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這本書?
這本書可以作為獨立思考的入門進階書反覆閱讀,曾經做過一個freemind版本的思維導圖筆記,源文件可以在這裡下載:《學會提問》完整思維導圖(Freemind1.0.0版本軟體)-20140120.mm,附上圖片可以另存用圖片軟體放大看清晰內容。
剛讀完,答案放在最前面強調一下避免造成誤導,值得一看。
這本書我差點看棄了。
看前幾章時充滿了熱情,開篇確實比較引人入勝,激發起了我很大的興趣和希望,但是看過四五章後就有點看不下去了。因為有很強烈的摳字眼找茬的感覺,各種細節非常全面,對於我一個一向喜歡順著別人說話的人來說有點過了,像一本找茬大全。但是書中確實講到了許多以往我從沒注意到的思維點,例如價值觀傾向在人的思維和論證中潛在的作用,一些語言技巧對我們注意力的轉移和結論的誘導 等等……當然也有我們用過的技巧,比如證據中數據的呈現方式,估計在寫論文和展示實驗結果的時候已經被完美的應用過無數次了,囧。在被找茬理念充斥眼球幾乎看棄的時候,我調整了自己的看這本書的目的,從希望吃透這本書的所有技巧改為了解一下書中提到的各方面內容不強求完全消化立即用上,只留個印象之後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慢慢有選擇地使用即可。之後讀這本書就順暢許多了。只能怪自己不會讀書,想一口吃成個胖子……
貼一點讀書筆記的內容:
看完書整體有一個感覺,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之處在於條理清晰+注重細節。首先要清晰的找到論證中的論題、理由和結論;然後關注這些關鍵之處的細節,包括模稜兩可的關鍵字、理由的來源、類型、是否有被忽略的地方;除上述兩點以外,另外的一點就是要open your mind,充分利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將自己代入到作者的立場或對立的立場,考慮是否有被忽略的關鍵之處。要謹記的是,書中不只提到了這些批判性思維大法,也告訴我們:不要在無謂的問題上糾結;不要只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的觀點,而要一視同仁地質疑一切主張。這兩點也是拽著我沒陷入找茬漩渦的繩索。
詳細的每章的讀書筆記就不貼啦,對書中隻言片語的記錄和理解也很難讓讀的人系統的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各個技巧。
總之,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畢竟都出了這麼多版,如果說它不值一讀你能信?
這本書中批判性思維的技巧除了考察論證衡量觀點時可以用。反過來考慮一下,當我們試圖說服別人時,是不是也可以運用一些技巧來更好地包裝我們的觀點呢,當然這是書中並不提倡的,但是生活中工作中我們總是難免需要的。
最後要記得,學習批判性思維是為了幫助我們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不是讓世界在我們眼中變得一無是處。不請自來,必須要祭出我收藏的《學會提問》PPT讀書筆記了
——————————————前方多圖,爪機黨請注意食用流量——————————————
批判性思維,換成國內接地氣的說法就是獨立思考,是教育界公認的大學生應該學習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學會。
秋葉老師,算是我獨立思考路上的引路人,讀到《學會提問》本書也是因為秋葉老師分享的這個讀書筆記。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一個價值是,讓我知道要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評估,尤其是在這個信息過剩,獲取信息手段豐富的時代,對獲取的信息評估判斷的能力,也應該是一個人所要具備的重要的能力。【認真想】《學會提問》——我的批判性思維入門書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批判性思維的教材,與我在課上提到的其他教材不同,它是我與批判性思維的初遇。
這就是《學會提問》,我手上這個版本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出版,根據英文原書第10版翻譯。我當年讀的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出版,根據英文第7版翻譯的。這本書還有一個中譯本,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於2012年出版的,根據原書第9版翻譯。一些讀者認為,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版本是翻譯得最好的。
不過不同的版本差別並不大,我就根據手上這個版本來介紹了。這本書250頁,不算太厚。機械工業出版社的編輯曾告訴我這本書的銷量非常大。我手上這本是第六次印刷,但我估計現在應該加印了幾十次了。書的內頁是三色,白底黑字和橙字,排版也做得不錯,閱讀起來不容易疲勞。總之,我經常向大家推薦它作為批判性思維的入門書。
先來講講我當初和這本書第一次相遇時的故事。
當年我還是中學生,住得離湖南省圖書館不遠,於是常去那借書讀。一張借書卡可以一次借4本,而我用兩張則可以一次借8本。在圖書館裡,我會在各個書架前閑逛,看到可能喜歡的書就拿出來翻翻,看看前言和目錄,喜歡就先拿在手上,等積累到了8本就借走。
