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和金庸的作品相比如何?或者就目前來說《英雄志》如果在金庸小說中排名能排到什麼位置?

如題,想請大家給英雄志和金庸小說做一個系統的對比。


英雄志格局太大,我們可以把它分割開來評價。

第一部分,西涼風暴,是伍定遠的故事,這段故事是劇情的開端,但是文筆,故事性,人物塑造都極差。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作者也重製了開篇劇情,金庸小說也是分為連載版,三聯版和新修版。但凡寫過小說的作者都會知道,文章初稿往往是很差勁的,多次改動後,總會有新的心得。

第二部分,盧雲的故事。故事雖然俗套,但是比其伍定遠故事已經好了太多。窮書生愛上官小姐,亂世文章不值錢。狠狠虐盧雲,以便於後文爽點。雖然俗套,但是讀者已經可以看下去了,反而比金庸的初期作品要好看一些。

第三部分,四主角初相會,故事格局開始放大,形形色色人物出場,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給讀者一個錯覺,要四大名鋪斗奸臣的劇情發展。這部分格局突然開闊,人物增多,確實描寫起來會有很大難度,作者筆力勉強,到這部分並不出彩。

第四部分,四主角兵分兩路雙線作戰。盧雲秦仲海路線是一段類似神話劇情的護衛將軍與和親公主的俗套故事,但寫的還是很不錯,還是那句話,劇情雖然老套,但是這樣的套路加上不錯的文筆,讓讀者還是可以很喜歡的。同時秦仲海的性格慢慢展示出來。而另一個路線的楊肅觀和伍定遠則是一個飽受詬病的玄幻修真路線,武俠摻雜玄幻是否合理一直是個爭議的話題,不過我個人是可以接受的。缺點在於楊肅觀這個複雜角色,因為他太複雜了,所以在劇情還沒有發展到的前期,作者很難去深入描繪楊肅觀免得造成矛盾或者劇透。

第五部分,江湖的暗流涌動。從這開始,英雄志的暗線開始正式出場,但是這條暗線埋的很深,寧不凡的故事太過於生硬。這一部分其實主要是為了後文的暗線伏筆,有點為伏筆而伏筆的感覺,作為當時的主線劇情:四主角斗奸臣這個主線,顯得很拖沓。

第六部分,到了眾主角的爽點時間,中狀元的中狀元,陞官的陞官,報仇的報仇。只有一個隱藏最深的楊肅觀在暗線默默活動。這一部分相對看著爽快,畢竟讀者第一印象都是看爽就好。但是其實暗中已經是步步危機,在三個單純主角開掛爽的時候,命運的暗線已經飛速運轉起來了。這段劇情看起來爽快明了,又充滿幽默(尤其秦仲海線),實則是暴風雨的前夜,只是讀者和三主角都沒有意識到。

第七部分,終於到了高潮環節。四大主角斗奸臣的路線突然中斷,秦仲海被虐的反叛,楊肅觀黑化,伍定遠坐視不理,只有盧雲夾雜其中不知所措。故事突然變了畫風,不再是單純的奸臣和忠臣的對決,而是成了皇權下不分忠奸對錯,和對人性的拷問。也正是因為這個改變,讓英雄志一下得到了升華,從一個單純的斗奸臣的武俠,上升到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有故事的一個群像。

第八部分,開始了四主角的對抗,同時也是暗線發現最激烈的時候,不知不覺中,楊肅觀已經偷偷摸摸的完成了很多事情。而讀者卻跟著無知的盧雲事件,一點一點的撥雲見日。這段劇情的暗線最為精彩,玉璽的分量,各處的伏筆。秦仲海和楊肅觀明爭暗鬥的較量。從這裡開始,秦仲海和楊肅觀已經從江湖人轉化為政治家,只有讀者還跟著傻傻的盧雲做些武林江湖義氣的美夢。作者塑造了一個讓讀者無比喜歡的秦仲海,又一點一點硬生生的摧毀了他。我喜歡那個滿口髒話但是把義氣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的秦仲海,也喜歡那個面對高峰也不肯服輸的秦仲海,更喜歡那個要此生不跪人的秦仲海。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被政治和人性摧殘,變成了一個對自己恩人,對自己兒子殘忍揮刀的秦仲海,變成了滿頭白髮,跪著投降的秦仲海。

