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北上廣房價透支了外來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為什麼這些人才不用自己的能力回去建設他的家鄉小城?

最近有個問題很火,有人問: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 - 社會 - 知乎
底下有很多人回答,而且不乏大量的社會精英人才(你們不是985就是211,要麼北大畢業中科院的博士,要麼清華畢業的碩士看得我這個失學兒童欽慕的要死啊!!!),在看了這個問題下王遠成的回答後捺不住好奇心,想問一個也是由來以久的問題:

「既然你們可能來自這個國家各個不同地方的三四五六線小城,而在一線大都會裡想要擁有更好的生活如此艱難,那為什麼不用自己學成的能力,去建設本已與發達城市相較落後太多的家鄉小城呢?」

期待你們每個人的回答。


真正意義上的流動人口、打工族,是不會有在哪裡買房這種困擾的,根就在家鄉,遲早是要葉落歸根的。立志要做人生贏家的,也不在乎大城小城,能賺錢做啥都可以,好壞都認命。最痛苦的,是老實念書、努力找工作、希望自己生活的優雅、無憂無慮的那一群人,一邊捨不得大城市的時尚繁華、一邊詛咒社會競爭的殘酷;一邊鄙視小城市的土裡土氣、一邊天真地認為在這裡生活會很輕鬆。就像陷阱里捨不得放手食物的猴子。感慨北上廣買房難的,大多數都是想留下來的,而其中的大部分又是沒有勇氣、也沒辦法去小城市發展的。

在現今的經濟發展策略下,巨型城市的成長已經榨乾了中小城市、鄉村發展的可能。眾多的三四線地區已經變得功能單一、衛星化、依附於一二線的經濟政治中心。在這種條件下,年輕人沒有辦法在鄉村小城開創未來,畢竟已經不再是「奉獻青春、建設祖國」的時代,國家都不再投入資源,你還能建設到什麼程度?

在評價北上廣房價時,我認為年輕人在城市裡受到壓榨、生活艱難,並沒有提及的是:相對封閉的地區、流動性弱的小城市,已經蛻變為精神上野蠻的叢林社會,是力量崇拜者的天堂。這裡的「力量」不僅是村霸鄉賢,更是掌握各種渠道的群體,這裡的社會規則、社會生態環境與一線中心是有所不同的,生活並不輕鬆,更稀少的發展空間要面臨更高度的壟斷和更穩定、複雜的利益群體。巨型城市的繁榮與更廣大地區的退化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如上,小城市運行著不同的社會規則,碼農可能不比燒烤膀爺吃得開,年輕人離開北上廣,回到小城市也未必能夠適應。你以為限制你幸福的是地域、際遇,實際上是你所處的社會位置和時局,即使離開北上廣也很難改變。我們正在經歷或迎接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每個人都無法逃避,幻想著偏安一隅、以權益換幸福,結果只會是黃粱一夢。

年輕人如果想要獲得長久的幸福感和鬥爭的勇氣,就必須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放棄對階級滑落的焦灼。逃回小城、接受夢想的嬗變?還是挺到34歲後被迫離開?同樣的結果是遲早要面對的。


這個問題很好,為什麼北上廣的房價這麼高,但是年輕人卻不甘心回去建設家鄉,下面我用數據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的情況。

1、公司分布數量

這是最新的不同地區的公司數量分布,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北上廣所在的城市佔據非常優勢的地位。

公司地點分布也充分說明了三塊地區的資源傾斜和地理優勢,從而形成了綿延縱深的經濟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就業人員。

公司數量的多寡直接影響著工作崗位的供給,大量優質的企業駐紮在北上廣一線城市,基礎無非是政策優勢、地理位置優勢。

2、區位定位

中國東部地區有三大經濟經濟帶,分別是長三角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帶,以及京津冀經濟帶。

長三角地區:

產業協同最具效應,上海的龍頭地位毋庸置疑,是長三角的經濟中心,同時兼備金融、高新產業、服務業、港口物流等方面的中心。除上海外,其它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定位:南京主要側重於物流、重化和信息產業;蘇州和常州則專攻現代製造業;無錫集中於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相互之間實現了「特色發展、錯位發展、梯度發展」的模式。

