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家角度如何評價佛家的「四念處」法門?

「四念處」被佛家尊為真正解脫道。

Sujiva《毗婆舍那實修法要》、空海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苟嘉陵《念處今論》、拉瑪納·馬哈希《內觀基礎》對此多有闡釋。

請教實踐過四念處的道家實修者,如何看待佛家這一法門,其終極境界是與道家法門等同還是相對而言有什麼優缺點?


這個問題有宗派分別的嫌疑,所以不太想回答。既然有人珠玉在前,我也隨便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我本人算是半個原始道家方法的實踐者,但水平很低。我知道龍門北宗丹道幾乎全部流程,但我走的卻不是這一條路,而是禪宗。

本質上原始道家的修鍊方法,就是禪。可以想像的是,原始道家的遵行者看待後世丹道的繁雜,一如禪宗看待藏傳密宗的資糧道加行道。

原始道家的修鍊方法

《莊子·外篇·在宥》中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廣成 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略微翻譯一下黑字部分:至道表現在人的身上,深遠而微妙,好像什麼都可以看見聽到,但卻對所見所聞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在這種看似什麼都沒有看見什麼都沒有聽到的狀態中,讓心神沉靜下來,形體自然也會順應於至道。

保持這不可見不可聞的清靜狀態,不使身體疲累勞苦,不使精神動搖恍惚,所以可以令生命獲得長生。

眼睛雖然看見事物,但心神卻沒有落到事物上面;耳朵雖然聽到聲音,但心神卻沒有傾注於聲音上面;心裡雖然什麼都知道,但對所知道的東西沒有任何執著。那麼你的心神必然會安住於身形之內,這樣一來精、神內守,身體怎麼可能會不得到長生呢?

原始道家的修鍊就是這麼個樣子,簡事寡慾,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乃可長生。後世佛教的禪宗實質上與此幾乎一致。所以有的修道人士說人家佛教只修性不修命,往往只是自己的見識淺薄罷了。

早期道家的修鍊很樸素,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的對話中,莊子借廣成子之口也已經指示出了完整的修鍊方法。但是在外行人看來,如果沒有師父講解指引,依然是很難悟達通透。

丹道在最後的階段,陽神肯定是要化去的,若執住於陽神不舍,為佛家所笑云:饒經八萬劫,未免落空亡。

從更高的層面去俯瞰,丹道在早期調配精氣神,後期才「煉虛合道」,古道家的修鍊一下手便是「虛心實腹合於至道」,一般人根本沒辦法修鍊。

像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忘情慮,絕思智,昏昏默默,窈窈冥冥,這都是古代修鍊前輩們在體會了「至道」之後講述的狀態,他們教導弟子下手修鍊就是模仿、引導其向這種狀態中轉化,期許於修行千百度而後剎那悟入,那麼但得一自然萬事畢。往後的功夫都是自己作的。

四念處

以前我在許哲先生「南北傳佛教的區別」的回答下留言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見行者說四念處,如在旁觀如實知見身念處;

如在旁觀如實知見受念處;

如在旁觀如實知見心念處;

如在旁觀如實知見法念處;

簡而言之,即是於一切時中,對色受想行識五蘊所集聚者保持清醒的覺知。

於此如實證見無我之法,見道當知緣起者,必當止息。何以故?

覺性之大海現起故。能滅一切貪嗔惡法。

大德,一切正法行者皆如實證見此法。

然漢傳佛法非因於無常名色之外、或依於涅槃而確立有另一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自性本心」。

而是一切無常名色,一切涅槃清凈,其自性本然——從未生起,所以無從止息。

苦沒有生起,所以無從止息;

集如幻化,於中聚散無主;

滅者如空,非滅無生,因本無生故;

道者勤修,辛苦累劫如水月空花。

引用兩位南傳法師的對於四念處的內容與技巧的講述:

南傳法增法師:

觀照必須是不主觀、不判斷的、無思考的情況下觀察身心的真相。

凡經過思維方式的觀照將是染上『我慢』的,不能見到」法「。

隆波帕默尊者:

「緊隨著知道」與「隨念」這個詞是一致的。聽說過嗎?

「身隨念」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持續地、緊隨著去知道身體。

「受隨念」,是指持續地緊隨著知道感受,也就是持續地緊隨去知道苦與樂。

「心隨念」是持續地緊隨去知道心的造作和演繹——好的,也包括壞的。

「法隨念」,則是持續地緊隨去知道各種變化,了解一切狀況的前因後果,既包括名法,也包括色法。這些都是必須去看見與知道的,必須緊隨著去知道。

「緊隨著知道」意味著——是怎樣的,就知道那樣。

兩者的比較

原始道家修鍊的方法與佛法中四念處的不同處在於:

原始道家的修鍊,在師父的帶領下一開始即教導弟子淡化能覺知的自我與所覺知的對象——即師父以自己對於「道」的領悟體驗在人身上的狀態,教導於弟子,令其修習。修習日久自然見「法」,與道合一。

四念處的下手,則強調覺知者的鞏固,對所覺知對象的如實了知。一旦對於無常、苦、無我有了深入的智慧觀照,「法」就會在心中升起,於是稱作見道、初果。

相對於北傳大乘佛法的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這其實已非是如實了知,而是加入了「思慧」,所以在這一點上經常為南傳佛教所詬病。我們不能說哪個方法更好,只能說哪個方法更適合我們。

某種程度上,道是唯一的,人人本具的。

在原始道家的理念中,「道」是成仙的工具;在南傳佛教,「道」是滅苦的工具;在大乘佛法中,「道」是行菩薩道成佛的工具。

至於真正的「道」是什麼,也只有我們自己親見了才能體會個中的滋味吧。


首先提醒題主,不同宗教的體系各不相同,法門也肯定不同。誰高誰低爭論不休,比較各自的「終極境界」沒有意義,還是自己老老實實修行吧。

四念處我有所了解,依在下愚見,四念處更偏向於修「觀」,而非修「定」,是調服心性的法門。若要與道家性命雙修的體系比較,則偏向於性功部分(實際上佛教法門大多如此)。因此,「四念處」用於混俗和光,打磨道心是極好的。

而就「觀」而言,道門的觀法,有所謂「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內涵側重明顯不同,可自悟之。

一家之言,謝絕撕逼~


知乎提問都流行組團么?之前一堆女權主義者問佛教與女權,現在又開始流行拿道教與佛教玩比較宗教學了?


四念處有如聽歌,修道有如唱歌。聽歌者亦可以唱歌,唱歌者亦可以聽歌,甚至載歌載舞也可。聽得多了也可以唱,唱得累了也可以聽歌。


依我看,大乘佛教就是傳了佛家半截,然後為了迎合世俗皇上需求,用儒毒串改的歪門邪道,所謂的菩薩道,大多都是儒毒的東西,連自圓其說都做不到,自相矛盾,偏偏又能在這塊土地上傳播,說來真是好笑,這大概就是儒毒串改天下之後的惡果。

直到今天,這種顛倒矛盾邏輯還肆虐這塊大陸,離佛法遠了去了,佛家智慧勝,大陸是愚民勝,怎麼會是一條路?可惜的是佛家智慧果,成了愚民的狂歡,不能不說是大乘邪道的惡果,看看如今的寺廟還不明白的,就是這樣的愚民。


推薦閱讀:

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新年賀歲篇·道家吐納
孔子在道教神仙體系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神有人性嗎?神有罪,吾當戮之:由哪吒之死談起
神仙可學論(四) 近道七者仙可期
道教神仙排名大全,張天師比閻王排名高!

TAG:佛教 | 道家 | 道教 | 宗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