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豆瓣的讀書筆記功能如何,未來會如何發展?


好多年前,我寫過一小段兒:

作為一個關於書的網站,豆瓣能否幫我這樣的普通人,更好的管理我的閱讀計劃?並讓我產生一些高質量的思考與交流?

比如,對於閱讀進度的記錄,其實是有意義的。因為很多人都是讀著讀著就放棄。如果豆瓣能讓我記錄自己的閱讀進度,做讀書筆記,敦促我把讀了一半的書讀下去,它對我的價值是現實的。或者,如果它能將討論導入到細節層面,比如某章某節的具體討論,一定比整本書的宏觀敘述價值大的多——雖然這有點高估中國的UGC水平??

我後來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如果能解決兩個問題:讀書筆記的結構化,和分享。它一定是有巨大價值的。

我去看了一下豆瓣的讀書筆記,可能因為剛上線,用戶還太少,有價值的信息還很難被捕捉到。不過,也跟豆瓣現在產品過多,新產品很難浮出水面有關。這方面,我真希望阿北能偏執一點砍掉一些功能,把他喜歡的新功能強化,甚至做一些新網站也在所不惜。


筆記目前看上去更主要是針對於個人的功能,社會化的價值不高,就像以前只有到了研究的程度才會去讀別人的筆記。如果到了新的平台,比如電子閱讀器上,我覺得程度也是有限的,畢竟閱讀還是集中於書本身的內容。

我覺得現在讀一本書最渴求的不是評論(而且豆瓣評論現在已經泛化),不是筆記,而是有一個類似維基百科式的內容精義,不是簡介,就像 Hacker News 上經常有人會幫你總結原文,而你可以先不去閱讀原文(除了文章,我還希望視頻也有人能作精義摘要,有人代看,當然未來機器肯定可以實現)。我以前讀過《二十世紀美學文藝學名著精義》和《二十世紀文史哲名著精義》,感覺還不錯。而這些書的精義撰寫可以是維基百科式的,也可以是專家式的,或者可以加入推薦排序的。

豆瓣讀書會有很多潛力,但目前問題也就是豆瓣給我最主要的印象——不清晰(或者說一團糟)。


基本不用,還得往上敲字兒,累得慌


讀書筆記是為個人知識管理準備的工具,這款工具更大價值的實現將得到終端的幫助。

理解

  • 信息。顆粒更小,對書籍內容進一步細分(標註到頁碼),利於未來挖掘數據,將公共信息與個人信息綁定。同時感嘆一下,豆瓣現在應該是擁有個人信息維度最多的IT公司之一,另一家是淘寶吧。
  • 數據魔法。這些數據可以用來共享、尋找趣味,讀書筆記會成為新的內容生長園。
  • 讀書筆記和書評從名字上看就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前者較私人,後者是面向公眾。所以目前的書評中正如前面@0065paula 所說,是個壓力比較大的東西,那麼多冠冕堂皇的內容出現,可能會抑制短小隨機內容的出現。
  • 知識管理。這個功能是為有個人記錄學習路徑需求的用戶準備的,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路徑記錄有督促的作用。回頭看,也會對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成長有更多的理解。因為這個原因的推動,用戶會為這個小功能作出一點努力,比如填寫更多的內容來作為未來的TAG,要知道這些小動作都可能會在今後被豆瓣的小演算法變成神奇的禮物送回來哦~

問題

  • 結構化。頁碼面對書籍的版本很無力。教科書不僅版本眾多,相同的知識章節也不同。
  • 用戶成本。一邊讀書,一邊在上網寫下筆記的成本太高。相信有一部分用戶在讀書時會刻意屏蔽網路,現階段做個APP能夠降低門檻:豆瓣讀書,支持選書、收藏、輸入、離線上傳;再接下來可以支持拍照,圖片也可以成為筆記的一部分。今後還可以在照片中檢索文字自動翻譯。皆大歡喜。APP還可以做讀書統計,這個季度讀書多少,筆記多少,提到xx多少次等等,想想就期待。
  • 重組。有了這麼多信息,怎麼再次結構並分享?相對於個人記錄分享是次要功能,但如果想要發酵個人記錄,一定要讓大家的記錄發生關係。
  • 想知道目前讀書筆記中設為僅自己可看的比例。

最後,我覺得這功能很不錯,但是現階段,我不用,哈哈哈,還在拍照階段,拍好了就傳上去!我愛豆瓣。

5.31更新,豆瓣上線新功能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202689/note/153655660/

「我讀」頁面上線閱讀服務中心: 「將個人閱讀中最具關涉性的幾個方面:筆記、作品和購書消息,以推薦和提醒的形式送達給你,這些推送完全基於你的個人數據,與你的閱讀興趣有著最高的關聯性,我們且把這種個性化推送服務命名為「閱讀服務中心」。」


