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理解和接納 LGBT 群體時出現抵觸的原因是什麼?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LGBT,歡迎關注討論。

--------

問題相關:有沒有什麼好的心理諮詢師能夠幫助我的兒子改變同性戀傾向? - 男同性戀

在這個問題中,這位母親的憂慮一定程度上確實能代表一部分人對待LGBT群體的看法,認為這是一種病,骯髒、下流,無論如何也不可接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人們在面對少數群體的時候,出現的排斥和抵觸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


其實我也想說@木水講到的,其實極度抵觸的不過是同性戀的反向形成罷了。

2002年最初學習人格這門課的時候聽教授講極端同性戀和異性戀就是雞蛋兩端,中間大部分都是Bi雙的傾向的時候感覺驚訝,之後就過去了,也沒什麼在意care。

再學習心理學,學習深度心理學,實際接觸等,最終發現…… 前輩們講的都是真的。

人們在理解和接納LGBT群體時出現抵觸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本身有這方面的傾向而深深恐懼壓抑和不接納自身。

當然還有自我身份認同等等等,社會中角色等等等很多理由。

但是對於自體來講,最核心的理由還是,這個問題涉及到真正的我是誰,我是怎樣的,我是否正常,我是否被接受 …… 而事實上,不接受他人(某些特質)來標榜自身,只能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有效,遲早要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的。


  人類學家蓋爾·魯賓(Gayle Rubin)寫道,「對人類天性中同性戀成分的壓制,以及,由此推導,對同性戀者的壓迫是……用其規則和聯繫方式壓迫了婦女的同一制度的產物。」

  也就是說,男性針對男性的恐同是厭女的(misogynistic),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是跨歷史的。(塞吉維克表示,「厭女」不單純表示對女性的輕視,更可能意味著對男性中所謂的」女人氣質「,意即對陰柔氣質男性的壓迫。)這正是最可能產生錯誤闡釋的地方。

  男人的身份在歷史發展中,建構進了父系文明,一個男人(亦或一個女人)在社會默認情況下是異性戀,這就是「義務異性戀」(obligatoryheterosexuality)。這種義務異性戀(或強迫異性戀)被建構進入父系社會的親緣關係里,也就是說,恐同是諸如異性婚姻之類的父權制度的必要結果。

  男人,在社會性別意義上,不是生理性別為男的人。

  第一,從男性氣質這一概念本身對性別理論的重要性來說,關於男性氣質的研究已經證實,性別權力關係是男性氣質的基礎,而男性氣質是性別權力關係的重要指標。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被建構為二元對立的屬性關係,是與男性優越於女性的性別等級體系和男性支配女性的性別權力關係互為基礎的。

  第二,從男性氣質與男性同性社會關係兩個概念的關係來說,二者都是研究性別關係的主要分析範疇,其關係也是相輔相成、互為基礎和指征的。男性氣質的性質和存在方式,決定了每個男性個體不能自動擁有或獨立獲得男性氣質,必須不斷通過同性社會關係互動從其他男性那裡獲得對其自身男性氣質的認可和地位的承認。這樣,男性氣質的規約和要求的頭一條就是每個男性必須重視男性同性社會關係。這也就要求每個男性必須不斷與其他男性結成社會紐帶,並在互動過程中彼此較量、重新定位彼此地位高下。這也就是性別體制對每個男性個體的規馴和控制的實現途徑。反過來說,在男性同性社會關係中獲得優勢地位的結果和標誌就是被承認擁有凌駕於其他同性之上的男性氣質。

  總之,每個男人必須通過同性社會關係來「贏得」 其男性氣質,而他投身同性社會關係的意義和輸贏成果都會在其男性氣質上彰顯。邁克爾·S·基梅爾在論文《作為恐同症的男性氣質:性別身份建構中的畏懼、羞恥與沉默》的第五部分「作為同社會規約的男性氣質」中專門論述了二者的關係,並得出了和塞吉維克一致的結論,可以作為佐證:「男人需要證實自己的男性身份,而男性身份的證實需要獲得別的男人認可。這種同社會規約與性別歧視是互為因果的。當男人在男性社會等級中往上爬的時候,他把女人僅僅當作一種流通工具,別的男人的評價才是關鍵。」基梅爾接著說,「男性氣質是一種同社會規約。我們考驗我們自己,建立英勇的偉績,挑戰極大的風險,只因為我們指望別的男人承認我們的男性身份。」

