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道家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等政治、軍事策略,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從廣義上來說,道家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並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時也與中國古代盛世關係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於道家的別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道家基本概念
道道是先秦諸子共同理念。在道家那裡,道常用「一」、「恆」等概念代替,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總規律,也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它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既有虛靜無為的特徵,又有複雜多變不容易被人認識的特點。[3-4]
自然道家的自然一般指的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即天然,所以又經常用「天」來代替。道家認為,不但萬事萬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就是萬物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規律變化,如果人為造作,就會破壞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造成嚴重的後果。[5] 天性道家認為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即萬物各有其本性,每種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所以應尊重萬物天性,順其自然,這樣才合乎大道。正如黃老道家著作《淮南子》所說:「率性而為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 自化在老子眼裡,自化是自為,自作,自成,自富,自朴,自賓等的總稱,後來,魏晉學者郭象提出了獨化論,認為自化就是自為而相因的關係,即萬物都在按自己的天性自為,同時它們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這樣就會形成自然的理想的秩序。所以最高的統治一定是無為的。當代有些人也注意到自化與現代自組織化的概念有相似之處。[6] 無為無為作為道家最鮮明的特徵,歷來眾所紛紜,歧義百出。總起來看,有消極無為;隨波逐流;不干預,冷眼旁觀;順其自然;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幾種觀點。 因循這是道家用世的基本方法,又常寫作「因」和「因也」。它的基本含義是順應萬物天性,「不為物為,不為物後,與時遷移,因物變化」(司馬談論《論六家要旨》),利用萬物和萬民的天性達到治國的目的,而不是今天所說的因循守舊。
二、道家基本觀點
道法自然道家認為道是萬物的根本,而萬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變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規律變化,正如魏晉學者王弼所說,道法自然就是「在圓法圓,在方法方」。 無為而治與無為一樣,人們對無為而冶的理解也眾所紛紜,歧義百出。通常人們認為,所謂的無為而冶有寬刑簡政、休養生息;官無為而民自化;上無為而下有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等幾種理解。其實是要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道生法這是道家黃老派的基本主張,它不但說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來源,也為道家冶世鋪平了道路。同時這一理念也是道家黃老派與法家的重大區別。道家黃老派和法家一樣主張依法治國,但法家主張「法自君出「,而道家黃老派主張君主或者聖人必須「因道生法「,制定的法律必須考慮民俗民情。正如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說「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性而已。」三、和其他學派的關係
和儒家的關係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兩翼,道家和儒家的關係比較複雜,它們之間有互相學習的一面,也有互相對立的一面。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曾請教過老子,黃老道家和儒家也曾互相影響。但是,當時儒道之爭已見端倪,孟子對楊朱、莊子對儒家,荀況對莊子,都有過強烈的批評。到了西漢時期,儒道之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司馬遷曾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漢武帝執政後,儒家成了勝利者,而道家被壓制,直到魏晉時期,玄學興起,道家重新復活,儒道之爭也重新開始,不過這一階段主張儒道調和的觀點更為流行。魏晉之後,道家思想只能依託道教信仰繼續存在,但因為純用儒家會帶來王莽式的災難,所以以後的統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內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內施黃老」。在許多朝代立國初期,儒家思想和黃老思想互為表裡,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復甦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明時期,許多學者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而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過程中,也曾受到過道家思想強烈影響。到了清代,諸子學興起,許多儒家學者精研道家,成為儒道會通人士,這為以後道家復興打下了基礎。
和法家的關係道家與法家的關係主要是黃老派與法家的關係,從學術淵源上來說,法家是黃老道家派生出來的。法家學派非常重視道的規律性,明晰了「道」與「理」的關係,對道家思想有繼承和改造。而他們重點闡述的所謂法術勢,都是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來的。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所以許多人認為,黃老道家和法家一樣都是「人君南面之術」。但是,黃老道家堅持「道本清靜、以道生法」的原則,和法家學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另外,黃老道家主張兼采百家,而法家主張禁絕百家,這也是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滅亡之後,新起的漢朝要用黃老思想撥亂反正的重要原因。 和名墨兩家的關係道家和名家、墨家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傳說老子的弟子——文子曾問學於墨子,《墨經》中也包含有老子的一些思想片段,同時名墨兩家的思想也對道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首先,莊子的學術思想就是在與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也許還包括公孫龍)的長期論戰中形成的,而主張兼容並包的黃老道家更是積極吸取名墨兩家有價值的思想,黃老道家著作《管子》、《恆先》、《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的名墨思想,道家學者宋鈃、尹文因為大量採納名墨思想,前者被人當成了墨家,後者則被人當成了名家。