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革命黨人算"皇漢"嗎?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分地權。

——《中國同盟會綱領》中的一部分


哪怕取「皇漢」在今天網路語境下的極端含義,革命黨人中也不乏主張只要「漢地十八省」、對滿族進行報復屠殺的激進者,而在這個詞還不是貶義的當時,能稱為「皇漢」的就更多了。

因為「反滿」和「反帝制」並不是矛盾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而是高度重合的。在這種情況下,比較這兩者誰更核心其實沒什麼意思。但是由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歷史功績,很多人就無意甚至有意忽略了其中的漢民族主義因素

「反帝制」當然比「反滿」更進步一些,但是在整個革命過程中,動機和前期的動力顯然是「反滿」為主以孫中山為例,他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最初動機的:

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長大後事,然革命之最初動機,則予在幼年時代與鄉關宿老談話時已起。宿老者誰?太平天國軍中殘敗之老英雄是也。

黃興家中有「永不出仕清朝」的祖訓,深受王夫之思想的影響,而且十歲就喜歡讀太平天國雜史,他接觸西方思想也比孫中山要晚的多。

「如果是漢人朝廷革命黨依然會造反」,這種假設不能說不對,但是恐怕低估了「推翻帝制」的難度。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並不是一定能夠推翻君主制,不然現在就不會還有那麼多君主國家了。今天的人看待當初的那些「保皇黨」,「立憲派」,不要隨便就覺得那些人傻或者壞,就中國當時的情況來說,並不是廢除帝制的思想多麼深入人心,而是保皇立憲之類的路,在清廷這裡實在是走不通了。

漢人朝廷對待百姓未必更好,也會有壓迫和反抗,但是他只要會包裝自己就可以了。民族主義這一近代史上起了巨大作用的思潮,對滿清來說是敵人,對遭受西方侵略的漢人王朝來說卻是朋友。只要統治者智商正常,就應該知道這是一個維穩利器。這種情況下,沒有天地會哥老會等支持,也不能靠「驅逐韃虜」的口號吸引熱血青年,只能宣傳「民主共和」的革命黨,能有多大的勢力?

哪怕統治者是智障,一路作死,也搞出了什麼「皇族內閣」,也只能讓人對這位「昏君」失望,沒有民族主義情緒這一外力,想要擺脫皇權神聖思想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來個政變,換個皇帝就能續命了。如果是類似明朝的體制,皇族自救比較困難,那也不是問題,統治階級會選出合適的領導人的,會有「袁世凱」來逼宮的,這個時候,他是選擇學習前輩權臣,架空或者廢立皇帝,逐步篡位的可能性高,還是先搞共和然後過幾年賊心不死又突然稱帝的可能性高?

清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也還能算得上有功有過,但是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一波帶走帝制真的是他僅有的歷史功績了。


算皇漢,辛亥革命是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雙重革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民族革命,「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民主革命。首先,自滿清入關以來,漢人一直進行堅決的抵抗,迫使滿清用了整整40年才完成統一。其後,漢人雖然表面上接受了滿清的統治,甚至包括剃髮易服這樣的奴隸標籤,但私下的反清活動從未終止。各種民間會黨皆以「反清復明」為口號,所謂的「反清復明」,其實就是反滿復漢。民間延綿不絕的反清活動,反過來又加劇了滿清朝廷的不安全感,使得後者進一步採取高壓政策,如長達150餘年酷烈的文字獄、「閉關鎖國」政策等等。滿清268年的歷史,從一個側面看,就是一部滿清與皇漢的鬥爭史。到了晚清時期,這些「反清復明」的會黨,就成了革命黨人所依靠的重要力量。孫中山本人就是天地會成員,他在美國的主要支持者司徒美堂是洪門大佬。革命黨人早期發起的起義,所動員的力量也以會黨為主。後來他們發現新軍比會黨更適合搞革命,所以轉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新軍上了。說到這裡,就要談一談新軍了。如果說會黨代表的是傳統反清復明的老皇漢的話,那麼新軍就是接受了西方近代民族主義思想的新皇漢。滿清編練新軍時,為了提高軍官素質,派遣大批留學生赴日留學。這些留學生在日本接觸了當時流行民族主義思想,於是紛紛加入反清革命組織。回國之後,他們受到清政府的重用,一般士官學校畢業生起始軍銜就是少校。他們把本意作為維護滿清統治而組建的新軍變成了反清大本營,一些日後在民國政治舞台上活躍的人物,如李根源、蔡鍔、李烈均、唐繼堯等都在這個時候頂著新軍軍官的帽子搞反清活動。可以說,辛亥革命就是這幫新老皇漢們搞出來的。