喜歡去圖書館的人可能不多了吧。其實圖書館真是個好地方,它裡面有無數知識可供你免費學習。而且,我們也可以在圖書館期待一場不經意的邂逅。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人際吸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際相似性。如果你和她/他對同樣的書感興趣,你們也可能對彼此感興趣。喜歡讀書的人,一般修養也很不錯,素質也很高吧。
然而,這樣的邂逅我是從來都沒有遇到過。現在有喜歡的書,我一般會直接在網上買而不會去圖書館借,可能以後這樣的邂逅也沒有機會發生了。
說回正題,《學會提問》可能是我當年借走的某個8本書中的其中一本,本身很薄,很快就讀完了。讀完以後,我的的心情簡直可以說是如獲至寶。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對「思考方法」還是很困惑不解的。家長、同學、老師、以及媒體上的信息無窮無盡,很多看起來沒什麼道理,但是卻又具體說不出來哪裡錯了。無數的人試圖影響我做這件事或那件事,說服我相信這個信念或那個信念,而我究竟該相信誰呢?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思維的框架,一個讓我們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用受到他人和自己誤導的思維框架。而這個框架隨著我後來的學習不斷完善起來, 現在仍然令我受益匪淺。
找到了好書,我自然是第一時間和朋友們分享,於是推薦同學們讀這本書。有一個其他班的朋友(通過學校社團活動認識的)確實認真讀了那本書,還特地跟我說了感謝。其他的同學,我就不知道有沒有去讀那本書了。當時的我感到很困惑,這樣好的一本書,如果說之前不知道於是沒有讀還可以理解,為什麼在我推薦了之後,依然沒有多少人去讀呢?
現在的我沒那麼困惑了,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比起讀書,大家還是更喜歡看電視和玩遊戲,不是每個人都有讀書的愛好和習慣。當時我在大家心中其實也沒有多少分量,自然無法對其他人產生多大的影響。
這個問題是很難解決的。一些人認為,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優質教育資源得到極大的普及,於是人人都能以極低的成本學出一身本領。可是,在互聯網出現以前,早就有圖書館了,也不見有多少人願意去圖書館學習呢?大多數人利用互聯網,恐怕更多是娛樂內容。我自己也是如此,比起在網上搜論文來讀,我還是更喜歡在網上看動畫片。制約學習進步的不是沒有優質的學習資源,而是沒有足夠強的學習動機。
好像又偏題了,接下來就讓我直接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內容吧。
全書結構
全書共12章。第一章是學會提出好問題。在本書中,批判性思維有三個主要方面,包括有一套成體系的關鍵問題意識,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動機。作者將思維分成兩類,一類是海綿式思維,指被動地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另一類是淘金式思維,指不斷和信息的提供者通過提問與回答來互動,披沙揀金。批判性思維可以區分為弱勢批判性思維與強勢批判性思維,前者是指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現有的立場和看法,後者是指利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所有斷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批判性思維者需要有自主性、好奇心、謙恭有禮、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批判性思維者也更贊同理智思考而不是感情用事,會營造對話的友好氛圍。一廂情願是批判性思維最大的敵人。
第二章是論題和結論是什麼。論題就是一段話所討論的問題或爭議。我們將論題氛圍描述性論題和規範性論題,前者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後者是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是非對錯好壞等所提出的問題。而結論是指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在寫作時,將論題範圍縮小,並且清晰陳述自己的結論,是很不錯的寫作策略。本章末尾留有練習材料,從三篇短文中找出論題和結論。
第三章是理由是什麼。理由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相信某個結論的解釋說明或邏輯依據。理由和結論加在一起就是論證。理由可以有很多個,我們可以在分析材料時,用序號將理由和結論都標明。記住,理由很弱,結論也會很弱。在我們寫作時,我們要尋找支持結論的種種理由,並且讓讀者清楚地看到這些理由。本章末尾留有練習材料,從三篇短文中找出論題、結論和理由。
第四章是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只有當我們理解了一個論證中的關鍵詞句時,我們才能對這個論證進行評價。這一章就是提醒我們要對概念的意義進行追問。我們需要找到在一個論證中,哪些詞是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是否有歧義,尤其需要關注哪些抽象的概念和飽含感情色彩的詞。我們需要通過語境來判定作者是在什麼意義上使用那個關鍵詞的。在我們自己寫作時,我們需要留意自己使用的概念究竟是什麼意思,有沒有歧義。本章末尾留有練習材料,從三篇短文中找出模糊不清的地方,並說明這些模糊不清的詞句是如何影響到論證的。