京津冀地區:

總體定位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 北京是「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四大中心;天津應該是經濟中心和高端製造業中心;河北應該是大眾製造中心。

珠三角地區 :

廣州建成珠三角地區一小時城市圈的核心,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強化廣州佛山同城效應,攜領珠三角地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繫緊密的城市群;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輻射帶動能力。

深圳發揮經濟特區的窗口、試驗田和示範區作用,增強科技研發、高端服務功能,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城市的地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和國際化城市。

珠海發揮經濟特區和區位優勢,形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樞紐,增強高端要素聚集發展功能和創新發展能力,建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和生態文明的新特區,爭創科學發展示範市。

3、行業分布

再看看最新的行業分布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企業服務行業的公司最多,但結合上面的圖表,我們完全可以推斷出這些企業服務的公司必然集中在北上廣一線城市,然後向周邊城市群溢出。

互聯網行業就更不用說了。

全國互聯網行業投資的82%都集中在了前四名的城市。而全國互聯網行業93%的投資集中在了前十名的城市。

投資金額也能看出北京佔據絕對地位,上海、杭州緊隨其後,剩下的也都是我們熟知的大城市圈裡的強勢城市。

百度、奇虎、新浪、搜狐、優酷、愛奇異、京東、噹噹、人人、搜房、汽車之家、易車、58同城、去哪兒、螞蜂窩、完美世界、智聯招聘、豆瓣、知乎、美團、拉手、窩窩團等等。

看看這些公司的總部設在哪裡就知道了,杭州阿里巴巴傲視群雄,深圳騰訊一直獨秀,北京卻擁有最多最濃厚的互聯網企業氣息。

金融行業,央行設在北京,貨幣政策、金融市場的動態變化,春江水暖鴨先知,挨得近了,才更能更快的知道央媽的動向。

五大行(工,建,中,農,交),四家在北京,只有交通銀行總部設在上海,招商銀行總部在深圳,其餘的大銀行總部都是在一線城市。 證券交易所一家在上海,一家在深圳。

從中可以看出北上廣的地位,以及當下最火熱的兩個行業的分布情況,這兩個行業吸納了多少高端人才,同時又服務了多少企業,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不言而喻。

4、教育資源

一線城市也有著最優渥的教育資源: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大學名單,北京一共有91所大學,其中本科學校66所(包含一本、二本、三本),專科學校25所 。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大學名單,上海一共有67所大學,其中本科學校38所(包含一本、二本、三本),專科學校29所 。

上海共有4所985大學,和10所211大學,以下是完整匯總名單:

其他的就不一一列舉了,從上述可以看出,一線城市(北上)對於教育資源的壟斷性地位,特別是北京。

教育資源的優勢必然對於外來人才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而且很多人才都是出自這些985、211院校,對於所在地區自然也有特殊的感情,想留下來生根發展。

另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城市經濟發展及行業區域性特徵離不開三個重要要素:相關產業的支撐和發展、本地龍頭企業的帶動,城市文化的影響。

1、產業支撐:上海的金融環境非常發達,因此孕育了大批量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深圳的華強北以核心的製造能力,帶動了只能硬體領域的發展,北京的中關村以其科技領域的優勢,發展了大量的互聯網創業公司。

2、龍頭企業帶動:杭州的阿里巴巴帶動了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活力,深圳的騰訊崛起了社交領域、遊戲產業的高度發展。

3、城市文化:北京的夢想和情懷催生了一個個北漂人創業的決心,不論是劉強東還是張朝陽,都是創業人中最頂級的鳳凰男!上海的小資情結給大眾點評、餓了么以野蠻生長的土壤和養分。

那麼問題來了,北上廣佔據了這麼多的優勢資源,供應了這麼多的工作崗位,我們的家鄉與之相比會怎麼樣呢?

不要給我答案,你的心中自有答案!

感謝閱讀!

覺得不錯還可以來我的微信公眾號『牛頓師兄』逛逛,為了真愛粉,我還準備了學習資料贈送,那就掃唄!


這是我國的現有格局決定的。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一個做前端的程序員不幸生在一個西北縣城,你覺得他能怎樣以一己之力回家改變家鄉面貌呢?

