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西麵食,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如題,比如好多人覺得山西麵食很酸。


外地人以為的山西飯館菜單:

  • 豬肉刀削麵 大碗XX元 小碗XX元

  • 牛肉刀削麵 大碗XX元 小碗XX元

  • 西紅柿雞蛋刀削麵 大碗XX元 小碗XX元

  • 榨菜肉絲刀削麵 大碗XX元 小碗XX元

  • 雞湯刀削麵 大碗XX元 小碗XX元

  • 肉炒刀削麵 大碗XX元 小碗XX元

  • 蛋炒刀削麵 大碗XX元 小碗XX元

  • …………

實際的山西飯館菜單:

  • 熱菜:過油肉 XX元、地三鮮 XX元、魚香肉絲 XX元、家常豆腐 XX元、紅燒排骨 XX元、土豆燒牛肉 XX元……

  • 冷盤:涼拌土豆絲 X元、酸辣黃瓜 X元、小蔥拌豆腐 X元……

  • 湯類:西紅柿雞蛋湯 X元、紫菜蛋花湯 X元……

  • 主食:大米、削麵、剔尖、擦尖、抿尖、河撈……(大碗X元 中碗X元 小碗X元)


原來你一直都寫錯了,山西麵食「剔尖」其實是「剔羹」!

文章內容首發於專欄 晉園食單

在山西中部,麵食種類繁多,形態做法各異,變化無窮。其中,山西人還把午飯作為主食的各種煮制麵食統稱為「面飯」。

有心人會注意到,眾多面飯的名字里,經常出現一個 jia/jie 的後綴詞根,對於這個後綴詞根,不同方言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寫法習慣。例如「剔尖」、「抿節」、「拌稼」……不一而足。而且每個名字都煞有介事地擁有相應的得名解釋:

剔尖:用尖筷子剔制的兩頭尖尖的麵條

抿節:一節一節的短麵條

拌稼:珍貴的莊稼捨不得吃乾飯所以拌成疙瘩節省糧食

……

在某些縣市,幾乎所有的面飯都以「製法+jia/jie」來命名。如山西汾陽:

剔 jia —— 俗寫剔尖

拌 jia —— 即疙瘩湯

扯 jia —— 家庭小拉麵

撥 jia —— 刀撥面

擦 jiar —— 俗稱擦尖、擦格鬥

抿 jiar —— 俗稱抿尖、抿節、抿格鬥

擀 jia —— 部分人稱呼手擀麵

切 jia —— 部分人用來稱呼刀切面

面 jia jia —— 用來泛指面飯,或者用來稱呼少量的一兩條面

……

這種頗具體系的命名方式讓我們意識到,這個民間俗寫作「節/尖/稼/筴」的詞根「jia/jie」必定是一個統一的字。

我們首先排除民間飯店俗寫的「尖」和「稼」。

「尖」字源自太原餐飲業。太原方言里,「剔 jie、抿 jie」的 jie 與「尖」恰好同音都讀「jie」,與此同時人們認為「尖」符合「剔 jie」兩頭尖的麵條形態。省城的影響力之大,使得「尖」也成了山西絕大多數飯店的寫法,哪怕很多其他山西方言里「尖」和「jie/jia」並不同音,人們也默認了「尖」的權威性。目前最早可考的「剔尖」寫法出現在 1958 年山西省糧油廳和太原市糧油局共同出版的一個菜譜書裡面。

但是仔細一想,除去「尖」字在各地的讀音並不一定與 jie/jia 相同以外,「尖」字的意象也實在難以令人信服。如果說「剔 jie/jia、撥 jie/jia」確實形態是兩頭尖,那麼「扯 ji/jia、擦 jie/jia」尤其「拌 jie/jia」則實在與「尖」的形態無法扯上關係。

至於「稼」字的來源,還算有一些「抗拒省城霸權」的地方色彩。因為一些縣市的方言讀音接近「剔 jia、抿 jia」,人們意識與到「尖」字發音相差甚遠,於是找到了「稼」這個字。希望從與莊稼糧食相關的字來詮釋。然而「稼」字從發音上是去聲(音同價),不符合面飯的 jia 平聲(音同加)的發音。而且「稼」的本義「禾之秀實為稼」是用來形容莊稼長得茁壯,果實飽滿。後世引申為「種植莊稼」。用「稼」字來解釋成型煮熟的麵食,亦太過牽強。