這一段劇情中,形形色色人物都得到了升華,曾經的大反派江充其實是一個識時務的聰明人,卻也只是皇帝的棋子。激揚豪邁的柳侯爺也不過是一個政治家。英明神武的皇帝有著自己一生逾越不了的心病,陰陽怪氣的大太監卻是忠心耿耿的老臣。楊肅觀和秦仲海一步步蛻變,被自己的命運逼上絕路。伍定遠的冷漠只不過是我們正常人的縮影,只有盧雲守著本心,卻被禁錮十年。

第八部分,故事一下轉到了十年後。這段劇情的開篇又有些生硬,因為把主角群一下從過去的四主角,轉成蘇穎超,瓊芳,楊神秀等人。而四主角反而成了映襯人物,通過瓊芳映襯盧雲,通過楊神秀映襯秦仲海和楊肅觀。作者這樣寫,有他的意思,因為四主角心性都改變了,直接描繪四主角,會造成提前的劇透。而用側面描寫,則可以更好的保留暗線的懸念。只是這樣一來,劇情又突兀生硬,缺乏代入感,感覺是換了一本書一樣。同時因為暗線太多,很多人和事物沒有正面描寫,導致讀者如果不仔細看,會很影響閱讀。

很慶幸的是,我們在十年後又看到了一個曾經的秦仲海和盧雲。

第九部分突然太監,到了四主角重逢的高潮時刻,而且太監起來完全無限制了。這段劇情及其難寫,如果寫好四人重逢,並有合理結局,那麼英雄志還是很成功的。

總結:想要比擬金庸,孫曉還要做很多。

第一,將後文高潮部分補完,合理結局。

第二,後文將伏筆暗線合理拖出,不留bug。

第三,重新修改前文,尤其第一部分,讓第一部分更加生動,劇情更有吸引力。

第四,合理調整暗線和伏筆,不要因為伏筆暗線對當前主線造成拖沓和違和。


我是被「金庸封筆古龍逝 江湖唯有英雄志」這句話引了去讀《英雄志》的,但讀了後感受就是,如果必須歸類,《英雄志》我會把它歸到「架空權謀」類小說里去,而非武俠小說。所以它比較合適的對比對象應該是其他「架空權謀」類小說,而非金庸(或者古龍)。

很多人說《英雄志》後半部分超越了武俠小說的範疇,我想說,廢話,別說後半部分,故事一開頭講的就是「御駕親征出事故,立太子之事起爭,親王借口發起政變奪權」的故事,接著就是保前皇帝的大將軍一家被殺,大將軍的兒子逃了出去,然後遠在邊關的大將軍一面留下前皇帝相關的線索,一面起兵造反……

一開始就是權謀小說路線啊。

到了中後期,這本小說的主線更是圍繞廟堂之爭展開的。送公主,斗奸臣,尋前皇,發動政變,復辟正統,權力鬥爭中主角們開始挫敗,分歧……到後來發現上代老皇帝的私生子的存在,還有當今皇后與人偷情生下一子的宮中秘聞揭曉……幾乎小說所有的大起伏,都是圍繞著皇權之爭而展開的,武林門派,武功秘籍等元素,也都是因為和皇權之爭沾上了關係才能在作品中放光芒。

誠然,金庸古龍的小說,也有不少是和皇權沾上關係的,但往往小說里的皇權之爭,只是驚鴻一瞥,主角們與之沾染,然後又迅速抽離。而《英雄志》里,核心主線就是皇權之爭和權力之爭引發的反思。強武之人多是做大官,大將軍或者大反賊,而不做這些的,則站在更高處,思考何為正道,思考救世之法。在這裡,武已經不「犯禁」,更多的是一種能力,一種政治籌碼。