有人會說,那如果很多這個城市走出去的年輕有為的專業人士一起返鄉呢?

可是,一個那樣的城鎮,可能培養出大量的人才嗎?中國不存在這樣的地區。教育水平和人才平均素質,永遠和經濟正相關。和一個城市接受商業文明和契約精神的程度正相關。

所以說穿了,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離鄉入京入滬,本質上是逃離啊。這是單向的,哪有回去一說,哪有回去的道理。

誰讓中國的資源分配如此不均衡呢?

西方發達國家當然也有死角,也有窮困的城市。但是我們談的是最好的和最壞的差距。這個東西,如果沒有實際在那些國家生活的經驗,是不可能有切身體會的。我如果說「一個典型的發達國家的特徵之一,就是你在城鎮或者在大都市,一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的水平差異不大」,可能在知乎上根本沒人信。我一定挨噴。

但在神州大地上,現實是大家玩命沖向一線城市。這不諷刺嗎?


高鐵列車換下來的螺絲釘,你以為能直接用到縣城的五菱宏光上么?


因為很多工作機會只有具有規模效應的大城市才有,在我們那相對落後的家鄉小城根本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我大學本專業學的是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我也不是沒想過回家小城,但那時我們那連一家有大型資料庫的公司都沒有啊,裝個用友就是信息化標杆企業啊(估計與王文京是老鄉有關係吧),我回去只能做打字員啊,最對口的職位是網吧網管啊。

從經濟角度考慮,就算我在老家最大的企業里找了份DBA的工作,估計一年下來也跑不了幾條sql語句,蛋不要閑得太疼啊。這對我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相反,如果我在上海做IT諮詢或服務外包的工作,可能我一個人可以服務五到十家企業,一年基本滿負荷運作,周圍都是專業的領導和同事,這樣自己提升空間大,生產效率也會高。

我爸90年代初代表單位到上海採購了我們小城有史以來的第一部電梯,回來之後對接待他們的銷售讚不絕口,倒不是因為銷售帶他們去見識了上海灘的花花世界,而是銷售接老外電話時一口流利英語讓我爸印象深刻,說上海這種大城市真是蒼龍卧虎,這種人才只有在大上海才能充分施展才華。當時買完電梯後,由於整個小城裡就這麼一部電梯,因此當地不可能有專門的電梯維護公司(不破產才怪),都是電梯公司總部定期派人來維護,而按當時老家這種電梯保有量,這個維護人員估計一個人至少可以維護一個省。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專業技能是維修電梯,你會去一個全城只有一部電梯的小城尋找發展機會嘛?

這就是為什麼各種優質資源都會被優先配置在大城市,因為大城市才有顯著的規模效應讓各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快速突破盈虧平衡點,這種集約化的資源組織形式才是最經濟的,社會生產效率才是最大化的。而這種資源向大城市集中的現象又具有自我加強的特性,比方說人口的聚集讓優質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在大城市就很經濟很效率,因為人多所以服務的固定成本被攤得很薄,而優質的公共服務又進一步吸引了人口和人才的流入,這是很明顯的馬太效應。這就是為什麼共享單車要先從北上廣深開始做起,而不是在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

李迅雷有個觀點,中國短期內主要趨勢還是大城市化而非城鎮化,我覺得挺有道理。雖然國家希望通過城鎮化讓勞動人口離土不離鄉,緩解大城市的壓力,但過去十多年人口流動的趨勢證明了城鎮化暫時是不經濟的,人才在市場規律的驅動下還是流向了高效率的大城市。

(李迅雷:中國人口正趨向大城市化而非城鎮化--中國城市網)

但是,當很多成熟的商業模式在大城市成熟向中小城市擴散時,而你正好在相關行業里浸淫已久,這時或許就是一個極佳的創業機會。還是以上面的電梯為例,當小城市開始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築時,回老家開個電梯代理銷售和維護的公司就可能是個賺錢的生意了。比方說我老家最早一批開超市的、開裝修公司的、開影樓的,開4S店的都賺大發了,不過時機很重要,開得太早可能就是先烈了。

