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原材料和生產能力許可,一個國家的核彈是不是越多越安全?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而它有相當的現實意義,和更大的理論意義。

在現實中,美國學界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sprint to parity"(可翻譯為「沖向核均衡」),指的是如果美俄進一步削減其戰略核武器數量,將形成一種「誘惑」,誘惑中國突然大規模擴充其核武庫數量,以一種短跑衝刺的方式,達到與美俄「平起平坐」的核武器數量均勢。以前數量差距太大,中國不會也無法衝刺,現在隨著數量差距的縮小,就有可能了。這個對「沖向核均衡」的恐懼,時不時被美國人士用來恐嚇美國人士,說不能再進行深度削減與數量核裁軍,否則會教唆中國犯錯。

1,如果是一個美國人士對你說:「沖向核均衡了,要小心」,你的回答可以是:「美國超過一半的核彈頭部署在核潛艇上,中國造幾萬枚核彈頭也無法減損,因為美國核潛艇在再多的核彈頭面前都是可靠的反擊力量;你們擔心什麼?戰略平衡是無法改變的,除非中國用非水聲探測手段讓海洋透明,那你們應該擔心的是常規彈頭的反潛魚雷。」

2,如果一個中國人士對你說:「沖向核均衡了,這樣才能威懾住美國人」,你的回答可以是:「所以之前我國不存在可靠核威懾?蘇聯的核彈數量如此多,也沒辦法遏制住美國的反蘇攻勢。還有,如何判斷出美國需要上萬枚核彈才能威懾住呢?百來枚不夠嗎?」

仔細看看上面這兩種說法,它們是不同的;再看看問題「一個國家的核彈是不是越多越安全?」————————你可以理解到,這裡有兩種不同的「安全」:

1,希望能解除對手核武裝,能先發制人,能減少損失,甚至是避免損失,從而回到「廣島之前pre-Hiroshima」的時代,也就是在核威懾之前,只要能實戰制勝,一國的安全可以獨自決定,不需要考慮敵國的決策。

2,希望在核威懾的時代中獲得安全,雖然不是絕對自主的,但也是在敵國理性合作的基礎上,獲得安全,這是建立在互相威懾之上的「安全」。

1第一種安全是無法通過核武器的數量增長來取得的,一國不斷增加核武器數量,並不能有效降低它在核對射中遭到的損失。也許通過非核手段,比如說常規軍力建設,可能可以降低在核對射中遭到的損失。

  • 核武器部署前,可以摧毀其生產中心與研發基地,摧毀大面積軟目標,以前是用核武器最有效的,現在可以通過常規轟炸精確打擊,甚至可以通過網路戰手段進行癱瘓。
  • 核武器部署後,可以摧毀其運載工具,以前往往使用核武器摧毀加固地下井,如今常規武器精確打擊可以摧毀地下井,更不用說常規防空導彈對付戰略轟炸機、常規反潛魚雷對付彈道導彈核潛艇。
  • 核武器發射後,可以攔截其彈頭,以前精度不夠,需要用核攔截彈,大面積殺傷,如今使用常規動能攔截彈,不需要用核彈頭。

這些,都叫做核武器的常規脆弱性,當然對付常規武器,也有常規手段,所以似乎可以「逃離核威懾」,可以回到那個在戰場上決勝制勝,就能保護國家,免受損傷的時代,可以不再考慮敵人的決策。

但是,一般都認為,即使核常兼備,先發制人,也是沒辦法獲得這種絕對安全的,因為無法完全解除對手核武裝。

2第二種安全也是無法通過核武器的數量增長來取得的,這是因為威懾的標準無法客觀論證,也無法先驗地去證明。

  • 要摧毀多少敵國社會財富,才足以嚇阻敵國?
  • 我們要制止敵國的什麼行為?
  • 我們要用多少核武器,才能保證我們的某一個行為,別國不敢阻擋?
  • 多少枚才足夠?

如果有人說:有一個公式可以算出上面這些答案,你的回答可以是:「世界上每一個核國家的核軍力標準,均為該國具體的核決策機制與核決策條件導致,且受當時歷史時期的深刻影響,我們照搬套用,並不能保險;而自力更生,也最多只能是適應當今歷史時期,適應當前核決策機制與核決策條件而已」——————也就是說,造多少核武器,是無法「客觀計算」出來的,你能為「沖向核均衡」辯護,他也能為「最小核威懾」辯護。

所以說,增加核武器數量,無法實現絕對安全,因為無法解除敵國核武裝,無法有效減損(這就是為什麼真正的美國核實戰派,一直要求建設大量民防工事、進行工業疏散,支持反導——————這些都不是核軍力建設)。而單純增加核武器數量,也無法實現基於相互威懾的「相對安全」,因為核軍力建設的標準無法客觀計算出來。