那麼這個字究竟是什麼呢?我們開門見山先拋出答案:這個字是「羹」。接下來我們將會從發音到意象,來詳細解釋為什麼這個字是「羹」。

羹字的發音

見到這個「羹」字,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認為應該讀作 geng。怎麼可能是 jia/jie 呢?這要從晉方言的白讀音來說起。我們以汾陽方言為例,先來看一下這一組字的白讀音:

棚 pia - 搭棚棚、柴棚棚

迸 bia - 迸得到處都是、迸火星兒、迸開

蹦 bia - 蹦得高、蹦?兒牛牛

猛 mia - 猛不防 耕 jia - 耕地

這一組字普通話和汾陽話的文讀音都是 -eng 韻母,而在汾陽話白讀音中都是 -ia 韻母。這是汾陽方言自身的規律演變。這些字都屬於中古漢語「梗攝二等開口」字,白讀音擁有介音 i,並且脫落鼻韻尾。這個音變規律也廣泛地存在於呂梁、晉中、晉南、陝北、關中這片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耕地」一詞,汾陽人讀「jia 地」,晉方言多數也都讀「jie/jia 地」。這是因為見組聲母發生「顎化」即發音部位前移,由 gia 變成 jia 造成的。

在汾陽方言里,「剔 jia、扯 jia」的「jia」與「耕(jia)地」的「耕(jia)」同音同調。這讓我們有了一個突破口。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在古代韻書中找出所有和「耕」同音同調的字,來篩選可能的選項。 那麼,是不是在其他晉方言里,面飯的「jie/jia」也和「耕地」的「耕」同音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表格:

我們可以發現,儘管以上各個方言彼此之間面飯的詞根「jia/jie/ji」發音各有不同,但是都分別與各自方言中「耕地」的「耕」同音,而與「尖」、「家」這些字,則時而同音時而不同音。這證明了,面飯的詞根「jia/jie」與「耕」字的聲韻地位完全相同。

我們從古代韻書中找到所有「耕」的同音字:「庚 鶊 更 ? 秔 賡 羹 埂 浭」。這些字的白讀音都可以讀作「jia/jie」,其中只有「羹」與飯食能夠拉上關係。接下來我們從「羹」的意象來進一步解釋其合理性。

羹字的意象

說到「羹」,我們一般人腦海里首先聯想到的,是那種糊狀濃稠的流質食物。比如玉米羹,豆腐羹,南瓜羹,蓮子羹等等。

然而「羹」的本義真的如此嗎?懷著質疑,我們試著從古代漢語中「羹」的含義來尋找答案。利用《故訓彙纂》我們可以查看到「羹」字歷代的運用註解:

我們從歷史上的訓詁可得知,「羹」最早指的是煮食的肉類,因此說「羹,肉有汁也」。後來「羹」的做法逐漸多變,因此說「切肉或菜調以五味謂之羹」。再後來,食材進一步豐富,不局限於肉和菜,「餅餌麥飯甘豆羹」。我們看到一直以來「羹」的訓釋都是在強調「帶有汁的食材」,以固態為主,汁液為輔。對此語言學泰斗王力先生也認為「羹,指用肉類或菜蔬等製成的帶濃汁的食物《漢語大詞典》」。而直到元代以後,「羹」的所指才逐漸和「湯」開始混淆,漸漸變成糊狀食物。

此外,古漢語中的「羹」還強調了其主食地位。《禮記.曲禮上》:「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謂飯也。言羹之與飯是食之主,故諸侯以下無等差也。」而且羹的烹飪方法主要是烹煮。《春秋左傳正義》:「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燀,炊也。」。

僅僅通過古人描述,我們可能依然無法對「羹」的所指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我們不妨從一直以來遠離北方戰亂、衣冠南渡的南方看一看「羹」到底是哪類食物:

肉羹:

魚羹:

面羹:

