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為什麼越來越不行了?
01-24
詞曰:
春稅秋費何時了,成本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漲瘋,民工義無反顧工地中。萬億流毒今猶在,只是稱謂改,問君融資幾多愁,恰似深圳華為向東流!
正如詞中所言,今天的中國實體經濟正走向窮途末路,如無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絕無柳暗花明!春稅秋費何時了如果你身邊有在中國做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的朋友,你應該由衷地佩服他們!因為——稅費太TM重了!社會保險33%,企業所得稅20%,增值稅17%,個稅累進,粗算10%,貸款利息10%,外加各種知名不知名、顯性非顯性的收費項目,還要時不時堤防被小區的科長起訴罰款,每當這時他還得找個律師應付一下,又是一筆費用。現在在一線城市(這裡以自詡創新創業搖籃的深圳為例)開個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區辦公室,人工、房租、辦工設備、稅費……起步每年不低於40萬,十人公司每年要100萬。這是最低標準,想必員工還十分不滿意工資待遇,普通人能有什麼樣的生意,能夠在承擔如此重的稅負,養活這麼多人的前提下,還能賺到錢?成本知多少?當年靠著廉價勞動力優勢興起的中國製造業目前正在逐漸走向衰落,現在已不再是Made in china 而是Made in India(印度),Made in Vietnam(越南),今天的中國製造成本直追美利堅,這裡以最主要的幾個生產要素進行對比,便可一窺端倪。土地成本目前美國工業用地地價僅為2萬美元/英畝,相當於2萬元人民幣/畝,如果按照中國現在許多縣城工業用地100萬元/畝算,是美國的50倍。物流成本國內物流成本是美國物流成本的2倍。以油價為例,中國的油價是美國的2倍,油價高,物流成本也就高。何況中國還有全世界最多的收費站,各種過路費、過橋費……物流成本遠超美國。
人力成本儘管美國勞動力成本是國內勞動力成本的2.57倍,但美國自動化程度高,用工少。國內兩條月總產量為4500噸的生產線用工250人,美國設備改進,同產能兩條生產線才用工180人。銀行借款成本最便宜的國內銀行借貸成本年利率5%左右,是美國的2倍。這還只是正常的銀行借款,一般也就是國企和房地產企業能夠拿到,民營企業貸款成本普遍達到10%~15%,這裡後文還要詳細分析。小樓昨夜又漲瘋房地產經濟早已佔據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2015年中國GDP是67萬億,其中全國賣地收入是3.4萬億。在房價構成中,地價約佔30%,也就是說房地產創造了11.3萬億GDP,再加上中介,裝修,家電傢具,估計30%的GDP直接由房價而來。另外,3.4萬億的賣地收入,又拉動了「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建設,槓桿率至少是3倍,又是15%的GDP。一賬算下來,房地產投資在GDP的佔比超過45%!但房地產經濟有個最大的惡果,就是利潤由寡頭分享,其他人很慘。農民工辛辛苦苦拿了萬元月薪,包工頭賺了20萬,一轉身又交給老家縣城的房產商了。由於房地產抽走了大部分消費資金,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費,這就導致各行各業的很多產品賣不出去,內需無從談起。2006年至今,糧食和一般工業品漲價一倍不到,電子產品還在降價,例如電腦、手機、相機等。製造業平均工資加社保,合計漲了3倍,小老闆墜入深淵,苦不堪言。
與此同時,員工也沒有得到多大的實惠,因為多出來的收入,全部被樓市搶走了。近十年,全社會所有人,任勞任怨養肥了房地產。先是一線城市暴漲不斷,進行調控後二線城市又相繼瘋漲,資金不可謂不充裕,就是沒有實業什麼事兒!四成上市公司利潤,比不上深圳一套房。民工義無反顧工地中中國製造業除了和歐美日製造業競爭,還要和有著天量貸款的國企基建競爭。這二者看起來好像完全不相干,但其實卻深度相關,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招工上,面對建築工地開出的高額工資,普通製造企業唯有望洋興嘆。你培養了3年的熟練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誰去競爭?所謂招工容易,是要有高工資的,否則沒人來。現在一個辦公室文員,吹空調都要3500+五險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於是國企主導,根本不考慮投資收益,也無所謂勞動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資,通過高工資奪走製造業、服務業的人到工地砌磚。國有基建公司的資金來源於貸款,且無所謂還貸,製造業要考慮成本和利潤,只好收攤了。許多高速公路給農民工發高工資,但本身虧損,就是這麼任性!