那時候正值「千年未有之變局」,國內外局勢的變化非常之快,學界政界人物的思想也在不停的發展,民族主義者們當然也不例外。

當時民族主義的三個代表人物:

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文化民族主義領軍人物,主張以文化和歷史劃分民族,兼采族裔民族主義部分觀點。
他早年認為「孔子為素王,滿洲為客帝」,承認清政府的合法性,但是隨著清政府一次次對外戰敗,開始接受排滿的思想。

輿論界之驕子,梁啟超先生,在公民民族主義理論基礎之上建構了「中華民族」這個概念。
當之無愧的民族主義大家。

同盟會孫逸仙博士,早年是族裔民族主義者,排滿思想比較激烈,主張「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後期思想受梁啟超影響,口號就改成「五族共和」了。

民族主義者的一個優點,就是共同體內部的包容和團結,不論是哪種民族主義,都可以團結在「中華」這面旗幟之下。

清末的革命黨人算不算是民族主義者,這根本不能算是一個問題,應該說是一個常識。

至於說「皇漢」,這個詞就和「小粉紅」「公知」一樣,根本沒有準確的定義。

一個身兼「皇漢」,「公知」,「小粉紅」數職的人如是說。


在辛亥革命前的清朝末年,各種族的關係大體上是在轉好的。在清朝面臨危機的狀況下,傳統的天下觀念很快演變為一種國族觀念,這種國族觀念很快壓倒了狹隘的種族觀念,取代它成為革命的主導觀念。有張榕(滿族)、巴文峒(蒙古族)等並非來自漢族的革命者加入到同盟會中。

其結果是,在辛亥革命發生時,大多數的地區都不以當地的駐防旗人為革命對象,一些地區的旗人推舉了代表表態擁護共和,其餘革命的主導者則表態保護旗人的生命財產。大部分地區為了防止旗人在革命後失去穩定的生活來源,都實施了一定的措施,例如籌劃興辦旗人的工業和手工業,或者繼續發放數個月到數年的餉銀,雖然這些措施大多數都虎頭蛇尾,但這顯然應該歸咎於辛亥革命後全國範圍的政治困境,尤其是財政困境,而不是種族之間的關係。

至於出現種族仇殺的地方,大多數是由於該地的旗人仍然是清朝統治的維護力量,或者該地的旗人本身就是軍事組織。例如西安之類旗人進行了激烈抵抗的地方,就尤為嚴重。但是在旗人已經融入當地社會,成為市民的地方,種族仇殺的現象就較少出現,即使出現零星的現象,旗人也可以隱瞞旗籍,或者藏匿到他們的漢人親戚家——這本身就表明,實際上這些地區的滿人和漢人已經毫無差別了。


有些人啊,就是雙標的厲害。

我看回答裡面很多人說,同盟會裡還有滿人,有蒙古人,所以如果是皇漢,那就是精分。

你們這幫人,一邊嘴裡說著不要血統紐帶的種族主義。

一旦扯到漢族身上,那就各種血統紐帶的種族主義帽子就扣上來了。

你們這麼雙標,要臉嗎?

下面回答問題。

清末的革命,實際上就是一場皇漢主義運動。你跟我說資產階級革命,那才是官方出的笑話。

中國的工業資產掌握在誰手裡?是自稱奴才而不可得的漢人手上?清末的時局,真正掌握工業資產的,都是以滿清旗人和其漢族包衣聯合政權掌握的。中國其它小資產階級連活著都困難,哪裡有足夠的實力發動資產階級革命?

孫中山的口號說的很明白了。

第一句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第二句,才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民族主義獨立運動。

當然,同盟會裡面有滿人,有蒙古人。

因為自古就有背叛階級的個人。因為他們和廣大漢族人一樣,認為在這個漢族占絕大多數,且漢族文化為底的國家裡面,實行異族階層統治的殖民化政策的國家,是不可能帶領全體國人走向富強的。

這是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百日維新,用將近100年來證明過的。

中國,只有實現一個民族平等,消除民族界限的政權,才能發展壯大。

很給各位白左聖母們不幸的是,中國這個名號,就是漢族文化對其發祥祖國的自稱。

這個國家只要還叫中國,就必然是以漢文化為底為中心的。

這就是一場皇漢運動。


革命黨為什麼反滿?

