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凌源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01-24
看題目應該是家裡老鄉的無聊提問。離家十年,歸少離多,就說說每次回家的感受吧。
自然環境:地處丘陵,自然環境沒有突出特點,特別是縣城周邊,基本都是荒土山,缺少植被覆蓋;由於凌鋼重工業的污染,空氣質量一般,地下水位下降嚴重,水質堪憂;縣城裡全都是鋼筋水泥,缺少基本綠化,路邊想找棵大樹都找不到,小區里假模假式的種幾顆龍爪槐,沒有綠地,缺乏物業管護,破敗速度極快。
地理區位:地處蒙、遼、冀三省交界,距離北京375公里,G25高速貫穿而過,京沈高鐵正在施工,地理區位還是不錯的。但由於丘陵的原因,平坦地區少且不連續,缺少發展的地理優勢。發展趨勢:總體感覺,自顧自玩過家家的多,能和外界建立溝通的少。發展這個東西在東北,主要還是靠政府引導,想通過民間資本倒逼發展是根本行不通的。政府抱著凌鋼、監獄、化石、皮影老幾樣玩了幾十年了,也沒見玩出啥新意來,家鄉依舊落後。家裡有的外界全有,人家的還都比你的好,想打情懷牌你還不好好宣傳,剩下的你就只能在那遼西地區孤芳自賞了,繼續落後下去。人文環境: 民風依然彪悍,思想觀念發展不足。隨著網路發展和在外求學回家發展人數的增多,思想發展在一點點加速,但是這部分人還沒有成長為家鄉社會的主要階層,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人力資源仍處於流失狀態(慚愧的我也是其中一員...),沒有人才就缺少發展的動力啊。飲食習慣較有特色,但缺乏代表性食物,就像上面說的,咱家裡有的外面全有...口味上比較能夠迎合我國中北部大部分人群口味,缺乏推廣和宣傳,也就只能變成了家鄉的味道。舉個例子,在外面真真的沒喝過咱們家那麼好喝的羊雜湯,甩山東單縣羊湯、山西武聖羊雜割幾十條街,遺憾的是在外頂多能看到平泉羊湯的身影。文化輸入遠遠大於文化輸出啊...說這麼多家鄉的不是,其實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想家。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只能遙盼家鄉發展越來越好!
沒想到知乎上能看見凌源。。
開了兩次車的體驗是馬路上車各種壓雙黃線亂掉頭,不打轉向燈並道,行人神出鬼沒。其它想起再寫廟小妖風大,坑淺蛤蟆多,匿了這裡雖然只是座小城,但是生活卻依然精彩。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天的寒風,細雨甚至雨夾雪但都阻擋不了新生的綠葉;夏天的太陽照在大凌河畔,連晨練都變得有動力;秋天,登上鳳凰山去看小城獨有的風景;冬天的大雪拍打在窗上,仍阻擋不了室內的溫暖。離開凌源時心裡有句話叫做:從此家鄉再無春秋,只有冬夏。伴隨著離開的還有熟悉的味道。煎餅果子、烤冷麵、板面、麻辣燙、麻辣拌、老凌中門口的涼皮拌面、米線,還有很多很多。。。
羊湯豆腐腦,三十家子干豆腐。空氣好多了,水也有一點,城不大,千萬資產之士比比皆是。物價不低,小城依舊規劃低能,到處是車,己無立錐之地!
可以體驗一切白雲蒼狗的故事想撅那個最新回答
這個標題看著真讓人上火吖!當年趙本山在春晚的小品里提及「大城市鐵嶺」,大家哈哈一笑而過。這裡既有抖包袱調侃的成分,也包含有意推廣打造城市品牌的私心。
但「大城市凌源」這個說法實在是讓凌源人很難堪。私以為,打上引號比較合適。
凌源算大城市嗎?
家在這裡,身在遠方。
謝瑤,吃完飯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