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保護的到底是什麼?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新生一枚。專業導論老師第一節課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並說本科、研究生、碩士博士幾個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答案。今天課上老師講,日本在面對塔等建築性文物時並不會像中國一樣就地保護實物,而是每十二年拆除一次,越老的越要拆除,從而將造塔的技術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很迷茫,文物保護,我們保護的到底是文物,還是智慧,抑或是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我猜是劉成老師提出來的。之前劉老師也和我們提過,我們在對文物進行保護修復的時候,究竟是修舊如舊,還是向歐洲那邊翻新似的維修?這就要看我們進行文物保護的目的是什麼了。
考古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著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體系和研究目標,其研究對象萬年不變的是從田野中獲取的遺迹遺物,物質是一切行為的載體,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我們可以透過遺物本身看到很多那個時代的東西,透過微痕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它的製作和使用,碳十四可以讓我們了解它所處的時代,出土位置和形狀紋飾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它的埋葬情況和設計理念……太多的東西需要通過這個載體來闡釋。而且遺迹遺物是脆弱且不可逆轉的,如果不將現在的它留下來,我們就將會永遠的失去它。
在我看來,每一件遺物都展示了一個很小的故事,一個穿越時空,將過去與現在聯結在一起的故事,每次在博物館進行講解的時候尤其強烈,好像有一個個小的漩渦,把我們卷進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每個人自身的經歷都可以和它產生共鳴,而它本身的存在,則是至關重要的。平面的圖片和僵硬的模型永遠無法展示出器物本身最初始、最真實的美麗,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文物保護,我們保護的,是我們的歷史,是我們五千年甚至更久的一個個小的故事,也正是這些小故事串聯起了人類的歷史,為我們今天了解那個神秘的時代提供了只鱗片爪的小小線索。
具體的細節不談,也談不了,獻上本科一篇文保作業。
文物保護保護的到底是什麼?
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豐富多彩的文化之一,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文化體系並一脈相承,給人類世界帶來了更多的光明和文化,而其留下的文化見證也是豐富的,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當繼承古人之志氣,發揚古代優秀文化。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現在中國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已經有77萬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可移動文物更是不可計數,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串串珍珠,如滿天星斗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閃耀。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曾說:「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從主席到平民,從中國到海外,都少不了文物保護的聲音,那麼文物保護我們到底保護的是什麼呢?
文物保護保護的是我們的傳承。技術在累積,記憶在失去。兩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踐劍的技術我們忘了,一千多年前我們我們製造的瓷器成了謎,古建築成了絕世之作,我們的傳承去了哪裡?當經歷了戰爭和政治運動過的洗禮,我們的傳承還剩下多少?輝煌的美夢與慘痛的傷痕,實時提醒我們,傳承過去的優秀文化、優秀技術是進步的基礎,而不是好高騖遠、盲目羨慕別人的高樓大廈。我們的古人能夠創造出輝煌的文化,今天的我們就不能傳承他嗎?多少技藝失傳,多少工藝消失,我們不得不反省深思。文物,刻畫了技術的微痕,記載了故事的細節,錄下了歷史的瞬間,抽絲撥繭不難尋找到那一瞬間的真相,守住剎那的湛藍,留住他,就是留住我們永遠的燦爛。
文物保護保護的是我們的文化。文化本身從來都不是看得見的,尤其是距離我們相對遙遠的古代文化,但他卻時時被我們感知,之所以如此,正是由於他的載體——文物的作用。一件文物不僅是一件器物,更承載了人類的文明記憶,刻畫了我們曾經的經歷。一件小小的陶器,儘管至簡,確實早期人類社會發展巨大的突破,他是土與水的結合,木與火的交融,簡單的從無到有,簡單的符號逐漸發展成繁雜的紋飾,演變成人們交流的手段,器物的形制告訴我們他的年代、製作方法,仔細觀察還能看到他的產地和原料,由簡單的粗糙的陶器到精細的泥質陶器、白陶到精美的瓷器,展現出我們審美的變化,一件如此,千件萬件則構成了我們成長的道路。陶器,最簡單的器告訴我們廣闊的天地,而千千萬萬見文物呢?展現的則是一個已經逝去和即將逝去的記憶,留住我們已經失去和即將失去的文化。
文物保護保護的是記憶。人類的發展史正是一部奮鬥史,一部成長史,從幼年到少年到青年到壯年,經歷了不同的事情,用過了不同的物件,時光荏苒,千萬載之後我們或許已經長大但回憶少年依舊充滿欣喜,我們看著自己兒時曾經用過的用過的玩具,少年時曾經的發明創造總會回憶往事。人類的進步正是在不斷地積累經驗中進行的,沒有記憶忘記自己的歷史就等於忘記自己的文化,忘記自己的過去就成了野蠻人,先人奮鬥了數百萬年走到今天為我們積累了無數的經驗,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都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讓我們少走彎路,這正是我們前進的基石,牛頓曾經說過「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誠然如是,文物正是我們的過去的記憶,是我們一步步走來留下的見證,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文物是漫長的,而從一個民族、國家的角度來看卻只是匆匆一瞬間,正如蘇東坡所說「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保護民族記憶,才能守住我們的國家,保衛我們的文化。
文物保護保護的是我們自己。人類的任何行動都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發展,為了明天更加美好。文物承載著記憶與文化,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創造的見證,保護好他們,就是珍重我們的歷史,記住我們的經驗與教訓,記住我們的過去與今天。沒有文物,一切都成了空談,何以證明我們曾經的文化,何以證明我們的記憶?失憶的民族是脆弱的民族,是沒有底氣的、沒有信心的。保護好我們的文物,為了明天更美好!