第五章是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在一個論證中,假設就是沒有明說的理由。而我們需要找出這些假設,因為它們可能出錯,從而影響論證的可信度。價值觀假設就是指,在多種可能互相衝突的價值觀下,默認某種價值觀比另外一種更加重要。描述性假設是沒有明說的,默認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說法。如何發現這些假設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結論和理由,然後在結論和理由之間尋找是否還需要補充什麼理由,才能使結論成立。而讀者補充進來的理由,就是作者沒有說明的假設。本章末尾留有練習材料,從三篇短文中找到重要的假設。本章非常重要,比起其他章節可能更難理解,請認真仔細地閱讀。
第六章是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謬誤就是推理過程中的「詭計花招」,是一種欺騙手段。本章介紹了人身攻擊謬誤、滑坡謬誤、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偷換概念謬誤、訴諸公眾謬誤、訴諸可疑權威謬誤、訴諸感情謬誤、稻草人謬誤、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亂扣帽子謬誤、光環效應謬誤、轉移話題謬誤、循環論證謬誤。本章末尾留有練習材料,從三篇短文中找到推理謬誤。
第七章是證據的效力如何: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和專家意見。證據在可靠性上有程度之分,直覺是指人的下意識反應,它並不是可靠的證據。個人經歷可能是可靠的,不過也很容以犯以偏概全謬誤。典型案例是指生動形象的案例,它通常很容易煽動人,但我們需要提防。當我們在思考作為證據的當事人證詞時,我們需要考慮對證詞的選擇是否合理,證詞是否出於個人興趣,證詞還需要有什麼補充信息。專家雖然也會犯錯,但發表在權威載體上的專家意見,可靠性較高。在我們自己寫作時,我們需要默認讀者都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如此才能要求自己選擇可靠性高的證據。本章末尾同樣留有三篇短文,要求從中找出證據,並分析其可靠程度。
第八章是證據的效力如何: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人們通常對個人觀察類證據較為相信,然而這類證據其實可靠度不高。最可靠的是科學研究報告,不過在使用科學研究報告時,我們也要追問一些問題。比如,研究的資料來源是否可靠?研究進行的時間離現在有多久?研究對結論的支持有多大?研究者的結論在傳播時是否有失真?樣本能否代表總體?問卷設計是否合理?我們也常常使用類比作為證據。一個類比推理的有效性取決於類比項目之間的相似程度。在我們自己做研究時,也要注意本章提到的問題。本章末尾同樣留有三篇短文,要求從中找出證據,並分析其可靠程度。
第九章是有沒有替代原因。我們人類總是習慣對萬事萬物的發生提出原因進行解釋,但原因往往不止一個。當我們誤以為事件的發生只有一個原因時,我們就犯了過度簡化因果關係謬誤。當兩個變數有相關關係時,並不能說明兩個變數有因果關係。同樣,當兩個事件相繼發生時,前者也不一定就是後者的原因。在我們比較不同的解釋時,我們可以考慮比較邏輯上的合理性、與我們所學知識的一致性、解釋或預測事件的成功率。在我們自己寫作時,我們需要先儘可能多地搜尋潛在原因,然後慢慢排除不可靠的原因。 本章末尾同樣留有三篇短文,要求讀者尋求可替代的原因。
第十章是數據有沒有欺騙性。統計數據是用數字表達的證據,它常常具備一定的欺騙性。在我們相信統計數據之前,我們一定要思考它的來源是否可靠。當我們考慮用平均數來代表樣本時,我們需要考慮樣本的離散程度。而且我們需要看數據是否經過刻意選擇,是否有省略,表述方式是否容易引起誤解等。在我們自己寫作時,也需要注意統計數據的使用。最後時三篇短文練習,要求找出數據證據的不妥之處。
第十一章是有什麼重要信息被忽略了。信息往往都是帶有目的的,為了不被他人所欺騙,我們還需要考慮有沒有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論證者的知識有限,也必將受到時代的限制,論證時間也有限,而且往往持有和你不同的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當我們思考一個論證時,我們需要刻意考慮,反對者會怎麼想?當我們考慮一個主張時,我們需要考慮它可能造成的負面後果。在我們自己寫作時,我們也需要避免不要省略重要的信息。最後同樣是三篇練習短文,要求找出被省略的重要信息。
第十二章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如同原因可能是多樣的,結論也可能是多樣的。人們常常用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方式來思考問題,這種二分式思維方法有很大局限性。我們需要考慮結論是否有多個,或者單個結論在哪些範圍內成立,哪些範圍里又不成立。本章末尾同樣留有三篇短文練習,要求從論證中找出可以從理由得出的不同結論。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Reason-Edu)
我們是一家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的公司。
先上圖:
我覺得吧就是開始「思考」、不再輕信、不再盲從。這事得從我看這本書緣由講起。
小學、初中、高中,嗯還要加個幼兒園,我一直就是「海綿式」思維。老師說個啥就是啥,老師說,這本資料好~嗯,好,我去買。家長、新聞聯播為我們架構了早期的世界。duangduangduang,這樣一路來「順風順水」,做個聽話的好孩子,也考了個不錯的985。(什麼?你說青春叛逆期。。。那是什麼玩意兒?)
