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將調侃口音的段子當作黑且十分抗拒?
沒有掐架的想法,有意見和題主不同的請不要太過激回復,謝謝。
有時候刷微博,看到調侃地方口音比如l,n不分,f,h不分之類,這樣的段子。我個人不存在這樣的情況,所以會覺得有趣,但是看評論有些人會很氣憤地抗議,評論說「這樣黑某某省有意思嗎?專挑別人的漏洞開心?呵呵,媽的智障。」之類的。個人感覺很奇怪,因為其實我覺得完全不必要這樣。但我發現這種現象還算普遍的。為什麼一部分人對於這方面會有這樣激烈的反應?
因為對方怕你黑的不僅僅是口音。
李陽當年進學校演講,說他英語發音不正,被外國人嘲笑後引以為恥,遂奮勇精進練得一口流利英語。
這不是孤例,相信有不少85前的朋友還記得老師的循循善誘:中式口音是可笑的,丟臉的。老師自己的英語口語尚且是歪瓜裂棗,卻紛紛希望學生們整出個BBC腔。
這個邏輯十分可笑。我的母語是中文,如果我學習英語時不花大力氣又沒有語言天賦,我說話必然會帶有中文口音。只要不影響交流便是。如果口音可恥,那我的印度朋友不得排隊跳樓?
原因很簡單:弱,且敏感。
我們一邊是經歷著96台海、銀河號、駐南大使館三大恨,乃至後面的81192;一邊是經歷著收復香港、澳門,加入WTO,申辦奧運。改革開放後看到和世界的落差,以及天然愛國主義的情結,導致了中國人當時一種敏感的特徵。
一個美國人對一個印度人說他的英語有口音,印度人聳聳肩膀,表示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一個美國人對中國人說他的英語有口音,中國人在想:看不起我?歧視中國人?對我有意見?
你把這個情緒安到地域上,就懂了。
多數人天然熱愛他的家鄉;
但各地發展是不均衡的;
而且各地都有些歷史包袱。
廣東話。
雖然「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廣說官話」是起源於清朝,但是很長時間裡,粵語和諸多南方方言享受同樣待遇:都是嘰嘰呱呱的鳥語,反正聽不懂。
直到90年代初,托改革開放的福,和某些仇富心理,粵語成為了各路北方小品里的經典笑料,養活了一大批相聲小品藝人。廣東人幾乎是一夜之間成為了全中國人民在口音上的笑柄,為福建人至少擋了十年的槍。
上海話。
和偏居一隅最後走向海外的粵語不同,上海口音,在民國的某些時候近乎於國音、正音。某種意義上來說地位更高、影響更大。80年代,一個說話帶上海口音的男青年,在別的地方是會被「輪」的。
以前在《405謀殺案》這類老電影里,上海男青年不是痞就是洋,總之就是帥。結果90年代後,也是一夜之間變娘炮、怕老婆。四川人自黑趴耳朵這麼多年,還沒能把怕老婆這一桂冠給搶回來。
河南話。
我心目中的苦逼方言No.1,歷史包袱極重、冤屈極深、影響極惡劣。
歷史包袱不用說了,祖輩上親戚沒逃過荒的,都不是地道河南人。人又多遭了這麼多災自然窮,窮就自然被人看不起。所以河南的省宣天天嚷嚷「華夏發源地」,全中國也沒見幾個孝子賢孫。
但即使這樣,改革開放前,河南人和千千萬萬內地農民也沒什麼區別,不就是窮嘛還能咋地。
結果進入80年代,「十億人民九億騙,總部設在駐馬店」就出來了。說實話,傳銷啊人體科學啊這些玩意,那時候全國都在搞。河南仗著體量大人口多,硬是搞了幾筆大的。最後這帽子也戴上了。
等到「嚴打河南籍犯罪團伙」之類的標語出現時,這個鍋河南人已經很難摘了。河南有壞事,新聞標題必提河南籍,不提不舒服斯基。
像我,一個祖籍山東菏澤籍貫河南洛陽出生江西南昌成長廣東佛山戶口上海浦東的奇葩,經常會膝蓋上紮成刺蝟。
祖籍已經很遙遠,南昌我呆得很少。所以我以前自我介紹,有時說我是廣東人,有時說我是河南人,有時說我是上海人。
我曾有個上級,聽我介紹幾次之後「善意」提點我:小王,廣東人不好,太孤立;上海人也不好,太清高;河南人最差,名聲難聽。你最好說你是江西人。
娘西屁南昌話有多難學你知道嗎!?不是你想裝就能裝的好嘛!
順便為我的出生地南昌默哀,存在感太弱了。我估計現在外省的孩子已經沒幾個知道江西人有「老表」這個外號了。
回到主題。
你真的只是在調侃口音嗎?
或者,
你的朋友真的相信你只是在調侃他的口音嗎?