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 - 周召的回答 - 知乎

-----------------------------------

歡迎關注公眾號「周大爺說」

財務自由之路 - 知乎專欄:以經濟學的角度看世界

歡迎在值乎上向我提問


正因為如此,才有大量年輕人回老家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進銀行、石油、電信、移動、聯通、供電、鐵道等國企,建設自己的家鄉。而這些崗位是有限的,大部分還要留給這些單位的子弟。也就是說,建設自己家鄉的崗位是有限的。


錯誤地預設了一個前提:所有來自小城的人都是熱愛家鄉小城的。

他們中的一些的家鄉小城不尊重人,愛對別人亂評論,要求到了什麼年紀就怎麼怎麼樣否則就搞道德綁架,你覺得這些人會愛自己的家鄉小城?這些人會回去建設讓自己受苦的城?搞笑呢吧。

至於小城的人到一線買新房背上巨額房貸或者直接買不起,說難聽點就是咎由自取。自己條件不行,貸款買套老破小不行?起碼買套房就是一線城市的人了,怎麼就非得買套新的好的房子呢?能從家鄉小城到一線有套老破小,已經是很大程度改善了個人的生活環境了,就這樣還不知足,非要買套新房,慾望無止境,把自己弄那麼累,就是咎由自取。

反正我說了這兩段話,兩派人都得罪了,也別說我偏袒誰了。


因為沒有一個好爹在小城市根本沒法混。


這個問題很簡單: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或者南京武漢成都等二線城市的發展有以下幾個因素:

1、政府鼎力支持。(尤其是北京,請參考知乎大牛chenqin的答案,大意就是若政府不偏心,北京的市場潛力並不大。上海才是真的有市場潛力)

2、地利。

3、過去積累的優勢造成的路徑依賴。大家都知道在才華與能力相等的前提下,富人更容易做成生意,窮人艱難很多。城市也一樣,已經吸納某產業的城市會進一步放大該城市在該產業的優勢。(這個路徑依賴包括很多因素,譬如說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大特別有利於經商)

一個所謂的高級人才(無論是僱主還是僱員)在大城市能賺到不少錢,是自身能力與上述因素的合力。一個能在大城市月收入十萬的人去了小縣城也許月入五千都沒本事拿到。

所謂的精英去小地方,沒有政策、地利、良性路徑依賴等的合力,多半也是不行的。毛主席那個時代,也有城市精英去建設鄉下,有把鄉下建設得很好么?沒有嘛!

————————————

做一個思想實驗:

假設中央政府選一塊地理條件還可以的中等城市,然後赤裸裸的各種偏向它,說它才是親兒子而北京不是。那麼,廣大在北上廣被房價傷到的程序員、電子工程師。。。就可能開始遷移到這座城市創業。

但即便如此,這個轉變的過程也比較長。這個中型城市超過北京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且,這個中型城市的房價也會慢慢很高。

————————————

諸位知不知道很多窮國的中心城市房價也高?如越南的胡志明市、緬甸的仰光。。。。

一般來說,那種去中心化(指城市經濟、教育、文化等實力相對分散)的國家房價合理的幾率比較大。這種國家的精英留在本省讀大學然後在本省工作的幾率可能會高一些。

我國這種北京二十多所211大學,有些大省只有一所211的國家,當然會迫使外省青年精英拿上行李趕赴北京。去了北京一看,發現自己家鄉簡直是個垃圾地,自然就想留下來。

說白了,政策、地理、路徑依賴先選擇了某些地方,然後才是年輕人半主動半被動選擇流向並賴在這些地方不肯回家鄉。


有句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意思是,當人有了一個,與其自身能力不相符的寶物時,將會帶來災禍。而一個人的學歷、才華便是的他的「壁」。

足夠的洞察與警覺,足夠的手腕與社交,收放自如的情商,這些,在三四線小城市以人情社會為主導的環境下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遠比學歷、才華更加重要。

一個人若沒有足夠的洞察與警覺,缺乏足夠的手腕與社交,不懂得收放之道,更未曾深思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則他的的學歷、才華,在那樣的環境中,只不過是一個閃閃發光的裝飾物罷了。

很多時候我們留在北上廣深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便捷的交通和生活,也不是因為它們會「發光」,更不是因為它們能夠讓我們出任CEO,迎娶白富美。

只是因為它們更加包容,它們能給予我們人生更多的選擇方式,讓我們能夠更加坦然、更加任性的發揮自己的所長,僅此而已。

最後,順便問一句:難道你真的認為回到家鄉小城去年輕人的創造力能夠完全發揮出來嗎?

