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有人說現代漢語辭彙大多來自日語?

好像為黑而黑的樣子


這個問題大概是中日同形異義詞的問題

---------------------

所謂中日同形異義詞,…這個名字夠白話了我就不解釋了。當然這個同形包括了簡體字和日文同形(事實上漢字的簡化方案也是參照了日語漢字的,這個問題這裡就先不說了),繁體字和日文漢字同形,繁體字簡化後和日文漢字同形,中文漢字和日文動詞去掉送り仮名剩下的漢字相同等等等。異義呢也有詞意擴大詞意縮小褒貶意味不同等等等等。

總之就是這些雜七雜八的一大堆都叫做(廣義的)中日同形異義詞啦。

----------

關於這類詞的成因,我想大家都知道的一點就是日本和漢字圈的其他國家一樣,都是自己沒有文字,學咱們的。

遙想當年,日本人還穿著皮草在海里撈魚的時候,是我們的老祖先給他們送去了漢字(公元一世紀前後),後來《論語》《千字文》起頭兒源源不斷的漢語書籍傳入日本,本來連文字都沒有的他們這才走上了開化之路。直到萬葉假名發明之前,日本的文獻都是完全用漢字記載的。這種借用,我們暫且依據詞語流動方向稱它為中日借用吧。(中國??日本)這種借用分為很多形式,大體上是完全借用,借音不借義,借義不借音這幾種。

(其實我是熬夜在寫一篇論文寫困了才來逛知乎的…所以這個先放這兒沒時間細說了么么噠)總之無論哪一種方式借過來,這種真正從漢語里借來的詞都比較老,現在看來就是古漢語辭彙比較多。最典型的就是日語男子自稱「僕」了,這個詞雖然在古漢語里男子自稱,但現代漢語里已經完全沒有這個用法了。比方說司馬遷就經常稱自己「仆」,「仆非敢如是也」(《報任安書》)。

那麼重點來了,還有一種造成中日同形異義詞出現的重要方式,那就是漢語向日語借用。像之前一樣的方法我們稱之為日中借用(日本??中國)。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實力蹭蹭上漲,西方文明大量湧入,日本國內翻譯出版了大批的外文書籍。內容涵蓋了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各個方面。1896清政府派出第一批赴日留學生開始,就打開了日語漢字詞大量湧入漢語的大門。張之洞那句「我取之東洋,力省效速」就是這麼一回事兒。當時的在日留學生當了一回「二翻手」,將西方著作引進了中國。因為日語和中文同有漢字詞,就導致了許多日本製造的漢字詞被原樣引進了漢語。

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就可以發現相當數量的這一類詞。舉個栗子:「凡留心於文化的前進的人,對於這些書應該加以檢討。」(《且介亭雜文二集》)。同學們有沒有感覺這裡的「檢討」怪怪的?它其實就是日語里「檢討」的意思:討論;探討。是個地道的日源詞。這個詞是在那十年里因為種種政治原因演變成了現在「反省自身錯誤」的意思。這個演變就是造成同形詞異義的過程了,話說有點兒跑偏了,回來。

剛才說這個日中借用詞,數量真不是一般的多。說你現在隨便找一篇哪怕新聞報道都能有一半兒是這種詞也絕不誇張。高明凱劉正琰的《現代漢語外來詞詞典》一翻開,我想大概會刷新一下你的三觀。然而這本書里的日源詞還只是一部分,要是真的按照廣義來說的話一本字典可能還不太夠。 不舉太多:電子、金融、理念、社會、象徵、遺傳…哦對了,哲學,藝術,主義這些也是。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這四個字都是日語外來詞。

有同學會問了,有些詞我在古文里見過!為啥字典里還把它說成日源詞?(…這個自問自答也是挺二的哈…)這其實是一種「迴流」現象,一個漢字詞在古代傳入日本,經過演化變為保留其外形而內涵完全不同的詞再傳回中國,這個詞就要被當作一個新的詞語來看待了。最經典的栗子我覺得應該是「大學」了。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現在的「高等學府」含義就是從日語來的。

—————————————————

這些內容是我一年前的論文中的一部分,其實要細說還有很多個小條目可以分…實在打字打得眼花繚亂了…本來只是手機逛逛知乎換個腦子繼續寫論文,結果現在頭更疼了…_(:з」∠)_大體情況就是這樣子~格式就不管了錯字(把漢字寫成漢子什麼的…)也不想查了…題主不要怪我哦么么噠我繼續去寫論文了_(:з」∠)_

哦還想說一句,其實語言文字的互通是非常複雜和神奇的過程,人類越發展,這個世界上就越難以存在一套所謂「純粹」的語言文字系統。這可以說是近乎自然規律的一件事情,並沒有什麼好糾結的。所以如果懷著「你們小日本就是不行漢字都偷我們的」或者「哎呀卧槽這些詞怎麼都是小日本兒的」這樣的心理來看這件事情的話…我…我好像也不能把你怎麼樣【攤手。嘛。寫論文去了。


因為是事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分之二是和製漢字

這種事情我會和你說?


