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什麼心理學理論可以支撐這一觀點?

為何大家一起參與遊戲一般比單獨參與更具有趣味性?有沒有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可以支撐這一現象?

已經詢問了中科院心理所和人民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各一名,目前得到的最貼切的理論為「社會促進」理論(社會促進_百度百科),但感覺這個理論表達的是多人一起工作效率高/低。有沒有比較學術化的心理學理論可以支撐「大家一起玩比自己玩更好玩/不好玩」這一現象?


人們常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在有更多人參與的條件下,人們更能從遊戲中獲得快樂。這是因為,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

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都希望和其他人發生社會性聯繫。我們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希望和其他人成為朋友。而一起進行娛樂活動,就是我們建立社交關係的途徑之一。

社會促進理論也是基於這點。在有其他人參與或者觀看的條件下,我們的行為或情緒感受都會被放大。原本兩三好友在一起玩桌游,後來擴大到七八個人一起,那玩起來自然會開心一些。如果你本身桌游水平很高,那在這種社會促進下,你可能會表現更好。不過,如果你本身表現不佳,個人比較沮喪,那在人更多的情況下,你可能表現更差,更加沮喪。

就像任何理論模型都有其適用條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模型的適用條件是什麼呢?

1.該娛樂活動並不限定人數。比如圍棋就限定為兩人對弈。而跳繩則可以集體跳繩,可以增加人數。

2.該遊戲並非零和博弈。在零和博弈下,參與者越多,自己理論上能分配到的收益就越少。

2.參與者之間原本沒有敵意。

4.參與者本身沒有特殊的人格因素。比如社交恐懼等。

我們還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模型。比如在甲條件下,多個人在獨立的房間里參與同一個網路遊戲。在乙條件下,讓這些人在同一個房間里參與同一個網路遊戲。用攝像機記錄這些人的行為反應。我猜想,在同一個房間里玩遊戲的這些人,會比彼此獨立玩這同一個遊戲有更大幅度的肢體動作,程度更大的面部表情,甚至語言活動也會增加。如果這原本是一個令人興奮和開心的遊戲,那乙條件下的被試會比甲條件下要更加興奮和開心。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聚會是一群人的寂寞


推薦閱讀:

心理學研究中提煉出的高效學習方法,反直覺但靠譜
為什麼有時候腦子裡會單曲循環某一首歌完全停不下來?
夢境中穿越——認知心理學
你看不起我?抱歉,我懶得看你
現在我心裡沒有人,也不會輕易愛上誰

TAG:遊戲 | 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心理學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