不要再騙自己了,你所計較的不過是透支生活品質而已。


小鬼子用十個人控制了500人的村莊,如果大家一起上,犧牲40人就可以成功,但是沒人這麼做,一來心不齊,二來沒人願意當犧牲者。

這就顯而易見了,沒人犧牲自己建設自己的家鄉。知乎的精英都是這樣的人,有誰肯犧牲前途去為後人服務呢?

好像有這麼一個故事,創業大賽都是app,智能化,有個選手是環保設備的,評委就問這能賺到錢嗎?

觀眾底下說:這離錢遠,離命近呀。

空氣這麼差,跟我們自身沒有關係嗎?

大概道理也差不多,人把「價值」活成了「價格」,說到底,是「貪婪」還是「面子」?


逃離北上廣是唯一選擇嗎?

首先聲明,我人在上海,也是無房一組,我們都是一夥的,不要開槍。

房價高是事實,而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只會更高,對於生活在其中的個體,是留是走面臨一個選擇。

你可以放棄,回老家或者二線,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房車立刻解決,穩定的中產生活在向你招手,這是個人選擇的權利。但是人只是為了自己而活嗎?從生物角度,個體存在的價值是傳遞基因,也就是為了繁衍後代,置頂文章中作者也提了,到南京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學區房,離開北京的根本動力也是這個出發點。

有孩子買不起學區房的是可以為了孩子去二線城市上一個好學校,對於沒有孩子的人是否還有必要在一線城市繼續奮鬥?對於我們沒房的人怎麼辦?

首先要了解是否還買的起,買的起房子的人都是什麼人,房價還會漲多少。

我覺得首先是了解,不能一點沒了解就放棄了。我也是15年底開始關注房價,看了大量微博公眾號。財上海(京滬永遠漲的出處),北京大土豆。公眾號看草草,楊紅旭,盧俊啥的。了解過去錯過了什麼,房價這麼高了還要不要上車,首付怎麼湊,應該買哪個區域。

總之,現在房價人人看漲。

這方面我也可以單獨寫個帖子。

結合當下熱劇,東京女子圖鑑,你的兒子或女兒不甘小城市的安逸,一定要來大城市來闖一闖。通過不斷換男人來提升自己的閱歷,這也不是你想要的結果吧。

其實第一代移民哪有容易的,都要至少付出一代人的努力,為家族後代提供更大的可能。以前青年人面對的是上山下鄉,現在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形式是房價,未來肯定還有其他形式。

當然也有極少數強人一代完成階層遷越。

要麼忍,要麼撤,如果為了自己舒服,想平平淡淡的過一輩子,趁早回老家考個公務員。如果為了更大的可能,為了將來自己不後悔,為了你的孩子將來不埋怨你,還是再堅持一下。爭取更好的機會,賺更多的錢,也許某天,高房價已經對你不是問題。


很棒,終於有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我的看法就很簡單,北京等一線城市早已經飽和了,過去認為的足以在北京安身立命的本錢,諸如名校碩博文憑,國企央企職位,已經不足以證明你是夠格留在北京的人才。國家的發展不是幾個人幾群人說了算,也沒人有那麼高的水平能夠判斷,使用什麼標準衡量人才也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說的清楚。不如就讓市場和社會的競爭去檢驗。國家戰略很久以來就在強調產學研相結合,近年又在大力推創新創業,很明顯,國家缺錢了,缺能夠搞錢的人才,不缺高知人才了。象牙塔裡面的學子們就是還不明白,或者不願意承認,一紙名校文憑的高知走遍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這個問題可參考

為什麼東北會衰退?還可能復興嗎? 下的大部分答案。

我只能說東北的這種問題並不是東北才有的,這特么的是中國特色,無非就是看起來還沒有導致讓人看的到的後果罷了。

本人北京某名校本碩畢業,可是我要是回老家,不花錢不找關係很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有人說可以創業,小城市創一個試試啊,各種XX所,XX局天天上門要這要那,到處都得花錢打點,創得起才怪。

我們不是不想回去,是根本回不去。


想起了王爾德的一句名言——

「一張不包含烏托邦的世界地圖不值一看。」 A Map of the world that does not include Utopia is not worth looking at.

