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孔子用個"恕"來歸納他的教學,而不是"仁"?


仁是儒學的最高價值,是儒學的出發點。恕不過是仁在人際相處時的一個體現,怎麼會有恕高於仁的想法?!

恕,推己及人。是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但著想了呢?就跟著對方走?!鄉愿也。我一再說,儒學的人際相處是我理解你,但我未必支持你。我理解你,就是恕,我未必支持你,是義。恕和義相結合才是仁落實到人際相處時的正確態度。

也就是說,無原則的恕是違背了仁道的!儒學主張寬恕,但對死不悔改者講寬恕,就是縱容惡。而縱容惡如何能止於至善呢?!

恕的提出是儒學的一個基本態度:與人為善,而行恕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克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推善,兩者相合方為恕。也就是說推善時不能以善的名義而為所欲為,務必要清楚這一點


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鮮乎?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禮記·表記

恕自然是比仁更高一層的忍道。這就像你拉筋的幅度一定要遠大於你常用的幅度才能靈活自如。所以俗話說常住坡不嫌陡。常奢難儉,常尊難恭。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

同理,待人以仁,人以為賊也。就好比你要求妓女從良,要求童工上學。天地且不仁何用你來表仁?里仁即可。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

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禮記·表記

犯而不校,既往不咎可以恩君子惠小人。所以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嗯~原文是: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恕道並不是孔子對自身學問的總結,是還比較年輕的曾子說的。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仁是與人相處善心,慢慢會變成周到,所以有些人會有些說辭,但這還是代表我們做的不夠周到,真正的周到是眼裡有別人,而非眼裡只有一個人。

恕是一個比較高的境界,但是當我們站的更高時會發現,錯的不是他人,自己看這個不順眼,那個不順眼,多半是自己有問題。

孔子誇顏淵不遷怒不二過,顏淵是不是這樣我不清楚,但是一個人能如此誇另一個人,證明其本身具有這種品質或嚮往這種品質。

什麼是不遷怒?我們很少做到不遷怒,問題一來馬上就說——這是誰誰誰的錯,這是不得已都是環境的錯。

恕很多時候是在預設他人犯錯,我沒錯。

而仁是要返回來看自己,從自身出發,建立與外界的關係。


說下個人的理解供你參考。

首先,這句話的由來,是孔子說了吾道一以貫之之後,曾子給出的解釋,然後被論語收錄。應該來說,是符合孔子以及當時儒家認可的。

解釋一下就是,孔子的學說或者思想,有個東西貫通始終,就是忠恕。

然後再說為什麼忠恕是貫通始終的。忠恕,用朱子的解釋,盡己之心曰忠,推己之心曰恕。我是這樣理解的:忠於自己內心叫做忠,將其推而廣之,人心如我心,叫做恕。

大學可以被認為是儒家教育和修行的心法。大學裡修齊治平這一系列,其起點是誠意正心。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首先就是要認識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的內心。然後呢,修身在正其心,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裡正心可能有專心的意思,但其實是也可以認為是專註於自己內心、忠於自己內心的體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己之心不是快己之心,忠於內心也不是忠於慾望。孔子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關鍵還是知道不逾矩。所以誠意正心是第一步,有忿懥、恐懼、好樂,則不得其正。正確做到忠於真實內心之後,就要更進一步推而廣之了。

儒家的愛,不是一視同仁的。首先是愛自己,然後是愛家人朋友,再然後是身邊的人,最後才是不認識的天下人。這是很人性,很接地氣的,而不是假大空的喊口號和說一套做一套。

儒家處理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仁字,也就是二人。恕,拆字就是如心。將心比心,我心如你心。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修身之後才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忠,先正確地愛自己,然後把對自己的愛,推廣到家人身上,推廣同宗同族同好同道身上,最後升華,推廣到天下人身上。

而仁,是做到了忠於己而推於人之後的一種表現,是集大成者,也是終極目標。但是要說最本質最基礎的,還是從愛自己愛家人開始。所以簡言之,忠是根本,恕是枝葉,仁是花果。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是忠恕的本體,忠恕是仁的應用,兩者本為一體兩面。

既然是一樣為什麼不說『仁』呢?這說忠恕是有他特別用意的。

仁的基礎含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是仁隨著修學者水平的不同,而引申出很多更高的含義,如仁慈、仁愛、仁義等等。

讀書人有個通病,總想一步登天。沒上幾天學就滿口的仁義道德,讀了幾本聖賢書就自詡為聖賢君子。

曾子不敢說仁,怕同學錯解、誤解、高解。他直接說仁的應用——忠恕。這樣就直接給出答案了,省得大家胡猜。

忠恕是不是仁的答案呢?也是,也不是。忠恕是曾子同學們的答案,卻不是所有人的答案。曾子的同學們畢竟跟隨夫子學了多年,雖沒有曾子的境界,但做人起碼的『信』,還是能做到的。

曾子說忠恕是提醒大家不要驕傲,鼓勵大家要從『信』更上一步到『恕』的境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對初學者來說,仁是什麼呢?夫子之道,忠信而已矣。

曲禮曰:毋不敬。

對已經能做到包容的人(恕)來說,仁是什麼呢?夫子之道,忠敬而已矣。

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條件;恕是人與人友好交往的條件;敬是人與人長久友好交往的條件。

信、恕、敬是『仁』在不同層次的應用,也是衡量一個人學習聖賢水平的標準。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根據提問和回答,可以看到,孔子所說的恕是為仁之方,即行仁的方法。可以說,忠與恕接近於仁,因為此兩者為為仁之方。

孔子說「我道一以貫之」,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曾子將「道」理解為行仁的道路、方法。我們根據《論語》和孔子所說,亦可將「道」理解為孔子之學的結晶,即仁。

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在這裡,孔子也講了為仁的方法。

「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可以有兩種並行不悖的理解,一種即是曾子的理解,照曾子看來,仁之心可能人人都有,但不一定都能實踐,而不實踐仁便不能稱之為仁,因此曾子看重為仁之方,教導人切切實實去做仁,而不是空談仁。一種即是將此道理解為「仁」,孔子的仁貫通為人、行禮、政治各個方面,此道無處不在,此仁通於天命,「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在這裡,仁成了人的終極歸宿,並且將天做主宰轉化為人做主宰,因為「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說明仁在我,是內在,而不是外在,這也是孔子的最大貢獻,因為這表明了儒家最剛健的一面。可以說,在世界所有學說中,儒家最有積極擔當的精神,此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激勵著後世儒家君子!


當然是原諒她啊


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

TAG:文化 | 孔子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