  由於「同性戀」和「恐同」這一對名詞在其任何化身之下都是歷史構建,由於它們很可能強烈相互關注,採取互聯的或相互反映的形式,由於它們的鬥爭戲碼很可能是心靈內部的、制度內部的乃至公共的。所以,有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男性恐同者中的一些人,他們的恐同心理恰恰是壓抑自身對同性渴望的結果。——20年前發生在澳大利亞的一起恐同仇殺案可作為這一論點的佐證:法官後來的調查發現,恐同的施害者中有一些人就存在潛藏的同性戀欲情結,有罪犯坦承說,他是為了向異性戀男性同伴證明自己的異性戀身份或男性氣質進而將同性戀者作為攻擊對象。

  美國最大的「反同性戀」團體主席錢伯斯高舉10多年反同性戀大旗後,錢伯斯終於演不下去了,他於對外坦承自己一直愛的是男人,這些年來從未變過,同性戀治療根本沒用,同性戀權利團體讚揚他「勇於認錯、面對自我,這才是真男人」但昔日戰友反同性戀宗教團體卻酸酸地說:「感謝上帝的慈悲,『猶大』終於露出真面目。」

  「女人愛女人」與「女人促進女人的利益」之間的連續體涵蓋了性愛、社會、家庭、經濟和政治等領域。它表面上的簡單性和一致性,如果不是和男性之間的關係形成了強烈反差的話,就不會那麼驚人了。當羅納德·里根(RonaldReagan)和傑西·海爾姆斯(JesseHelms)為「家庭政策」互投贊成票時,他們是促進男人利益的男人。(實際上,他們代表了海蒂·哈特門(HeidiHartmann)對男權的如下定義:「[男權]即男人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具有物質基礎,它們儘管是等級制的,但依然在男人之間建立或創造了相互依賴和團結,以使他們能夠支配女性。」)他們之間的紐帶與男同性戀伴侶之間的紐帶是否有任何一致的地方?里根和海爾姆斯會厭惡地說,不。大多數男同性戀伴侶們也會厭惡地說,不。但為什麼不呢?難道「男人愛男人」與「男人促進男人的利益」之間的連續體沒有像對女性那樣有著天生的力量嗎?

  對同性戀者的這種父權式壓迫,從歷史表現上看,一直是野蠻的,而且幾乎沒有盡頭。路易·克朗普頓(LouisCrompton)做過詳細研究,並將這個歷史形容為是滅絕性的。我們自己的社會也具有殘酷的恐同特徵;而且,針對男性和女性的恐同都不是任意的或無緣無故的,而是緊密地交織於家庭、性別、年齡、階級以及種族聯繫構成的纖維中。

  如果其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不改變,我們社會中的恐同就不會停止。


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1. 沒有對性取向形成科學的認知。 很多人堅持認為性取向是可以改變的,好一些的通過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更有甚者通過電擊療法等強迫個體改變其性取向。還有一些人不清楚性取向的影響因素,認為家庭模式會導致同性戀。實際上,心理學大量研究指出精神分析理論所認為的親子關係可能造成同性戀傾向——實證研究並不支持這一解釋。

2. 對性少數群體的刻板印象——偏見。很顯然,即便有了科學的認知,了解了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個體也很難立即將認知轉化為情感甚至是行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極其普遍的,不僅僅對性少數群體——對某類群體我們可能都會形成刻板印象。比如,當談到「黑人」你會想到什麼,當談到「女博士」你會想到什麼,當談到「上海人」你又會想到什麼。我們已經不自覺地對他們形成了一種印象,這就是刻板印象。那麼我們不妨反思一下,談及性少數群體我們又會想到什麼呢? 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 偏見可以分為積極偏見(e.g. 我喜歡美國人)和消極偏見(e.g. 我討厭日本人)。當然,偏見不是天生就有的。 父母長輩對於孩子的影響將導致他(她)們產生偏見,有心理學研究表明,6個月大的嬰兒面對不同膚色時已經表現出注視時長的差異,到3歲就已經會對同種族成員產生偏好了。從社會認同理論來講,人們更認同自己的內群體,這會導致人們認為內群體更加優越,同時低估了內群體。