南方的「羹」與古文獻所描述的「羹」更加符合,都是以固體為主,汁液為輔的煮制食物,而並非「糊、湯」的性狀。甚而至於,用來製成羹食的材料有時也直接叫做羹,比如馬鮫魚羹:

這些都與山西面飯的性狀、原理如出一轍:山西的「剔羹jia/jie、抿 jia/jie、拌 jia/jie」都是經過烹煮以後,帶有汁,具有主食地位的食物。撈出以後,「調和五味」(《詩經 · 商頌 》對羹的描述),並且在下鍋之前,成型的麵條就已經可以被稱作「面 jia/jie」了。種種跡象印證了「羹(jia)」是山西人從古代繼承下來的煮食料理方式。在麵食發達、肉食缺少的三晉,形成了以麵粉做成形狀以後,下鍋制羹的飲食習俗。無論從「羹」的音韻還是「羹」的意象,都繼承和保留了古代的印記。

宋代人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曾引用過《歲時雜記》里的一段話:「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清代《鄉言解頤》卷四中也記錄了「蝌蚪子」:「麥、菽二屑各半,和面,用木床鐵漏按入沸湯中,熟而取出,拌鹵食之……」。這裡的「科斗羹」正是很多地方稱之為「抿格鬥」的「抿羹兒(jiar)」。這也是「羹」字的一個側面例證。

《東京夢華錄》卷四中記載,汴京的飯店裡針對不同食量的客人,提供麵條與澆頭各半的「合羹」,或者半份量的「單羹,乃半個也」。再次出現了「羹」字在古代運用於麵食的例證。

目前為止,關於山西方言研究的著作論文中,依然在記錄面飯辭彙時使用「尖」字或者其他代字,抑或記作無字。最接近「羹」的,是李小平在 2005 年第二期《語文研究》上發表的《山西臨縣方言飲食類語彙文化信息解讀》一文中,作者意識到了「jie/jia」的梗攝二等音韻地位,遂寫作「抿耕兒」。可惜沒有進一步挖掘「羹」字出來。

後記

從以訛傳訛的「尖/稼/節」,到步步明朗的「羹」,山西「面飯」的獨特體系進一步得到印證。有的人認為,民間俗寫「尖」就可以了,大家都能看懂就行。然而,當我們清楚地知道本字是「羹」的時候,當我們向周圍人推廣「羹」緣由的時候,當飯店的菜單和招牌開始寫「剔羹、抿羹兒、擦羹兒、扯羹、拌羹、撥羹……」的時候,這種歷史感、文化感是「尖/節/稼」所不能代替的。山西面飯倘若希望打出名號,甚至走出去,正本清源地推廣和使用「羹」字,而不是任由不明所以的「尖/節/稼」之俗寫,我想是一個必要的開始。


山西麵食吧,不是推廣做的不好,是難以推廣。

千百種形態,各色菜鹵,大隱隱於家家戶戶的廚房裡。

要是在外地找山西麵館,不用進去都知道不正宗。

答主坐標魔都。表示來這邊的話就幾乎不碰麵食了π_π

【並無意黑魔都並無意黑南方並無意黑除山西以外其他地方!】此處高亮!

只是因為不符合從小心裡對麵食的定義。

山西麵食不重調料重手藝,拉擀抿擦切剪撥,不同的形態對應不同的口感。而鹵呢就拿身邊常見菜炒炒(山西氣候寒冷盤色也不多),不過分強調菜口味道出彩,私以為與山西人樸實的性格很像啊*^_^*。但是平平淡淡的鹵和面一結合,反倒在平凡中有些踏實的美感。

小時候很不喜歡吃面,年齡小嘛對味道比較挑剔,倒是不注重面的形態及其特有的口感。現在反而格外想念拉麵的柔軟滑潤,抿面的細緻入味,擀麵的粗獷紮實,貓耳朵的溫柔香甜……還有灌腸/碗托,就是蕎麥麵蒸好了放醋和辣椒,以前總感覺不好吃啊,現在卻覺得,蕎麥麵苦澀的香味加上山西陳醋的醇香酸爽,再來上蒜和辣椒的刺激,簡直是完美到極點的搭配。