2015年12月
個人認識,文物保護,保護的是金銀銅鐵紙張錦緞等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物,為了讓他們儘可能久得看得見摸得著而採取的行動。而這些古代的遺物往往包含著材質、古人的工藝技術、使用的痕迹信息,也可能包含直接的文字、圖像信息,在技藝上意義重大;另外,他們直接或間接蘊含著古人的藝術、制度、信仰甚至思想的信息,直接的文字和圖像等更是內涵豐富,透物見人,看到傳承的才是文化。
2017年10月
謝邀。我現處於研究生階段,雖然研究內容已經不太涉及保護類,但是就個人從本科接觸文保理論開始,這個問題確實已經困擾了國內文保理論很長時間。基本就是從三段論:什麼是文物?為什麼要保護文物?如何保護文物?到現在的保護文物到底保護的是什麼?這幾個點來發問。
----------------------------------------------
有些東西是不能蓋棺定論的(雖然每一個時期的人都認為在今後不會有突破性的發展)。可能我們對文物的初衷就是因為它的本身與貨幣相當的財富價值,比如金銀器;或是歷史價值,青銅器年代久遠,物以稀為貴;再或是它的藝術價值,名人字畫。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發現這些需要通過實物為載體來展現的價值由於實物的不可控的消亡而消亡,人們便開始對這些價值進行深入思考,甚至於將其提煉將其附於某些可持續的載體上(或是虛擬的)。目前比較先進的保護理念是到這個階段我認為。但是今後如何發展還不可預見。如今國內公眾對於文物保護的認識還是前一種,能讓他們逐漸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已經是較大的進步。我個人還是覺得文保理論是要結合時代的需要而發展的,一切學科皆是如此。到了理論發展的盡頭,那才是真完了補充一點,剛才文化遺產管理課提到了,文保專業主要保護的是文物本體,比如修復文物。文博專業主要保護文物的價值,傳承這種價值。
我是可愛的分界線 啊。。。啊。。。啊。。。
謝邀。知乎萌新第一次被邀請。樓上幾位學長都講的很棒,我是文博專業的本科生,基於偶爾蹭的兩節文保導論課和我現在所學的專業基本知識,談談我自己對文保的理解。關於古建的保護,看2002年通過的文物保護法。
第二十一條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使用人負責修繕、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所有人具備修繕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繕義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搶救修繕,所需費用由所有人負擔。
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對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應當報登記的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遷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證書的單位承擔。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第二十六條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築物及其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對危害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破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必要時,對該建築物、構築物予以拆遷。以下為個人對文保的理解:
從廣義上來講,保護的是可移動的文物和不可移動的文物、大遺址等;也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遺存,其承載著豐富的人類歷史文化信息,所以不僅保護文物材料載體本身,也保護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首先,當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一個文物時,需要現場及時保護,這主要是保護文物材料載體本身。比如常年埋在地底的彩色畫作剛出土時,受到溫度、光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可能會被不可逆地破壞。然後將文物轉移到實驗室中研究,用各種科技手段分析其年代、成分、位置、製作方法等。在現代,可能有些技術手段不成熟,所以要保護文物材料載體本身,以便後人繼續研究。
接著進行進一步研究,研究文物背後象徵的文化,比如制度等,研究文物所處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況、心理等。這主要是保護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即保護古人的智慧。下一步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宣傳展示研究成果,以及思考如何學習借鑒古人的智慧(古為今用)。從狹義上講,文保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長文物的壽命,主要研究文物保存環境、材料和修復技術等。感謝邀請,受寵若驚,我對文物保護方面見解不對,但是我個人認為,文物保護,無非就是保護古老的歷史,古老的建築之類的東西,文物為什麼要保護,我認為文物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氣質,精氣神,你說提到中國的文物,大家都會想到故宮對吧,提到法國,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提到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這可能就是保護文物的意義吧個人膚淺見解,不喜歡勿噴