3. 傳統文化規範。 李銀河指出,在中國,大多數男同性戀者最終還是會選擇與女性結婚,隱藏自己的性取向以適應傳統的文化規範。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有更強的集體主義。而與個人主義對比,集體主義文化中的群體規範是高於一切的,可能會指導個體行為。

4. 應當指出,理解和接納性少數群體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即便在美國,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LGBT。 不過,性少數群體與異性戀更密切的接觸被認為是減少甚至消除刻板印象的最佳方式。

參考資料

社會心理學 邁爾斯 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

妙趣橫生的心理學 麥格勞-希爾編寫組 人民郵電出版社

跨文化心理學 希雷 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我必須要說。

我小時候在農村生活,每逢下雨天,村頭總有一隻大黃狗,安靜卧在屋檐下,昏昏欲睡。

同村的人路過,它慢慢地張開眼睛,心滿意足地望了望路人。接著睡。

鄰村人或者陌生人路過,它惡狠狠地跳起來,齜牙咧嘴地追著路人叫。

後來,我讀到韓愈還是柳宗元的一篇散文。

他同樣也寫到一件關於狗的事。

但是他給出了一個結論:狗這種動物,發聲的原因很簡單,他們看到陌生的,新奇的事物,出於恐懼的心理,只能用叫聲來表達一下存在感。

似乎跑題了!不好意思。各位語文都比我好,湊合看吧。。


有時候人們不是不接納LGBT,而是反感LGBT群體引起的矯枉過正與政治正確。

受過教育的人里,就因人家屬於LGBT群體便驟然變色甚至怒目相向的我看是沒多少的,更別提去迫害了。大家都很忙也都很現實,除了你爸媽,誰真閑得蛋疼去管你這管你那?

大家現在煩的是人不找事可事要找人,而且還蠻橫無理。我有一高中同學,腐女,跟我說她正參與的公益活動旨在消除校園裡針對男同的霸凌。此活動自然是有意義的,可單獨聚焦於某群體難免會將此群體特殊化,造成事實上的區別對待。去接納和理解LGBT群體就是要將他們與平常人一般對待和考慮,而此舉有悖此出發點。且不論我是否有理無理,我的這位高中同學馬上就得出了我是個直男癌的結論然後拉黑,我是實在不知道一個康奈爾的理工本科生是用怎樣蕩氣迴腸的邏輯得出的這個觀點。這就是典型的事找人跟強迫性政治站隊 -- 你要麼完全支持我,你要麼就是我的敵人。LGBT招黑,腐女真是要記一大功,她們真是連最基本的統戰工作都做不好。

另一個大家煩的就是禁止擺客觀事實和禁止合理質疑。微博上的同妻群體每次一發聲,基佬就帶著一大群腐女去圍剿,大罵人家活該,這可真是文明社會的奇觀啊。你有理有據去反駁,他們就說你抓住一個點不放,是批著理中客外衣的別有用心。這種狂熱在其他小清新組織里也不鮮見倒是。一個無國界組織的小清新被她所幫助的難民輪姦了,她想報警卻被組織阻止,暗示她也是別有用心,是想藉此機會搞權力鬥爭。瑞典的那個激進倡導種族融合的搖滾女歌手直接被黑人輪姦虐殺(也算是求仁得仁),普通人自然會質疑一下種族融合的可行性跟必要性,但媒體馬上開始像警惕納粹一樣警惕這種現象。搞政治正確,打肯定是打不得了,但現在說也說不得,這是一時的爽,但積壓在普通人里的不滿是與日俱增的,而這些不滿自然會阻礙普通人去理解和接納。黑人,穆斯林,LGBT,還有其他的任何政治正確團體都要記住:「剝奪了別人批判的武器,等待你們的便將只有武器的批判!」 我可不是危言聳聽,現在是有吃有喝,你好我好大家好,等到哪天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矛盾必然尖銳化,如今歐洲的右翼大抬頭就是一個力證。針對LGBT群體的社會反彈自然不至於達到將會針對穆斯林的地步,但讓LGBT群體再度污名化卻是看得見的。