至於後來魏晉玄學的興起,也與名家「辨名析理」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名墨兩家中絕後,它們的一些觀點和著作也有賴道家道教的保存,才能讓我們一窺究竟。和兵家的關係李澤厚先生說:「《老子》確有多處直接講兵。有些話好象就是《孫子兵法》的延伸」,其實,不僅是《老子》,道家的其他著作如《黃帝四經》、《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兵家思想,甚至有些句子和兵家著作一模一樣,另外,道家學者鶡冠子還曾為為趙將龐煖之師,龐煖曾多次向他請教,並領兵打敗燕國,《漢書·藝文志》也曾把許多道家著作列入兵家,又把許多兵家著作列入道家,這些都說明道家和兵家關係密切,並曾經相互影響,只不過道家論兵,是其「經身理國」的副產品,和兵家單純關注軍事有所不同。[11] 和雜家的關係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斑駁蕪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反映在《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加以融會貫通而已,反映在文本上,就是不斷出現精、精神、一、應、因、虛、靜、時變、無形、無為等概念,和《晏子春秋》等純粹的雜家有所不同。所以胡適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認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 和佛教的關係佛教剛傳入中國時,是通過附會道家哲學來宣揚教義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魏晉玄學後期,莊子哲學受到玄學家乃至佛教僧人的推重,直接影響到魏晉時期玄佛合流的趨勢。僧肇是東晉時期著名的佛教哲學理論家,自幼「歷觀經史,備盡墳籍」、「每以庄老為心要」,對傳統文化非常熟悉。後來不滿足於老莊,而轉向般若中觀學說,創造了第一個中國化佛教哲學體系。後來的佛教又結合道家等中國固有文化傳統,形成了天台宗、華宗、禪宗等中國式的佛教派別,尤其是禪宗,它結合了道家「任自然」的理念,曾在唐宋年間風靡一時,至今在世界上有廣泛的影響。
和馬列主義的關係1949年後,我國一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評判標準的,改革開放後,人們逐漸認識到,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它有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完全用馬克思主義作為評判標準,難以反映諸子百家的本質,所以回歸傳統學說本身,成了新的研究潮流。不過,道家學說中確實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這一點和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唯物辯證法非常相似。 和自由主義的關係第一個發現道家和自由主義關係的是晚清學者嚴復,他反覆強調:「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故能『長而不宰』,『無為而無不為』」,「治國宜聽民之自由、自化」、「治國宜順自然,聽其自由,不可多所干涉」。後來,許多西方古典自由主義也開始推崇道家思想,並把道家思想視為人類共同的自由大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自由至上主義者羅斯巴德和包雅士曾稱老子與道家為「世界上第一批古典自由主義者」。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哈耶克1966年9月在東京演講時,談到自發秩序理論時,曾引用《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另外,有些西方學者(如《遠東經濟評論》總編邁克、英國哲學家JJ.克拉克等)還認為,道家思想是西方自由主義的直接源頭,他們認為近代重農學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將『無為』翻譯為『自由放任』,並對亞當.斯密產生了直接影響。而著名英格蘭經濟學家L.Young則認為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思想可能來源於司馬遷的《貨殖列傳》中「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 和基督教的關係和一般的西方民眾相比,基督教接觸道家文化很早,《道德經》最早就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傳教士介紹到西方去的。不過一開始,傳教士們對道家文化基本上是排斥的,20世紀以後,隨著認識的深入以及華人基督教徒的增加,這種情況才有了明顯改變,今天的基督徒,一般對道家文化持有三種態度:一是對道家思想全盤否定,這主要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二是以林語堂、袁步佳、尤利烏斯·格里爾等人為代表,認為基督教和道家思想可以並行不悖,無須把兩者視作兩極對立的生活方式來評價,所以他們致力於基督教和道家思想的溝通和融合;[12] 三是以遠志明、劉小楓、洪予健等人為代表,他們雖然認為道家與基督教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對自然而言,道家因不知神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供應者和審判者,因此也就不會對有位格的道——神,產生敬拜、感恩之心,而妄圖依靠人自己來「返璞歸真」,結果與儒家的 「內聖外王」一樣,都陷入了讀書人清高自傲的泥潭。對社會而言,道家雖然警覺到權力崇拜的危害,但卻不是像基督教一樣努力拯救,而是選擇了逍遙和逃避,所以也就無法在處處充滿困境的社會中找到一條終極出路。和基督教對道家文化的主動選擇不同,當代新道家(或者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人士,下同)很少對基督教展開主動研究,與此同時,以馮友蘭和陳鼓應為代表,絕大多數道家人士基於中國人文主義傳統,也對基督教持否定態度。[12] 和道教的關係「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關鍵原因是它們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關係。首先,道家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基礎。雖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墨家、佛教、民間巫術等各種傳統思想,但道家思想還是其最根本的基礎,如果沒有道家思想作為基礎,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種民間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對象,除了民間固有的神靈之外,許多是對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話(如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第三,魏晉玄學過後,道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派別已經消失,只能依託道教信仰繼續存在。如果沒有道教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學派一樣,湮滅在歷史的塵煙中;第四、許多道教人士對道家理論的傳承和創新有過卓越的貢獻,如成玄英的重玄學說、陳摶的太極圖等。所以將道家和道教完全對立起來,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道家和道教雖然存在多方面的聯繫,但它們的區別也是明顯的。