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網上的幾種明朝地圖,各自有什麼依據?

我在網上看到有很多的自製的歷史地圖,總體來說大同小異,但很奇怪的是對於同樣的朝代他們繪製出的歷史地圖卻是不一樣的,比如我看到的這些明代地圖。請問這些圖的作者都是如何想的呢?有什麼依據呢?

西方普遍使用的明朝地圖

蒼天熊貓明朝地圖

許白白明朝地圖

仙俠小定國明朝地圖

明鎮布武明朝地圖

濛池都護明朝地圖

liucheng 1972明朝地圖

寧南左侯明朝地圖

布哈林明朝地圖

史圖館明朝地圖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維基百科明朝地圖(中後期)


謝邀。

題主這麼熱情,我一句話不說也不好。。。

明代全圖的事我在微博上發過,當時圍繞著明代南界問題,在微博、歷史群里都展開過熱烈討(si)論(bi)。

本來我制定了三個方案:其一,以譚其驤地圖冊明代圖南界為準,三宣十二慰之緬甸、寮國、八百大甸、八百者乃、大古剌、底馬撒、底兀剌、舊港皆不劃入;其二,以譚其驤元代圖南界為準,三宣十二慰之緬甸、寮國、大古剌、底馬撒、底兀剌、舊港不劃入;其三,一視同仁,三宣十二慰皆劃入。

最終我選擇的是折中方案,至於原因嘛。。。我樂意,對,就這麼簡單。(劃掉)

開玩笑,哪能「我樂意」啊,這事之所以這麼干我是有自己的考慮的。首先來說,我在畫明代分司雲南圖的時候就因為南界問題跟金樓白象兄討論過。

我看題主羅列的這幾個圖,西界基本沒問題,東界……都是大海,也沒問題,唯獨南北兩界線出入略大。明朝南界的問題,牽扯到中越老泰緬五國,我連中國的問題都沒弄明白,自然遑論那四國。而且,就大古喇、底馬撒宣慰司問題,學術界也有爭議。

這個問題當時跟白象也說了,他就認為此二司應該不會在譚圖標註的那個地方,而應在今天印度阿薩姆地區。(自古以來→_→)

總而言之,南界問題就是取捨困難。三宣六慰性質一樣,應該來說,要畫一起畫,要不畫都不畫,所以,我也是想畫入的。比如題主發的這個圖只是我做的明代全圖的一張,當時這圖做了兩張,這張的名字叫《明代疆域全圖(正式版)》,還有一個包含了三宣十二慰全圖的非正式版,長這樣:

之所以把「正式版」當正式版,說到底還是源於認知習慣。目前絕大多數對明代疆域的了解是依據譚圖,如果把南界畫的太過離奇,未免挨罵,我是一個受不得批評的人,為了不挨罵,寧可保守一點,於是將元代南界和明代南界做了疊加,將自元代便歸入中央的八百地區劃入其中,另做一份包含全部的,以供讀者選擇。

至於北界嘛,主要爭議在賀蘭山以西、合黎山以北,也就是元代亦集乃路地區。這一地區明朝確實設置過衛所,亦集乃路城應該就是明代威遠守御千戶所的位置,而威遠所至肅州衛之間還有威虜衛、白城子所兩處衛所。足以證明此地曾處於明朝控制之下。

然而問題在於,永樂三年的時候這三個衛所一併撤了,捎帶著鎮番衛外圍的白亭海防線也縮水,而蘭州以北的松山地區甚至直接退回到蘭州黃河,這一地區直到萬曆年間才被明軍收復。永樂三年,注意這個時間,這個時候還沒有南邊的交阯布政司,所以,繪製全圖的時候,要麼北邊不能畫入亦集乃地區,要麼南邊不能畫入交阯地區,只能二選一,否則就是疊加圖。

除此南北兩處之外,第三處有爭議的就是圖們江口地區,也就是建州左衛。譚圖雖然把建州左衛定在圖們江南岸,且將國界線偏出一塊作為左衛地區,但是圖們江下游仍是中朝邊界。可實際上此處地區是明朝、朝鮮互相爭奪的地區,朝鮮咸鏡道設置會寧、鍾城、穩城、慶源、慶興諸府時間要比永樂靠後,那麼這一地區就不能說是朝鮮一家的——起碼也得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所以,我的、劉成的、熊貓的大概都是處於這個考慮,才將中朝北界南移了一段。

