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看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之後,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呢?

如圖,我喜歡看一些歷史類跟經濟類的書,但是每次看完,感覺都流於表面,沒有想法跟觀點,更沒有深層次的思考跟評論,很苦惱,請知乎的大神幫我指點迷津!!感謝!!!


魯迅說過:讀書讀一遍只是淺淺地理解,要多讀幾遍,這樣才會去思考。

這種情況人人都會有,不過是時間問題,有些東西不必馬上做完,我們還有很多時間。

讀書真的就好像鋪墊你腳下的石頭,你會發現某天某件事情想起某本書的內容,就會開始反思書中的內容,那一刻,突然醍醐灌頂,瞬間明白了所有事情。

「最怕某天聽懂了一首歌」

原理不過如此,你會目光比別人都放的長遠,想的更多,理解的更多。

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三色事件,我腦海里突然炸出《1984》,我就開始思考社會主義真的是人民的社會嗎?

讀書量多,並不代表學的比別人多,上英語課時,老師都會說積累多少多少單詞,讀書亦如此。

人人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大多人眼孔淺顯,只食表面,不懂內涵,破萬卷,我覺得是把一本書翻到破為止才算真正讀懂一本書,有些言情小說,網文的就不算。

你有焦慮,證明你有進取心,那麼對這類知識的渴望也異於常人。能讀一遍就可以讀第二遍。

有的書讀好幾遍你也不能深刻理解,那這本書的內涵可能十分深厚,要麼就是本忽悠人的書,精神病與神不總是一線之隔嘛!

看完點個贊或者關注唄,你可能見證一個知乎大V的成長 更多文章可以關注我的專欄(狗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硯九璃 謝邀~

私以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所閱讀的書籍種類,可能只是流於表面(但我認為無論是歷史學還是經濟學都不是流於表面的書)

第二 ,閱讀方法!看書無非兩種方式,精讀與略讀。對於學術類等晦澀難懂的書,我更建議精讀。(但並不是說略讀不好,略讀多在會意,也有其中妙處。)

如果你想有所收穫,我更建議你做簡略讀書筆記,或者做到常思。也就是說,讀完一個小小的章節,要加以思考。可以自己給自己提問題,也可以把認為精華的地方回讀一遍。(我讀名著時養成了常思的習慣,簡而言之就是回味)做到了這些 ,讀到書的末尾,即使你不能收穫很多技術性方面的知識,但你至少在書中走了一遭,這已是最大的收穫。

最後,讀書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有功利性的讀書,這樣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畢竟書籍只是眾多不同的人的不同思想在紙上呈現的形式,它並不能保證你必有收穫。但我們從書中得到最有益的 ,不就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時」的快樂嗎?

當然,如果回答開頭給你分享的一些讀書技巧能夠幫助到你,那就點個贊吧~?乛v乛?嘿嘿


所謂讀通是指理解作者意圖並且可以聯繫實際,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運用

這不僅是要把書讀透,還需要對書里講的東西相關場景,或者原理相通的人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和總結

就是知識廣度的問題,日常積累很重要

閱讀

提煉思想

將提煉的思想放到其他場景內驗證

從驗證結果中得到普遍含義和特殊案例 從而使知識和觀點獲得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所謂融會貫通


看書,貴精不貴多,一本好書能讓你看十遍都不覺得厭煩,自然就對這本書有了思考。

就拿題主所說的歷史類的書來說,這類書通常都是作者自己對於某個歷史事件的理解,僅代表作者想法。且不談正史野史,一個歷史事件不僅僅只是書上所撰寫的那幾段字,如果真要細究,一本書也不夠寫的。題主所說的不能思考,只是因為沒有往深處去想。

就拿「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來說,當讀到這句話時,就想著:這句話是誰說的?唐太宗;是因為誰說的?魏徵;為什麼說這句話?因為魏徵死了,唐太宗有感而發。就是要有這種思路。說白了就是往下深究,對於一個問題的好奇會使你不斷的想要挖掘它,這樣就會有想要思考的慾望了。

————我是歡快的分割線————

嗯,答主第一次受邀,不周到之處,歡迎批評指教~


讀書是每個人都會而且很容易的,但是思考卻不是,思考是不容易的。

不容易的地方在「思考什麼」,如果有傾向性的帶著問題去讀書,那麼這樣思考起來是最容易的。

而如果本身沒帶著問題去讀書,那麼需要你有發現問題的能力。

可以說歷史類的書籍是最能引發思考的了,歷史對於現現代來說是最完美的參照物,歷史上發生的事絕對不是孤立的,在現代里處處都在重演,只是形式不同,看到歷史事件發展自然就可以聯想到現在的很多問題。

你看完書沒什麼想法的話,這個現象應該不只局限在讀書上,應該是你以孤立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要我來說的話,要對一個事物產生思考有兩個因素:

一是聯想,如果只孤立地去看待事物,那麼自然就不會產生思考,那叫欣賞,只有開始去探索物與物之間的關聯才會產生思考。

二是信息,只有你腦袋裡裝的事物足夠多,才能去探索他們之間的聯繫,這也是聯想的基礎,信息之間的關聯能讓你接觸到新的事物,新舊事物之間又有關聯,這簡直是無底洞。

要對一個事物產生思考勢必不能局限在那個事物上,你得聯想,古代與現代,書本與現實生活,動物與植物,只要你注意的事物越多,你就會產生思考的。


謝邀

並非大神。。。

如果針對一個問題有自己的觀點,自然是非常好的,但是這種觀點是來自自己的已有的見解和相當的了解,比如說你看完很多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書籍,從不同角度不同的階層了解這一事件,這樣你才有比較和權衡的條件,如果你只是第一次了解這件事,或許都見識不到他的全貌,自然很難談得上有自己的觀點,即使有,也難稱的上有見地。