還有呢就是,山西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不少麵食里包含傳統和寄託。記得小時候問媽媽:抓錢、花饃什麼的,只是看著好看,和普通饃饃味道一樣,有什麼好的呀?媽媽說:抓錢上面兩個小手,吃掉它希望來年進財進寶。花饃呢,各種形狀各種顏色,每個節日做的也不一樣,講究就更多啦,清明做面燕,出嫁做面魚……都有不一樣的寓意呢。

在山西貧瘠的大地上,人民用巧手讓麵食生花。我感謝我的祖先們勤勞的雙手和不絕的智慧,才有今日一日三餐麵食不重樣的恩賜。

哎寫到這好想回家。

情緒有點激動寫的很亂呀 就這樣吧。

如果寫的有錯誤歡迎指教~

——————————

順便說一句某素質比不過戾氣的答主,說起美食,人人都覺得家鄉好,一是「地域自尊心」,二,也是最主要的,人肯定更習慣從小吃到大的口味。我說陝西麵食好吃,臊子面油潑面我都覺得好吃,但我喜歡山西面,有錯嗎?

知乎是個交流平台,你大可以推廣家鄉的美食,而非要以家鄉口味爭個勝,真的沒什麼意義。更別提是通過貶低其他地方食物的方式來顯示自己家鄉食物的高貴。以理服人嘛,擺出你的道理來,一樣一樣放出來對比,吼不吼啊?

看您應該起碼是白領,可把頭像換了還要在介紹里黑一波,是否有失水準呢?

哦對了,不知道你和你的老公有多不幸竟然沒有嘗過山西好吃的麵食,你答案里描述的如果不是誇張,那就是不太會做飯了(我們家這邊就是東邊西邊廚藝相差蠻大的)。有機會我請你吃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做的刀削麵、拉麵、擀麵、抿面、剔尖兒、燜面、揪片兒、貓耳朵、餄餎面、圪培面、撥爛子、疙雷子、推窩窩、灌腸、棗糕、甩餅、油糕、麻葉兒、太谷餅、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面饃、莜麵烤佬佬、面魚魚、燒梅……而且保證不是白麵條,黃醬滷肉、芫荽酸湯、炸醬肉末、海帶肉絲豆芽燴菜、清炒小北瓜、蔥絲辣椒……各種澆頭你挑。

還有 順便跟題主說一下,我們的面不酸*^_^*不喜歡酸口醋就少放點么么噠~

——————————————

啊!大神贊我的答案啦!好開心!!!取匿啦~


知乎第一答。

實在看不下去了,不管是山西人還是非山西人,一提到麵食的問題就讓人無法直視,也包括其它地方特色美食。

首先說一直以來說的山西麵食之所以知名,主要說的是山西麵食種類多,號稱一千多種,剔除大同小異的,也在三百種以上。

其次說口味,別說是其它省份的人,即便是山西省內的人口味差距也相當大。比如說太原和晉中榆次,這幾年同城化程度已經頗深,即便如此,兩地對於麵食的欣賞標準也有很多不同,更遑論山西陝西相隔黃河,已經是全方位的不同口味。就像長沙的臭豆腐和紹興的臭豆腐,同是知名小吃,口味就完全不一樣吧。也許有人兩地的臭豆腐都喜歡,也許兩地的臭豆腐有人都不喜歡,也許喜歡這一種厭惡那一種,完全是食客的個人口味問題,不用憤憤不平,也不用沾沾自喜,更不要拿出一副教育別人口感腸胃的做法。

第三,各地飲食發展成今天這樣,必然有其原因,比如山西物產貧乏,所以肉、菜種類少,比如山西寒冷,所以莜麥高粱種植較多,比如山西缺水,所以水稻種植極少。山西人不必因為人家拿海鮮當大白菜吃就自覺不如,非山西人也不必比山西人吃的好就自豪感碾壓。

今天的山西人已經有相當一部份平日根本就不吃面,同時簡簡單單的麵食,今天你拿出二十樣小菜三十樣澆頭並不算什麼難事,是菜就面還是面就菜也只是個吃法和口味問題,就算是拿魚翅做臊子的麵食也是有的——這就是太原晉陽飯店開發的魚翅面,前面說了,吃飯而已。