那是很多直人都有繁殖癖這種心理障礙,看見別人不繁殖就渾身難受,甚至憤怒,這不是病是什麼?當然,對於這部分人我們應該建議治療,也希望科學哪天能治療恐同症。


呃跟朋友聊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理由是雖然可能會很喜歡或欣賞一個男的但是想到接吻和啪啪啪的場面瞬間會否定自己的這個傾向,所以大概是偽娘就沒問題吧(誤

也就是說精神上可以接受但是身體卻很誠實的接受不了


這和我學習物理的抵觸感可能是一樣的。

他們「非得」告訴我說,這些是事物正常的發展方式,你得學會了才能考上大學。

:)


個人認為,骯髒下流這些詞可能主要是針對「性」來講的,男男之間女女之間如果只是朋友,就算天天黏在一起大家最多覺得肉麻(比如韓劇搞笑一家人里的敏浩和金範),而一說到同性戀,大家可能首先就會開始補腦洞,如何接吻如何上床Y……Y%¥#……*%#@(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就是這樣的,現在偶爾也會控制不住去聯想,真的十分抱歉)

那麼僅僅來談談性。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對性的包容程度遠比從前要強,至少從答主身處北京上海天津這樣的城市看來,性已經不算是太大的禁忌了,況且網路上也黃段子滿天飛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可是即使如此,具體到每個人身上時,有些人就會很自然地談性色變,而且這個年頭有處女情結的人也不在少數,家長對孩子雖不會說「你敢做什麼就去浸豬籠!」但是能夠面對面去聊這個問題或者坦然接受自己孩子(尤其是女孩)在比較早時(比如上大學時,20歲左右)就有過性行為的應該也是少數(所以很多年輕人同居還要瞞著家長啊有木有)。這樣看來,我們本身對「性」可能就沒有懷揣著一種坦誠的心態,即使是男女之間的性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許就是自然的,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可能就要想一想是不是能夠接受的。比如:很多人存在「找男朋友不能找沒有性經驗的,找女朋友最好找個處女」這種觀念就是對性的區別對待;還有「找炮友是噁心的,是不負責的表現,為了結婚去對別人負責才是正當的」也是對性的區別對待;或者「某女和10個以上的人睡過,真是個biao,肯定有病」。由於人們已經對性發生的不同情況作出了最初的判斷,就產生了很多「在某種情況下性是骯髒下流的」想法。

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同性戀也是人們對「性不應發生的情況」中做出判斷的一種,兩個人要是拉拉手搞搞純愛可能大家會覺得真感人,可如果有了「不正常的」(指和自己和大部分人不同)性的介入,這種感情就變得不可接受,無法想像,「臟死了」「噁心」這樣的想法油然而生。

所以答主要說的是,同性戀的性是人們普遍無法接受性行為發生情況的其中一種,但由於現代社會中LGBT是一個熱門話題影響廣泛從而被特別拎出來看被放到了一個顯眼的位置,如果要了解為什麼人們覺得同性戀是骯髒的,也許可以先從一些人為什麼會覺得性是骯髒的入手。


我來說一說一些弱勢群體的通病

1.遷怒,在某些地方遭遇歧視與不公,就以為整個社會都欠他的。

冤有頭,債有主,出門左轉找政府啊,我又沒有對你做什麼,為什麼我要替別人補償你的損失?

2.由於弱勢引起的自卑,甚至引發自傲。

同性戀不值得自傲也不知道可恥,同性戀只是個人選擇,我尊重你的選擇,不需要羞於啟齒,同性戀是你的個人私事,與我無關,但我支持你選擇的權利,但我支不支持同性戀,這就與你無關了,僅僅是個人選擇,有人吃甜豆腐腦,有人吃咸豆腐一樣,個人選擇而已。

同性戀也沒有好自傲的,某些人就是擺出你是直男你談啥審美,你是直男你懂啥子時尚的態度,你是直男,你有直男癌。我也是日了狗了。

我再說一說中國的毛病。

同性戀在中國歷史悠久,但根本就沒有受到過尊重,古文中基本都和嫖娼放在一起。現代中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精神文明進展跟不上,一代人畢竟有一代人的局限性。上一代人的正確根本和你的正確不一樣。