舉個歷史書上經典的例子。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

其中:「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譯)——意為:「民主」,所謂「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Science」,賽因斯(音譯)——意為:「科學」,所謂「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百度百科

為什麼當初一開始不叫民主和科學呢?

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不贅述。

日語里的漢語的確源於中國,但是很多現代辭彙或者表達是古漢語和文言里沒有的,它們是被日本創造的。

這不是愛國憤青與自黑者之間的矛盾,這就是事實。

提問前多思考。


這老生常談的說法了,這事兒題主你得這麼想,一千多年前傳入日本的漢字他們現在還在用,而且正式的文書之類大多會多使用漢字。時至今日,不管他們明治維新之後從洋人那又直接搬來了多少洋詞兒,一個人漢字的識字量依舊是衡量一個日本人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你從我這拿走的漢字用了上千年都還在用,我最近一百多年直接拿你倆詞兒(當然不止倆……)用用也沒啥不好的吧?


因為很多外來術語都是19世紀日本的學者在查閱古代書籍資料之後用漢字造出來的,現代漢語拿來用是正常的


有興趣可以看看知日的《和制漢語》那一期。『絕大多數』誇張了,但數量真的相當不少,而且很多很常用。

一個看起來像笑話一樣的例子就是,連『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名其實除了『中華』以外都是和制漢語...更別提『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唯物主義』『形而上學』『辯證法』『哲學』這一系列的詞了。

事實而已,而且也沒那麼難於承認吧?


因為這是事實,沒文化真可怕!


事實啊親。


文化這種東西就是相互吸收,包含,誰用誰的都無所謂,只要不要像韓國人那麼不要臉就行了(在此還是很想叫*子的,素質,忍了)


比如「シエ(shie)」文化。「シエ」一詞引自日本,「シエ」文化包括「シエ書」(某種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紅皮書以及其他相關書籍)、「シエ片」(一種不算太長的影像資料,以其中三篇最為著名)、「シエ遊戲」(指一款玩法類似Flappy Bird的小遊戲,但由於某種原因已遭到下架)等,但這種文化常遭到一些國家政府的打壓,發展有阻力。但這種「シエ」文化並不像「エロ」一樣違背公序良俗,前途會比較光明。


大多是怎樣算,反正並不少就是了。

毫無違和感有聽過吧,污有聽過吧,課金有聽過吧,元氣有聽過吧,語源都是日語啊囧

中國流行語每年都會大清洗一次,日常用語每三五年也會換一次血,以前文化交流少的時候幾乎沒有,但近年越來越大比例摻雜了日語是事實(也有其他語言,但畢竟沒漢字不能直接拿來用嘛,?( ̄▽ ̄?)?)尤其流行語二次元用語重災區。接觸日語的人多了自然就會慢慢滲透,只是有的人本來辭彙量就太小,以至於搞不清那些詞到底是新詞外來語還是只是自己以前沒聽過而已=_=

以前還看過一個日本傳統色彩的漢字名稱表,標題是中國形容顏色竟然有這麼美的說法。。只覺得使用外來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_= 不知不覺被滲透就是這幫人搞得。。

然後其實台灣也是一樣啊,一級棒,皮皮挫,阿莎力全部都是日語,基本是個台灣人都知道意思,有幾個真正知道語源的=_= 小時候看漫畫偶然發現這個規律,覺得好棒啊,外來語感覺很酷,可惜大陸這邊沒這個習慣,沒意思。。後來沒幾年發現大家已經淪陷了=_=


日本漢字來自於古代中國。

然後中國進入近代後,因為大清朝的原因(你懂得),很多與現在相關的辭彙,尤其是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之類的,都是從較近的日本那裡借鑒過來的(那時日本早已開始學習西方知識和制度)。因為方便嘛。比如原文可能是拉丁語,你要一個個翻譯成中文,而且因為大部分是沒有的辭彙,要創造成中文辭彙,是很麻煩的事情。


文化交流


應該是一些行政類的把,尤其建國初期;

不懂,同等有研究的人來解惑。


題主你只要記住日本來自大唐就心理平衡了


推薦閱讀:

汗青的live——收藏與投資:如何收藏及進入
為什麼中國古代很少出現宗教勢力大於王權的現象?
外國有「國學」這回事嗎?
豁不出去的妙玉
現在還有真正的武術嗎?

TAG:文化 | 日語 | 辭彙 | 日語翻譯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