到了大學,開始各種浪~「聆聽」大師講學、參加火狐社區線下交流;辦活動拉贊助、找兼職發傳單;寫報告查資料。問題就出在這兒:大師說:xx不行。嗯,是不行。大牛說: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這樣做。嗯,這樣做。贊助商說:我們特牛逼,用戶數xxx。嗯,牛逼。經理說:我們武漢就這個價。嗯,這個價行。資料說:循環經濟在國內開展得不錯。嗯,不錯。
然後......
同學,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那一剎,彷彿千年。我的大腦開始飛速運轉。大師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大牛這樣說會不會有他的經驗局限?贊助商這樣說有沒有利益關係?經理這樣說存在遺漏的信息嗎?資料背後的研究人員可信度高嗎?
然而一切都是坐在電腦前的幻想。我的回答是:沒有,謝謝~(謝你妹啊!!!)
從小到大你們都不是教導我要聽話做個乖孩子的嗎?從小到大不都是你們說什麼我信什麼嗎?尼瑪,說得跟一家人一樣,我怎麼敢質問你呢?再說,如果我問,又該怎麼問呢?你家幾口人?反覆經歷了這麼幾次,我終於坐不住了。在豆瓣上翻了又翻,找了又找,終於找到了這麼一本書。
題主說的評價:好的不說,壞的可能就是這樣:(小兔子不好意思了哈,侵刪)枯燥是有,不過這種指導性書籍讀起來感覺都差不多。這本的脈絡還算清晰。我感覺就是:讀過這本書後,對信息產生了一種「自發性」的批判思考。
當然,進行批判性思考前記得問問誰關心這個問題?
別做無益的批思,還有,別把批思帶來的咄咄逼人感看作是低自尊的表現,也不要以為會點批思就高人一等。
最後引用我們班班長的一句話:我們都是根正苗紅的好少年。正常得很呢~跳躍式地在一周時間內略讀了這本書,前半部分讀得比較慢,看得比較仔細,後面都是選擇性閱讀,沒有一字一句地去看.