至於剩下的差別,你們只要指出,我就回答。而別人的標準。。。不好說啊。。。還是有請當事人出來說說的好。


謝 @直江信綱 等諸位邀請。

我看到這個問題,那就寫一點吧。

因為篇幅可能比較長,所以先寫在文章里,然後再去放到答案中。

這個問題中的圖比較小,因此我就再做一個大的。時間比較緊,我就不標記其它要素了,按照主要要說的內容來講一講。

先說①,即亦集乃路在1423年是否應當畫出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和⑨一起來看。

永樂四年提到了一次:

「丁卯,甘肅總兵官西寧侯宋晟奏:亦集乃舊城隘小,請發卒增廣之,及召商人於亦集乃中,納鹽粟以實邊儲。又請給屯軍農具及授忠順王部下頭目官。上曰:亦集乃荒漠之地,築城必用數萬人,商人納粟中鹽道遠難致,皆不可從。命工部如所奏給屯軍農具,兵部量授忠順王頭目官。因曰:晟雖老,其盡心邊事,晝夜不懈於懷綏遠人,愛恤士卒,得邊將之道。使守邊者皆然,朕復何憂。又命所司賜晟鳳陽縣第宅一區,田園池塘四十頃,山場二十頃,俾為世業。」

然後,亦集乃在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又被提到了一次:

「敕甘肅總兵官都督金事雷通、參贊軍務左副都御史宋傑,並鎮守涼州副總兵署都指揮同知蕭敬等人:得爾等奏,虜寇自去年九月以來互相仇殺,多有漫散,逃至亦集乃地方潛住等。己選調人馬約於今年二月分投出境追殺,此系爾等職分,當為況計,此時兵已出境」。

這樣看來,永樂四年之後,最遲到1455年的時候,亦集乃不再歸明朝所有(然而英宗時亦集乃多次有被北虜佔據、出沒的例子,所以這個.....)。

然而查閱明宣宗實錄,其中在宣德九年二月(1434年)時,有如下記載:

「甘肅總兵官都督僉事劉廣奏獲到虜寇,言:今年二月,瓦刺脫脫不花王子率眾至哈海兀良之地,襲殺阿魯台妻子部屬,及掠其孳畜,阿魯台與失捏干止餘人馬萬三千徙居毋納山察罕腦剌等處。七月,脫歡復率眾襲殺阿魯台、失捏干,其部屬潰散,阿魯台所立阿台王子止余百人遁往阿察禿之地,完者帖木兒遂南行至哈剌脫歡山為寇,已遣千戶王敬等領兵追之,斬首十一級,生擒完者帖木兒及男婦二十人,械送京師。上敕廣等曰:窮虜在邊,計必為寇,爾等勿以小得為喜,更湏晝夜嚴備,庶幾無患。」

參閱《瓦剌境域變遷考述》(白翠琴),其中說:「阿察禿之地,在西套、河西方面,即亦集乃一帶,處於明廷與瓦刺勢力縫隙之間,此後,阿岱可汗等又屢遭明軍襲擊。」

對照上文,可知最遲於此時,亦集乃地區成為雙方邊境空隙地帶。是否也可以說,最遲於此時,亦集乃地區不再明確地歸明朝所有,而成為明朝不再駐軍但時常出塞掃蕩的受控區域呢?

②1423年時,兀良哈三衛不當歸於明屬,仍處於叛亂狀態。

永樂20年(1422年)時:

」七月四日,師扺闊欒海之北,醜虜阿魯台聞風震懾,棄其輜重牛羊馬駝,逃命遠遁,遂移兵剿捕其黨兀良哈之寇,東行至屈裂兒河,遇寇迎敵,親率前鋒摧敗之,抵其巢穴,殺首賊數十人,斬馘其餘黨無筭,獲其部落人口,焚其輜重,盡收其孳畜,綏撫降附,即日班師....「

——明和兀良哈三衛爆發了衝突,自然1422年時兀良哈三衛也不當劃入當年的明朝版圖。

雙方之前的從屬關係在明仁宗、宣宗時有所恢復。

」遼東總兵官武進伯朱榮奏「兀良哈三衛韃靼欲來賣馬。」

」福余衛都指揮安出等遣人納馬贖罪,且奏衛印為寇所奪,乞再降。又言暖答失之子帖格歹為大軍所擒,乞赦罪放還。「」上諭侍臣曰:安出嘗縱所部擾邊,可罪,今雲印為寇所奪,夷虜狡詐,未可信,但朕初即位,彼遣使乞矜憫,姑曲恕之,遂命禮部鑄印給之,釋格帖歹遣歸仍,遣使齎敕諭以禍福,令改過自新。「