-------------------------------------------------------------------------

如果說看到這裡,你想拿出冷戰美蘇軍備競賽的歷史,來說明你的疑問,我估計是受了下列觀點的影響:

冷戰時期,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毀滅對方,為什麼美蘇還要造幾千顆核彈? - 十一點半的回答

@十一點半

冷戰時期,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毀滅對方,為什麼美蘇還要造幾千顆核彈? - 廖胖的回答

@廖胖

為何有核國家中,只有中國和印度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 punishment 的回答

@punishment

用「安全困境」,「囚徒困境」等簡短的博弈論觀點,畢竟無法完全描述美蘇軍備競賽,甚至無法正確描述它————美國跟蘇聯並沒有僅僅部署兩批互相瞄準的ICBM,只有靠造更多才能生存下來。

許多人都認為「確保互相摧毀」MAD是一種政策,其實它是一種狀態,不由政策選擇而改變。

許多人都認為「確保互相摧毀」MAD是一個需要謹慎維護的狀態(《脆弱的恐怖平衡》The Delicate Balance of Terror),只有不斷更新技術,提高核武器數量,才可以維護它,其實整個美蘇冷戰核軍備競賽,是在不斷逃離MAD的過程,MAD本身是不需要多少維護的,它相當強健。

說回冷戰美蘇核軍備競賽:

請看看美國潛射彈道導彈武器系統中裝載的核彈頭數量(也就是蘇聯部署多少ICBM都無法摧毀的海基核彈頭數量)

在1965年達到了1000枚左右,1975年則接近了5000枚左右.

這些潛射核彈頭,由於當量過低,精度過低,是無法摧毀蘇聯的ICBM的,而蘇聯的ICBM占其核力量的很大一部分。

也就是說,美國在當時不斷增加一種「既不會被敵人核武器威脅,又不能傷害到敵人核武器」的核軍力(SLBM核彈頭)————這是沒辦法用上述「安全/囚徒困境」來解釋的。

【更好玩的是,美國也沒有把其他的脆弱的核彈頭轉移到這種優質的投送工具上】

美國有一種核武器是「既可以傷害到敵人核武器,又會被敵人核武器威脅到」的,也就是陸基井下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按照上述的「安全/囚徒困境」來解釋,它應該不得不持續增加ICBM數量。但是:

這是美國ICBM部署數量,也就是蘇聯需要摧毀的加固目標:

可以看到,從1966年開始,美國的ICBM導彈井就維持在1000個的水平上,一直到冷戰結束。

也就是說作為敵國目標的美國ICBM導彈井,一直沒有增加

再看看美國部署在ICBM上的核彈頭數量,這是因為它們精度足夠高,當量足夠大,可以用來殺傷蘇聯的核彈井:

可以看到,從1964年開始,美國的ICBM彈頭數量維持在1000枚的水平上,直到1975年,分導式多彈頭MIRV的民兵III部署完畢,其ICBM核彈頭水平又在2200枚左右,一直到冷戰結束————也就是說美國能威脅到蘇聯戰略核武器的能力,在相當長時間也是穩定的

Steinbrunner等人在70年代到80年代,使用美國防部內部材料,編寫了《美蘇戰略軍備競賽史》,只寫到1972年,現在將關於所謂「安全/囚徒困境」與軍備競賽的部分翻譯如下:

在歷史上任何時期,不斷演化的美國核戰計劃(SIOP,統一聯合作戰計劃)從來都無法通過先發制人、打擊蘇聯軍事力量,來決定性地降低美國的損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美國核力量中作戰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數量大大超過蘇聯核力量時,美國導彈精度存在巨大缺陷,對蘇目標情報也存在巨大不足,導致了美國無法獲得決定性的先發制人能力————即使它在核力量對比上擁有巨大優勢。況且,即使在最佳條件下,在優勢最大的年代,美國也無法摧毀蘇聯用來打擊西歐目標的中程核力量。

當美國導彈精度足夠高、美國大地測繪信息足夠豐富的時候、當按照廣為流傳的核武器殺傷概率計算,美國先發制人核打擊變得可行的時候,蘇聯已經部署了一支足夠龐大的洲際彈道導彈部隊,它的數量足夠多、部署地點足夠分散、加固程度足夠高,使得美國根本不可能獲得決定性的「減少損失」能力。