《英雄志》確實是一本好小說,有人說「它的格局已經超越了金庸和古龍」,這句話還真不是沒道理的。但即使這句話是對的,也有點像說「相聲界里唱歌最好」的人一樣,只是佔個口彩而已。


分時期,英雄志太長

我比較喜歡分四個階段:一至六卷,七至十二卷,十三至十五卷,十年後,四個階段質量依次上升。

第一階段相對來說還是非常稚嫩,劇情平鋪直敘,人物性格也不鮮明,讀起來雖不至於厭惡,但文筆平平,和一般網路小說無甚差別,所以我看很多人都沒看下去

如果和金庸比的話,甚至遠不如碧血劍(個人覺得最差的一本),畢竟碧血劍的人物和文筆都要更強。劇情倒是相差不多。

第二階段,從第七卷開始,文筆開始改善,敘事水平大大提升,主次分明,不再會讓人覺得無聊,我的看法是此時剛剛超過書劍,之後還在進步

至第十二卷結束,此時很多人物豐滿了,文筆也明顯成熟,不過依然是和金庸類似的風格。所以還是可以比較的,在敘事上可以說已經超過了雙鵰,但比起倚天還略有不足。

下面是第十三卷到十五卷第八章,這一個短階段,應該是轉型的時候,劇情方面,暗線不斷揭開,同時寫作風格也已經變了,會用加重語氣之類的方式,烘托氣氛, 和金庸注重平淡的文筆完全不同。

而且就算是同樣的多線敘事,《天龍》的敘事和《英》的敘事明顯也有不同,所以到了這裡,就很難比了。

不過感覺這手法倒是有點像古龍?都注重氣氛和懸疑,大概相當於《邊城浪子》的水平吧,離《多情劍客無情劍》還差點。

最後就是十年後了,十年後的寫作方式就完全不同了,有時候很瑣碎的對話裡面,可以感覺人物的形象不斷豐滿,活生生的,所以雖然劇情進展很慢,但一點都不無聊

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白夜行》,不知知友們如何評價?個人覺得差不多。


工作以前覺得天龍第一、射鵰三部曲第二

工作後覺得鹿鼎記笑傲第一、鴛鴦刀連城訣第二

英雄志,我習慣叫它太監志

開頭到了柳侯爺被滅門狀元郎夜奔怒蒼我覺得比之金庸的書劍尚有不足。當然其中有一些獨立章節比較牛逼,獨立出來也是一篇極優秀的短篇小說。比如華山派寧不凡封劍那一段,尤其是笨小孩。再比如怒王攀珠峰那段。薩魔那段引子也挺好。盧傻傻和顧小姐的愛情也算尚可。

但是到了盧雲上了怒蒼,整個小說就變了。變的成熟,文筆不那麼做作生澀。也開始凸顯主角的真實性格了。

盧傻傻的聖人(母)做法,他這時才開始以一個純粹的儒生降臨了日月朝。他與世界格格不入,他的道德準則把原本的政治平衡打破了。作者很是上心的讓他在山洞裡擼了十年,然後他一出世,瓊閣主移情與他、護國鐵衛拉攏於他、義勇人糾纏於他,各方勢力被他這個攪屎棍攪的一團糟。

未完結,寫困了,明天繼續寫


謝邀。

在《英雄志》完結、修訂之前,討論其地位問題為時過早。

現有的《英雄志》二十二卷,我暫將其分為三個部分,而這三部分由於創作時間跨度太大,作者筆力風格有極大轉變,簡直不像是同一個人寫的。

第一部分:羊皮

羊皮案橫跨第一卷至第六卷,從羊皮現身西涼開始,到羊皮完成其歷史使命結束。

這一部分水平低、套路俗,第六卷連玄幻元素都跑出來了。如果單看這六卷,算是相當差、頂多算是平庸的武俠小說

「套路俗」體現在:滅門慘案中一個嬰兒得以倖存、落魄書生與官家小姐相愛、耿直小官被大官陷害含冤負屈等,都是舊而俗的套路,沒有寫出什麼新意。

「水平低」體現在:

