就是在造假。[14]
當今,人們從網路中接收大量瑣碎的材料與論斷。然而,普通人通常不具備深究每塊信息碎片可靠性的能力與精力。不斷地就同一目標,製造瑣碎的負面信息並集中傳播,這種手段叫信息碾壓。它被很多媒體採用,但在認知上十分危險,因為瑣細材料不一定具備代表性和完整性,宣傳者很容易隱瞞與其相左的信息,灌輸預定的結論。喬治亞理工統計學博士、網民被打飛寫了篇數學科普談這個問題。
不少人提出,弱疑點能夠串起來增強質疑力,形成力度等同於強疑點的「證據鏈」……假定從韓寒作品裡找到ABCD四個疑點,如果真沒人代筆,每個疑點出現的可能性僅為50%,四個疑點同時出現的概率為50%的四次方,即6.25%,這是個較小的數字,反過來似乎說明了韓寒沒代筆的「不可能性」。
……很可惜。這種計算是完全錯誤的。為什麼錯?破破的橋 的解釋是,這些弱疑點不獨立(也就是說,某個出現的話,其他的更有可能出現),因此概率上不能直接相乘。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其實,弱疑點串不起來的關鍵原因很簡單:未考慮總樣本數。……我們不妨把50%這個數值再調小一點,變成10%……如果韓寒沒代筆,則4個疑點同時出現的概率將是10%的四次方,也就是萬分之一,這無疑是很小的一個值……但是,別忘了,這四個疑點是翻遍了韓寒的大量作品和訪談才找到的。假定這四個疑點是韓寒作品中出現的四句話,而韓寒作品中與代筆問題有關聯的話共有100句(這顯然保守了),如果韓寒無代筆,則每一句達到此可疑程度的概率均為10%。……先用常識判斷。既然每一句如此可疑的概率為10%,則100句中如此可疑的話總數應為100×10%=10句。能挑出四句或更多的可能性極大。再看看數值計算,具體公式這裡不演示了,可利用二項分布或其正態近似……答案約為98%。換句話說,因為沒考慮產生疑點的「樣本總量」,將98%的可能性,誤算成萬分之一的可能性!在統計學中,這叫survivial bias(倖存性偏見)。也就是說,專挑可疑的,但不看這些可疑事件是從多大樣本量里挑出來的。而樣本量足夠大後,總能挑出來足夠多,放在一起挺嚇人的。但其實什麼都說明不了。……我認為這正是一切深文周納的陰謀論得以奏效的本質原因。有點可疑但不那麼可疑的事情單獨挑出來放在一起,對旁觀者造成很大震撼,這時候,就算別人指出還有很多事不可疑,但人類心理天然反應,對那些不可疑的事情不大關心,但就是惦記著可疑的那些。此時,懂一點數學,就能有效的防止被忽悠。[15]
這種常見的錯誤行為在科學研究中叫做選擇性取樣。例如僅記下實驗中與理論相符的數據,對大量與之不符的結果,則找出各種理由予以忽略。這樣能得出任何你想要的結論,但與真相無關。
在日常生活中你絕不會這樣運用「概率」——今天,鄰居居然比我上班早,把車開走了,可九成情況下他都比我晚哪;在飯店碰見面熟的美女,可九成情況下她這個時間點不會來用餐;開車到最忙的那個路口,居然只等了一個紅燈,平常可得等倆;路邊電線杆上烏鴉好多,平常可是空空如也。四件事同時發生的幾率約為10%的四次方,只有萬分之一,每30年才出現一次,一定是做夢!
沒人會犯這種錯誤,因為身邊絕大部分事情都很正常。只有被先入為主思維嚴重干擾時,人們才可能選這些小概率事件作為材料推論。更常見的情況是,因為懶於主動尋找全面信息,你在自己不熟悉的話題和領域內,被人有意灌輸了特定的片面材料,從而誘導出錯誤的觀點,這就是信息控制。
[13] 《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謎》新書首發暨讀者見面會文字實錄。
[14] 南開老沙 新浪博客《超越猥瑣——也談方韓兩派網路論戰的論辯表現》。
[15] 被打飛 新浪博客 《弱質疑和忽悠能「串」成強證據鏈嗎?並淺析陰謀論得以奏效的數學基礎》。
註:由於本書定稿於2013年10月,所以附註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無法在網路上找到,對原始材料感興趣的讀者請參見本書閱讀提示。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目錄、腰封與閱讀提示
推薦閱讀:
※命題「這個蘋果一定是被你舔過的」、「蘋果一定是紅色的」的否定是什麼?
※如何來確定我認為的顏色是別人眼中的顏色?
※怎麼證明「命題與其逆否命題的真偽是相同的」?
※「A:有些國家有核武器、B:有些國家沒有核武器」為什麼當 A 為真命題,B 真假不一定?
※邏輯問題:A是B 是否等價於 「A=B」?
TAG:逻辑 |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 | 阴谋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