而且,對核爆效應的不斷分析,開始揭示出一系列新現象,這些新現象都沒被包括在「廣為流傳的核武器殺傷概率計算」中,它們將會極大地影響到核武器對射的結果。有一些現象將會增強完美先發制人核打擊的效果————比如說高空核爆產生的核電磁脈衝、大氣離子化,還有近地表核爆抽吸起來的煙塵雲————但是它們的效果難以精確計算。這些現象反過來還可能干擾到少量ICBM彈頭執行的先發制人核打擊,所以它們提供的凈收益,是有很大不確定性的。

另一些現象將會顯著削弱先發制人核打擊的效果————比如說來襲彈頭起爆後,其瞬發輻射對未起爆彈頭的影響、來襲彈頭炸起的煙塵雲對未起爆彈頭的影響等等。這些現象中有許多還會影響通訊設施,而通訊設施被干擾將會進一步加重美蘇進行戰略核戰的困難。

這一系列複雜因素已經將「先發制人核打擊」問題帶進了不可知的領域。「廣為流傳的核武器殺傷概率計算」針對加固導彈發射井,是無法把這一複雜圖像有效傳遞給決策者的,它太單一了。

這實際上說明了,即使在當時/當地,美蘇的決策者都知道,自己不是身處一個「不多造核彈就會被敵人摧毀在地面上,完全解除武裝」的世界中。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國軍官關於SIOP(統一聯合作戰計劃)核戰方案的簡報中,強調:

「蘇聯在六十年代獲得了可靠的戰略反擊能力」(注意,當時蘇聯還沒有成規模的SLBM核力量)

「要美國用先發制人打擊軍事力量來減小自身損失,我們對此的信心不斷下降」

最後,讓我們看看確保互相摧毀MAD有多強健,根據CIA在1979年的一份NIE國家情報評估:

1978年的戰略核武器對射後果是:

蘇聯「晴天霹靂」先發制人,核打擊美國,目標是最大化摧毀美國核反擊力量。美國毫無戒備,核力量處於日常部署狀態,美國倖存的核打擊力量足以摧毀蘇聯所有城市面積的125%左右

美國核力量與蘇聯核力量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蘇聯先發制人,目標是最大化摧毀美國核反擊力量。美國倖存的核打擊力量足以摧毀蘇聯所有城市面積的250%左右

美國「晴天霹靂」先發制人,核打擊蘇聯,蘇聯毫無戒備,目標是最大化摧毀蘇聯核反擊力量。蘇聯核力量處於日常部署狀態,蘇聯倖存的核打擊力量足以摧毀美國所有城市面積的66%左右

美國核力量與蘇聯核力量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美國先發制人,目標是最大化摧毀蘇聯核反擊力量。蘇聯倖存的核打擊力量足以摧毀蘇聯所有城市面積的110%左右

【看了這裡,你是不是覺得似乎蘇聯的「核反擊能力」不夠啊,但是這不是核力量構成導致的,這是因為當時美國都市面積CIA使用的估計是100000平方千米,而蘇聯是40000平方千米。】

你覺得這個摧毀水平足夠么?看來美國和蘇聯的領導人也覺得足夠(還沒有證據說那個美蘇領導人仍未自己國家的所有核反擊力都會被剝奪)。可以確認的是,他們從沒有因為怕「喪失第二次打擊能力」而擴軍,因為如果只是追求「第二次打擊能力」,很早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了。但是他們仍然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進行軍備競賽,互相趕超,為什麼呢?

一個國家的核彈,是不是越多越安全呢?是不是越少越不安全呢?


當然不是,只要保持自己的核彈頭儲量可以炸毀地球,應該就可以算是安全了吧!


核武器的保存、保密、保安要求都很嚴格,三者同時滿足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可能超過其製作成本:

你需要一支政治過硬,甘願承受輻射、不能與家人團聚,同時能使用常規武器自衛和操作核武器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還需要一支龐大的國安部隊來監控這些「終結者」的狀態(終生不泄密,家屬的情況,心裡狀態評估。。。想想都累)。

同時還需要大片的土地(海港或者機場)作為預設陣地和備用陣地,這些地段都不能用於經濟發展,為了保密和對內安全,甚至無法駐紮常規部隊。

所有核武的維保設備為了輻射和野戰工況下的可靠性,價格都很高,換的都很快。

大量核武的生產和維護不可避免的產生大量核廢料(礦渣和被污染的器材),廢料的處理又是一次人力、地力、物力的巨大浪費。

這真的非常貴。

其次,大量的核武器會顯著增加失竊的可能,失竊首先面臨恐怖主義威脅(現有核大國都是恐怖主義多發國),也面臨核擴散的危險。

如果大量部隊都保有核武器,政治動蕩或叛亂中搶奪核武器的可能也就高了,也就增加了自己的不穩定性。

由於意外檫槍走火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當年大韓航空的波音737被蘇聯擊落,蘇方給出的解釋就是該機跨越了蘇方的導彈陣地,導致了蘇方的高度緊張並決定擊落,如果你全境都是這種敏感地點,萬一敵對國家的小股巡邏部隊迷路了。。。)

又次,除了美國,其他各國的核技術(主要是導彈技術)還不足夠可靠和先進,還有很多改進空間,小兒精的構建方式有助於設備換代。(中國的核武庫相對就小相對落後,所以換代的很快)

更多的核彈有好處么?