1.如果是金庸那樣的高手,舊套路也可以寫出新東西讓人喜歡。但作者並沒有做到這一點。

2.同樣是多主角,有《天龍八部》那種出色的綴段敘事作品在前。相比之下《英雄志》的敘事結構非常差,不同主角視角轉換得很生硬。

3.連最基本的遣詞造句都有問題,作者簡直文辭匱乏。我一位在我推薦之下看這書的朋友就表示:「盧雲這個狀元每次顯示才華,我都會很尷尬……」

此外關於玄幻元素:我認為武俠小說里出現占卜、讖緯之類的神秘學事物還算可以接受。但《山海經》里的怪物都活生生跑出來吃人,這就太扯淡了。讓人很齣戲。

作者自己也承認開頭幾卷寫得不好,未來有計劃對其進行大幅修訂。尤其是西涼風暴一段劇情會完全推翻重寫。

第二部分:復辟

復辟部分從第七卷到第十五卷第八章。

從第七卷一開頭《笨孩子》那章開始,本書就氣象一新,不再是之前那副樣子了。

四個主角逐漸出現分歧,他們之間的故事也隨之正式展開。

這一部分作為新派武俠,已經是很出色的作品,可以與金庸前中期作品如射鵰三部曲相媲美。但跟《天龍八部》那樣的後期作品相比還有所不及。

尤其是「武林大會」這種場面,絕不是一般人能寫得來的。《英雄志》中卻能連續寫上好幾場,華山大會、長州大會,九華山大會、少室山大會,寫得越來越好。

大格局之下的多條線索也全面鋪開,主線支線分明。

第三部分:正統

從第十五卷第九章開始,到第二十二卷。

這一部分風格陡變,已經不能和新派武俠進行直接對比了。

第二部分和金庸小說之間,就像是比糖水和蜂蜜水哪個更甜,是可以進行對比的。但第三部分乾脆變成了醋,是酸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著名武俠小說中的主角大多很年輕,蕭峰那樣的就算是大齡男主了。很少有《英雄志》這樣,主角變成一群面臨中年危機的老男人的。

第三部分用了很多試驗寫法,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

我認為本書在二十二卷之後難產,是因為格局過於龐大,超出了作者的筆力。而作者對於結局的質量又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一再跳票。

就好像江南坑掉了《捭闔錄》去寫《龍族》,也是因為他發現野塵軍爭霸天下、成熟男女婚外戀的故事實在太難寫了,還是青春期男女談戀愛、兩三個人組隊打架的故事更適合他。


立意很高,但作為小說作家的基本功差金庸太遠了。武功系統前後矛盾,錯漏百出。文筆本來就遠不如金庸,但孫曉玩架構玩多線操作的功力,還有對角色的塑造方面我認為是絲毫不弱於金庸和其它所有武俠作家的。後期…怎麼說呢,孫曉個人表演欲太強,說白了這個人太中二太憤青,導致濃濃的說教把劇情搞得支離破碎,尤其是中期構建的架構過於宏大,後期這麼搞整個就散架掉了。後期你把每一章節都當做一篇篇小寓言來品讀是頗有意思的,連在一起那就真沒個小說的樣子了。不過我感覺,就算你讓金庸來續寫,也很難在維持這麼宏大的架構的同時又完全表達出作者想傳達的那些說教。孫曉讓這部武俠小說承載的東西有點太多了,但他也有他的無奈,武俠小說作為一個走向式微的體裁,不舊瓶裝新酒根本沒人看。新時代的比較優秀的武俠作者,其實都在用武俠的殼講新的東西。缺月梧桐寫政治鬥爭,楊虛白寫社會現實,楊叛寫偵探小說,馬舸寫藝術品。