從這個概念出發,北上廣之所以讓人無法逃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這張「地圖」上,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他們的一片安適的領地。

我想拿理想主義者說點事兒。

現今國內的環境對理想主義者是很不友好的,我們的社會追求的是效率,是教導人們做任何事情要萬無一失,要贏。理想主義和自由意志在很多時候會被認為是一種任性的表現,於是你會迫於環境的壓力甚至是挾持,最終不得不選擇妥協,這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即便你不是一個理想主義的人,但只要你擁有一點點「任性」的小心思,你就會感受到來自其他社會成員有聲或是無聲的評價。例如,假如你是一位思想獨立的自由派女性,信奉婚姻必需嫁給愛情因而拒絕在適婚年齡結婚,這在很多人看來是「有問題的」;再比如,一個大學生在漫長的校園生活中遭受無意義感的折磨,毅然選擇了輟學去探尋生命意義的議題,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的社會裡也是難以被理解的。整體而言,我們生活在一個缺乏包容的環境下,這是一種現象。但我相信,有過類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都哪裡去了呢?兩種可能,一種是折騰了一陣子發現太累了,選擇了向主流投降;另一種是他們形成了一個小圈子互相砥礪堅持著按照自己的方式活了下來。

我想說的是第二種,這種人在哪裡呢?更多的其實是在文化更為多元和包容的環境里,也就是像北上廣這樣的地方。一個現象是,越是小城鎮,人們結婚的時間越早,這當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單一的社會評價眼光必定起著重要的作用。我認識一位在北京生活的年輕朋友,剛認識他的時候他告訴我他鐘情烹飪,希望將來可以做一名廚師。半年後我再見到他的時候,我發現他的打扮和以前不一樣了,頭髮留長紮起了髮髻,穿著也變得富有文藝氣息了。當我和他聊起他的變化並且誇獎他的打扮的時候,他告訴我這就是為什麼他喜歡北京的原因,因為這個城市足夠豐富,所以個性是得以彰顯而不會遭到粗暴的對待,這種包容讓他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對於他的話,我也深有同感。前幾年我曾離開北京到雲南生活了一段時間,當我習慣了北京的生活再離開去到另外一個城市的時候,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是多麼眷戀北京這座城市,這種思念里夾雜的是對於精神自由的嚮往,對於多元和包容的渴望。

所以,即使北上廣總有這樣或那樣令人無法忍受的生存壓力,但它們就像海明威對巴黎的描述一樣:

「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停留巴黎,那麼你的餘生無論去往哪裡,巴黎永遠會與你在一起,因為它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不匿名反對一下某高票答案

平台固然重要,但過度強調平台、單位的作用,而忽視甚至不尊重人才的貢獻,是我朝的長期弊病,這也正是事業單位效能低下的關鍵原因。

你可以說買不起房的精英不算精英

甚至你可以說有學歷不能代表有能力

但是不要忘了,任何現在能在帝魔二都逍遙的真*精英都曾有窮小子的階段

他們當年「闖關東」時,帝魔鬼二都對年輕人遠沒有現在這麼惡劣

當一個老齡化超級嚴重的城市主動地拒絕年輕人,造成人才斷層,你還對這個城市抱有多少希望?