亂七八糟說一堆,根本意思就是說拿口味論高低實在是個無聊的事。山西麵食好不好,有多好,你可以去探索,對於喜歡麵食的人會有很多驚喜,對於不喜歡麵食的人肯定是更多的吐槽,對於只喜歡小時候媽媽做的飯的人,還是勸你在家吃吧,外面的世界不精彩。


很多人對山西麵食的觀點都有很大的偏差。

首先山西並沒有很統一的麵食標準或種類,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喜好,就像我本人就不喜歡吃大同刀削麵和平遙擦gedou(原諒我不會那倆字。。),如上面很多答案中說的,山西的麵食在民間,在每個家庭,如果硬要選出某一處地方或某一家飯店來代表山西麵食,其實是對山西麵食最大的侮辱。最重要的是,麵食不是單單指麵條啊!!!!花饃棗饃栲栳栳燒餅燒麥炸油糕等無數面家人已哭瞎。。

然後是鹵子,看到有人在吐槽,也有人在盛讚。其實鹵子並不能代表山西麵食,山西麵食的美妙之處在於面,而不是澆頭。澆頭種類的豐富其實代表了山西麵食文化中兼并包容的一面,每個季節甚至每天都能根據買到的蔬菜不同而製作出不同的鹵子,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口味來選擇,而不必像很多其他地方的特色食物一樣只能選擇吃或不吃,像我本人就喜歡將兩三樣鹵子澆在一起吃,每回都會因比例不同甚至材料本身味道的不同而帶來新奇感受。一碗白皮面,不論哪裡來的客人都能吃的高興滿意。

最後關於醋。山西多山,水資源匱乏,所以很多地區種植的糧食以蕎麥,莜麥,高粱等耐寒耐旱適合山區種植的作物為主,這些食物不易消化,再加上山區水鹼性大,都需要食用醋來調和,所以對醋的需求量大,但不能說山西麵食很酸啊,醋都是吃飯的時候自己往食物中倒的,酸了是你自己倒多了啊,不像江蘇本身做菜時就倒一堆醋啊。。


家裡做的面,外面是吃不到的,而且每個家庭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很不理解為什麼會說山西麵食澆頭不多。深入山西你才會知道什麼是麵食。


常見的誤解嗎,我有個台灣的同學問我你們是不是從來沒有吃過除面以外的飯呀。其實山西人只是吃面比較多而已,並不是頓頓都吃,其次是很多山西人到了外地反而不吃面,因為怎麼吃味道都不對,面沒嚼勁,鹵太重或是太淡,湯汁的口感都不對,難以下咽。最逗的一點是好像哪怕是同一個地方,做面的味道手法都不同的。 我和同鄉給外地的朋友介紹麵食,我們兩個說著說著反而因為意見不同而爭的臉都紅了^_^

山西麵食的魅力不在五星級酒店,而是在每個平凡的家庭中,那是在一種封閉卻溫情的傳承,從姥姥傳到母親,又從母親傳給孩子,就是那樣溫熱而又質樸的味道,酸咸燙滑,油鹽醬醋,就著一大海碗的熱麵湯,對好面子又有些不善言辭的山西人而言,不只是一個地區的特色,更是對家的全部美好回憶呀。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挺奇怪的,說北京烤鴨難吃北京人沒什麼反應,說西安羊肝湯味道太重也並無意見,說台灣滷肉飯味道詭異他們也一笑而過,怎麼就是不能說你山西的麵食名不復實,味道平庸呀。太玻璃心了吧。

我猜,也許因為麵食之于山西人,那就是生活吧。


外地人只知道刀削麵,實際山西人吃的面種類很多,不局限於刀削麵。


去東北出差,他們竟然問我,你們山西人很愛吃辣!哈哈哈


那位頭像似非主流網紅的大姐說的油潑面不夠講究,那咱談談陝西講究的麵食,岐山臊子面啊褲帶面什麼的這總不能還說不夠典型吧,還有哪位山西同胞別老私信說服人家,這樣顯得咱理虧