我個人認為隆慶天下第一部是孫曉的巔峰作品,強烈的個人風格,所有東西又都那麼的恰到好處。然而到了第二部孫曉的狂犬病又發作了,整體風格和英雄志後期如出一轍。

喜歡的角色就太多了,方子敬,楊肅觀,崔風憲,劉敬,卓凌昭,伍崇卿,蘇穎超,薛奴兒…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孫曉對「俠」的詮釋的,少年時對方子敬簡直敬佩得無以復加。


沒寫完的書。總是能給讀者無窮的想像。到底怎樣評價,還是寫完再說吧。個人覺得《英雄志》不如《天行健》。提到沒寫完的優秀作品。我想起一本《亂世銅爐》。再加上金庸的《連城訣》這四本書都曾給我帶來過類似的閱讀體驗。 同寫黎明苦難,這幾本書有較大不同。

《連城訣》通過狄雲這個普通人的悲慘際遇來刻畫險惡江湖,大家應該都看過,就不贅述了。

《亂世銅爐》尚未完本,雖然劇情脈絡清晰,但作者遲遲無法填坑,想是力有未逮了。主角胡不為是個風水先生,因為一根靈龍鎮煞釘而兩度家破人亡,還遭人誣陷丟了一魄,終日渾渾噩噩,之後幸得解救,正當撥開雲霧見天明之時又遭逢大難。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狄雲水笙剛剛相遇,雪谷里又湧進來一大批惡人。胡不為的人生並未結束,但他的故事卻暫時只寫到這裡了。真正的主角是胡不為的兒子胡炭,在娘胎中就死過一次的少年,才剛九歲。就已沒有下文了。作者讓冤魂附身於胡不為訴說世間苦難。又借盲眼乞丐之口唱出亂世銅爐,全書主旨盡在這首亂世銅爐歌中。

風波擾擾,海內茫茫。天如重蓋遮雲上,地成堅壁火煎忙。造化鼓陰陽,眾生相積炭,萬物是銅丸。千古黎民同一難,哀怨只向紅塵看,鐘鼎寒閭共悲歡。
憂何急急,樂何姍姍。百計始將饑寒斷,白髮卻把青絲換。病來眼昏黃,愁重鬢成霜,老邁嘆凄涼。身萍寄世多隨亂,天災罔測最難防。千金求取終不還。
日始營營,夜復役役。心機猶計細參詳,青鈿黯淡羨金環。穿荊期綾緞,居草慕華堂,朝夕索枯腸。待計身後非心愿,由來百年無人算,但見眼前便恣狂。
誰又知!天下名利終虛幻,高權巨富豈久長!見可見,朱蟒玉笏延高紀?聞嘗聞,豪奢隔世用余錢?夢後醒黃粱!生不離死,興不離亡,算權勢張天,曾換壽命多一晌?算盡機關,耗了韶光,只辛苦一場,畢竟空手見無常。
不變惟有青青山,山外高崗,崗上斜陽。澹泊明月入寒江,江花照岸,岸隱蒼蒼。

看《天行健》的時候,第一卷烈火之城就給了我很大的觸動,雖然後幾卷寫人心,寫權謀。但我始終忘不了那個為了自由躍下城樓的共和軍女子,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有些小說只在必要時死幾個反派。但燕壘生在《天行健》中寫死了很多人。也許是在用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來控訴戰爭的殘酷吧。所以最後我也對主角楚休紅的「婦人之仁」表示理解。但又像吳萬齡所說的那樣「楚兄,說句真心話,雖然是必死,我幾乎願意做你的部下,正向這裡衝殺過來。」

