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孔子的思想對後人起著重要影響?


孔子一生勤於學習,勇於探索,敢想、敢說、敢做,建樹卓著,為人類做出了「十大貢獻」:

  第一、文化上的貢獻

  我國公元前841年前沒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編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把上古文化和文明傳承下來的。在孔子時代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孔子是中華上古文化的傳承人以及5000年中華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觀念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開始「制禮作樂」,「明德慎罰」,轉向注重「禮樂文明」。孔子不言所謂有意志有靈驗的「天命」和「鬼神」,這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飛躍。

  第三、文學上的貢獻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據《史記》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經過孔子整理刪定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詩經》版本,又叫《詩三百》,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新篇章,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其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中國文學史上開創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學上的貢獻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書。孔子使《易》這部筮占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孔子作的《易傳》由《易》的「筮占」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其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已成為人類「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和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

  第五、史學上的貢獻

  孔子編撰的《春秋》是記載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魯國歷史的第一部史書。這部《春秋》僅僅一萬餘字卻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可謂言簡意豐。《春秋》為我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創立和奠定了基礎,應該說中國史學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馬遷。孔子開修史之先河,是為我國史學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遐邇聞名。

  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置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

  第七、德育上的貢獻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道敗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訴人們學做人、學文化、學技藝等方面的知識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華十大傳統美德」(簡稱「中華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為內容的倫理道德觀念。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師。

  第八、體育上的貢獻

  孔子一向重視體育鍛煉。「射」和「御」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作為先生的孔子很重視射箭,他本人的技藝也很高。為了強健身體,孔子不但重視體育,而且注重營養衛生。同體育鍛煉相統一,孔子注重養生之道,為後世逐漸形成的養生學鋪設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貢獻

  所謂美育,就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和審美興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並列一起納入教育內容的第一位先師。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中我們看到,孔子的詩教、樂教除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從政本領之外,還有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貢獻

  儘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較短暫,但是政績卓著。孔子倡導道德政治。孔子始終把人際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太平擺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主張。

  孔子所說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法治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穩定社會、安邦治國方面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時空跨越兩千多年,回過頭去再看孔子,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孔子高瞻遠矚,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張,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紀的法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對中世紀神學統治下的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都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在18世紀的法國,中國受到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視,人們爭相了解和談論中國、研究中國。 百科全書派領袖霍爾巴赫反對法國和歐洲野蠻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認為「在中國,理性對於君主的權力,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建立於真理之永久基礎上的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使中國的征服者,亦為其所征服」。征服者雖可毀壞田園村莊,「可是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抵抗此狂風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蠻征服者對此亦須保持尊敬,而以之為政府施政的目標」。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在《哲學辭典》中,他列舉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後寫道:「東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餘年便教導人們如何幸福地生活。」 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為佳話。他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線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表示「對於這位東方聖人極為景仰」,並經常稱引孔子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詩人龐德曾經譯過孔子的《論語》。他晚年居留羅馬,記者採訪他,看見「房中最醒目的是兩隻手提箱和三本書:《詩章》、《論語》和羅賓遜版的《喬叟》」。龐德對記者說:「只有音樂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韻律與張力交互為用的宇宙。」談到語言和政府的關係,龐德說:「壞語言勢必造成壞政府,而好語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


許多人還沒覺醒。請看《孔儒真相十四章》孔儒真相(共14章):客觀剖析孔儒之陰邪毒,全面清算孔店之負資產_鄭中GeongsZhern_新浪博客


恰恰相反,儒家之所以被重用很大程度也是因為「禮」。因為禮重視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尤其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後人利用於統治之中。再加上漢朝的儒學家如董仲舒等稍作修改以適應封建統治,所以反而有利於階級統治。所以才會出現了獨尊儒術。從而使得儒學盛行。並提高了孔子的影響力。

並且孔子的其它思想如「仁」及為人之道也是對人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因此孔子的思想就盛行了。


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