首先,道家是先秦時期創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其次,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張惟道是從、道法自然,主要從事的是學術活動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動,奉《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為經典,而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將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追求的是長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第三、道家無為自化,重視不言之教,沒有嚴格的組織和師承關係,但道教卻非常講究師承關係,有教徒與組織,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第四、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雖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為主,融會貫通而成,而在道教那裡,更多的卻是「以丹解道」、「以儒解道」甚至「以佛解道」,傳統民間信仰的意味很濃。第五、道家分為老莊派、黃老派和楊朱派,除了老莊派有一些隱世思想外,黃老派和楊朱派都是積極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響,極力宣揚出世思想。因此,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就是道家。[13]
和伊斯蘭教的關係穆罕默德的《聖訓》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伊斯蘭教自唐永徽二年(651)傳入中國後,已與儒釋道文化發生了「相互融匯」的現象。著名回族學者王岱輿、劉智等皆精通儒釋道三教經書,他們大量運用「道」、「太極」、「兩儀」、「玄機」、「虛靈」、「清」、「真」等道家理念闡述伊斯蘭教教義,而《天方性理》等著作以「真」作為伊斯蘭教文化的支點,創「真一、數一、體一」之「三一說」,而伊斯蘭教中的蘇菲派,從理論到修鍊更是與道家道教思想暗合。在中國西北地區的一些蘇非教團,如嘎地林耶的修行生活和體驗中,蘇非大師或門宦教主們還吸收了許多道教和佛教坐靜、默思、練氣、靜修甚至苦行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有「清真道土」或「清真和尚」之稱。對於此種現象,日本已故學者井筒俊彥還進行過深入的比較研究。四、世界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闢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係,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另外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對中國傳統政治也有影響,他們代表著政治上的隱逸和出世傾向;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同時,老莊派小邦寡民和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儒家獨尊后,中國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還是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為準則,主張道法自然緣道生法,不但說明了法律合法性的來源,劃分了無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還為道家治世鋪平了道路。並且對儒家法天和春秋決獄的思想也有一定影響。也對單純的依法治國是一個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無為」和「自然」,認為民間有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規範的能力,並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範,遠比統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這一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吸納,成為一項中國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則。所以後世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民間的細作(如田土、婚姻等)均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寬刑簡政,所以崇尚「簡、平」的法律審美觀。這一審美意趣也影響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審美傾向,最終上升到「法貴精當」、「寬嚴適中」等法律的實質美學,成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審美原則,也成為衡量一個朝代法度優劣的標誌。[15] 3、對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另外黃老道家普遍還有出「義兵」(即正義軍隊)的思想,而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同時將張良、諸葛亮、劉基等具有相當軍事謀略的人當成了道家。 4、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係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這種科學思想體系與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西方機械科學思想體系截然不同,卻與現代自組織化理論、複雜科學體系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在這種有機的科學思想體系形成過程中,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為突出,道家道教不僅嚴格區分了普通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別,還通過道進乎技」、「順應自然」、「以道馭術」、「悟性思維」等思想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技術發展,同時還通過稷下道家、呂氏學派、淮南學派、道教組織等道家道教「科學共同體」對中國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道家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思想和這種有機科學思想體系的發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蘊含的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機械科學思想的發展,讓古代中國的科學理論水平遠不如古希臘,並讓中國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中無所作為;另一方面卻使中國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大國和技術強國。都江堰、長城、蘇州園林、絲綢、瓷器、風箱乃至鑽井等等,至今風采依舊,向人們述說著中國古代技術的輝煌。 5、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許多近現代文學藝術大家,如魯迅、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林語堂、廢名、施蟄存、沈從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韓少功、閻連科、高行健等,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濃厚的道家意味,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綜合來看,道家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審美觀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體現在繪畫藝術上,就是水墨畫簡淡含蓄形神兼備的風格;體現在建築藝術上,就是私家園林「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體現在音樂藝術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同時道家主張無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藝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追求。