作者最後也化身閔維丘寫下心中所想。

巍巍宮闕接天長,九閽帝子欲開疆。東城健兒備鞍馬,西城健兒市刀槍,家家裁征衣,戶戶舂軍糧。稚兒猶在抱,漫語阿爺早還鄉。君不見白骨蔽野紛如雪,高樹悲風聲颯颯。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看《英雄志》,讓我經常性的感覺到憋屈。。和看另外三本的時候產生的「扭曲」、「壓抑」、「悲涼」等等情緒,都不同。對,用憋屈這個詞來形容,最為貼切。

已經很久沒看過了,記憶上可能會存在偏差。饑民湧入城中的哪一章印象尤為深刻。
可能是我沒吃透吧。
我覺得,盧雲特矯情,如果說,盧雲堅持正道,註定會不被理解。那我不理解他,應該也算正常了。
印象中楊肅觀還講了一番老虎吃羊的故事,和蕭十一郎中的「暮春三月,羊歡草長;天寒地凍,問誰飼狼 人心憐羊,狼心獨愴;天心難測,世情如霜」似乎是在講同一個道理。

秦仲海造反,但時間久了,他也忘了自己造反的目的了。他不願意接受盧雲送來避難的嬰兒,即使他師傅說,你當年也是這樣的嬰兒,我也不再喜歡秦仲海了。

伍定遠,身居高位改變本心的人。或者說他變得有城府,讓人越發看不透了。

我沒能理解英雄志。非常希望理解了的讀者能給我科普一番。

如果要排他在金庸小說中的位置。短篇就不論了

。只要不把《英雄志》排在《鹿鼎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連城訣》這幾本之前,我都無異議。


看《英雄志》要一直告訴自己 堅持,堅持住! 後面據說很好看。看金庸的即使是最早期的作品也沒出現需要強迫自己讀下去的感覺。讓人想要放棄又不得不堅持的有個英語閱讀題就夠了,不要太難為自己。


英雄志太雜,場面一開始就鋪的太宏大。 這不是要對標金庸,是要對標冰與火之歌。


我覺得差了很遠,應該是莫能望其項背。金庸寫悲劇怎麼寫?英雄志里為了寫悲劇,莫名其妙的讓顧嫁給了別人,那NM……當時我就棄書


謝邀。

我沒看過《英雄志》,對之只知其名,所以沒法比。

但作為處女座啰嗦說一句,要和金庸小說比,好歹作品要完結啊……而且盡量不要爛尾。

金庸小說在我看來,最大的優點就是成體系,坑少,不爛尾。我覺得現在不少IP連作品完整都很難保證,就開始做擴展了,個人不是很看好。

不是針對《英雄志》,事實上,我很多朋友高度評價了這本小說。


誒,這個問題嘛。

考慮到許多人沒看過,我貼個開場:

武英十五年十二月初十正午,北京一名老婦身著宮裝,半坐半躺地軟在椅上,午後的陽光斜斜照在她老邁的臉龐上,只見她面上滿是淚水,顯是傷心已極,卻不知是什麼大事,居然令她如斯之痛。

只見一名少年急急奔上台階,大聲道:「母后!武德侯害死皇兄,咱們還等什麼?快快下令誅殺他全家滿門,給皇兄報仇啊!」

此言一出,階下文武眾臣盡皆驚呼,一人快步奔出,此人身披金甲,一望便知是位朝中名將,他面色鐵青,跪稟道:「啟稟太后,武德侯有大功於國家,現下戰況未明,聖上是否真的駕崩前線,尚未明了,如何能下旨殺害大臣?還請太后深思再三!」

……

就這樣,你要跟金庸比,倒讓我想起金書裡面一段:

這群人自管吵得熱鬧,見周伯通、郭靖等人到來,只道是游山的客人,也不理會。

一名鐵塔般的大漢朗聲說道:「大家且莫吵鬧,亂打一起也非了局,這『武功天下第一』的稱號,決不是叫叫嚷嚷便能得手的。今日各路好漢都已相聚於此,大伙兒何不便憑兵刃拳腳上見個雌雄?只要誰能長勝不敗,大家便心悅誠服,公推他為『武功天下第一』。」