因為革命黨要推進共和。他們發現日本學習西方很成功,但中國還不能像日本那樣。為什麼?因為當時中國還存在「滿洲國(清國)-中國」這樣一個矛盾,這使得中國沒法學日本啊。

那革命黨怎麼辦?他們沒法自上而下去推,就只能自下而上去推唄。把滿清推掉了之後,要麼直接推共和,要麼漢人建立帝國替代滿洲國。如果漢人上了,要麼沒有之前的滿洲殖民矛盾了,可以自上而下去推了,要麼還是不行,那就繼續自下而上去推共和。

那就很明顯了啊。革命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共和,但是在當時那個環境之下,皇漢又絕對是推進共和的必經之路啊。

革命黨走到皇漢這段路上,沒走完呢,還沒來得及走下這段必經之路呢,歷史的大車輪不讓他們繼續走下去了。那你說這該怎麼定性?

與革命黨不同的是,皇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漢民族的民族主義,它的發展方向最終導向的是國族主義。至於皇漢是否導向共和,這就不得而知了。


鄒容《革命軍》:「滿洲人率八旗精銳之兵,入山海關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漢人種亡國之一大紀念日也!。」雷鐵崖的《中國已亡之鐵案說》中說的更為坦率和露骨「故夫中國之亡非亡,定於漢人之為主與否。歷朝易姓而漢人不易,故中國不亡,若中國之君為異族,則中國決定為亡國,次直截了當之言,一見而解,無須援拒法理。」因此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2]1903年劉成禺寫成《太平天國戰史》16卷,孫中山為之作序云:「漢公是編,可謂揚皇漢之武功,舉從前穢史一澄清其奸,俾讀者識太平朝之所以異於朱明,漢家謀恢復者不可謂無人。洪門諸君子手此一編,亦足征高曾矩矱之遺,當世守其志而勿替也。」[3]

武昌起義與皇漢
5、中醫傳至日本,被譽為漢方醫學,或稱之為皇漢醫學。日本人湯本求真做的《皇漢醫學》中,可見扶桑對中華漢醫的推崇。中醫在西方醫學傳入之前其名號未分中西,而以國醫,皇漢醫學稱之。後世其名號傳入日本,而民國廢除中醫致使「皇漢醫學」其名不再使用。
6、《辛亥首義歌》:「復我皇漢,完我自由,家國兩尊榮。」
7、《辛亥革命軍奉天討滿檄文》:惟我皇漢遺裔,弈葉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
8、鄒容《革命軍》:「據中國本部,棲息黃河沿岸,而次第蕃殖於四方,自古司東亞文化之木鐸者,實惟我皇漢民族焉。」

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覺得跟自己想像中革命黨人皇漢就是那麼幾個的請去懟百度。

難怪都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要是歷史上我皇漢先輩都知乎這幫貨色,這個民族早就成歷史了,


與其說孫中山是皇漢,倒不如說是滿族人不巧坐在皇位上罷了。

難道換做是個漢人的朝廷,孫中山就不鬧革命了?

革命與否,跟漢不漢有啥區別?如果孫中山是皇漢,那麼對他來說,是反清重要,還是反君主專制重要?

前者的話,跟反清復明又有什麼區別?

打倒滿族皇上,換個漢族皇上,有意義么?


馬恩列算紅色高棉的成員嗎?


算!民族民主民權。民族主義可是最先搞的!毛領袖當年參加革命軍,支持湖南獨立 反對滿清呢!

十八星旗,青天白日旗最能提現反滿革命

辛亥革命與反滿問題

劉大年 理論研究 2001年9月27日17:032001年9月27日17:03

辛亥革命與反滿問題

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法國革命,再一種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普魯士革命。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既不是英國法國的類型,也不同於普魯士的類型。辛亥革命沒有像英國法國革命那樣取得對舊制度的勝利,它只是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

辛亥革命中的資產階級也沒有像普魯士的資產階級那樣直接與王權妥協,它鼓舞了群眾的革命運動。這一些就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區別。

當然,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還有自己獨特的外形。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為直接目標,具有濃厚的反滿民族鬥爭色彩。這是由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辛亥革命要打倒的反動政權,是一個滿洲貴族佔有特殊地位的政權。

