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里「吃」和「喝」的界限是怎樣的?
01-26
以及說普通話的時候。
我自己說普通話時習慣以食物咀嚼與否作區分。「喝」通常對應水、茶、酒、奶、汁無需咀嚼而又濃度不高一類;需咀嚼或濃度高一類,如湯、粥、酸奶、飯、肉、菜、面、粉、餅、葯等等,都會說「吃」。若有「吃」、「喝」以外說法,如「食」、「喫」、「飲」,也可講解一二。
全部吃,不喝。連香煙都吃,生活也是吃,服不服?
昆明話喝可以說成吃,吃不能說成喝,而且老昆明還特別喜歡只說吃,很少說喝。等於普通話的吃還可以說腫、甩。香煙還能說逮、咂。
不過二十歲以下的娃娃不會把喝說成吃了,吃喝和普通話一樣咯。世風日下啊
哦,正常來講普通話吃喝應該是只要進食的主體是稀的就該是喝,跟嚼不嚼沒關係,湯和粥都是喝的。//在這裡吐槽南京話的喝餛飩中原官話裡帶湯的東西都是要用喝的,以至於產生了以下兩個很有趣的負遷移
- 喝麵條 可能因為習慣上麵條都是稀的,但現在在很多人的口語里哪怕是乾的不能再乾的麵條也會用喝字
- 喝膠囊 第一次從一個高中室友嘴裡聽到這個說法時和他吵了一晚上……因為聽起來實在是太荒唐了。我猜想可能在固有的思維方式里所有的藥物都得是喝的,所以膠囊也得是喝的。當然指的也有可能是用水送服的過程吧。
北吳是一律用吃吧。
贛語也一律都用吃。
維吾爾語不是方言是獨立語言
維吾爾語里飯叫 tamak和 ash喝叫 ichish
吃叫yeshash 可以跟ichix和yesh都可以搭配,tamak一般只跟yesh搭配
據我考察:抓飯、拉麵這種沒有湯水的 需要嚼的一般用yesh吃稀飯、湯這種有湯水的不需要嚼的一般用ichish喝喝者,帶湯扒拉也。
比較有特色的是煙是喝的,一個東西有時候用吃喝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喝酒就是喝酒,而吃酒指赴酒宴。
湖北,吃煙喝酒,要是描寫吃喝這些動作的話那就多了。
膠東方言里「吃」多用於固體類的食物;「喝」多用於包含液體的的食物,比如喝西瓜、喝麵條(多為打滷麵等湯麵),且方言里「喝」發音為ha(三聲)。
湘東北某地級市:
喝湯
恰水/喝水
喝牛奶
恰(人的)奶
恰茶
恰奶茶
恰酒
恰煙
恰葯
恰檳榔
恰粉/唆粉
恰稀飯
恰西北風
山東泰安人喝麵條
來自四川某小城。在我們當地的土話里,除了飲用水較少用吃,其他大概都可以用。
吃(qi)豆漿吃(qi)酸奶
吃(qi)稀飯,不論有多稀(土話不說粥,我們沒有什麼粥的概念,除了八寶粥)吃(qi)米湯吃(qi)蜂蜜水(現在其實更常見的是ci或者chi。當然,和普通話的發音不同)由於受到普通話的衝擊,加之很多年輕一代覺得土話很土,很多地道的當地話正逐漸被遺忘(農村基本保留著),除了罵人調侃的話,現在像我們九零後之間的交流簡直是普通話的四川版。潮汕話一律用「吃」,其實我覺得應該是「食」,因為我們說的「食物」是「食」和「吃」同音,有沒有懂的小夥伴解釋一下?
山東濰坊昌邑市,膠遼官話萊昌片
吃,動物食用固體食物,如吃饅頭、(鳥)吃食也泛指動物食用食物,如吃飯(指整個過程)
喝(ha),人飲用液體飲料,如哈水至於固液共存物,那要看是在液體中加入固體,如哈鹹湯,還是在固體中加入液體(暫時沒想到例子)
也有些地方是可以混用的,如吃古扎(水餃)、哈古扎(一種手擀麵)怎麼順怎麼來,除了哈饅頭吃水這種引人發笑的說法。永遠記得南方人在聽到我喝麵條兒,喝速食麵後的笑容。
客家話:吃:食、咥、嚼、嚙、耙、舐、灌。喝:飲、呷、咕、嗍、吮、灌、食。
推薦閱讀:
※不如,去高淳吧!
※樂色(垃圾)的由來?
※為什麼常熟話聽起來很高貴?
※只有江蘇常州方言中把包子都叫做饅頭嗎?
※一種方言為什麼會出現被另一種一個方言包圍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