只要不打起來,就沒有好處。

中俄的戰略核武器數量比大概在10:1左右,自蘇聯解體,我們吃過虧么?

對安全的壞處倒是顯而易見的。

拿槍做比,出於自衛目的,在村裡混,是拿一長一短維護精良的槍好呢,還是家裡藏個二三十把破破爛爛的槍好呢?


很多人開過這樣的腦洞,其中的一部分人,把他們預見到的情景拍成了電影。好萊塢只做過很多這種題材的。

使用、保管和控制是比製造更困難的事情。

使用是說你有能力指哪打哪(實地,地圖上不算)

保管是指你不讓炸的時候絕對不會炸

控制是保證核彈按照你的意願來炸

製造只需要一小批人花一段不久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比較好控制;

其他的事情是需要很多人長期運作的,所以造得起不代表養得起。


我看過一個軍事小說叫國家意志,背景是印巴戰爭引發的中印全面對抗並且爆發局部戰爭,裡面有一段情節是西藏木斯塘叛軍背叛印度並劫持了印度戰略導彈部隊的核彈頭,並且想通過緬甸在孟加拉灣出海逃跑。小說情節至此,由於當時印度整體戰略的失敗導致與中國的戰爭節節敗退,美國出於對中國的忌憚由戰爭初期的觀望到現在不斷支持印度的情報,甚至出動航母戰鬥群在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海域干擾中國空軍奪取制空權。

就是這樣一種准軍事對抗的狀態,當中國的特種部隊截取木斯塘叛軍劫持了印度核彈頭的情報後,第一時間通報了美軍。而美軍則迅速派遣海豹深入緬甸,冒著外交糾紛的風險去截獲那個核彈頭,表現比中國要積極的多。了解木斯塘叛軍前世今生的軍迷應該知道其與美國人的關係,可是美國不是選擇與他們溝通而是選擇了直接剿滅。

這說明什麼?說明美國人對除了五常之外的任何國家及組織的不信任,即便這個組織就是他建立或者訓練的。如果這個地球比喻成一個國家,五常就是統治階級,五常的鬥爭在激烈也只不過是誰獲得更大的主導權而已,規則不會變。而下面這群人眼巴巴的看著上面這五個人,找准一切機會希望把它們拉下來,苦於沒有趁手的傢伙。假如他們有了核武器,上面的人能安心嗎?這就是想改變規則了,性質變了。

所以核武器可不是越多越安全,這是一個偽命題。


少到丟了都沒用 有了還不如沒有

多到不在乎別人有沒有 越多越危險


不對,因為核彈維護需要人口,如果核彈周圍沒有人口無法利用敵方人口產生的財富,最終結果是發展停滯


我看難。造出一個核彈頭,每年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去保管?造一大堆核彈頭,每年花錢是無底洞啊。


你可能不知道美國玩火有多少次。

多少次,核彈差一點就炸了自己。


美國的核彈數世界第一,也沒見他覺得不安全。

順便,美國的生化武器也應該是世界第一,也沒見他覺得不安全要放棄發展了。


如前段時間某處看到的一個知乎答案說 現代戰爭有且僅有過的情況是無核國家與無核國家之間以及有核國家對無核國家的戰爭

腦補過兩個有核國家之間開戰會是怎樣 思來想去 感覺核不核到一定程度能夠快速反應外加二次打擊三次打擊就行了

這個系統的最大弱點還是人 而人的弱點可能整個知乎的硬碟容量也列不完


核彈不是拿來嚇人的嗎?多了也沒什麼意義


能這樣做的也就五流氓可以了,其它國家這樣做,一個經濟封鎖就玩完了。但五流氓會這樣嗎?答案肯定是,不會。


推薦閱讀:

美國七十年代中後期的核戰計劃預案結構
從訓練次數和訓練內容來看,俄羅斯中國日本哪國軍隊作戰實力更強?
如果日軍侵略中國時,中國不是一個四分五裂積貧積弱的農業國,而是一個強有力統一的國家,並且有基礎工業體?
今年的「跨越—2016朱日和」系列軍事演習(將)有哪些看點?
如何評價朱日和軍事演習?

TAG:軍事 | 博弈論 | 核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