如建築的亭台樓閣:「江山無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皆盡虛實之妙;詩中絕句「無字處皆其意」,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白之美;中國畫也是多在一幅空虛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無畫處皆成妙境」;書法上同樣講究「潛虛半腹」,「筆不周而意已周」。同時,由於道家思想與盛世關係密切,所以有助於增加文學藝術的豪氣,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療創傷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學藝術曠達放逸的藝術風格。另外,道家主張高下相隨正反相倚,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藝術的結構。如楷書的「逆鋒落筆」:「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國建築,尤其是園林,總愛追求一種欲顯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覆之效果,小說戲曲的故事進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後中間經過無數的曲折,最後又由分到合,以大團圓作為結局。6、其他影響。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學、中華武術、茶道等也有巨大影響,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易經》和道教的諸多思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以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葯養、節慾、辟穀、食氣等多種方法。來調和陰陽、疏通氣血、培補精氣、鍛煉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 至於中華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響,國際功夫大師李小龍,就曾在他的畢業論文中討論過道家思想與中華武術的緊密關係。具體來說,道家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在認識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哲學思想關於宇宙本源的「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武術的本質。在方法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物極必反」、「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師法自然」等思想,作為武術技擊思想的指導原則,並追求一種「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語)的境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極拳,它剛柔相濟、虛實相應、動靜相宜、開合有度、圓活順達,可以說與道家思想達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16-17]
對東亞的影響公元2世紀至10世紀,越南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對普通人來說,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著他們的處世方法;對文人來說,年輕得志時學習孔孟,遇到亂世或未得到重視時就隱居起來研究老莊,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越南歷代統治者也多按照老子「以無事取天下」的思想來治國安邦。但到了近代,這種影響力卻日益下降,不值得一提。與此相反,由於韓國古代統治者長期崇儒貶道,所以道家的影響乏善可陳,但到了20世紀,道家對韓國的影響力逐漸加強,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韓國學者層出不窮,而且道家思想開始對韓國社會產生實質上的影響。長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學者金溶沃,2001年在韓國教育電視台連續做了56次的長篇演講,以老莊思想闡釋韓國當代社會問題,引起極大的轟動,被稱為「金容沃之風」。韓國外交家官潘基文2012年1月1日就任聯合國秘書長時,也曾引用老子的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來表達自己的工作理念。比起越南和韓國,道家思想對日本的影響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長期傳播和沈澱,已經成了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著名學者福永光司甚至認為:「國學(指日本本國文化,非儒學)和老莊哲學具有共通性。」有資料表明,早在6世紀中葉,老莊思想就和漢譯的佛教經典一起傳入日本。7世紀中葉日本聖德太子制定的的「17條憲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戶時代道家思想開始在日本普及,不但產生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注釋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通俗讀物。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一些思想家如本居宣長、安藤昌益等人,已經將道家思想溶於自已理論體系之中,並以道家為理論依據,展開了對儒家及其傳統社會的批判。同時,隨著町人經濟的崛起,海保青陵和石田梅岩等人充分吸收道家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經濟學理論。這為蘭學和其他西方思想的引進打下了基礎,維新變法以後,日本學者又大量借用道家術語翻譯西方著作,同時道家思想還成為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幾多郎 、夏目漱石、湯川秀樹、川端康成等學者思想靈感的來源之一,1935年,日本學者岡田茂吉還借鑒道家思想,提出了風靡全球的自然農法。如今的日本,對道家思想的熱情不減,許多日本學者對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業家也把《道德經》作為必備讀物,並充分借鑒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創立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學說,而號稱日本當代「老子」的加島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親切的語言,敘說自己對道家思想的親身感受,首發兩個月,各大書店紛紛脫銷,竟然成為同類專著的佼佼者。[18-19] 對西方的影響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兩種新的譯本問世。又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經》排名第二,僅次於《聖經》。在Google網站上,檢索到的Taoism(天道思想)比「naturallaw」(自然法)條目還要多。在美國最大的購物網站亞馬遜的圖書搜索一欄,輸入Dao、Tao、Taoist等這些與「道」有關的英文單詞,竟然會得到近8萬個的搜索結果,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英文著作。