③ 關於東北的奴兒干都司。

說句實話,這是墜得罪人的之一。只要涉及明地圖,西藏、中南半島、朝鮮、東北,基本都要被撕一遍,不是說你YY強國,要不就說你是膽小如鼠,有損天威。

好吧,我就按照明朝在東北設立的諸衛所時間一個一來,總....可以了吧?

具體內容請參閱《論明朝奴兒干都司的設置及實效性》(尹興龍)。

我就不多說了。

④ 關於朝鮮東北角的設置。

這是朝鮮在元末明初時,向著圖們江地區推進,初期得手,最後遭遇女真反抗而遭受的重大挫折。

詳情請見《中朝圖們江界河形成源流略考——以朝鮮王朝的東北方經營為中心》(劉陽、金城鎬)。

⑤ 關於拉達克。

確實,明太祖曾經向阿里等地區發出了詔諭,但根據《拉達克王國:公元 950-1842 年(二)

———拉達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克什米爾)蘇 丹 宰 因·阿 比 丁 (Sultan Zain ul-Abidin,1420-1470)繼任不久,便親自發動了反對西藏的遠征,「劫掠其國家,屠殺其人民」。在這種情況下,拉達克同樣遭受了入侵,正如《王河》告訴我們的那樣,該王一直打到了古格(Goggadesha)。看起來在這次的侵略進程中舍合(Sheh)也遭受了掠奪,因為這位國王在薩亞德薩(Shayadesha)從其士兵手中獲得一尊金佛。」

因此設置為漸變色。

⑥ 關於緬甸宣慰使司。

南方的事情主要有三種意見,這裡我為什麼畫出虛線,大抵也是因為緬甸司的所作所為。

明朝對西南地區的土司政策中,有多封眾建、以夷治夷之舉。明朝在他們之中不僅是宗主,是更上一級德統治者,也是一個調解和仲裁者。然而在緬甸宣慰使司,其統治者那羅塔不斷壯大,曾一度吞併了緬中宣慰司。雖永樂六年被仲裁了一次,不得不吐出來,然而在此之後又吞併了緬中。詳情參閱《明代雲南邊區土司與西南邊疆的變遷》(秦樹才)。

關於⑦、⑧,我在原圖中都有過解釋的,也可移步參閱《明太宗實錄》。


有圖說么?

畫歷史地圖是要搭配圖說的,沒有詳細的圖說對照,那最終成果是要大打折扣的。

圖與圖之間有不同很正常,把史料拿出來核對一下就可以了。


別的地方不敢多談,談談中朝邊界。我最近在寫一個算是「不務正業」的連載《傳統邊界?以劍開疆?——高麗-朝鮮與中國邊界變動淺析(1355-1449)》,寫的就是這個問題。一時興起,索性提前劇透了。

自1290年元罷東寧路(治今平壤)之後的幾十年里,元與高麗的邊界相對穩定,東起鐵嶺(下稱「高麗鐵嶺」),向西北到鴨綠江中游一帶再轉向西南沿鴨綠江。

這條邊界線大致是這樣的。(雖然說這圖是1356年的,東北邊界畫得有點小)

以下為了不過度劇透,做一個年表。因為製作歷史地圖之前,一般都要做一個這玩意,把各種史料里提到的各政權疆域變化列出來,然後對每一次變化的範圍進行考證,最後才是在PS/Windows畫圖上面動筆。

真有興趣挨個核查對錯的,看這個吧:

