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記憶解剖術語的?
最近在學解剖學,術語太多了,不知道有什麼好的方法方便記憶。
一切不以理解為基礎的記憶都是耍流氓,而耍流氓終究是會吃虧的。
首先,要知道解剖學名詞的命名方法
格氏解剖學上說
解剖學是一門研究從亞顯微到宏觀的人體結構之科學。常規將它分為局部或大體解剖學(包括表面、內 鏡和放射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和神經解剖學。
解剖學的語言是醫學科學基本語言之一。若沒有眾多的、高度特指的辭彙,要準確描述數千個結構是不可能的。這些名詞常源自拉丁語或希臘語,最好在全世 界這些辭彙應當獨立僅存,但實際上,許多辭彙都已本 土化。在準備撰寫第39版《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時,我們是以1998年由聯邦解剖學命名委員會 (Federative Committee on Anatomical Terminology, FCAT)起草的《解剖學名詞》(Terminologia Anatomica)為指導的。在本書中,我們也將某些拉丁辭彙英語化了,但我們至少第一次在括弧內給出了正式 的名詞形式。在本書中也還包括那些以人名命名的辭彙,因為它們已常被人們運用了,臨床醫生可能較解剖 學家應用得更多。事實上,某些人名辭彙已如此深深地 滲入到臨床醫生的語言之中,不用它們反而會使人們感 到迷茫:人名辭彙常常是唯一的方法來描述一種特殊結構,因為沒有簡單的解剖學名詞可以替換。
平面、方向和關係為了避免含義不清,所有的解剖描述均認定身體 處於常規的「解剖學位置」(「anatomical position」),也就是直立、面朝前、上肢處於體側、手掌朝前、下肢及腳也朝前。描述是以四個想像中的平面即正中面、矢狀面、冠狀面和水平面為基礎的。這些只應用於 處於解剖學位置的人體。正中面縱向地通過人體,將人 體分為左右兩側。矢狀面與正中面平行。冠狀面與正中面垂直,將人體分為前(腹)和後(背)兩部分。水平面(橫向的)與正中和矢狀面垂直。放射學家將橫向面 稱之為橫軸面。慣例的認為,軸解剖學(axial anatomy) 是自腳向頭來觀察的。近頭端的結構是上性的;當論及頭時,可能會用顱此詞。近腳的結構稱為下性的;尾的常用於胚胎學,指 的是胚胎尾端。正中的或側面的表面靠近中線,正中的 比側面的更近於中線。外的(表面的)和內的(裡面的) 指的是一個器官或體腔如體壁層距中心的距離。不同程度的傾斜所用的是複合辭彙,例如後外側等。當講到軀 體和上肢的結構,我們則可以靈活地應用前的、腹的、 屈的、掌的、跖的以及後的、背的和伸的等名詞。我們 認識到這些名詞並不能都令人滿意,例如腿的伸面,就膝關節和踝關節而言,是前的,它在腳和趾的上面;腳 的跖面(屈面)是下面。背面(背側)和腹側是胚胎學家和神經解剖學家最愛用的辭彙:因此在第一篇和第二 篇中最常出現。遠端和近端用於描述肢體的結構,它將肢體與軀幹附著處作為基點,因此比起遠端結構來,近 端結構更接近於附著點;它們也用於描述分支結構如支 氣管。表面的和深層的則用來描述相鄰結構之間的關 系。同側指的是(與身體、器官或結構)同一邊,雙側是指兩邊,而對側指的是相反的一邊。運動有關關節的運動,例如彎曲、伸展、內收和外展以及許多這些「純態」運動的結合均在第6章中描述。特殊的運動,諸如肘關節、腕關節、踝關節以及顳下頜關 節的運動則在適當的章節中描述。
而在系統解剖學每一個章節之前都會將該系統的具體命名方式進行介紹,比如:
骨
骨的表面因受肌肉牽拉、血管神經的經過和貫通以及與臟器鄰接等因素產生特定的形態而 賦予相應的名稱。1. 骨面突起突然高起的稱為突(process),較尖銳的小突起稱為棘(spine);基底較廣的突
起稱隆起(eminence),粗糙的隆起稱粗隆(tuberosity);圓形的隆起稱結節(tuber)和小結節(tu- bercle),細長的銳緣稱崎(crest),低而粗淫的峰稱線(line)。2. 骨面凹陷大的凹陷稱窩(fossa),小的稱凹(fovea)或小凹(foveola);長形的凹陷稱溝 (sulcus ),淺的凹陷稱壓跡(impression)。3. 骨的空腔骨內的腔洞稱腔(cavity)、竇(sinus)或房(antrum),小的稱小房(cellula),長 形的稱管(canal)或道(meat us)。腔或管的開口,稱口( aperture)或孔(foramen ),不整齊的口稱裂 孔(hiatus)。
4. 骨端的膨大較圓者稱頭(head)或小頭(capilulum),頭下略細的部分稱頸(neck)。橢圓的膨大稱髁(condyle),髁上的突出部分稱上髁(epicondyle) 。其他特徵平滑的骨面稱面(surface)。骨的邊緣稱緣(border),邊緣的缺口稱切跡
(notch) 。
然後,脫離形態的術語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讀讀圖、多看標本、多想像
論圖的重要性
一對比就知道那樣的圖更能增強記憶與理解
最後,便是結合功能與應用理解,這需要思考結構其本質
比如腦
腦的本質是什麼?皮質、髓質、基底核?