萬億流毒今猶在早在2009年之時,中國製造業就走到了一個艱難抉擇的十字路口,危機的對立面其實就是轉機,本來經濟危機能夠淘汰一批落後產能,剩下的做大做強,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相信誰都知道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但是,四萬億來了,殭屍企業原地復活,房價蹭蹭往上漲,鋼鐵、水泥等產能全面過剩,於是,中國製造業於千載難逢的轉型機會擦肩而過,繼續在人工高成本,產品劣質化,規模作坊化,價格低價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越走越遠!四萬億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秩序,2009年之前私企是暴富了,但大部分老闆並沒有拿著這些錢去吃喝嫖賭,想的是繼續研發創新,走向世界,那時候成功學非常流行。後來是,先倒霉的關廠買房,反而發財了,堅持不懈的老闆,如今很多即將破產,在這樣的環境下誰還有心思老實做實業?只是稱謂改「小私企,企業主,小老闆」,當你聽到這些詞語的時候,你不會聯想到好事,只會聯想到,他們在欺負工人,剝削工人,血汗工廠,髒亂差,違法亂紀,做壞事。是不是?這就是我們當前的現實。其實這些人,對我國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和82%的新產品開發!過去5年,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被互聯網人士嘲笑為老土。互聯網現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錢、發錢和燒錢,所謂「創新」的模式僅僅是「創新」了個稱謂,去年獲得A輪融資的846家創業公司現在都快倒閉完了。問君融資幾多愁?儘管中央三令五申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的難題,但在實際操作中,話語權較弱的中小企業仍不得不面臨「得不到」和「價格高」的兩難融資困境。
一方面,在實踐中,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有喜大厭小的通病,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主,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不夠。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資信認定往往以大企業的指標作參照,多數中小企業難以達到發放貸款的條件,提高了中小企業貸款門檻,加劇了「得不到」的矛盾另一方面即便是能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貸到款,中小企業也要被「雁過拔毛」。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多數銀行為了爭攬存款紛紛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實際上縮小了存貸利差,導致銀行資金成本上升,銀行為了保證自身盈利,往往千方百計將這部分成本轉嫁到議價能力相對較低的中小企業身上。加之銀行在對中小企業貸款時仍變相徵收擔保費、諮詢費、顧問費、培訓費等各種名目的費用,且通過承兌匯票形式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很多中小企業通過銀行的最終融資成本竟高達15%至20%!即使是準備IPO的企業,實際從銀行貸款的年資金成本也接近15%。恰似深圳華為向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深圳華為向東流!」這是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最近心情的寫照。華為的外遷是真讓深圳感到疼了,1-2月份,華為產值占深圳龍崗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7%以上,並且產值增速將近40%,比全區水平高出將近25個百分點,若剔除華為,龍崗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立即下降14.3%。華為是搞實業的,不是搞金融的,不是搞房地產的,也不是搞O2O的,不可能像招行、騰訊那樣待在浮華富貴的CBD,他們需要的是矽谷式的舒展工作環境。華為還有數萬員工,這些員工要買房、要落戶、子女要上學……而這些東西,高房價的深圳給不了!這其實就是今天中國實體經濟正在走向窮途末路的一個縮影,試想一想如果連華為這樣的公司都承受不了高房價的壓力,遑論那些還在為生存掙扎的中小實體企業了!而一個沒有實體經濟做支撐的所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能走多遠呢?-End--版權聲明-本文由海匯眾籌(ID:hiwaycrowd8758)原創系列文章部分數據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拋棄了實體經濟?
※年底了,做實業的你都有哪些苦逼事兒?
※二本同學進入互聯網,隨隨便便年薪20萬,本人985工科,去做實體經濟,年薪不到10萬,這是什麼體驗?
※第三產業為什麼要依靠實體經濟?
※怎麼看高房價對實體經濟的衝擊?
TAG:實體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