從物理學之道、科學之道,到藝術之道、兩性之道、瑜伽之道,甚至還有兒童讀物。「可見道家的思想元素開始融入美國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劉笑敢分析說。美國如此,其他西方國家也不例外,據德國電視台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一位叫馬克的德國人說:「這是中國的經典,也是我們的經典。」,「足球皇帝」貝肯鮑爾因為迷戀老子思想,以至於德國媒體將其專機命名為「空中老子」。就連小小的冰島,也出版了兩種版本的《道德經》譯本。當然,西方人迷戀道家思想,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愛。如馮·布蘭切勒的《老子〈道德經〉:美德之道》一書說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愛與寬容的精神;德國人薩馮·施特勞的《老子》注釋本則按照嚴密的德國唯心主義的邏輯體系重構五千言的結構圖式;另有德國學者用格式塔心理學的模型來解讀《老子》;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從《老子》的「當其無,有有之用」抽繹出建築學上的空間與磚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則;美國卡普拉的《物理學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學與《老子》的東方神秘主義有著相似性。著名科學史家、生物化學家李約瑟熱愛道家,自號「十宿道人」。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搖滾樂隊披頭士將《道德經》四十七章改編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哈佛知名講師泰勒用《道德經》詮釋「幸福學」。此外,還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隱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權運動者的興趣,練氣功或柔道的人、傳統醫學的從業者、環保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從《老子》尋找經營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現代性的後現代主義者,都宣稱從《老子》那裡找到了精神養料與靈感源泉。A.N.懷特海是環境哲學的先驅之一,也是對東方智慧豁然貫通的先驅者之一,其著作裡面就含蘊有中國哲學裡極其美妙的天道觀念」。甚至連俄國文豪托爾斯泰也用他那「對惡不抵抗」的學說來詮釋《老子》的無為思想,把老子當成自己的同調;而前蘇聯的楊興順則認為《老子》的「無」不是「無物」而是「無有」,即窮人、無產者,他把《老子》說成是革命宣言。許多西方的古典自由主義對老子和天道思想十分推崇,認為道家思想是人類自由大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信奉自由主義的美國總統里根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明自己的執政理念。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也對道家思想情有獨鍾,《道德經》不但是他處理國內事務時的重要參考,而且他還建議國際社會遵老子教誨應對199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而紀伯倫、奧克塔維奧·帕斯等文學巨匠則從《莊子》中汲取文學靈感和素養,同時《莊子》對梭羅等人的公民不服從思想也產生了一定影響。[20-23] 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當代英國漢學家和哲學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書將此歸結為西方人思維方式上的三個變化:希望過更好的生活,但要從傳統宗教教條式信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透過克服身心二元論達到一種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從更廣的範圍看待當代各種思想潮流。其次,道家的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義性,所以能給人多方面的啟迪。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老子》的精神特質系反對文明的異化,它的自然無為、去偽存真、知足不爭和貴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發展因而其負面問題愈發顯現的西方社會,自然會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認同。五、道家名言1、天網恢恢,疏而不漏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4、觀天之道,執天之行5、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6、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7、治國無其法則亂,宗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8、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9、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10、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11、無智,故能使眾智也。無能,故能使眾能也。無為,故能使眾為也。12、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13、聖人不死,大盜不止。14、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15、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16、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17、千里之行,始於足下18、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19、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編輯於 2016-08-15作者保留權利《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宏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
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局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局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
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
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
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道
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人
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
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類比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不會是平衡吧,讓我想起了均衡教派
當然是道了………………認為道是一切…………一切又不是道………………思想上清凈無為…………順其自然………另外道家思想是相對的而非絕對………有些人認為道家消極………………個人覺得那只是看到了表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