我以前和一個上海姑娘在一起,她對我不會說上海話這點一直很惱火,於是按著我我學了半年「上海閑話」。
君子和而不同,要麼你把他糾正過來,要麼你閉嘴。這樣,友情才能活的更長久一些。我覺得調侃一下無可厚非,但問題是,你得調侃對呀~~你調侃錯,你讓我情何以堪呀?比如說我是潮汕人,我一河南室友說我們南方人都是n l不分,我……簡直無語好嗎?四川人能代表所有南方人嗎?潮汕話里「你」字的發音就是「l」為聲母,「你們」(在潮汕話中是一個字而不是兩個字)的聲母就是「n」,所以我怎麼可能n l不分?她讓我說「牛奶」,我明白無誤地說給她聽,她還非得來一句:「你正兒八經說就能說好,但如果牛奶倆字夾在一句話中,你說得飛快,就會說不好……」……我……我簡直無語凝噎好嗎?大姐啊!你普通話考證比我高多少分你自己看看好吧?調侃也要搞清楚狀況嘛~~如果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我怎麼會沒有這樣的胸懷讓你調侃呢?
你如果說我們潮汕人很多都不會發前鼻音,那我絕對陪著你一塊兒哈哈大笑,無比歡樂~~
我以為我長得這麼帥,她不會報警。。。
哈,我很多時候會一笑而過吧。尤其我上大學才發現我作為北方人作為東北人近20年說得並不是普通話。以至於到大四畢業還是有人說起我大一口音重(現在已經扳了好多)但是有一個學長每次看見我都要調侃一句。我就覺得生氣且無聊了。I『m angry.不得不說,其實很多人對不同地方的口音只是一個概念。換句話說因為對於我這裡來說,安徽人浙江人江西人廣東人福建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南方人說話兩個特點,1不標準2聽不懂。至於什麼具體的潮汕話什麼樣客家話什麼樣,大家並不懂。。。相比南方很多人覺得東北話都一樣(事實上真不一樣)。我平時說話真的不說「哎呀媽呀」,我只說「我的天哪」。很多「很經典」的東北話,事實上可能只在農村說一說了。(瀕臨失傳)
永遠不要以己度人。
心虛不自信的時候叫攻擊,自信不心虛的時候才叫調侃。
「調侃」?
謝邀,身為滿口地瓜音的胡建莆殘人,認為這個問題完全看個人修養和社交成本,沒有成本的情況下我也很願意焦那些亂黑的傢伙們坐人的。
說實話,分明能說普通話而執拗的說方言也不說普通的人是自私的,為什麼不說普通話。
反正我是很反感那種自以為幽默的「調侃」,尤其是把他們聽不懂的方言一律「調侃」為「鳥語」
這是調侃嗎?這已經是侮辱了好嗎!又或者你們說的都是獸語、所以和我們說的鳥語有別?
還有很煩的一點,老是說「你們先把舌頭捋直了再來說話」……拜託,我們吳語沒有所謂的翹舌音,舌頭一直都是直的好嗎!說話舌頭捋不直的不就是你們說的翹舌音嗎?
都說福建人H、F不分,看完各位的答案我發發發的笑了
我覺得這個事情因人而論.身在西南某省,口音與同省其他市同學有明顯區分度.他們經常笑話說「Zhi Gong人說話從來不捲舌」.我知道這是一個一個誤解,不是因為我們不捲舌,而恰恰是因為我們區分捲舌很標準.所以偶爾會解釋說怎麼回事,但大多數情況都一笑而過.同一個省都有比較大的口音差距,這麼大個中國,南北東西口音差距大更無法避免.所以我覺得被調侃一下方言並無大礙,笑一下就行了.
我們胡建人也l,r,n不分,不僅如此,還s,sh不分,c,ch不分,z,zh不分,an,ang不分,in,ing不分,en,eng不分。還有很多奇怪的讀音,舉個簡單的例子「非常好」福州當地『依伯』會念成「灰強好」。我自己本人一直分不清乙醇和乙醛。
一句話沒說完被人打斷糾正幾次是很煩人的事情…
人們常調侃福建人「H」「F」不分,笑起來是「發發發」,其實,我們福建人,或者至少我們福州話是發不出f的,所以是把「發」讀成「花」的。倒是湖南人,好像是把「回」讀成「肥」,所以「發發發」笑的應該是湖南人才對!每個人都有底線
謝邀 說到口音,記得有一年去廈門玩,公交車上的移動電視在放美食節目,主持人用歡快的語調在說,這道菜吼,真的素灰常灰常好次哈~ 一下子,我就覺得廈門人好可愛哦~口音這個問題,除去有的人刻意挖苦嘲諷的情況外,大多數人應該是和我一樣覺得那樣的發音很可愛很有地方特色,所以才會拿出來說吧。至於聽的人的反應,那就要看那些人自己了。上崗上線還是一笑而過,都有可能。反正就是一句話,要是手頭一堆事兒,忙得不行,哪裡有那時間有那心情來做大反應?
推薦閱讀:
※現今大規模的「東北地域黑」是從哪帶出來的節奏?
※閩南到底有多排外?
※有些人對於阜陽的不良印象是怎麼來的?
※如何看待2017年6月26日國安與蘇寧比賽中工體球迷大喊「蘇北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