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更偏商業片導演一點還是文藝片導演一點?

如題如題啦


謝謝邀請。

我算不上什麼電影愛好者,不過很幸運的是在所有我能看過並喜歡的電影及其導演 中,李安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導演,甚至說沒有之一。我了解一些有關李安的小事情,看過一些他的訪談,看過他的一些傳記,我想,大概我還能給你比劃那麼幾下,又好在提這個問題的童鞋很懶,所以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難回答。

說答案吧,無論是其他人怎麼去評價李安偏文藝或者偏商業,當然沒有人能夠指責他,但是從李安自己親口所提供的觀點來看(印象里最近的一次可能是在龍應台李安對談「我與我的時代」節目中出現過),他並不喜歡你這麼問,或者說,他根本就不覺得商業或者文藝這是一根棍子的兩端。難道女孩子的漂亮和有頭腦是不可兼容的嗎。

第一個回答的朋友算是已經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那就是說如果你想區別一個文藝和商業這兩種屬性, 首先你需要自己搞清楚什麼是文藝什麼又是商業。很顯然,你還沒怎麼想清楚呢。大家經常習慣性的認為很多並不賣座的電影應該叫做文藝片,而把很多賣的很好的電影叫做商業片,這就好像是說文藝片的屬性就不應該被大家喜歡似的,其實這是個謬論。

另一個方式去考慮文藝與商業的關係。如果我們說文藝片是要表達導演情懷之類,那麼除非一個人是真的司馬遷那種搞出作品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這種完全不想考慮賣錢的目的,那麼我要給你說,在市面上發行的任何一個電影,都是一個商業產品,是一個文化消費品,你能理解嗎?一個電影從被構思,到立項,到資本參與進來,拍攝,發行,這是一個慢慢的商業鏈條,這一系列的運作中,缺了哪一環節的錢,都有可能讓一個電影無法面世。所以,任何一個電影,都一定是一個滿滿的商業產品,至於一個電影里能傳達多少導演自己的思路,我想說,這真的就是一個人本事了。

很多電影,由於資本對導演功力的考慮,或者由於資本對劇本的擔憂,或者由於資本對收益的擔憂,總之就是沒法投入大錢了,這時候,一個被選中的導演,他只能是在最大的尺度上達成自己的目的,這時候,對於這個電影的定位,你想要什麼標籤好呢?大製作?大片?這通不適合,所以就貼上一個文藝的標籤,也算是找了個出路。

一個導演從入行到發展,是很清晰的被看到的。例如李安,從最開始他作為一個無名小卒,沒有資本敢於把大賭注押他身上,那麼那些個時候,你會覺得那些小成本的電影好像很文藝似的,而李安通過自己的技能一步步向資本與觀眾證明了自己,他這時候就擁有了操作更多資源的機會,我們看到李安開始拍攝很多很燒錢的電影,無他,只是身邊資源供給的問題。很多導演沒這個機會,而李安通過自己的一步步的努力,走到了今天。

電影作為一個文化消費品,拿出來見人,如果一直不怎麼被接受,一直處於市場邊緣,那麼也許很久很久李安也拍了些電影,那個時候只能說他可能是個文藝片導演的時候,那才是一種悲傷呢。

至於說電影是不是好,兩座奧斯卡獎是個客觀評價,而作為主觀評價呢,我覺得還與一個人的認知有關,就好比少年派這部電影,但凡一個人看完之後真的傻乎乎的去討論過兩個故事裡到底選哪個故事,我覺得他還得再修鍊很久,至少是看電影能力不達標,如果說文藝是某種故事所代表的深度的話,你說他文藝不文藝呢。也許你覺得這個話很不講理,不過你要考慮我可是在講我最喜歡的導演,所以我不一定是在瞎說呢。


美國的兩種院線, 商業院線文藝院線

商業院線放映男女通殺,老少咸宜的片子。《變形金剛》《哈利波特》《汽車總動員》《阿凡達》等等。商業電影的上映不容票房有閃失,因為拍攝和營銷都投資巨大。可能小黃人還沒上映,但是麥當勞里的小黃人玩具都已經生產出來了。商業電影的一系列運作都是精準的市場營銷行為。

所有非英語的片子,如果打字幕上映的話,進入美國市場,那就是按照文藝院線的規制來發行。.比如王家衛,或者馮小剛,無論在他的母國多麼商業,在美國,他不是主流觀眾青少年會去選擇的片子。

馮唐說,寫作有根金線。電影也有這樣的金線。張藝謀當年作為金獅獎的評委主席,把金獅獎給了《色·戒》。評語是:最完美、最完整的影片。 懂得自然懂。就像喜歡電影的人都喜歡《教父》一樣。李安溫文爾雅,沉穩中庸(不是貶義),不先鋒不實驗,技法紮實,不劍走偏鋒,出手的電影都是耐看的作品。

李安最早的幾步電影,都是華語題材。父親三部曲:《推手》,《飲食男女》,《喜宴》。他的觀眾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 受眾是相對小的, 所以這些片子在美國都是文藝院線放映。這些片子不是喜歡槍戰賽車的青少年喜歡的類型,是那些有閱歷的成年人才會品味的文藝"慢"片。

製片方信任李安能夠處理細膩的女性感情,《理性與感性》找到了李安。李安開始拍攝英文片。後來又拍了英語片《冰風暴》《與魔鬼共騎》。

相比其他電影,《與魔鬼共騎》是一部投資略大的文藝片。讓投資方最害怕的片子就是這種。如果是要大投資去拍商業片,那也敢投錢,大動干戈干一場,沒問題。如果是拍小成本文藝片,就算賠了,還能賣版權賣DVD,賠也賠不到哪裡去,也敢拍。最怕就是這種市場小眾,但是投資還不大不小的片子。這部片子也確實賠錢了。