要我說啊,同性戀爭取權利的方式過於極端,有些人壓根就不爭取,有些人注重逼迫,施壓,而爭取同性戀權利在第一步,在於教化與溝通,改變偏見,把同性戀正常化,普通化,在我看來,某些遊行活動在把同性戀特殊化,非正常化。

當然說到最後,愛看看,不看滾,不要打擾我飛升。


我沒有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可以分享,但身邊有很多很多的同性戀、雙性戀。

比如在健身房,真的有非常非常多,有的gay真的可以用猥瑣無聊來形容,在更衣室有一個50多歲的禿頂大肚子大叔天天和我搭訕騷擾,和我聊天的時候肚子都快貼著我還誇我身材好的時候真心想揍他,也有很多gay約教練把教練灌醉上下其手,我也有朋友,在桑拿房,被gay詢問能不能摸下體,他們那濃烈的荷爾蒙激素深深刺激著他們,讓他們做出非常荒謬淫蕩的事情,潑水節的千人淫亂大趴都是真事,你說你們做出這樣的事情,別人說你們亂你們還做婊子還立牌坊,不被罵真的是怪了。

然而我還有很多的gay朋友,他們溫順、善良、有同情心、孝順,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得直男真的是一種進化不完全的生物,而gay把男性生理的優點和女性精緻的細膩巧妙的結合,讓你不得不相信世上竟然真的有這麼完美的人存在,然而這些完美的男人,都喜歡男人。

如果真的想讓整個團體被理解和包容,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讓自己善的信念,打敗自己惡的信念,無論你是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甚至是無性戀,我們都應該尊重和被尊重,只有每個人用積極向善的眼光和視角對待所有人時,理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存在。

因為心中有佛,看誰都會是佛。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你說別人自私,那是因為你自己有所求沒得到,你說別人骯髒那是因為你的能量吸引的都是骯髒的能量。

但一切未太晚,只要能意識到要改變,就是個極好的開始,無論結果如何。


我覺得目前大部分不能接受lgbt群體是因為不了解。對於不同於自己的人,很多人是抱有懷疑和觀察的態度。 在這個兩性比較分化的社會裡。政治形態和兩性分工是離不可分的。因此對於非異性戀人群。。大家有太多的不了解 和疑惑。。加上早年,主要是八十年代艾滋病的出現 and DSM 對於homosexuality的非正常心理定義的出現,或是宗教信仰倫理的衝突,大家對於非異性戀的人群是更多的疑惑。 不過隨著多媒體網路全球化, 這種觀點會隨著年輕人改變。希望是。。。。


人類的恐懼,很多時候來源於未知。


大多人活在舊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一組概念。人由概念構成,當他被灌輸,當概念和他的生理長在一起,你很難跟他講道理,他就這麼認為。最困難的是,他不能想像還有別的道理,不肯容忍別人的道理和他不一樣。你沒辦法。 ——陳丹青


因為不了解,許多人習慣性地對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事物產生抗拒懷疑的心理


不知道為什麼,作為一名男性,比較不理解gay的關係,但是不覺得les有什麼問題。

如果不小心看到gay的動作片覺得非常難受,而有時是能欣賞 les的動作片。這有什麼心理問題嗎?


傳統文化導致的..焦慮恐懼


傳統官方定義的洗腦。

隨著認識的不斷增加,人們會拋棄原本被教育的定義而結合自身自定義,這時候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比如現在全美同性戀者都可以結婚了,在官方認定的前提下,過不了多久,便不會再有所謂同性戀與異性戀之分,而是根據個人自己的傾向選擇。


太把自個當回事


BT暫且不論,LG無論怎麼想都是要麼由基因異常(統計意義上),要麼受社會文化影響導致的繁殖障礙,本質上說和不孕不育或者生殖器官勃起障礙有區別嗎?要尊重異常的人當然可以理解,畢竟我們也不會因為誰感個冒就排斥他,但你強制讓我認同這是正常的,臣妾實在做不到啊。


推薦閱讀:

「直播+」| Blued:商業成功是對 LGBT 群體的最大公益
社恐的同志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發現父親上同性戀網站看?圖片?
LGBT人群可以通過什麼途徑結交更多同類?
作為一名性少數者,你有想哭的時候嗎?

TAG:心理學 | LGBTQIA | 同性戀恐懼症 | 跨性別恐懼症 | 雙性向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