上圖讓各位感受下

山西麵食澆頭種類確實沒陝西麵食多,口味也不如陝西重

但是山西的滷汁更適合口味清淡的地區,而且滷汁的製作入味比陝西麵食簡單粗暴的辣油酸要委婉很多

ps這裡講的主要是晉中麵食,山西麵食的代表,晉南偏關中口味

對於上一位說的陝西麵食的代表油潑面配料講究,實不敢苟同,而且也沒覺得的把菜生切成丁撒到面裡面哪裡講究了,而且陝西人的傳統飲食結構會不會容易引起三高來?(重油重調料)

不是我黑陝西麵食,講道理么


作為山西人,首先從南到北或者從北到南都吃上一遍,在回答這個問題估計還可以吧


多圖,有空繼續更新,謝謝大家的贊和支持,(*^^*)好開森,好像反應有點遲鈍哈哈!

今天剛跟外地婆婆討論了山西美食,簡單說,晉城地區,單餄餎面一種,就有清湯餄餎,砂鍋餄餎,火鍋餄餎,湯餄餎,炒餄餎,肉燜餄餎,酸菜肉絲餄餎,炸醬餄餎,金瓜餄餎,等等......你以為以上做法換成拉麵手擀麵刀撥面刀削麵都能做,no,too young too simple!其實每一種面澆的菜都有不同做法。

媽媽做的飯常常兩周不重樣,除了麵條類,還有煎餅 餃子 包子 餡餅 燙麵餃 煎餃 韭菜盒 晉城卷白饃 煮疙瘩 數不勝數,做起來炒雞快!奈何嫁人後,同為北方人公婆每天早晚饅頭,中午米飯麵條換著吃,誰叫我這個上班狗沒空做飯呢,哭會兒先。

題外話,我老公屬於對吃沒什麼興趣的人,食量比較小,但只要我媽出馬,各種品種吃的他眼花繚亂,用實力證明一切,迅速光碟,意猶未盡,哈哈,丈母娘好有成就感有木有!

------------------------------------

原答案:部分圖來自網路,侵刪。

多圖!!!做為一個山西人,常被人問,山西是不是不吃米飯,是不是經常喝醋?-_-#無語

我答,每頓都吃麵食,而且吃前必先干兩碗醋才能開吃!!!!結果,那貨若有所思的點頭,原來是真的啊,她居然信了,信了!!!

關於山西麵食,大家理解的就是刀削麵,炒刀削,深入一點的呢,知道打滷麵、燜面。的確,山西麵食遠不如陝西麵食推廣的好,我個人也愛吃陝西重油偏辣的面,不過家鄉溫暖的麵食更讓我想念。

山西麵食特點一是種類非常豐富,二是偏家常,媽媽做的最好吃,三是澆頭很豐富,比如肉類、蒜苔、青椒、白菜、茄子、豆角、燴菜、土豆,任何你想得到的菜幾乎都可以做澆頭。分享一些麵食美圖,也有媽媽和自己做的麵食!以下為想到的常見的麵食

湯刀削麵

肉/蛋炒刀削

刀撥面,用的是超大刀

自己做的手擀麵,拌了炸醬

家常拉麵,媽媽做的更好吃

媽媽做的清湯餄餎,放芝麻,放燉肉

曲沃火鍋餄餎,精髓在曲沃黑醬,大概這個樣子

砂鍋餄餎

自己做的豆角燜面

臨汾牛肉丸子面,爆好吃!!

打滷麵

哨子面,比岐山哨子面清淡

撥爛子,土豆裹麵粉蒸,通常再炒

合子飯,小米粥里煮麵,通常放南瓜慢熬,面可細可粗

剔尖

剪刀面

山西手工滷麵,爸爸朋友做的,任性,切的好細

貓耳朵

媽媽做的牛肉麵

自己做的烙餅

自己做的雞蛋煎餅

自己做的黃金炒饅頭

自己做的肉炸醬麵

媽媽做的揪片


老西兒的飯桌上,只要不是過年過節,通常是沒什麼菜的,不像嶺南人的桌上,總是會有湯,或魚,或蝦,好多樣式,大家輕聲細語,溫柔嘬湯。而老西兒的飯桌上,一人一碗面,澆一勺燉菜在面里,拌點剁碎的青辣椒,或著切成絲的黃瓜,然後拌上醋和鹽,呼哧呼哧…..