一個長須道人揮劍說道:「不錯。武林中相傳有『華山論劍』的韻事,咱們今日便來論他一論,且看當世英雄,到底是誰居首?」

餘人轟然叫好,便有數人搶先站出,大叫:「誰敢上來?」


吹逼的話,孫野狗肯定第一。


金庸歷史地位下降的一問。

我一直認為,當代武俠小說作家可以分五檔。

金庸古龍是第一檔,金庸是第一檔的頂峰,古龍是第一檔居中。

目前還沒有人是第二檔。

梁羽生、溫瑞安、黃易是第三檔。

卧龍生、司馬翎、孫曉、鳳歌、小椴等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是第四檔。

那些不太出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是第五檔。

其餘的寫過武俠小說但水平一般的人不能稱為武俠作家不進入此劃分。


金庸的小說大家都看過,應該也沒人說不好,但是沒看過《英雄志》的真的沒資格說它不好。

客觀的說下吧

《英雄志》不如金庸小說的地方:

文學功底不足,情節節奏把控不到位,有些地方顯得拖曳,說教意味濃厚。

金庸小說不如《英雄志》的地方:

金庸小說里主角以及大俠的私德通常都極完美,比如不貪財不好色沒有小人之心不濫殺無辜(韋小寶除外),所以為了「平衡」,通常需要加入很多惡貫滿盈之輩。看金庸的小說,你很難對某些配角感同身受,但是《英雄志》里,任何大奸大惡之輩都有其無奈之處,讀者能切身體會。

我在其他回答下如此說過:

別的暫且不論,讀過的上一本人物性格如此鮮明,配角個個出彩的小說,叫做《紅樓夢》。

孫曉比之曹雪芹,筆力自然差了十萬八千里,但不妨礙他的野心與決心,很顯然,孫曉不是為了寫小說賣錢,而是奔著寫名著去的。因為寫《英雄志》這一本書所耗費的精力,大概夠寫一百本暢銷快餐小說了。

所以在讀的時候,能切切實實的感到書中人物的「恨」與「無奈」,甚至有感同身受之體驗。

用一句詩形容它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英雄志》值得我們尊重。


英雄志 實際上是過譽的。這本書本身有很多難以自恰的邏輯,以及人物的年齡很多bug。表面上世界很大,不過也只是幾人幾家的小故事而已,所謂的人物性格入骨,也不過是一人一面,除了大楊之外,極少人有那種多面的性格,正直如盧雲,賁勇如秦,志大才疏的柳侯爺,在書中我們也只能看到他們的一個性格,人性的多變,事件的推進也沒有讓讀者看到人物的反覆成長,看起來更像是一部木偶戲,人物設定好了,事件的推進也是意外不足,只有大楊的黑化是全篇的亮點。若說主人物的性格立場變化缺乏新意的話,次要角色的陣營變化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今日為江充賣命,明日客棧爪牙。孫曉對有明一朝的社會刻畫更是襯託了金庸歷史方面的深入理解。對戰爭的描述也是讓人極其尷尬,同時設定上,恕我直言,一個被弟弟搶了皇位的皇帝,其統治期間不可能有掌管軍隊的宗室存在。

但是英雄志依然是一部還算不錯的小說,如果不用考究和文學的角度去解讀的話。這主要原因是這些角色雖然性格缺乏變化卻沒有千人一面的庸俗不堪,書中不光有宰割山河的"英雄",也有在變局面前不知所措的普通人。更借權臣當道到亂世紛爭這一系列變化中不斷輸送不同的價值觀,可以說每一個人的理想,在書中都能找到一個人物,雖然這個人物像前面分析的一樣並不是一個活物。

由此可以看出,英雄志一書作為小說作品是有很大範圍的讀者的,但是其內核的先天不足也造成並沒有和金庸這些大家的作品相比的能力。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