這本書對於我這種沒有接觸過批判性思維研究的人來說比較難啃,對於我目前的生活學習並沒有太多的幫助,但是書中的一些觀點讀著讀著會覺得自己在生活中運用過,原來這就是批判性思維。
我的讀書筆記:
海綿式思維強調知識的獲得;而淘金式思維強調與知識積極的互動。
兩種方式可以互補長短。為了找到智慧的金子,你必須要有評估的材料。要評估這些材料,我們必須首先擁有一定的知識。
情感的捲入不應該成為你接受或者拒絕一個觀點的主要基礎。
當你閱讀的時候,你應該避免由於情感捲入而切斷你同最初並不同意的那種推理進行交流的渠道。
一個成功的、積極的學習者應該是一個願意改變自己思想的人。
弱的批判性思維是用批判性思維維護你自己已有觀點;強的批判性思維是運用相同的技能來評估所有的觀點和信念,特別是評估自己的觀點和信念。
(未完待續)這本書從淺層闡述批判性思維的本質,通俗易懂。從自己閱讀的那麼多關於批判性思維的書籍,個人覺得這本書最易上手。這本書其實不止在教給我們一種思考方式,它成功的地方也體現在學習方式--問題主導的學習模式。為什麼這麼說?作者首先將批判性思維縮減為十個關鍵問題(操作性強且易模仿),然後以每個問題為探討話題,並訓練讀者到熟練。最後這十個問題渾然一體,助你入門。在不斷運用中,漸漸內化為自己的思考方式。同樣的實踐,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也是將經濟學凝結為十大原理(問題),你可以藉由這十個問題去探討整個經濟學。反觀一些由概念到概念的批判性思維書籍,閱讀到最後可能還不懂說什麼?因為缺少問題在引導你。這本書在教授批判性思維上的成功,也體現在這種學習方式。
先說結論,這是一本可以輕鬆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讓我們初步擁有對客觀問題進行判斷的一本書。這本書主要內容就是介紹十幾種提問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了解論題、分析邏輯、檢驗論證三個方面,而這基本囊括了對於一個問題的全面分析了,如果我們在遇到任何問題或者信息都能夠從這幾方面審視的話,可以極大地提升我們的認知。
這種提問的方法不僅僅是讓我們學會質疑,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促進我們從被動式學習轉化為主動式學習。也就是說我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更多內容的話可以直接先看看我做的讀書筆記,應該會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的。
兩種不同的學習思維:
海綿式思維是我們普通人經常使用的思維方法。它具有幾個明顯的優點:
1 你吸收的知識越多,你就越能理解它的複雜性。你所獲得的知識為你以後進行更複雜的思維提供了基礎。
2 它是相對被動的。它不需要艱辛的心理過程,而是很快、很容易發生的,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記憶。如果材料是清晰、有趣的,那麼這個特點就更明顯了。主要的心理加工包括注意集中和記憶。
如果希望以吸收信息作為培養一個有思想的人的開端,那麼海綿式思維存在嚴重的缺陷:它不能提供一種方法來確定哪些信息和觀點值得相信,哪些應該反對。如果一個讀者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那麼他將始終相信其最後接收的信息。不管對個人還是社會,成為別人思想的木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這意味著你的決定是一個偶然的聯想,而不是慎重判斷的結果。
而淘金式思維方法就是我們所要介紹的批判性學習思維。我們認為,你希望自己決定應該選擇什麼、應該忽視什麼,要做出這個決定,你就必須帶著一個特定的態度來閱讀---一個提出問題的態度。這種思維風格要求積极參与:筆者努力說給你聽,你就應該努力地給他反饋,不管他在不在場。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得知:海綿式思維強調知識的獲得;而淘金式思維強調與知識積極的互動。
稍微總結一下:所謂批判性思維,包括提出一系列相關的批判性問題的意識,以及在適當的時機提出並回答問題的能力和意願。簡單來說,批判性思維是對我們思考過程的再思考。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批判性思維呢,以及學習批判性思維對於我們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前面所說的信息亮太大了,甚至我們所接受到的信息會出現相違背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做出取捨了。美國第29任總統沃倫·甘梅利爾·哈定就曾經抱怨過,「今天這個專家要求我這樣做,到了明天另一個專家又要我那樣做,我到底該怎麼做呢?」,其實我們普通人也是如此。
批判性思維能夠被用來維護或者評估和修改我們最初的觀點。也就是我們在提出某一見解的時候可以自己批判自己,然後不斷完善自己所要提出的觀點和內容。
同樣的通過強迫自己批判自己已有的信念,我們能夠避免自我欺騙和對別人的盲從。通過批判性思考,我們就會避免對別人的盲從,而是有一套自己的見解,然後不斷補充進去我們所真正需要的有效信息。
學習批判性思維的方法是學會提問。為了使擁有「提出正確的問題」這種技能的最初感覺能有助於你獲得這種技能,我們給列出了一些批判性問題:
1 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
首先我們要學會區分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論題大致可以分為描述性論題和說明性論題。
而結論就是演講者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比如這篇文章的結論就是我們需要學習批判性思維,而且應該通過這11種提問來提高批判性思維。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必須在確定論題之前就找出結論。為了確定結論,批判性思考者必須問問:「作者或演講者著力證明的是什麼?」或「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結論。作者或演講者對這些問題的任何答案都是結論。
2 理由是什麼?
理由是對我們為什麼要相信某一特定結論的解釋。理由包括信念、證據、比喻、類推以及其他用來支持或證明這些結論的陳述。這些陳述共同形成證明結論的可靠基礎。
它們是提供給人們並使之接受某個結論的基礎內容。結論是由推理產生的,它起源於原因。結論是一種需要其他觀點支持的觀點。
因此,無論什麼時候,如果某人聲稱某件事是真實的或是應該做的,卻提不出任何證據來支持他的觀點,那麼他的這個觀點就不是結論,因為他沒有提供可支持的證據。因此,沒有支持的言論僅僅是一些觀點而非結論。
3 哪些詞句有歧義?