之後,李安回到中文世界,拍攝了《卧虎藏龍》。在製片和營銷的一致努力下,最終橫掃商業院線和文藝院線兩個市場,叫好又叫座。兩個院線通吃。這是一部打打殺殺的電影。各種動作各種景觀,具有強烈的娛樂性。青少年也去買票看。但同時又是部有氣韻有深度的電影,不是成龍式的那種不等大雅之堂的戲耍式B-movie,知識分子也叫好。同樣是章子怡,同樣是竹林,同樣是武術指導袁和平,同樣是一線男星張震/吳彥祖,李安給出的是《卧虎藏龍》,馮小剛給出的是《夜宴》,高低立現。

《卧虎藏龍》後,片方看到了李安掌控大製作的能力。這使得李安能夠接拍《綠巨人》。這是部開工就沒有回頭路的商業大片。妥妥地商業院線。但李安就是李安。他不會滿足拍一個《變形金剛》似的爆米花電影。《綠巨人》是一部有著文藝片內核,揉進了李安思考的商業片,這樣導致觀感很擰巴。類似風格的還有陳凱歌的《無極》。票房失敗。

《斷背山》在美國這樣一個宗教保守的國家, 題材是比較敏感的。憑藉李安高超的導演技巧,和演員精湛的演技,把這部片子帶到了奧斯卡。再一次實現了叫好又叫座。橫掃文藝和商業兩個院線。

《色戒》在華語地區是毋庸置疑的商業熱片,北美地區,則是毫無疑問的文藝院線, 大眾基本對卡司沒有任何概念。這種感覺就好象你看一部越南的電影。床戲之類的東西,在大陸地區可能是吸引票房的賣點,但在美國分級的情況下,相反是要損失掉觀眾的。

說句題外話, 《色戒》之前, 大陸其實一直都沒給李安貢獻什麼票房。數據可查。 誰在電影院里看過父親三部曲? 《卧虎藏龍》獲獎的時候, 大陸口碑並不好, 而且那時候已經下線了。

《少年派》是李安的集大成之作。一般觀眾看一個精彩的探險故事和視覺奇觀,而影迷如果願意挖掘,電影表達的宗教思想則是意味無窮。李安籌備一年然後開機,之後又花了3年完成這部故事。

過去的作品中,李安思索父權,處理情慾,解決中年危機。到了《少年派》,李安終於走向了宗教。這是大師乾的事。這跟活到老還是老炮兒的人不在一個次元。

以上基本是在北美的院線定位。在大中華地區的話,李安的片子基本都是商業片的上映規模。像《色戒》這樣的片子,在小三線城市放映,普通觀眾都未必知道李安是誰。海報正中,放上樑朝偉的臉就夠了。然後,再使勁拿著床戲說事。妥妥地商業。

片子拍之前怎麼計劃,拍完了打算怎麼賣,這是製片人的工作。

李安最早沒錢,也沒資源,只能拍自己熟悉的華人故事。這算是文藝故事。但是口碑越來越好,資本越來越信任,李安也在不斷的探索和挑戰,李安也能接受英文片,也能拍商業大片,而票房的正面反饋使得李安能夠放手挑戰更好的領域。

少年派已經證明,李安可以在商業片和藝術片的領域,遊刃有餘。

商業,藝術,無論這個Title怎麼安放,李安都已然在藝術和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價值觀,思想和行業水準帶來的局限性,使得大陸導演,還拿不出像樣的有品位的作品。就希望李安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片子。


商業片跟文藝片本來就不是對立的,沒必要弄得那麼涇渭分明。

就李安而言,他的電影有商業的,如「綠巨人」,好萊塢大製作,票房知名度都不錯;也有文藝小眾的,如「喜宴」,講家庭故事,可能因為當時電影沒有那麼大眾化,所以顯得知名度並不高。而像「少年派」「斷背山」這種有票房有知名度在業界還獲得不錯的讚譽的,我們該界定為商業片還是文藝片呢?


更文藝吧但是不是小文青的那種文藝哦


光談一個導演的片子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而不談其出品公司的性質屬於瞎猜和亂猜。

李安的片子有著藝術片的思想,又有著好萊塢商業片的語言。怎麼定義?

其實無所謂的。他所在的焦點影業就是拍帶有藝術氣息的商業片。不光他,該公司還有很多可以探討人生的黑幫片,間諜片《東方的承諾》《美國人》……

現在問題來了,楊德昌是南加大出來的,他的片子又是高密度的,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


如何定義商業片和文藝片,我一直很好奇。

大家好像都習慣把票房不好口碑不錯,各種嚷嚷中國電影已死的導演的作品稱之為文藝片。票房爆棚的就是商業片?

好像偏題了,個人認為李安是商業片導演,是為數不多的能在保證票房成績的同時保證電影質量的導演。


商業片導演,李安所有的電影都是商業片,但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文藝片。商業片和文藝片並不對立,商業片對立的是藝術片,所謂的文藝片大部分都是商業片,只有極少數是藝術片。但李安好像沒有拍過藝術片。


推薦閱讀:

阿甚的枕邊故事——賊不走空
《生之欲》: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活過
《王牌保鏢》:怨婦保鏢與話嘮殺手的「人在囧途」
《劍雨》:辟水埋劍,路話江湖
有關《金陵十三釵》的爭論反映了哪些社會問題?

TAG:電影 | 文藝片 | 李安導演 | 電影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