滿洲貴族利用它的地位採取一些實際上只符合於貴族特殊利益的民族歧視政策壓迫國內其他民族,主要是壓制漢族。包括勞動人民,某些地主以及後來的資產階級,他們的利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這種民族歧視政策的損害。滿清政權的建立,造成清代歷史上連綿不斷的反滿鬥爭。辛亥革命就是發生在這個特定的環境里。資產階級學者也就由此出發,散播了許多有關辛亥革命的荒謬論點。

最主要的是他們這樣或那樣來否認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而把它看做是漢族反對滿族統治的所謂國內民族革命。與此相反,也有的撰述只是一般地講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力求避免涉及反滿與資產階級革命這種看來是矛盾的現象。

我們要懂得這次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首先必須揭穿資產階級在民族問題上的錯誤觀點,弄清楚究竟反滿與資產階級革命是什麼關係。對於躲開反滿問題的簡單化作法則應當指出:歷史如果不是在矛盾混沌中發展,那就會不可思議。

反滿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運動,它在不同時間裡服從不同階級的利益

照馬克思主義觀點,從來沒有某種脫離階級鬥爭的單純的民族運動。反滿作為一種民族運動,它只能是當時階級鬥爭主流里隨風起伏的浪波。清代全部歷史都證明了這一點。

清初到辛亥革命之前,階級鬥爭的主流經歷了兩個不同時期。反滿鬥爭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有不同的階級內容。

清政府在全國建立統治權至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反滿問題和地主階級內部不同勢力之間的鬥爭聯繫在一起,它是從屬於地主階級內部鬥爭的。

其時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暫時趨向緩和,地主階級內部新舊地主勢力之間爭奪統治權的矛盾猛烈加劇。滿清入關,許多中小地主轉向擁護這個新政權,形成地主階級中反明擁滿的一派。清朝的統治就是受到這些中小地主或新興地主的支持而穩定下來的。擁明反滿派地主則在很長一個時間裡採取不同的形式相對抗。

若干地主知識分子利用儒家學說,特別是發揮「夷夏之防」的春秋大義,宣傳仇滿思想。有些人利用天地會等秘密結社武裝起事,「反清復明」成為天地會的口號就是來源於此。清政府針鋒相對,興文字獄對付反滿宣傳,用武力鎮壓會黨反抗活動。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文字獄告一段落,地主知識分子參與的會黨鬥爭也顯著減少。

嘉慶年間胡秉耀、丘天澤等在江西奉朱毛俚起事失敗,是這種鬥爭的尾聲。地主階級的反滿鬥爭不是打擊、推翻封建統治的問題,而是爭的由誰來做皇帝,由哪一派地主當權來維護封建統治的問題。因此,這時的反滿運動便不是一種革命運動,雖然反滿鬥爭也有暴露封建社會內部矛盾,削弱當權派的意義。

十九世紀初到這個世紀末年,階級鬥爭已經處於另一種形勢之下。變化的關鍵是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尖銳化,農民革命的興起。地主階級內部的各派進一步聯合起來抵抗農民革命。反滿這面旗子從此成了農民號召群眾的旗子。

嘉慶年間白蓮教暴動是農民鬥爭大爆發的第一聲。鴉片戰爭以後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更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十九世紀末年的義和團運動仍是農民戰爭。反滿鬥爭這時不但是處在農民革命高漲的年代裡,而且農民革命對反滿問題採取的態度,也正保持著農民的樸素本色。白蓮教、太平天國、義和團反滿色彩都很淡薄,沒有把反對滿族作為鬥爭目標。

決定農民革命對反滿保持這種態度的,是農民與地主兩個階級壁壘分明,對農民來說,唯有地主階級的存在,地主佔有土地,是他深受壓迫、剝削的根源。因此,農民反抗的目標是對著地主階級統治勢力,而不是反抗這個勢力中的滿族或者漢族統治者。農民戰爭是打擊封建統治,推動歷史前進的,伴隨著農民戰爭的反滿鬥爭也就具有革命的意義。

民族運動不是脫離階級鬥爭的獨立運動,這絕不等於說歷史上不存在民族矛盾或民族問題。

問題在於:高喊民族矛盾,拒絕揭露它的階級實質,絲毫也不說明歷史的真相,恰恰相反,這是掛起一層薄薄的帷幕掩蓋起了它的真相。清代歷史上的民族矛盾、反滿鬥爭,如前所述是客觀存在的。