1356 元至正十六年,高麗恭愍王五年

高麗陷雙城總管府(今咸鏡南道金野),東北界拓展到參散(今咸鏡南道北青)。

1357 元至正十七年,高麗恭愍王六年

高麗泥城萬戶金進等人將鴨綠江南林土、碧團等地的女真人驅逐,並移民於此。

1359 元至正十九年,高麗恭愍王八年

設泥城萬戶府(今平安北道昌城),改禿魯江萬戶府為江界府(今慈江道江界)。

1362 元至正二十年,高麗恭愍王十一年

元軍攻參散,被李成桂擊退。

1364 元至正二十二年,高麗恭愍王十三年

元軍攻義州,不克,女真攻陷參散。

1368 明洪武元年,高麗恭愍王十七年

明克大都。

1369 明洪武二年,高麗恭愍王十八年

高麗北伐以絕北元,攻陷東寧府(治所不詳,一說在今鴨綠江中游)。

1370 明洪武三年,高麗恭愍王十九年

高麗勢力越過伊板嶺(今摩天嶺,大致沿兩江道西南界至海),海洋(今咸鏡北道吉州)女真獻方物。

高麗再克東寧府,又棄之。

1371 明洪武四年,高麗恭愍王二十年

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以遼東降,明設遼東衛、定遼都衛。

1375 明洪武八年,高麗禑王元年

明改定遼都衛為遼東都司。

1376 明洪武九年,高麗禑王二年

元軍攻金州、蓋州,明軍擊退之,追躡至鴨綠江。

1380 明洪武十三年,高麗禑王六年

明設東寧(今遼寧太子河)、女真(治所不詳,一作「女直」)、海洋(今咸鏡北道吉州,一作「海陽」)、南京(今吉林延吉)、草河(今遼寧本溪)五千戶所。

1384 明洪武十七年,高麗禑王十年

受明朝冊封的女真千戶白把把山率軍入侵北青州(今咸鏡南道北青),被高麗擊退。

1386 明洪武十九年,高麗禑王十二年

明設東寧衛(今遼寧太子河)。

1387 明洪武二十年,高麗禑王十三年

馮勝、藍玉率軍二十萬平遼東。設三萬衛(今遼寧開原)。

1388 明洪武二十一年,高麗禑王十四年

明試圖在斡朵里地面(約為今黑龍江依蘭縣)建立衛所,失敗。

明欲設鐵嶺衛(此鐵嶺衛的位置有很多種說法,姑存疑),高麗怒,調兵北伐。統軍將領李成桂發動兵變,廢禑王、立昌王,史稱「威化島回軍」。

(詳參直江信綱:歷史上有哪些國家是被自己「作」死的?它是如何做到的?)

韓劇《六龍飛天》中的李成桂

1389 明洪武二十二年,高麗昌王元年、恭讓王元年

李成桂廢昌王、立恭讓王。

1390 明洪武二十三年,高麗恭讓王二年

高麗在海洋設置吉州萬戶府。

1392 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朝太祖元年

朝鮮王朝(李朝)建立。

1397 明洪武三十年,李朝太祖六年

朝鮮設慶源鎮於孔州(一名匡州,今羅先直轄市先鋒)。

1398 明洪武三十一年,李朝太祖七年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

李芳遠發動戊寅靖社,殺鄭道傳。

1399 明建文元年,李朝定宗元年

女真陷慶源,殺慶源萬戶李清。

李朝太祖李成桂被迫讓位李芳果,是為李朝定宗。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之役爆發。

1400 明建文二年,李朝定宗二年

慶源石城築成。

1401 明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

定宗李芳果被迫讓位李芳遠,是為李朝太宗。

1402 明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李朝太宗二年

燕軍克京師,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繼位,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1403 明永樂元年,李朝太宗三年

明設建州衛。(此處從譚其驤說法,定之於黑龍江東寧)

1404 明永樂二年,李朝太宗四年

女真土官王可仁赴「咸州以北」招撫此地的十一處女真部落,並曉諭猛哥帖木兒(追封清肇祖)歸順明朝。朝鮮遣使北京,使得他們獲得了這十一部的所有權。這時朝鮮的東北界約在公嶮鎮(約在今咸鏡北道吉州)。