這才是作為高知群體的我們對帝魔二都如此的悲觀的核心原因

讓人想逃離的遠不是一個高價的水泥籠子,而是所處行業甚至所持價值觀被這個城市默默拒絕的那種絕望

………………

為了不跑題,回答一下題主為毛暫時不回家

不回家,因為常常奶義烏

總幻想,領導們哪天善心大發,不要讓年輕人再絕望地掙扎

不回家,因為責任與義務

總希望,有能力報答我的恩師,也對得起跟隨我的學生

如若某天

培養好了學生,報答好了恩師

回家何嘗不可呢

君子行,如游龍

升,可翔於九天

坐,亦可卧守於潭

唯無愧天地爾


問這種問題的人,如果不是把"不爽就趕緊滾粗,少bb"的意思用更文雅更有大義感的方式表達出來,那麼就是對建設家鄉這件事的難度知之甚少。

怎麼不問問集中在北上廣深的高級別官員,他們為什麼不去家鄉主持政務?

怎麼不問問那些往北上廣深投資的金主,為什麼不往家鄉投錢或者多投錢?

因為他們都知道,一個地區的發展是靠天時地利,政策資金的投入,而不是某幾個人的奉獻。只有政治和資本的有效行為,才能推動地方建設。個人回家鄉就能建設家鄉只是幻想。

其實,有時候,學業有成的工作者們,在大城市裡,對家鄉的貢獻反而更大。首先高收入可以很好的養活雙親甚至資助在家的親友,為社會減少負擔。其次貢獻的稅收也會被用於一部分扶持政策。最後,高素質人才才能撐起國家的尖端產業。這裡插一句,我的高中縣城校友,大部分漂在外地,但他們沒忘家鄉,給高中捐款,捐樓,免費設計新校區,資助貧困學生,做了很多貢獻。

這些貢獻者抱怨的本質是北京的房價嗎?他們抱怨的是房產盛宴中以他們為食材的掠奪者們,那些在北上廣深房地產建設中取得大量收益的權貴,炒房團,他們給社會的貢獻有多大?這些收益是不是從印錢稀釋社會財富,從國家稅收財政,從普通人幾代的積蓄里拿出來的?他們的獲益就算是暫時不能改變的,但是連說道說道都不行嗎?

有人對這種明搶行為抱怨幾句,反而被諷刺個人能力不行,或者質問買不起房為什麼還賴著不走,不去建設家鄉,真是不知所謂。

社會是個生態系統,如果這些人不在大城市咬牙扛高房價,都帶著賺到的錢回家鄉,找個企事業單位呆著,或者做生意和人競爭生存空間,不再往高企的房價里投入積蓄,你的家鄉的煤炭鋼鐵水泥等建築衍生產業的就業全得完蛋,青壯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將大幅減少,物價也會因為購買力上升而上漲,到時候看看是誰的生活更窘迫?

本質上都是底層,互相撕逼,醉了。


大公司還沒有想明白,還在一線城市。

創業公司離開一線忽悠不到錢,招不到人,沒法離開。

成熟企業完全可以不在成本高的地方呆啊。之前地域無關的部門不用在成本高的地方呆著。

研發部門一線招來應屆生和沒買房要結婚的老人去二三線設立研發中心啊。電話客服哪裡不能設?非要花一線城市工資?

買了房的不能走,沒買房的可以走啊。

說環境,青島,大連,杭州,蘇州哪裡差了?

現在其實是二線城市進北京,上海,深圳拉人拉公司的好機會。

一線招聘,二線工作,形成公司群。杭州有點這個意思,因為阿里是本土的。其他二線應該給政策,給房子去一線拉人拉公司。


公司給你20k工資,你能給公司一個月掙十萬。

但你能創造這麼多價值的前提是,有公司這個平台。

這個就問問為什麼資源都集中在北京了,22所211,所有的資本,人才,全都在北京,你在小地方開公司你都招不到人。

未來資源不應該這樣集中,應該在政府的合理干預下,諸如大公司啊,資本啊,好學校啊,可以往二線城市轉移轉移。

你看強東哥不在南京搞了個研發中心,在宿遷搞了個呼叫中心么。


一個後上車抱怨前面上車的沒人下車的問題,生生理解成了後面上車的比前面上車牛逼的問題,哎啊


推薦閱讀:

不喜歡家鄉的人,可以去哪裡?
舍友對自己家鄉底氣不足,甚至歧視,說明什麼?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再也不想回到大城市,要回到五線小城市?
有沒有一瞬間你的家鄉讓你特別失望?

TAG:心理 | 人才 | 社會 | 北上廣 | 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