我們理解重要詞語和句子的含義(作者明示或暗示的)之前,無法對一個觀點做出反應。如何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常常影響到我們對作者的推理的接受程度。因此,我們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一個結論之前,首先必須盡量弄清楚這個結論和理由的準確含義。雖然它們的含義表明上看起來似乎是明顯的,實際上卻常常是隱蔽的。
確定哪些詞句有歧義,第一步是把已陳述的論題作為尋找關鍵詞句的線索。比如「大學教育的質量普遍都在下降」,其中對於「教育質量」的定義就存在歧義。
尋找關鍵詞語的另一個有效線索是記住以下規則:一個詞越抽象,就越可能有多種解釋,因此也越需要作者做出更清晰的定義。比如「中國傳統思想」到底指的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又或者是其他呢。
通過以下做法我們可以確定自己發現了一個重要的歧義詞:即如果能為一個詞語說出兩個或更多含義,並且覺得每一種含義在文章中都講得通,但是其不同含義會影響理由對結論的支持程度,那麼,我們就可以確認自己發現了一個明顯的歧義詞。因此,檢驗一次詞是否有歧義的好方法就是:在推理過程中交替使用某個詞語的多種含義,在判斷替換之後是否影響理由對結論的支持程度。如果不同的含義會影響理由對結論的支持程度,那麼毫無疑問,它就是歧義詞。
4 什麼是價值觀衝突?什麼是價值觀假設?
價值觀是人們認為值得為之努力、卻沒有明確表述的觀念。這些觀念為行為設立了標準,並通過這些標準來衡量行為的質量。也就是說價值觀是我們所認可的行為標準,並且我們希望其他人也接受它。
假設是一種沒有明確表述的,在推理中得到認同的觀點。在關於某個社會學論題的爭論中,一種價值觀勝於另一種價值觀的偏向就構成了假設。作者的背景、作者的價值觀假設對行為結果的反應、類似的爭論以及顛倒角色扮演技術都為找出作者的價值觀假設提供了可能的線索。
在所有論證中,都存在一些作者所認同的思想,而這類思想的典型特徵就是作者沒有對它們進行清晰的陳述。我們不得不通過閱讀在字裡行間去發掘它們。在推理過程中,這些思想是隱形的重要環節,是將全部論證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劑。如果你不能把握這些環節,就無法真正理解一個論證。
同樣,在一個論證中,你也必須發現其中隱藏的策略,在現實中,這些策略就是作者沒有清楚表述的思想。我們將把這些沒有明確表述的思想看作是一些假設。為了充分地理解一個論證,你必須確定這些假設。
這些假設的特徵是:1 隱藏的或沒有清楚表述的(在多數情況下);2 作者承認的;3 影響對結論的判斷;4 具有潛在的欺騙性。
確定價值觀假設的線索:1查看作者的背景;2想想「為什麼從他自己的立場得出的結果對作者如此重要」這個問題; 3從相似的社會性觀點中尋找類似的價值觀假設;4使用顛倒角色扮演技術。站在與作者相反的立場上並確定這種立場來說很重要的價值觀。
5 什麼是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是一個關於世界是什麼樣子,或者將來是什麼樣子的為闡明的觀念。比如「我們會從老師那學到很多東西,他的學生都稱讚他的報告」,這句話的前半句是結論,後半句是原因。但是這個推理是不充分的,他存在在兩個假設:「學生的稱讚性評價是從報告中學得多少東西的一個良好指標」和「學到很多東西意味著從報告中得到了一些材料」。
發現描述性假設的線索
1 堅持思考結論與原因之間的差距。
2 尋找支持原因的觀點。
3 站在另一個角度。
4 認識到在原因中還可能存在一些能夠獲得優勢的其他途徑。
5 多學一些與論題有關的知識。
6 推理中存在謬誤嗎?
當作者出現了以下推理錯誤時,就應該拒絕這個推理:
1、攻擊一個人或他的背景,而不是他的觀點(人身攻擊)。比如: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你怎麼能相信他說的話?
