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儒家沒有認子路為分支宗師的學派?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不應該給尚武之氣削弱的事實背鍋,但是為什麼事實上越往後走越是沒有能夠以「殺身成仁」一類主張為信條的儒家學派存在呢?

另外,個人認為,子路正冠一事並不代表就是注重所謂不切實際的外表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相反,這恰恰應該理解為其為了貫徹忠勇之品格,主動介入貴族內戰,並且在已經明知道無法解脫情況下慷慨赴死的義舉。

既然儒家學派不願意為文弱之風背鍋,那為什麼哪怕孔子之後不久的戰國時期也不見能繼承仲由子路學派的門生出現?更不論,其後幾千年,幾乎還真就不再有類似的大儒能夠重立尚武之儒?


謝邀。

夫子曰:剛毅木訥近於仁。所以,我不知為何會說儒家文弱?後世,儒學成為傳統中國的意識形態,成為進身之階,什麼都往儒學這個框里塞,但不能說這就是儒學。

儒學強調腳踏實地的干:

徐曉軼:如何理解「敏於行而訥於言」?

但儒學的干不是好勇而無所取材的蠻幹啊。儒學的干首先要進行是否合乎仁義的檢查,然後乾的方法也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盡量不走極端。

而子路呢,我想讀了論語對他的印象都會是有點魯莽,這就有問題了。我一再說,儒學是想清楚了干、是終身的學習反省,而子路干之前好像沒怎麼想完全憑直覺來,反省嘛也沒見過。

或者說的直白點,儒學是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而子路完全就是亂入的武士嘛:)

題主所問,其實看到了儒學的這個知識分子為主體所帶來的問題,但混淆了根由。儒學是由貼近底層民眾的知識分子所創立,所以在夫子那個時代儒學和道家這種高級知識分子還是有區別的,所以題主問的問題在夫子那個時代並不是什麼問題,反而要強化知識分子所代表的理性。所以子路對儒學並不重要是必然的,因為他體現不出理性。

但後世,儒學成為顯學、成為進身之階,貼近底層民眾的知識分子不再成為儒學的主導者(還是主體,否則儒學早就和佛道無差了,但不再主導儒學的發展),高級知識分子的很多毛病也都混進來了,脫離民眾、尚空談、尚道德、以炫耀知識文才為顯擺,都成了光說不練的假把式,包括題主所鬱悶的文弱,其實就是富貴者的軟弱、猶疑、尚形式,對流血流汗的鄙視和逃避,說白了,這就是富貴統治階級又不反省所帶來的萎靡不振,這和提倡子路完全不相干嘛,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啊

清洗這種萎靡,其實很簡單,就是回歸到夫子時代的原儒嘛,這也是我一再說夫子之後的儒學可以不看的原因之一


1、子路死的太早了,而且孔子收子路本來也是一段佳話,人家本來還不想跟孔子學的說,退一萬步說,現在有些四肢發達的人在學習上確實也存在問題,十項全能的畢竟是少數吧;

2、我們還知道顏回實在是夫子誇此人已經誇到大家都知道了,而子路與夫子,嗯~從《論語》里看,給人一種「代理人」「保鏢」之類的感覺,孔子與其的對話也輕鬆愉快,偶爾還帶些玩笑的感覺;

3、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更何況我國的尚文,多數與國家管理有關係。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如果崇武,嗯~或許是怕出「刁民」。滿族是遊獵民族,為了不忘本,清朝前五任皇帝都有圍獵的習慣,可到了嘉慶木蘭圍場只去過幾次,後來還取消了。

農本經濟不太需要太崇尚武功,這裡所謂的漢化也有農本的意思吧。

這是大環境造成的,因為不需要吧。

如果把畜牧遊獵當成主業,那崇尚武力也就正常了。

可是,說到打仗,其實歷史上棒棒的好多將領是儒生出生吧,王陽明也是呀。那些崇武的滿人,嗯~好像也沒幾個特別有本事的將領吧,連年羹堯都是漢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林則徐都是都是都是漢人那~

清兵能入關,真特么是明朝當時太有問題了,而且跟漢人洪承疇的輔佐也有一定關係~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真的出現過人文主義?
讀《史記孔子世家》有幾處不理解的地方?
儒家文化里有沒有教人懺悔的部分?
儒家思想的核心除了「仁」有哪些?

TAG:孔子 | 中國傳統文化 | 新儒家 | 儒家思想 | 政治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