神經元與神經膠質?
一經細思會發現,本質便是神經元
最後的最後,是摘自《解剖學邏輯記憶法》的幾句口訣
外形結合內部結構,形態結合作用功能;
平面結合立體形象,後面結合前面內容;
靜態結合動態活體,正常結合臨床應用;
系統結合局部關係,典型結合變異畸形。
祝君好運,願君多想。
有很多口訣啊,比如:
運動系統:
腦面顱骨二十三,軀幹總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頭基本齊;
還有六塊體積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腦面顱骨二十三,軀幹總共五十一;
胸骨:
胸骨形似一把劍,上柄中體下刀尖;
柄體交界胸骨角,平對二肋是特點。手腕骨歌訣
舟月三角豆,大小頭鉤骨。支氣管:
左支細長右粗短,異物墜落多入右。
神經系統:
十二對腦神經:
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聽九舌咽,迷走加副舌下全。
消化系統的一般結合實物,根據臟器位置和功能來理解。
有很多口訣,可以上網搜,也可以自己整理出來,然後上課的時候多研究研究形狀和功能,為什麼要這樣長,有什麼原因。
上課的時候多看多摸骨頭和模型,因為是立體的,很形象。這個很重要,這個很重要,這個很重要。
我本身循環系統學的不好,所以後來學內科循環系統的疾病時候廢了很大的力氣,所以這些醫學基礎課還是要好好對待的。
剛剛接觸解剖學?是大一的醫學生嗎?話說在十八九歲的豆蔻年華,這不應該成為問題啊?!話說當年讀大學的時候為了中午打飯不排隊、為了洗前晚泡的衣服、為了多睡會兒,等等各種花式借口讓我一學期就沒上過太多課,但期末的時候對各種不理解的內容拿來就背,保證了沒有過補考的大學不敗金身。現在只能慨嘆年輕時的記憶力了。如果題主相當個安靜的學霸,上課時好好聽聽,課後再複習複習,期末再背背書,記住那點兒解剖學名詞和作用沒什麼難的吧?
術語我都記得,就是不知道神馬意思。
1.研究圖譜,然後記憶。
系解局解
2.實驗課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多摸摸能摸的,多看看,找找差異,加深印象。
3.想像 我都是在自己身上模擬的,哪在哪,隨想隨學,隨看隨學。
4.還有很多口訣之類的,上課老師也會介紹,也可以自己百度。完全忘不了「 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迷走加副舌下全。」
反正我覺得比背單詞簡單多了。。。我是INTJ 對它系統了解,系統解構的認知就夠了,不用背,也不用記。
剛開始就是背啊,實習之後時間長了大家都是術語交流,自然就融入進去了
李哲的方法就不錯啊
花時間,沒有捷徑。多看就記住了
機械記憶+理解記憶都是必不可少的。
圖譜。配合做題,效果更好。
複習。推薦閱讀:
※為何hypothalamus(下丘腦)和inferior colliculus(下丘)中文翻譯很相似?
※跳樓摔死的人是怎麼死的?
※古代人講入土為安,那麼古代的解剖是怎麼做到的?不會違背當時的倫理嗎?
※天使的骨架該是什麼樣的?
※學人體解剖為什麼要看屍體呢?屍體上面的結構還沒有書上的清楚啊?
TAG:解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