2、使用滑坡推理,即如果某事發生,則相關的很多事情肯定會發生。比如:如果我們同意開放負面新聞報道,那麼報紙上一定都是負面消息,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3、尋找完美的解決方法,如果某方法不能徹底解決某問題,就不採用此方法。比如:如果你不能保證百分百安全,就不能推出這種新葯。
4、移花接木,利用詞語的歧義,前後偷換概念誤導。比如:松下海爾等13家企業被取消家電下鄉中標資格。(是企業個別產品被取消,不是企業被取消)。
5、不適宜地迷信公眾認可的觀點。比如:小三該納入刑罰,因為對已婚婦女的調查她們都支持立法處罰。
6、訴諸權威。比如:專家表示房價高的背後推手是丈母娘。
7、攻擊稻草人,歪曲對方的觀點,攻擊其並不存在的觀點。比如:我反對做產前B超檢查,這些醫生實際上想殺死有缺陷的生命。
8、呈現虛假的兩難困境。比如:要麼加班,要麼降薪,否則我們無法度過難關。
9、進行一廂情願思維。比如:今天不可能是周四,我還沒有開始準備答辯PPT呢!
10、通過命名解釋,拋專有名詞,不給出這個詞的解釋。比如:你媽媽為什麼最近脾氣不好?她現在肯定是更年期了。
11、使視點偏離論題。比如: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要討論日本的政治體制比我們的好,看看最近20年發展就知道了,我們前進,他們衰退。
12、用暈輪效應進行干擾,即使用模糊、情緒化美德辭彙讓我們不經仔細思考就接受觀點。比如:這是一位有愛心的女士,她有決心,信心和勇氣,支持兒童事業和環境保護,為這位女士投一票就是為公正、愛和平等投票。
13、竊取論點,把論點換個說法,在論證中變結論為理由。比如:經濟發展會推動股票上漲,因為在經濟發展地區,股票都在上漲。
7 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
在判斷一條信息的說服力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哪些事實性聲明是最可信的。那麼,如何判斷可信度呢?我們可以運用以下這些問題:你的證據是什麼?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實的?證據在哪裡?你為什麼相信它?你肯定它是真實的嗎?你能證明它嗎?
8種常見的可能存在問題的證據:
1、直覺:直覺是個人體驗反映強烈個人偏好,其它人無法判斷其可信度。
2、個人經驗:個人經驗不足以代表所有的經驗。
3、他人的證詞:他人證詞存在選擇性記憶、有個人利益,遺漏證人背景信息,利用證人 公信力的問題 。
4、權威的意見:權威也經常犯錯,也並非是所有領域權威,或者有利益相關。
5、個人的觀察:人們傾向於看到或聽到合乎自己意願的東西,即經過自己價值觀、偏見、態度、期望的篩選。
6、科學研究:科學研究質量有高下,結論往往相互矛盾,研究結果不能證明結論,只能作為研究結果支持結論。
7、案例:生動的案例容易引起情感共鳴,而忽略這不過是動人的軼事而不是證據 。
8、類比:利用錯誤的類比推理煽動情緒。
8、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嗎?
對於同一件事情的原因,如果出現了其他的解釋,那麼已經存在的解釋就會受到削弱。這些對先前的解釋具有威脅的原因就叫干擾性原因。人們在解釋所觀察到的結果時存在一個普遍的邏輯錯誤,就是混淆了相關和因果關係。因此,請你一定要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也能解釋所觀察到的結果。尤其要小心混淆「在此之後、由此引起」的邏輯錯誤。
干擾性原因帶來的常見邏輯錯誤:
因果關係過度簡單化:根據一些不夠充分的因素來解釋某事件,過分強調某一個或某幾個因素對事件的作用。
混淆原因和結果:將原因和結果混淆在一起或沒有認識到兩件事可能是互相影響的。
對共同原因的疏忽:沒認識到兩件事可能因為另一個共同因素的影響而相互聯繫。
在此之後,由此引起錯誤:僅僅因為B在A之後發生,就認為B是A引起的。
9 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
統計數據中的騙局:
1、不可知的,有偏見的統計數據:保守估計,中國有3000萬性工作者。
2、令人困惑的平均數:我單位人均工資收入增長較快(也許只是領導收入增加較快)
3、結論與證據不相符合:每1000名消費者中,只有5個人投訴對服務不滿意,因此證明這項服務質量很好。
4、藉助遺漏的信息撒謊:新的汰漬洗衣粉洗衣效率提高了30%(是和誰對比?也許其它產品更高)
5、使用相對值類數據來描述風險減少可能具有欺騙性:本系統能使項目成本降低5%(也許就是1000元錢)
評估統計數據的線索:
1、 儘可能地找出你所知道的這些統計數據是如何得出來的。問問自己:「作者是怎麼知道的呢?