這種國內民族矛盾的最後基礎是封建制度,到鴉片戰爭以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用超階級觀點看待這種矛盾是錯誤的,同樣地,不承認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有這種矛盾也是錯誤的。

有人以為可以用階級原則理解民族鬥爭,但是不能用同一原則看待民族感情。民族感情似乎是個猜不透的謎語。其實民族感情或民族惡感,並不是什麼天生的東西。它只是長期的剝削制度和階級矛盾造成的。

剝削制度、階級矛盾消除以後,民族惡感最後也就歸於消除。列寧、斯大林一再講過這個道理。總之,歷史告訴我們,有清一代的反滿問題,是在不同時間裡有不同階級屬性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滿,既是舊題目的複習,又是新篇頁的加工塗寫。

辛亥革命中的反滿問題是從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

翻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文獻,連篇累牘,軒然赫然的是「排滿」兩個大字。反滿與否,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鬥爭的焦點,反滿與否,也是革命與反革命的分界線。驟然一看,確實這是鬥爭的關鍵。

那麼,我們說這時的反滿鬥爭是從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服務於資產階級利益的,理由何在?理由在於這時的反滿是資產階級發動的,反滿鬥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主要內容。

二十世紀開頭至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發動革命,走向高潮的時期。單純的農民戰爭已經過去。工人階級還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資產階級不但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並且發動了實際的革命鬥爭。歷史前進的動力是集中在資產階級革命派手裡。除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風暴,當時沒有其它社會力量能夠捲起這股反滿怒濤。

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於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度里,按照客觀的需要,它的任務是要打倒兩個敵人:其一,打倒帝國主義;其二,打倒封建勢力。辛亥革命時期的反滿鬥爭,實際上就是要反對帝國主義、封建勢力這兩個敵人。為什麼要革命?興中會宣言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就寫出了非常警醒的詞句:「方今列強環列……蠶食鯨吞,已見效於踵接;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中國一旦為人分裂,則子子孫孫,世為奴隸,……倘不及早維持,乘時發奮,則數千年聲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禮義之族,從此淪亡,由茲泯滅」。

孫中山在《孫文學說》中回憶說,他自中法戰爭中國失敗之後,始決意傾複清廷,創建民國。當時人們要起來革命,首先是由於帝國主義侵略的刺激,革命是以避免帝國主義瓜分鯨吞為出發點的。通俗宣傳家陳天華在《警世鐘》、《猛回頭》等作品裡把為什麼反滿的道理講得最為透徹。

他一再申述,滿清的統治早已名存實亡。現在的朝廷其實是外國人的政府。中國的各種權力都操在外國人手裡。只要洋人下個命令,清政府就要立刻奉行。「朝廷固然是不可違拒,難道說這洋人的朝廷也不該違拒么?」人們反滿,就是反對帝國主義的奴才。人們只要打倒了滿清統治者,就是打擊了滿清背後的帝國主義者。既要革帝國主義的命,就必須同時革封建主義的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同盟會預擬的軍政府宣言上明白寫著:今天的革命與前代不同,除了推倒滿清,「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雖經緯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革命者在這裡並沒有以反滿為最終目的,而是舉起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子作為自己反封建的旗子。很重要的是關於土地問題的主張。同盟會「平均地權」的綱領是一個反封建的綱領。同盟會宣言的作者沒有說反滿是為了平均地權,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推翻代表封建勢力的滿清政府的統治,這是很明顯的。民報第十五號的《悲佃篇》一文里,更直接主張「籍豪富之田」。

作者把沒收地主土地與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聯繫起來,認為即使推倒了清政府,不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民主政治仍是有名無實。作者號召農民起來革命,奪取土地。從這些基本事實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時期的反滿,其階級內容,是反對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和清政府背後的帝國主義,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階級。這正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要打倒的兩個敵人。

當然,對於帝國主義是革命的主要敵人,那時人們的認識還不是很明確的。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家對封建主義的認識也很膚淺。但這只是說明資產階級本身的軟弱,並不是說明反滿問題不是從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或不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全部反滿鬥爭,都是要消滅資產階級的敵人,消滅專制制度,為資產階級取得政權,發展資本主義開闢道路。

社會觀念是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當時一些反滿宣傳的提倡者,其實也是從階級矛盾的意義上來理解反滿鬥爭的。蔡元培、章炳麟就是這樣。