所以我個人認為,先要進行廣泛的閱讀,然後再去看看相關的見解,來自不同的人都觀點,之後再進行自己的考慮和權衡,自己自然也會有相應的看法,這樣才不至於被人帶偏了。現在網上的評論大多是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沒能了解事實的全貌,就已經開始站隊和爭論,最後只會釋放出極大的惡意,卻難以進行有成效的討論,反倒是帶節奏的,觀點十分偏激的更容易受到關注。

以上


有一句大概很俗的話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可以增加知識。

行萬里路,大概就是閱歷吧。

讀書,我記得有人說過你讀過的書會融入你的血肉里,即使你忘記了讀過什麼。

閱歷,年紀尚淺,不敢說太多。我只是在不少遇到事情的時候,會因為讀過一些書而產生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簡而言之,先讀書,再行路,就會產生自己的想法。

以上僅為個人拙見。


謝邀。覺得自己思考不夠深入,你可以試試先抓住某一個事件的片段,不斷往下挖,參考當時的各種背景,查查資料。發展腦洞,想想哪些因素決定了哪部分情況,沒看後續內容自行推理髮展,再進行對比。找找異同,思考原因。再聯想各種類似事件和發展,想想有哪些原理,再看看前人理論。腦洞只會越開越大。加油^ω^


這些書都離你的生活太遠,不能引發思考

例如你讀玄幻小說只是看個爽快不會和生活中的故事來相對應,但是你看賈平凹等嚴肅文學的時候就不一樣,那些書中的故事來源與生活,是社會的總結和思考,離你自己很近,很容易引發對社會的思考。

那些歷史經濟的書也一樣,你在吃喝拉撒的時候大部分不會用到,怎麼會產生思考。

所以只有把書中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起來,思考其中的關聯,不斷的鞏固學習,慢慢的就不會只流於表面了。


記得08年或是09年上大學時在圖書館,一般我看經濟學類書喜歡看最新出來的作品,當時看到《長尾革命—顛覆二八原理》類似書名的書,是本美翻譯書,因為學經濟學專業,當時很好奇,就看了看,覺得也有一定道理,因為從事相關營銷管理方面工作,畢業幾年後,長尾客戶不斷被提起,到現在都開始普遍提了這個名詞了。現在每次講課老師提到類似理論的時候,我自己很有種認同的感覺……

有很多書里的知識或者理論其實總結的已經比較好了,稍加應用你便會有想法了


謝邀(*/ω\*)~

我們不是為了感知而讀書,因為不是所有書都能樹立起你對於事物的觀點。

我想我總能找到我所適合的書,並且與它相輔相成。用這類書培養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思考一本書的價值。

我想你不能有所思考的文章,也許不是最適合你的文章。

畢竟我很小的時候讀過許多書,然而也就只是讀過去了。可是後來有一些我忘了,另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長大後的生活,比如我如何用自己的角度思考一個社會現象。

這時候的觀點,無論是積極抑或消極,都與我曾讀過的,我認可的書有或深或淺的聯繫。

啊這就是老師說我議論文總批判的原因。′&<_`(無奈~)

慢慢讀,讀書戒焦戒躁。

末尾賣萌?(??? ? ???)?~


以我的經驗,最關鍵的是經驗,或者叫做知識積累,當你對某一領域積累了相當的知識,自然會產生辨別力,會對某個論著產生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如果讓我讀經濟類的書,也會沒有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對經濟一竅不通,他寫什麼對我來說都是天書。但文學類的我多少都會有點觀點,喜歡或不喜歡。當然興趣也很重要,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自然願意多思考,討厭的東西除了敬而遠之也很難產生其它的想法。


謝邀,想了想或許有這樣幾個可能:

第一個可能:你沒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因此不能感受,所以沒有共鳴,也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了,這種情況不必強求。

第二個可能:作者寫的東西太散,以至於到後來你一遍可能讀不出來什麼,太雜,這種情況多讀幾遍或許會好一些。

第三個可能:作者留給讀者的想像空間太小,以至於不能引起你的思考。這種情況需要自己塑造思考框架。

第四個可能:你沒有具備適當的知識與技能去理解,因此渾渾噩噩的,這種情況了解相關知識與背景然後分幾部分來讀或許會好一些。

以上,共勉


我覺得可能是這樣的。

一,可能真的沒有什麼感悟,各種書,作者,可能給讀者留白的地方,給讀者共鳴的地方太少了。已經把所有的地方都給你看了,所以可能就不會有什麼供你思考的方向。

二,可能與書的種類有關。經濟類的書,啊,我沒看過。歷史類的書最近看了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和馬王爺的一本。因為都是趣說,所以,我也是當擴展知識面的書看的,其實也沒什麼感悟(嘿嘿),可能這兩類的書都是講知識的書,所以感悟就比較少吧,看這類,應該是積累的過程吧。

最後是自己的一點點經驗。我看書也就是湊熱鬧看那種,感悟,也是從去年開始才慢慢寫慢慢了解。看完一本書,合上,想想書的內容,可能就會有些觸動人心的點浮現吧。

謝邀。


你可以試試這樣:每次看書之前就先看他的目錄。然後拿一張A4紙寫幾個問題。帶著問題去讀這本書,可能有所收穫。

至於你為什麼沒有自己的理解我也不知道。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