2、 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數的類型。
3、 小心證據和結論不相符合。
4、不看作者的統計數據。將你認為所需要的統計數據與作者實際給出的數據進行比較。
5、根據作者給出的統計數據,得出你自己的結論。如果與作者的結論不匹配,說明可能有什麼地方出錯了。
6、看看哪些信息被遺漏了,特別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誤解的數值、百分比以及類比。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
1、常見的反對意見
2、缺失定義
3、缺失價值觀解釋
4、缺失論證里提到事實的來源
5、搜集事實的詳細程序
6、缺失或不完整的數字,圖表,表格或數據
7、文章中引證或證明
8、作者說服他人相信自己可以獲得的好處
11 什麼結論可能是合理的?
我們很少遇見只能得出一個唯一結論的情形。因此,你必須確保,你最終採納的是最合理的、與你的價值觀偏好最一致的結論。
一組理由不大可能只支持一個結論,在評價了一組理由之後,你必須要決定,在這個爭議性問題中哪個結論與理由的一致性最高。為了避免在尋找最合理結論過程中的二元思維,請使用何時、何地、為什麼等這些問題來為論點提供其他的上下文線索。對結論的限定會使你遠離二元思維。「如果……」句提供了一個表述這些限定的技術。
誠懇地說一句,知識全在目錄里。。。
1.真實性的考察。2.議題觀點的提取。3.抽象辭彙和程度副詞的理解偏差。4.邏輯謬論。5.感情用事和原有偏見(例如,東北漢子都高大)的危害。6.除了黑和白,還有灰。一本小書,看了三四天,簡單梳理下。
A.書的內容
如何用批判性思維做出理性抉擇、評價他人、提出自己的論證、寫論文、提高推理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入門級的小書,看的中譯本(第10版),邊看邊劃邊寫,還算看得下去。
@tian Darren 以及按目錄框架詳細寫了本書的要點,思維導圖我還沒學會,下面是我用photoshop畫的推理過程的簡圖(醉了...)一些要點的補充:
1、思考立場的合理性時,盡量避免感情。如果不能,儘力認清它們對你的影響。2、意見相左,並不意味著對觀點持有者的人身攻擊。3、你沒有義務來評價不明確的想法和選擇。4、把握重點,關注推理分析中的細節,抓住關鍵問題。5、很多問題,不是非黑即白。B、書的表達方式
基本是按推理過程一步步展開的,有小部分內容互相穿插。每節後面有三個針對性的練習題目,兩個有答案,最後一個沒有。看完一節,正好拿來練練手,學著解決實際的問題,挺不錯。(本書的最後一題還是不太懂,求教...)
C、個人感受 讀這本書,是因為我不會寫論文,邏輯思維比較弱。逛書店正好看到了這本小書,翻了兩張,感覺能讀懂可以一試。 一開始邊畫邊讀,後來寫幾句旁批(以前不捨得畫書...),記幾個要點,現在看看也挺有成就感的。 看完之後感覺不會輕易鑽牛角尖了(笑),很多問題不只有一個解。遇到和自己想法衝突的人,也能冷靜一下,仔細想想對方看法的合理性並提出質疑,理解與自己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人的推理分析方式。感覺世界更有趣了。今天剛好讀完,做了讀書筆記的思維導圖和書摘拿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學會批判性思維,就是學會區分別人說話的言行,從而知道怎麼說話讓對方最舒服~
思維導圖書摘願跟大家共勉~書是好書,關鍵是練。
簡略版的,結合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沒有最高贊的那麼詳細,我把它分為六個模塊,題主可參考
盡信書不如無書,兼聽則明
我看了一部分,很精彩。現在忘得差不多了。
這本書還真的是比較難啃的呢! 開始激情興趣,三章過後就有讀不下去的感覺了。真心花了很長時間讀完。最後4張還是粗略的讀完的。我個人覺得本書還是有比較不錯的。正如題主所說,側重閱讀的細節,鍛煉對文章與日常溝通的思考能力同時可以做出更好的判斷。個人覺得書是讀了,還需勤加練習才能真正的掌握。 也傳一張思維導圖,這個完全是根據我個人需要做出來的,不是按照書中章節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