蔡元培在1905年發表的《釋仇滿》一文上說:滿人這個名詞,是代表特權的記號。滿人的特權包括世襲君主,駐防各省和不治生產,靠剝削別人生活。反滿就是為了反對這些特權。蔡元培最後指出:西方文化輸入以後,種族畛域之見應當有所消釋。「而仇滿之論反熾於前日者,以近日政治思想之發達,而為政略上反動之助力也」。

章炳麟在民報第二十一號上發表的《排滿平議》一文里說:「排滿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若夫列為編氓,相從耕牧,是滿人者,則豈欲倳刃其腹哉?……所欲排者,為滿人在漢之政府」。他舉出各地革命黨人起義和遊俠刺客所誅戮的十之八九是漢人為例,說明凡為清政府效勞的漢人也都在排除之列。照這些解釋,反滿就是反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反對皇室、官吏、軍隊代表的統治勢力。章炳麟為了強調滿漢矛盾,講得很含糊其詞,但歸根結底,也還是這個意思。

毛澤東同志說:辛亥革命是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①。又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②毛澤東同志的論斷指出了辛亥革命中的反滿問題的實質。事實證明這個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一切民主政體、君主政體或爭取選舉權的鬥爭,都不過是形式。它的內容是各個不同階級間的真正鬥爭。反對帝國主義更是反對外國資產階級殘酷剝削壓迫的尖銳的階級鬥爭。中國資產階級在進行這種鬥爭的時候,要緊緊抓住反滿這個武器,這表明那時的資產階級是又革命又軟弱。歷史上向來是這樣:「進行革命的階級,僅就它對抗另一個階級這一點來說,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一個階級,而是作為全社會的代表出現的;它儼然以社會全體群眾的姿態反對唯一的統治階級」③

資產階級展開熾烈的反滿宣傳,顯然在「以社會全體群眾的姿態反對唯一的統治階級」。許多革命宣傳者並不強調最有光輝的建立共和國和平均地權的思想,而把反滿放到第一位,又是資產階級軟弱性的表現。他們不願深刻揭露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階級矛盾,而情願用反滿沖淡和掩飾這種矛盾。

這個事實也是很重要的:反滿革命參加者的內部並非一律。最熱中宣傳滿漢矛盾的是光復會的章炳麟一派。原因是章炳麟等人代表的並不是資產階級,是地主階級反滿派。據章氏對當時革命的解釋:「改制同族,謂之革命,驅除異族,謂之光復」。

反滿是光復,不是革命。「光復會(原名「復古會」)」的名稱就是取義於此。

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則一開始就比較注重振興國體,講求富強之學。由此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滿宣傳之所以突出,大部分不是來源於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主要是來源於地主階級反滿派的思想。不過這時的地主階級反滿派是資產階級化的封建主,是跟資產階級革命派搭夥的。

革命者的集中的反滿宣傳,發生了兩方面的作用。一個方面: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過程。清政府當時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切黑暗勢力的罪惡淵藪。

許多人最為關心的不是平均地權,甚至也不是建立中華民國,而是推翻清政府。反滿宣傳吸引了更多的群眾去參加鬥爭,並得到一部分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響應。又一方面:模糊了革命鬥爭的方向。把一切仇恨簡單地集中在滿族統治者身上,模糊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個主要敵人的認識。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對這方面的認識與一般群眾幾乎沒有區別。

革命的方向沒有由反滿進一步明確指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勢力,沒有真正提高群眾的民族覺悟和階級覺悟。滿清政府一旦倒塌,革命勢力跟著迅速解體,這是原因之一。 資產階級的特點、資產階級在革命鬥爭中與工人農民的關係,規定了辛亥革命的面貌和結局

正因為反滿這時是從屬於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從反滿問題上就無法找到辛亥革命成功或失敗的根本原因。

從同盟會成立到武昌起義,不過六七年工夫,就把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推翻了。但是,一轉眼之間,革命產生的政權落到了反革命手裡,革命派的勢力風流雲散了。人民照舊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下過著奴隸式的生活。革命宣告了失敗!為什麼情形會是這樣?反滿鬥爭是一個因素,但決非主要的因素。決定整個革命的面貌和結局的是階級鬥爭的形勢,是領導這個革命的資產階級本身的特點和資產階級與工人農民群眾的關係。