不請自來,大四老臘肉一枚,雪哥小弟子,目前考慮轉行中。劉老闆的這個問題,四年里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環繞,文物保護,到底保護什麼?大三時看了一本《當代保護理論》,當時理解太淺,只看到書的一面,徹底推翻了對文保,尤其是中國文保的看法。今年上半年去吐魯番實習時,又重新閱讀了一遍,並結合實踐工作加以理解,解決了自己關於文保的很多疑惑,但又產生了更多的疑惑。而且文物保護到底保護什麼,中國的文物保護又如何實踐下去,這個大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因為種種原因現在考慮轉行考古,但這一系列問題我想在今後的工作生涯中我不會也不應該遺忘。希望題主能一直記住這個問題,並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反覆質問自己,探索文保的意義。 閑扯了這麼多,總該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文物保護,到底保護什麼?我們自詡文物醫生,我們為文物治病,但文物的存在,本身也是為了服務的。如果不能在人的生活中產生作用,那這些出土的遺物,又有什麼意義?我們文物保護,首先應當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延緩文物的壽命,並且通過我們的理工背景對文物進行研究,揭露一些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無法探究的問題答案。文物保護雖然有很多原則,但真正上升到修復層面時,還是得要我們親近去做,面對面動手去做,去把握古人的神韻,並以儘可能客觀的方式,保留延長這種神韻,並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我認為這是修復過程中很重要的。 啰嗦了這麼多可能對題主沒有什麼幫助,還是希望題主,以及廣大同行們,在自己學習工作中能夠一直反覆思考文物保護到底保護什麼這個問題。
中國現在也是在拆了重拼啊,前幾年拆天壇的頂,在裡面發現喇嘛教法物鎮壓道教法物的裝置故宮當年就是個廢棄的垃圾場,還不是逐漸修復回現在的樣子的,在很多房間爛成一堆的垃圾里發現了明朝檔案和別的大量重要資料
或保護實物,小至金珠,大至土遺址,或傳承技術,有鐘樓彩繪,也可以是絹本技術。問題是對於你來說,你現在想保護什麼?你能保護什麼?
竊以為,文物保護所要保護與傳承的,是中華文明長久不息的生命力與創造力。簡而言之,就是保護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的遺迹、遺址當中的信息;一件沉睡於庫房的普通瓦片,有何保護的意義?本身並沒有太多值得保護與研究的價值,但若要結合出土地點及周邊環境,加上伴出的其他器物組合或自然遺存,可研究和保護的信息便得以幾何級增加。
2016級文保本科生獻上,這是文保導論期末考試的必考題目,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在知乎上是說不清楚的。
需要長時間的和文物、考古、博物館接觸之後,你的自身實踐經歷和看過的書,會慢慢告訴你答案。
所以,大概現在才大二的我,根據看過的寥寥十幾個博物館和相關的書,大概只能夠告訴你:
1、文物保護,當然從表層來說是保護文物本身。
2、從深層來說,文物身上衍生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也是文物保護的對象。大概你已經逛過陝西歷史博物館,那麼,就以陝歷博的文物舉例。
利簋(複製品,原件在國博)記載的甲子武王伐商,確定了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從而在歷史長河中,有了更明確的時間坐標和對應歷史事件。【歷史價值】三彩駱駝載樂俑,雖比例與實際有所失調,但其製作之精美絕倫倒是讓我們看到工匠的巧奪天工與想像力。【藝術價值】秦俑出土的青銅劍,不綉工藝讓我們探索古代工藝又近了一步。【科學價值】而從這些價值引申出來的文化傳承,可說的便更多了。
3、人類的想像力
於是,這個問題反過來思考,如果所有的文物頃刻腐朽蕩然無存,現代社會會如何?王國維先生提出「二重證據法」,如果地下材料(文物)再無,歷史很難再被證實。
人們也無法看著聳立的城牆,遙想當年武則天還是楊玉環從這裡走過,長裙拂地,驚艷漫天風雨。
最近在看大英博物館出的由他們挑選的100件文物串聯世界構建世界簡史的書,覺得文物身上,那充滿的詩意想像,大概就是是文物保護工作者努力的意義了!
也許往後還會有更深層次的體會吧,如果那一天我還在玩知乎,也許我會把最新體會與你分享。
另外,《文保導論》期末考試,只考了90分...保護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和信仰。
文物保護不局限於對文物實體的保護,更重要的是發掘文物自身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和社會價值,實現文化傳承。再先進的技術也不能永久保留文物,文物消失不能代表它不存在過。所以保留文化傳統、實現文化傳承、弘揚民族自信也是文保的一個方面。
我是學地質的,我知道地質里的一個動物或者植物化石或者兩個一起,就能給以前的歷史再填寫一筆,地球上的歷史。比如發現個雕塑,發現個玉佩,你就能知道當時的文化,甚至當時的人怎麼想怎麼做。事實上,我們對古代人怎麼做怎麼想其實很多都不清楚。比如遠古人到底是一夫一妻,還是一妻群夫。。。現在還不得而知。你說說看,如果一個古墓里的壁畫,雕塑,字畫,失傳典籍,能告訴我們一個時代的那時那事。
保護的是一個或數個文明的精神憑依。
推薦閱讀:
※有哪些在你們身邊真實發生的破壞文物古迹的事例?
※如何實現非接觸式除塵?
※如何看待微博披露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送審稿)》 」的部分內容?
※為什麼中國失落文物多在英法美,而鮮有聽聞在日本?
※日本文物修繕為什麼傳承的那麼好,而中國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