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向著光亮那方》?

劉同出了一本新書《向著那光亮》,讀過的來分享下自己的看法吧。


兩天迅速看完了,我是一個喜歡同哥的人(雖然知乎上很多人黑他),我覺得同哥是把細節寫的真實的人,從生活的小故事中得到一些領悟,我覺得這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才不是無病呻吟!他說只是因為我們恰好喜歡他的故事,其實我覺得是他把故事寫到了我們的心裡,他可以替我們說出那些說不出的情緒……

他喜歡寫青春的故事,就像我們喜歡當年青春的自己一樣。


有時候,我覺得讀書也是一個帶有功利性的行為。什麼樣的年齡適合讀什麼樣的書,什麼樣的人生境遇可以讀什麼樣的書都是有講究的。對於我個人而言,之所以喜歡《向著光亮那方》一類的書籍是因為這書說出了很多我感同身受,卻又沒有說出的話,給我一種向上的力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每天可能遇到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沒有什麼樣的「成功學」能夠給我們指出明路帶領我們走出困境。那麼,為什麼「光亮」可以呢?其實「光亮」也沒有告訴我們該怎麼走,只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境遇真切的告訴我們,當初,他在前行道路上和我們一樣迷茫,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在奮鬥。但是不管曾經怎麼難,前方一定會是一片光亮。2016年,隨著《我是歌手》的播出,韓國歌手黃致列走入中國人的視野並受到廣泛關注。許多人喜歡黃致列,有人可能喜歡他的歌,有人可能是因為他的長相,我個人更加喜歡他一直流露出來的積極向上的力量,時刻感恩,時刻努力向上生長。我要說的是,不管是人也好,還是書也罷,每個人所接觸之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好與不好,各取所需罷了。


說一個作家文筆好,不是說他堆積了多少華麗的辭藻,而是他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了我們的心裡的聲音,引起我們的共鳴。


剛開始讀你的孤獨雖敗猶榮的時候,大概是我20歲的時候,有一些共鳴,讓我覺得,原來大家也都有獨自孤獨的日子。光亮一直在強調,包括同哥舉身邊的朋友的例子,不管什麼樣的年齡階段,想要去做什麼事情都不晚,只要盡最大的努力不讓自己後悔,可能會一波三折,不會在自己規定的計劃內,但是呢,凡事總有過去的時候,回頭看劫後餘生的自己,原來,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光,是希望。


同哥寫的書能引起人的共鳴,並且非常的正能量。整本書中他告訴你要有夢想,要堅持夢想。無論生活多麼糟糕,都要相信依然有光亮~


喜歡同哥的這種文字風格,每一次都感覺看書好棒,特別有韻味,《向著光亮那方》第一篇里,讀到自己類似的事情,誰的青春沒有幾段邁步過去的「砍」,而在最後小白的經歷讓我有一種再也回不去的「陽光」,總是感覺在光的四周有遮擋物,第二篇的繼承剛讀是感覺特別好笑,因為「詩」但是越往後就開始哭起來,不知道為什麼,或許隨著文字情到點上了,呵呵…這就是文字的還有好多好多


向著光亮那方是高考完在書店看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名聽著好聽,但是內容太矯情,勉強看完了,誰的青春不迷茫也是名好聽,內容不知所云,實在沒看下去,而向著光亮那方名氣不如前兩個大,但是我覺得內容比前兩個好,裡面的小故事,身邊各色各樣的人物,每個都很豐滿,有血有肉,看完之後,真的是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後來在寢室借室友的書又看一遍,還是覺得很溫暖,甚至還能想起來書中的人物,他的大學室友,娘娘,街頭賣小吃的奶奶,飯館老闆一家……劉同的書的確矯情,但是向著光亮那方是其中不那麼矯情的一本,不空洞,有靈魂,我覺得不錯。


剛看完 向著光亮那方

本想著在pyq一吐為快 突然覺得沒有人能懂我的感受 怕是在覺得我賣弄讀書無病呻吟

之前讀書多多少少難免會帶有功利性 這本書是真正的感興趣 迫切想要去讀 不是逼自己去讀的難得的一本 。

起先以為只是青春類矯揉造作一類 是我低估。

劉同講的每個故事都有代表性,以他的文筆風格細膩的講著他與他們的故事,我從他們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沒什麼過分感人或是悲痛可憐的情節,我卻看了三天哭了兩回,若不是感同身受,恰好擊中我生活中那些孤獨那些矯情的小情緒。

他朋友初中去世時,細膩的文筆,我感覺到那種生離死別的痛楚。(在圖書館一直掉眼淚,怕不是被同學當成失戀了)

把你不知道怎樣去表達的感受,他用恰到好處的文字淺淺的說了出來。寫他的朋友,他自己,他媽媽,他那些年遇見的人和事。你都可以從中體會你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有人覺得甘之如飴,有人覺得索然無味難以下咽。

"真喜歡一個人,一個理由就可以讓我們撐大半輩子"

"你又如何確信那些關於自己的記憶是準確的?"

"我喜歡倒影,不那麼稜角分明,卻又自由靈魂"


相信/妥協/釋懷/牽掛/相愛/理解。。。書的封面上列出了本書中的數個小標題,看似抽象無比,無以名狀的人生成長各階段的小情緒和小境遇,在劉同的筆下,這些都好像分門別類了,而基於分門別類的基礎上,劉同又以自身成長故事的方式將其實例化,作為讀者的我們,在讀完這本書,可以參照這些個實例化後的情緒和境遇,原封不動的採用同叔面對此情此景應對的方式進行面對,同樣也可以在繼承的基礎上,自己實現具有個人特色的應對策略。好吧,活生生的將一部成長性質的書籍解構成了實用主義。的確,誰說文藝都是無病呻吟,運用得當,依舊可以作用於生活。


這種類型的書一般是喜歡看的人樂此不疲 不喜歡看的一本都不碰 我處於中間 不是閱讀的主旋律 但可以當調味劑 同叔描寫的都是他身邊的人 中規中矩~分享幾句覺得還蠻有感悟的話吧:1、當任何事成了常態,就失去了當初的傷害力。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2、一個人總是善待他毫不在乎的人,卻對最親近的人過於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則天下太平。3、我們心中有太多的自我,言必稱我。當我們學會共情,便可以理解之前不能理解的人,包容之前不能包容的事。4、出名要趁早,持續出名則要用腦。


推薦閱讀:

TAG:名人效應 | 新書 | 出書 | 劉同 | 向著光亮那方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