發動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是處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就資產階級內部而言,領導這個革命鬥爭的主體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經濟上他們代表資產階級中下層,政治上屬於最激進的一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生和資產階級形成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由「官商合辦」進至商辦,若干地主官僚順著這條道路變為資本家或兼有資本家的身份。一條是少數手工工場主或中小商人開設工廠,由小資產者發展為資本家。

因此,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逐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一個是改良派,他們同封建勢力聯繫密切,只要求實行立憲政體,堅決反對革命。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辛亥革命中的立憲派,都是屬於資產階級改良派。一個是革命派,這些人同封建勢力聯繫較少,有較強的革命要求。

從孫中山、楊衢雲組織的興中會到後來的同盟會都一直保持革命派的特色。

第二,就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係而言,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沒有清楚表現出來,資產階級沒有感到工人階級敵對的威脅,對前途有信心。資產階級這時是處在它的黃金時代。上面兩種狀況決定資產階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革命熱情蓬勃高漲的廣大群眾,來扮演辛亥革命這幕轟轟烈烈的史劇里的一個重要腳色。

同樣地,辛亥革命沒有取得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勝利,以資產階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妥協而結束,又是在於資產階級的軟弱無力。它既不敢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決裂,也不敢真正依靠群眾。辛亥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的這個特點,除了表現為它的經濟力量薄弱以外,在革命鬥爭中突出地表現為它對待農民的翻手為雲,復手為雨,敵視農民的態度。

首先是資產階級非常輕易的拋棄了自己關於平均地權的諾言,不敢正視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他們在革命的緊要關頭,寧願讓革命遭受失敗,也不敢觸動封建勢力去向農民求救。辛亥革命的結局就是這樣決定的。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個革命敵人那時還很強大。必須看到這一點。但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只有在資產階級軟弱的條件下才能特別顯示其力量,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顯示力量。資產階級不敢觸動舊制度的基石,迅速與反動勢力相妥協,並且拋棄了自己不可少的同盟者——農民群眾,為反革命壓倒革命創造了條件。

歐洲的歷史什麼時候也不等於中國的歷史。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必然有自己的面貌和特點。一定要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向歐洲某個類型的資產階級革命看齊,那是削足適履。反之,誇大中國的特點,以至認為辛亥革命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是所謂國內民族革命,那是對歷史的故意歪曲。

這裡特別要指出:中國與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對待民族問題的超階級觀點,根源都是資產階級世界觀;但是,在論述辛亥革命的時候,西方資產階級學者把他們這個觀點的反動本質暴露得更加徹底。他們發了許多議論。有說辛亥革命是所謂「反王朝」起義的;有說它是「國家制度的革命」的;有說根本不存在什麼階級,是全中國人反對滿族人的。牛溲馬勃,不一而足。

他們的調子有別,目的相同,就是否認它是一場劇烈的階級鬥爭,特別是否認它是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鬥爭。沒有反帝國主義鬥爭,當然也就是沒有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最近有個叫做鮑爾斯的美國人,以美國副國務卿的資格大肆編造中國近代史,並著重講到了辛亥革命這個題目。他說這次革命推翻的封建專制政體,是在中國「內部的腐朽和西方的衝擊力量的聯合影響下崩潰的」④。什麼是「西方的衝擊力量」,自然就是鮑爾斯的前輩艾奇遜講的「西方的影響」。

說明白一點,即所謂西方的觀念輸入中國,引起了中國革命的那一派胡言。艾奇遜、鮑爾斯都是美帝國主義的代言人。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諱莫如深,是理所當然的。而西方資產階級學者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觀點,恰恰也就是帝國主義代言人的觀點。其反動本質暴露得何等明顯!歷史事實和那些帝國主義辯護士的說教沒有絲毫相同之處。

一部中國近代史,在一方面說就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最後搗碎了帝國主義瓜分鯨吞中國的迷夢,這個勝利,也是宣告了資產階級唯心歷史觀的破產。

(本文是作者為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寫的,本報作了刪節,全文將在《歷史研究》1961年第五期發表)

①《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第二卷,六六○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一五一七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五四頁。

④鮑爾斯1961年6月11日在華盛頓美國書業協會「國際晚會」上的講演。

(原載於1961.10.22《人民日報》)


革命黨人內部還有蒙古人和滿族人等少數民族參加,他們當皇漢怕不是精神分裂。

《孫中山選集》第2版第80-81頁:"民族主義,並非是遇著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們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加入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