外地的朋友看到,總是不解,「桌上怎麼都沒菜呢,?」其實我也不懂,好像以前一直那樣,或許是老西兒都摳吧,或許我們有一碗面就夠了。初到廣東,我於是總是感慨,廣東人真有錢!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你老說山西面好吃,山西麵館在外卻很少見,而重慶小麵館卻蔚然成風呢,更不用說蘭州面系的一統江湖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端一碗西紅柿疙瘩子,倒一股陳醋,掐幾瓣蒜,好好跟他嘮一嘮。 山西的面,最好的味道在家裡,沒錯,即使你在山西本地的飯店,想吃最正宗的面你都不一定吃的著,更別說開在外地的山西麵館了。有人又會說,你這話都不成立,那在我們家,最好的味道也在家裡,那是媽媽的味道,那誰也比不了啊。好,不著急,我吃完這瓣蒜,跟你解釋。 這幾年,我也吃過好多各個地方的面,江浙系的大排面,河南系的燴面,湖北系的熱乾麵,重慶系的小面,廣東系的雲吞面,陝西系的臊子面,油潑面,更不需說蘭州系的拉麵了。必須得承認,都很好吃,各有特色,所以我不能說哪裡的面就比哪裡的面好吃,口感這個東西,很主觀的,跟吃面的人有關的。 拿重慶小面跟山西面比較的話,可以這麼理解。山西面本身是手工面,重面的勁道,輕澆頭,面的勁道就是,和面的軟硬,最後造成口感上的差別。而重慶小面,小料特別豐富,味道非常過癮,湯汁很有味覺得刺激,但面本身可能由於是機器面的原因,大體上是一個樣子,沒有軟硬之分。所以到了飯店,山西麵館來說,為了保證供應量,大多是選最容易做的面來做,比如河撈麵,擦格鬥,削麵,趕節節;而不會去做拉條子,疙瘩子等質地較硬,花費時間較多,但是嚼起來更有質感的面。澆頭呢,也會從簡,會以西紅柿,煎豬肉為主,這樣就導致了,山西面的精華—面的勁道,沒有得到有效地展露,從而導致了外人的誤解,山西的面不過如此。有時候在外,我倒寧願吃重慶小面,也不願意吃偶爾碰到的山西刀削麵。

可是回到家裡,媽媽總是會不厭其煩的根據你的喜好,和面,醒面,擀麵,燉菜,然後看著你把頭埋在碗里,呼哧呼哧的嚼著疙瘩子,然後她開懷的笑。 那些年,當我還沒學會和面,又趕上特別想吃面的時候,我會買義大利通心粉,螺旋或者貓耳朵都可以,不要直面,煮出來,拌上自己燉的西紅柿茄子,味道真的很棒,口感直追疙瘩子。

陳佩斯在有一次採訪中說,吃面,你得蹲著吃,拿大碗。我不能同意更多,所以老西兒吃面是需要有樣子的,蹲著,外表似粗魯,其實是情懷。 小時候的我,是模仿過的,村大隊委的石磨盤上,小土坡上蹲著的一群老頭們,他們是從家裡端著面出來的,,腰裡別著煙袋,頭上挽著白毛巾,邊聊天,邊劃拉碗里的面,或者分享幾瓣蒜,任憑陽光直辣辣的照在他們的搪瓷海碗上,流光飛舞。好似慢慢的,現在的人們工作忙,節奏快,都不願意花時間做面了,當然也就更沒時間,端著一大碗,四處找人聊天了,不過桌上的菜倒是逐漸多了。

白鹿原 ,黑娃一身黑布棉襖,蹲在戲台邊角,手裡捧著一海碗油潑扯麵,面色凝重,旁邊的田小娥微微作笑。我想,這樣吃面,以後也只能在電影里看到了!

轉發贊評論刪除


山西麵食太多了。

昨天去一家號稱是正宗山西麵館的地方(山西身份證打折),我問有沾片子沒有,服務員一臉懵逼告我說不知道是啥。只有鐵鍋燜面和刀砍面。

哎……


大隱隱於市,山西麵食的精華,在每家每戶之間。


實名贊同高贊回答。

貼一張我家門口那條街上麵店的菜單,這很山西吧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