我覺得豆瓣越來越繁瑣,倒不是一兩個功能的問題^_^


我覺得啊,做讀書筆記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消化所看的書,而無需秀給別人看,更何況秀給別人的也不一定適合別人。

所以,我的建議是豆瓣把這個功能完全封閉給個人,並細化用戶體驗,使其成為神器。

竊以為,豆瓣已經足夠強大,無需通過誘惑用戶的虛榮心來安身立命。


我一直有個偏見:「讀書筆記」的誕生是為了與充滿書托和專欄口吻的「書評」劃清界線。

在我心中,豆瓣「書評」已經成為一個特裝逼特冠冕的欄目了。基本上不寫個起承轉合、嬉笑怒罵的,就不好意思發到書評里。「讀書筆記」則輕鬆的多。放下身段,讀到哪裡記到哪裡。


從用戶角度,讀書筆記從屬於圖書的評價系統,它以個人學習為目的,本來已很小眾,若記錄方式不夠便利就是硬傷。便利的最大基礎,個人覺得也許還在於獲得版權和硬體支持。實現電子化書頁內搜索、標註和記錄,並以標籤等方式提取筆記內容,才能真正方便個人記錄和整理查閱。

而對於豆瓣,目前在人的節點上承載太多信息類型,這些繁冗的內容已經不能達到信息過濾的目的,反而增加了負擔。豆瓣真正的價值,恰是應該通過精準的演算法將信息與用戶喜好匹配。若是豆瓣還堅持僅以人為節點進行過濾,或許可考慮像讀書人一樣的二層訂閱,直接訂閱如讀書筆記一樣的某些產品。


豆瓣讀書筆記很難成為一種多數人喜歡使用的服務。

缺少驅動力。

它無法讓隨意的人變得刻意。

也無法讓刻意的人變得隨意。


豆瓣讀書對我最大的價值在於我記錄讀書單的地方,因為它的數據足夠。

希望豆瓣可以更多考慮閱讀這整個一個需求聯調,例如從選書、決策、閱讀過程反饋、最終閱讀評價去考慮,是否能夠產生更多的社會化交流與分享,能否讓看似個人行為的閱讀增添足夠的社會化血液,讓線下的探討轉移線上,大家共同閱讀,共同思考,共同交流


我覺得豆瓣筆記在沒有tag體系的情況下只能是其社交網站化的一部分,不同書甚至一本書不同頁的筆記之間不能分類標定,對自己的意義,只能是看到筆記多寡的成就感而已。

筆記或許從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搜索那本書信息的其他人,其作用跟腰封上的引語宣傳類似。從社交的角度來說,多數筆記是抄寫原書的句子發表簡單的感想,那麼,看筆記的人有所感的話也是更想關注作者,而不是筆記抄者。

強烈希望豆瓣開通包括日記、筆記、批註在內的tag標定與檢索。


這個功能是一個工具化的功能,工具的目標就是讓用戶用更少的成本解決目標問題。在kindle上做這件事情非常的順暢,但是要把讀書的過程中斷,到WEB上來進行一個分支的任務,恐怕不是會很多人都能堅持做得到的。這個功能與電子書結合,最後內容沉澱到互聯網上,倒是不錯的主意


強制輸入第幾頁 這有點可怕,難道一邊看書,再查幾頁,再輸入筆記?這表現欲只能是編輯這麼盡職了吧,最好根據還是tag 或者某句話 引出某段段落 給評價,比較符合情境


我非常喜歡這個功能,我覺得這才是豆瓣最初想要走的路。不過這個功能還是太麻煩了,不是所有人都有照著書把內容敲到網站上的耐心的。


不用,筆記還是習慣手寫摘錄


雖說方便閱讀電子書的人,但私人化東西,不宜公布。


無聊的功能,極其不方便。


有一定的機會。

1、隨著信息越來越複雜,精鍊優質內容是大勢所趨,書籍內容雖然已很優質,但還有精鍊的空間。畢竟書籍傳誦於世的就是一些好的句子。 放開書籍來說,網頁、新聞瀏覽等都是朝著這方面努力。

2、人們讀書確實有筆記的需求。

3、就筆記的內容而言,甚至可以單獨做一個社區。可以參考 quote.fm, http://collaread.com


推薦閱讀:

打造紅人經濟,曾不食煙火的豆瓣今天距離錢越來越近
創建豆瓣線上活動要怎樣才能紅?
廣播簡史:喜馬拉雅、豆瓣時間能否破除音頻用戶付費迷咒?
2016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電影,年假刷起來!
你為什麼加入豆瓣公司?

TAG:豆瓣讀書 | 豆瓣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