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剔除掉少數特別惡與特別善的人。多數人(在不考慮代價的前提下)嚮往善,但是他們由更強的現實慾望(想吃好吃的、穿好穿的、閑一些、安全一些。。。)支配,所以毅然決然接受庸常的惡(不是那種大惡)。

舉個例子,你集中一個重點高中的學生,播放電影《驢得水》、發放歷史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他們會特別崇拜正直善良的人,厭惡蠅營狗苟的人。不排除一堆男生表示以後幹事業手段要清白,不排除一堆女生表示要嫁給只走正路的男人。

再舉個例子,知乎的愛情話題,理想型答案獲贊可以破萬,本答主寫的現實型答案被贊最多一兩千。

正直、善良、愛、犧牲。。。你作為旁觀者去看,是有美感的。我自己看岳飛、海瑞、楊靖宇、趙尚志的事迹,就覺得一種崇高之美充塞在心田,很感動,甚至感動到痛哭流涕。知乎弘揚人性之美的答案總是贏過揭示人性之惡的答案,奧妙就在於前者給人美感、讓人舒服。

多數人類是有向善之心的,而且我傾向於人類的向善之心是先天就有一些,後天再加一些。

但是,人類還被一種更強大的慾望支配,即吃、喝、穿、住、性交、安全。。。如果對善良正直的嚮往妨礙了自己的基本慾望的實現,那就毫不猶豫放棄善良與正直,轉向庸常的惡。譬如說,看歷史書被海瑞事迹感動得淚水漣漣的男生,自己進入官場後照樣給上級送不該送的禮。看電影嫌棄蠅營狗苟男性的女生,嫁人還是更傾向於蠅營狗苟的富男而不是剛正不阿的窮男。。。在文藝作品與史書里,剛正不阿的窮人比蠅營狗苟的富人有魅力;在現實的當下,還是掏得出鈔票供家人吃好喝好住好玩好的男人更有魅力,哪怕獲得鈔票的手段就是蠅營狗苟。


人性追求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惡,而是安全,這是生物本能。

我比較支持,人本性無善,無惡。

人喜歡善,奉行善是因為能從善中獲得秩序,感受到安全。

人奉行惡,也是因為能從惡中獲得利益,獲得安全。

善惡是後天的定義,隨立場,隨環境而變化。

就像網上常見的帶節奏,強調一方的弱勢,一方的蠻橫,引起讀者的共情和身份代入,就能輕易改變人的立場和判斷。

在房東和房客的衝突中,將自身代入房東一方時,你會認為,房子只要有人租,漲上天都是市場經濟。

但把自身代入房客一方時,房東囤積炒房,霸王條款,吞占押金。你就會覺得房東可惡。

支持程序正義,放過罪犯,支持實質正義,選擇同態復仇,判斷哪邊是善,哪邊是惡,最後看的是你代入的哪種立場,哪種身份。

人的選擇,人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變的是人對安全的追求。

人對安全的追求,是生物的本能。人對安全的追求,是先於善惡,高於善惡的。

如果社會能夠給人提供安全的環境和秩序,這種情況下,人性會普遍去追求秩序下的善。

反之,當善良成為弱點,給自己給家人帶來危險時,人們就唾棄善,讚美惡,奉行叢林中的惡,讚美復仇,以暴制暴。

當善威脅了群體的安全,善就成為一種惡,一種背叛。於群體而言,甚至比敵人,還讓人憎恨。


人性是本善的。

後面後天的環境影響了人。所以有些人就變壞了。

為什麼我會有這個觀點呢,因為人一旦變惡是很難變好的。

如果人性本惡那世間作惡多端的人應該多餘有好有壞的普通人和好人才對。

可是我覺得還是普通人和好人比較多。

我們普通人都會有善惡兩面,善和惡也都平平,不會有大善也不可能有大惡。

人性本惡的觀點是人天生是邪惡的,後天環境影響所以有些人向善。

可是向惡容易,向善是很難的。

由好變壞容易,由壞變好太難了。後天的環境壓根就不足以引導人性的惡向上。

一個人的本性是很難變的。


餓了會找食物吃,如果想吃肉就會殺死其他人或動物

看到長得可愛的人或動物會喜歡,看到可憐的人或動物會心生憐憫

有逃命本能,大難臨頭各自飛

會純粹為了滿足好奇心或殺戮欲而殺死弱小的動物或其他人


人性不是善也不是惡。

是生存,是繁衍。

是追求更輕鬆的生存,更輕鬆的繁衍。

你說生存和繁衍是善還是惡呢?


人性本惡。

所以後天所有的教育都教人向善。


本生存。


善與惡都是人所定的標準,那些符合適時社會標準的人,被稱為善良的人。反之則為惡人。

人落胎那一刻,他已經是一個善和惡的結合體了。


人性非善,人性非惡,人性乃私,自私的程度決定了善惡的上下限,且每個年代都有不同年代的善惡標準,很難說清楚。


善,是哪個善?

惡,是哪個惡?

人吃掉羊,對羊而言,人為惡;對人而言,人為善(因為人得以生存並可以繁衍,對於整個人類種群來說是善)。

善惡沒有界限,只有立場。

人一出生,本「生存」,對親者為善,對敵者為惡。


我認為,人性本善的善是指善變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出生時本就混沌無知,性格本來也相差不多,不同的環境導致不同的結果嘍。


我認為人性本惡,但人心向善。這就是人類需要教育的原因。


善我者善 惡我者惡 善惡原本都是偽命題 哪裡還能再說個本字


人的本性是動物性,而善惡是道德判斷,道德標準又是根據時代、文化、宗教信仰改變的,所以我覺得人性本善論或人性本惡論都屬於主觀臆斷,沒什麼道理。

比如寒冬臘月,你後媽想跟你找麻煩,叫你出去給她弄一塊燒肉吃,你的天性告訴你不要去,而你不願意去,在古代就被視為不孝,是惡的,因為封建社會禮教治國要求每個人都依照三綱五常生活社會秩序的穩定才能得以保障,你應該盡己所能的滿足長輩,對長輩的要求消極怠工是大惡,但同樣的情況,在現代就是再正確不過的事情了,丫明擺著耍你,你屈服了就是沒有獨立意識、反抗精神,為全體年輕人所不齒,所以不去這個天然想法究竟是善還是惡呢?

人性都願意吃好吃的,一塊燒肉放在面前,小孩子張嘴就吃了,按說孩子愛吃東西的天性有利於小孩健康成長,健康的下一代有利於整個群體的延續,是善性,然而這塊肉是燒豬肉……人愛吃燒豬肉的天性是善性還是惡性呢?

我覺得是善性。

但是有人就覺得有爭議……所以我們知道,世界觀不同,善惡標準也是不同的。

豬肉換成牛肉狗肉也是同理。


哪有善惡,都是為生存。在你看來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善,不利的便是惡


人性若本善就沒有今天這般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了。

每一次社會的變遷,每一次土地的開拓,都要死去成千上萬的植物,動物,甚至同類。

且脫離文明去談人性毫無價值。從智人殺死第一個非智人物種那刻起,殘忍和貪婪就已經刻在人類的臉上。

如若飢餓是本能,那這種本能引起的殺戮對於其他物種,算是善還是惡呢?

承認本惡沒什麼可恥,反倒要感謝老祖宗數千來的積累,讓我們感受到了文明如此的現代社會,讓我們可以亡羊補牢地去拯救那些瀕危的植物,動物以及處在水深火熱的人類同胞們。

且若人性本惡,我們卻人幡然悔悟,力所能及的做些什麼,本不是一件更美好的事情嗎?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