1405 明永樂三年,李朝太宗五年

猛哥帖木兒與毛憐部頭目把兒遜入貢,明設毛憐衛(約為今吉林琿春)、建州左衛(今咸鏡北道會寧)。

1406 明永樂四年,李朝太宗六年

朝鮮禁止商人北越伊板嶺。

1409 明永樂七年,李朝太宗九年

慶源鎮北遷至蘇多老(今咸鏡北道塞別)。

1410 明永樂八年,李朝太宗十年

朝鮮攻殺毛憐衛指揮把兒遜。毛憐衛實力大減,殘部或依附於朝鮮,或依附於同族。

毛憐衛聯合建州左衛南犯,殺朝鮮慶源府使韓興寶,史稱「庚寅事變」。慶源不守,南遷到龍城(今咸鏡北道清津市西北),旋廢。

1411 明永樂九年,李朝太宗十一年

建州左衛北遷至開元路(今黑龍江東寧)。

1416 明永樂十四年,李朝太宗十六年

朝鮮設閭延郡(西北四郡中的第一郡,約在今慈江道中江)。

1417 明永樂十五年,李朝太宗十七年

因有傳言說明朝要在圖們江南設衛,朝鮮復設慶源鎮於富家站(今咸鏡北道清津市富居里,在清津東北)。

1418 明永樂十六年,李朝太宗十八年

李朝太宗李芳遠讓位世子李祹,是為李朝世宗。

1423 明永樂二十一年,李朝世宗五年

建州衛西遷至婆豬江(今渾江),建州左衛南遷至阿木河(今咸鏡北道會寧)。

1425 明永樂二十三年,李朝世宗六年

明成祖駕崩於榆木川,明仁宗繼位,改元洪熙。

1426 明洪熙元年,李朝世宗七年

明仁宗駕崩,明宣宗繼位,改元宣德。

1432 明宣德七年,李朝世宗十四年

朝鮮設寧北鎮於石幕(今咸鏡北道清津市富寧里)。

1433 明宣德八年,李朝世宗十五年

猛哥帖木兒在女真內亂中被殺。

癸丑婆豬之役,朝鮮與建州衛相攻伐,建州衛被重創。

朝鮮設慈城郡(轄地在今慈江道中江郡與慈城郡之間)。

1434 明宣德九年,李朝世宗十六年

寧北鎮北遷至伯顏愁所(今咸鏡北道會寧市行營里)。

設會寧鎮於斡木河壁城(今咸鏡北道會寧市,在伯顏愁所西南,沿圖們江),歸於寧北鎮。

慶源鎮北遷至會叱家(蘇多老以北,亦在今咸鏡北道塞別郡)。

設慶興鎮於孔州。

1435 明宣德十年,李朝世宗十七年

朝鮮改寧北為鍾城鎮,與會寧平級。

明宣宗逝世,明英宗繼位,改元正統。

1438 明正統三年,李朝世宗二十年

建州衛內遷至蘇子河流域(今遼寧新賓)。

1440 明正統五年,李朝世宗二十三年

建州左衛北撤,與建州衛匯合。

朝鮮設穩城鎮於多溫(今咸鏡北道穩城郡)。

1441 明正統六年,李朝世宗二十四年

鍾城北遷至愁州(今咸鏡北道穩城郡)。

1442 明正統七年,李朝世宗二十五年

朝鮮設茂昌郡(今慈江道中江,閭延東南,慈城以東)。

築邊牆,自會寧沿圖們江至慶源。

1443 明正統八年,李朝世宗二十六年

朝鮮設虞芮郡(今慈江道中江,茂昌、閭延之間)。

1449 明正統十四年,李朝世宗三十一年

朝鮮設富寧鎮於富家站。

(四郡六鎮大體位置,詳參朝鮮四郡六鎮圖草(修改版))

至1449年為止,朝鮮形成了以鴨綠江-圖們江為北界,「四郡六鎮」為支點的北境防禦體系,也大體上形成了今天的中朝邊界。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要想畫好一張歷史地圖,有多不容易)


拓展閱讀:

直江信綱:傳統邊界?以劍開疆?(1)

直江信綱:傳統邊界?以劍開疆?(2)

直江信綱:傳統邊界?以劍開疆?(3)


謝邀。

歷史地圖的主要作用是輔助讀者讀史。繪圖者只能基於現有的傳世文獻、考古資料等繪製出古代邊界大致走向,疆域的基本輪廓,切不可將圖上信息與實際情況完全劃等號。

歷史地圖繪製過程最重要的問題莫過於標準取捨問題。在國內,最好不要挑戰官方的標準(譚圖、國家地圖集等),我就不過多強調這個問題惹。如果你覺得主流「標準」存在問題,那就去證明它,寫論文、發期刊證明它,混進歷史地圖編委會改正它。

題主的問題「如何評價網上的幾種歷史地圖?這幾個明代圖都有什麼依據?」圖不是我畫的,所以出於什麼依據,什麼心理繪製的這一系列明朝地圖,諸位當事人會出來說明的。

如果喜歡就收藏,不喜歡就自己畫圖,我是這麼認為的。

對明朝不感興趣,束手束腳,有機會我也畫個唐朝地圖。謝謝。


主要原因是,國界這種東西是到了近代才逐漸明確的,古時候的很多邊境是沒有明確界限的。所以用現代觀點去套古代疆域的時候,就會有大量的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


