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沒有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判斷文章是否可信?

筆者不慚地簡單回答一下:

首先,寧要無感情的旁觀,不要無理性的煽動。在文章中,選出那些夾雜感情性的詞語,例如「萬惡」,「居心叵測」,「有何企圖」,『混淆是非「,」肯定地說「等等之類的。謠言或者煽動性的文字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有鮮明的感情性、傾向性,以迎合(這個次也是有情感性的,暫且一用吧)受眾;所以第一步就是剔除這些辭彙,把文章或文字轉變為無感情的敘述

其次,能說清楚的就說清楚,不能說清楚的就保持沉默。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不失為至理名言。感情是內里的,要煽動民眾,僅僅靠感情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一個外向性的動力。最明顯的恐怕就是奧威爾的《1984,先虛構出一個「果爾德施坦因」,作為老大哥也即是我們的共同敵人。現實中,則就是文革了,「走資派」,「牛鬼蛇神」突然冒出來,國家陷入一片混亂。這是反面例子,正面更應該警惕了,好比什麼「天堂」,「永生」,「共產主義」這一類空虛的概念,根本無從證偽,卻因為它們正面性,聽起來就覺得好,於是就容易被牽著鼻子走。筆者認為「中國夢」也難逃此嫌,如果每個人心中的「中國夢」都是一樣的,那還叫什麼「中國夢」,乾脆改為國家夢、領導夢好了。所以對於指向性不明的東西,如果沒給出確切的意義或者無從解讀,那就把它拋棄。

再次,概念前後是否變更或者偷換,確保在同一層面理解問題,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符號化。在現實中,經常會碰到有人吵得不可開交,最明顯的就是辯論(在筆者看來,辯論有點投機取巧),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有何可說?需要注意的是,符號化剝離了事物的血肉,例如經濟學把勞動力視為同質的,顯然不符合現實,但這對我們分析勞動力市場是否充分就業無關緊要,所以在抽象化或理論化分析事物是,符號化往往見奇效。如果把某個事物或概念符號化,前後對接不上,那就說明語言或文字被利用了。知道了這點,也就不難理解牛頓,羅素們絞盡腦汁地用數學去解釋世界的的那份執著了。

最後,因果或者邏輯推理。這個是比較難的一部分,非常考驗個人能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舉個簡單例子,我們經常會看到或者聽到報道說,「在受訪的性犯罪者中,X%都看過色情雜誌或者電影,所以色情作品摧殘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增加社會犯罪率」云云,這就是個致命的邏輯錯誤。如果你不明白錯在哪,你就比較一下上面那句話與下面這句話,「青少年性犯罪者占看過色情作品的人的Y%」。

第一次在知乎上不慚地回答問題,想想都還有點小激動呢~~

推薦閱讀:1)分析哲學,主推羅素與維特根斯坦的著作;

2)奧威爾的《1984》,與烏托邦三部曲;

3)王小波的作品,《沉默的大多數》


4)羅爾斯的《正義論》

5)邁克*桑德爾《正義:如何是好》(哈佛大學火到爆的公開課)


coursera 上有門杜克大學MOOC公開課《think again: how to reason and argue》,教授手把手一句一句的教閱讀理解,可解樓主困擾。


推薦看看中青政的公開課「批判性思維」,做好筆記。真的不錯,看得我把寫好的論文都刪了。


補充相關知識


google,翻牆,學外語。(好像順序應該倒過來)

百度就算了,看了就發現更多假貨了。


有很多文章不需要看就知道是不真的,比如說《史記》,作者雖然大量收集了資料,但很多地方肯定是想像的,比如說鴻門宴,司馬遷沒去過現場,他怎麼知道現場?他聽過樊噲的後人說過這件事,但人總有美化祖先和美化過去的思想,所以說,鴻門宴這個事情是存在的,但是具體的細節就很難判斷。同樣的方法,你可以思考別的事情,很多時候,人都是靠著想像生活。


去搜尋更多的信息來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評價這篇文章的真偽和可信程度。

真相永遠是經過個人化的咀嚼才能得到的。即使是神棍文,也有人能看出真理。即使是馬克思主義(非黑亦非粉),也有人能看著看著自己把自己給忽悠了,事實已證不需要解釋。

這世界上從來沒有通往真相的捷徑。所謂的不明真相易被忽悠的群眾,之所以會被忽悠,就是相信探索真相有捷徑可循。


不可能


為什麼要在意真假呢,有句話說的好,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不斷修正的錯誤。如果是我,一般不會在意作者,引用次數,點擊率等各種數據,而是針對某個話題或者某個問題,查找好多篇相關論文,然後進行比較,看得多了何者更有說服力就很明顯了。

我們社科類的,很多論文都常常帶有作者的一家之言,光看一篇兩篇的難以全面理解,有時還會被誤導,所以,我的經驗是有時間的話閱讀更多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形成自己的認識。


·

題主忽略了很多事情。

首先,辨別真假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

你想想,你能辨別,說明你具有一定能力。理論來講比大部分人要優秀點。

絕大部分人是沒有辨別學習能力的。也不關心。尤其是不在他們擅長的領域內的事。

辨別不了會如何?除了麻煩點,或者自己少吃點什麼,並沒有很大危害。

只是從科學的態度上來講,錯誤謠言很讓人難受。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從眾』就是用最小的花費達到最大的利益的方法。

所以說我討厭和很多人接觸。

就當沒看到他們好了。也懶的寫完這篇了。無聊。


路過,我覺得這件事反映出答主該清理朋友圈了,跟那群louB泡在一起會拉低智商的

我始終認為,QQ,微信,微博上那些沒事閑的瞎傳謠言的都是屬於這個機構的

就醬紫,在張局座的領導下這幫魂淡開始了無止境的忽悠來試圖拉低我們的智商,愚民政策么?(細軟跑)

謠言不會止於智者,只會止於下一個謠言——秦火火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知乎創始人周源贊鎚子手機「挺特別,很安靜,很人文關懷」?
人可以欺騙自己到什麼程度?
如果北京遭不可抗外力破壞不得不遷都,綜合各方面因素,有沒有一個理想的遷都方案?
天無絕人之路說明了什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堅信這個句話,誰能以事實論證一下。?

TAG:智慧 | 社會科學 | 自然科學 | 人文abc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