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中國數千年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同盟會是不是皇漢我不知道,但是這口號一定聚集了很多皇漢參加革命。


一部《猛回頭》就可以回答,讀完了恨不得生在那個時代去鬧革命。


革命黨人有皇漢,但革命黨人不算皇漢。

革命黨人革命為的什麼?為了建立資產階級政府。革命就要團結力量,革命黨團結一切反清力量。如洪幫什麼的。洪幫志在反清復明,可以說落後腐朽。不過並不妨礙建立革命友誼,所以直到清朝推翻後才改為「五族共和」。

有些人註定要分道揚鑣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如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吳三桂與清朝的恩恩怨怨。明太祖與明教的始亂終棄。明主和現代人要深知坐天下和打天下不是一回事。好如我黨在革命時也會去團結中小資產階級,並非雙方沒有矛盾。只是有官僚資產階級這一共同的敵人罷了。

聽聞昨天美國三k黨,納粹黨,白人至上主義集會。並發生了傷亡事件。特朗普的態度是在和稀泥,因為這些白人選民代表著他的支持率。

然而有一天,特朗普是一定會與這些極端民族主義切割的,他可以等待,等待一個機會,一個把需要承擔的後果降到最低的的機會。

因為納粹黨確實很煩,不是么


算起來的話,同盟會恐怕是天地會的分支。


同萌會成分很複雜的,

既有你說「皇漢」

也有「認爹狂魔」

而且也有不少居心叵測的的

單一划分這個革命黨屬性都不太準確。而且人家被推上台前後可是「五族共和」和那十六字方針一對比是不是很諷刺?

他們本身是誕生於清末的反政府的不作為以及政府無能表現下的不滿的「進步」人士的一個集合體,其中的理念不免有很多時代的局限性。


就算不是皇漢,有了這個對比也會革 命吧


袁世凱表示怎麼不來姿瓷我。。


可能當時不是清朝而是明朝,皇帝姓朱而不是愛新覺羅,革命黨就不會推翻君主專制了?


絕對是皇漢


對比幾個王朝:

第一類:日本,阿里埃及,泰國,德國,俄國,民族主義是近代化正作用力,統治者利用民族主義凝聚人心,用民族主義汲取資源,或者用民族主義擴張轉移國內注意力。其實我朝近70年來也是。

第二類:奧斯曼,凱加王朝,我大清,莫卧兒,民族主義就是近代化的負作用力,這些國家的共性是小族臨大國,統治民族與國家利益不一致,洋人要錢不要命,國人既要錢又要命,想明白後,統治者就要寧與友邦勿喪家奴。

對於轉型而言,第一類國家僅僅需要進行民主主義革命即可,或者進行改革,統治者轉型,只需要一次革命。第二類國家需要三次革命,民族革命,割去統治民族,反殖民革命,反抗外敵,民主革命。我朝完成了兩個革命,第三個還在潛移默化的進行,任重道遠呀。

其實,如果是漢人王朝,我國轉型的可能性更大些,從統治者來講。

皇帝,權力雖然大,可是宋明之後,沒有士大夫的配合,皇權有限,太監又名聲太丑,民治漸開時,只要腦子正常就不會用太監。

宗室,唐以後,宗室基本就是當豬養,答主說的皇族內閣是不可能的,自從秦始皇以後,所有漢人王朝只有西晉有宗室宰輔,宗室不得入閣拜相是歷朝歷代的基本國策。部族政權去蒙元滿清,因為國家是部族的,所以宗室作為主子可以秉政。

官僚,對於官僚,只要有官做,怎麼都好說,除了鴻臚寺詹事府之類的衙門,其他衙門反對都不會太強,因為近代化做官的機會會更多,我朝定鼎,國府官僚前一天還罵共匪,第二天就去軍官會報道。

瑨紳,這才是最大的阻力,因為近代化必然要土改,如果和平轉型,瑨紳肯定不會放棄土地所有權,日本直到麥克阿瑟才完成這一步轉型。

所以說,如果傳統中國轉型,難度要小得多。滿清轉型的阻力主要有:皇帝包括太后,滿洲八旗,漢人清流,愚民。漢人王朝這些基本都不存在。


推薦閱讀:

TAG:中華民國 | 民族主義 | 清朝 | 漢文化 | 皇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