簡單來說,國界/領土是現代地理學中才出現的觀念,在西方的傳統中,按照福柯的分析,也就是國家理性出現的時候才開始被提出來並普遍實踐的,至今也不過四百年上下而已(具體論述見福柯1978年的法蘭西學院系列演講《安全、領土與人口》)。而這種觀念真正對中國產生影響,要一直到清朝時候了。所以用一個當時沒有的概念,去硬要繪出清晰的邊界,那無論如何都是錯誤的。類似的討論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已經有頌差·威尼差恭的《圖繪暹羅(Sham Mapped)》這部經典了,這裡就不多展開來說。

回到明代的地圖,按照廣輿圖(1541)或者以此為底本的大明輿地圖,那應該就是這樣來表示的:

這裡只貼出全圖,以及雲南的分圖。注意裡面的紅線只是用來區分行政區域,而並非邊界。


明朝的歷史地圖,水分非常大,各方面的原因吧,要體現自古以來之類的,而且明朝時現代國界和主權觀念還沒形成,很多藩屬,羈糜之類的都是說不清楚的,把藏地畫進去主要是為了政治正確。實際上明朝的控制力,尤其是到中後期,真正能覆蓋的也就是漢地十八省,其他的,看看就好。


這其實就是標準不一的問題,每個人對古代國界的定義標準是不一樣的,畢竟古代不像現在一樣國家機器的觸手可以伸至國內每一個角落。這時候,部分偏遠的地區到底算不算這個國家的領土就有爭議了,所以,題主列出來的圖不一樣也是正常的,但差別並不大,只是大同小異罷了。畢竟沒人丟了內地18省不是,也沒人跑去歐洲美洲圈地不是。按製圖者各自的標準大多數是沒錯的。


因為附庸部落,羈麋州,兩國爭議地區,還有隻名義上宣稱統治的地區算不算領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更有時間上的問題,當時又沒有明確的國境線。如果實在吃不準,就以我國官方地圖集或者譚圖為準吧。

清朝的領土為什麼比較清楚,就是因為從尼布楚開始和西方打交道划了國界,雖然除去尼布楚以外多為喪權辱國,但是客觀上起到了劃定國界的作用。

不過在明朝官方看來都是需要收復的地區就不要硬是算領土了吧


如果要說兩種畫法的準確性,應該各打五十大板才對吧。

儘管「國外教科書普遍畫法」可能比國內網友畫的更加地價值中立,但是傳統國家根本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疆界概念,傳統國家有邊陲而無邊疆(吉登斯)。

所以把國界線畫出來的地圖都有點耍流氓


我喜歡濛池都護的圖


本人依據實際控制,又參考了名義,資勢所限,標準難統一,參考寧南左猴大佬的回答


我覺得明王朝 要說起明朝最著名的大臣,人們最先想起的,應該就是那位「北京保衛戰」中一戰成名,對明朝江山有著再造之功的大忠臣于謙。不過,赫赫有名的「于少保」最終卻沒能得到善終。「奪門之變」後,這個保住大明江山的人卻被以「謀反」罪名斬首。

要說于謙的死,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政治鬥爭。也就是說,在政治的核心圈裡,他已經被「OUT」了。雖然當時朝中於謙的位置首屈一指,但其為人光明磊落,絲毫沒有察覺一個新的團伙已經產生。


誇獎讚譽的話我就不多說了。希望他們可以按照譚圖的風格來製作每一年的歷史地圖。除了金樓白象,他們各自的風格大部分都非常非常low,我是說風格配色字體之類的,不雅觀,上來就是大紅大紫,對視力也不好。要做就做到極致,像譚圖一樣高端大氣上檔次有逼格,最好是分不出你圖還是譚圖。我說的是風格配色圖例,不是詳盡的程度。另外希望也出下繁體版和英文版、阿拉伯文版,傳播於世界。


推薦閱讀:

《戰地1》的裝甲列車,致敬了中國東北的抗俄土匪?
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疣豬之旅03:內敵(上)
如果導彈達到孫海英所說的速度,會發生什麼?

TAG:明朝 | 歷史 | 軍事 | 地圖 | 歷史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