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在出土以後演奏過三次對於其保護有什麼影響嗎?

最近看國家寶藏介紹曾侯乙編鐘在出土以後演奏過三次?對於考古學家來說會不會很痛心?會不會對編鐘的保護造成負面影響?


謝邀,作為一名學文物保護的學生,覺得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分兩面看待。

第一,作為埋藏千年出土的文物,要使其獲得最長限度的壽命,理論上我們不該對其有任何的使用。【因為我們不知道會對文物造成怎樣的影響,文物保護分析是一件並不簡單的工作。】

在文保學界泰斗王麗琴老師的關於文物保護原則的探討上,談到文物保護原則有一條是「不改變文物原狀」,包括「保存文物原來的形狀與顏色、原有的結構、製作工藝、製作材料。」

實際上,這三次演奏肯定會對以上提到的五方面之中的一些有所影響。

但是第二,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拿博物館具有的「教育、收藏、研究」功能來說,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實現通過文物的展示達到教育國民啟迪心靈智慧的作用?

三次演奏:出土、香港回歸、新中國成立三十五周年,這些都是我們覺得普天同慶的好事,以編鐘之音激起國民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本該也是文化遺產(文物、編鐘)的使命

那也就是說,文物本身具有的「科學、藝術與歷史價值「,需要彰顯,對於編鐘這類本身帶有那個時代高超的科學工藝,今日還能使用的文物來說,演奏是在其對文物本身影響不大的前提下,彰顯其價值、激起國民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一種比起在展櫃里靜靜待著的更好的方式。

並且還值得一提的是,故宮的鐘錶館裡,王津師傅修復過的鐘錶,也是有拿出來演奏的。

而且還應該注意到的是,從第一次演奏1978出土,到第三次(現在最後一次)是1997年香港回歸,相差時間還沒有香港回歸到現在(2017年)的時間更長,這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文保人員,至少是湖北省博物館,或者等等複雜人員(畢竟編鐘演奏不演奏不會僅僅是文保人員說了算),都漸漸意識到了演奏可能帶來的對編鐘的不利影響。

最後,身為一名文物保護專業學生,心中雖然希望編鐘能夠不演奏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更希望編鐘能夠實現其蘊含的價值,畢竟這就是我們工作的信仰。

所以,如何使其在不頻繁的演奏中,既能更大程度實現其價值,又能造成盡量少的對文物的損壞(或者我們如何保護使其受到的傷害最小),也是我們文保人員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了!


看完也對這個點感興趣,特別查了一下。別的不說,97年那次網上多方紀錄都明確表示是複製件。

想一下個人認為比較符合邏輯的,此鍾屬於國家第一批永遠不能出境展示的文物之一,基本是鎮國之寶級別了。在音樂廳這種完全公開大家買票就能進的地方把原件搬過來得花多高成本?得用什麼級別的安保?

國家寶藏里介紹他響的前兩次一次試音純考古學術研究,一次是只有國家領導人在場的小眾場合,這都是比較能接受的。但是97年那次要是真的那心好像有點大了…不知道國家寶藏為啥要那麼說…也有可能是我了解不到位,有補充信息歡迎指正。


演奏的三次為:1978年出土時,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

演奏不僅是為了測試編鐘的音調與音準,並且向世人宣告我們在戰國時期就能有如此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以及樂器、樂理。

先來說說「樂」的起源:原始社會祭祀過程中的咒語和動作,即「原始歌舞」,後世分別演化成「禮」和「樂」,禮——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樂——文學藝術和節奏韻律。這種原始歌舞的圖騰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出現。

禮、樂的對象從原始社會的天地、自然崇拜到夏商周奴隸制社會的神權統治,再到春秋戰國的日常生活、倫理道德和政治觀念,隨著封建社會的萌芽,宗法制社會開始瓦解,禮崩樂壞,禮儀文明難以為繼,從而使青銅禮器、青銅樂器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

其次,古代青銅器在地下埋藏了數千年,因受到水、土的侵蝕,其內部結構都已經起了非常大的變化,表面出現鏽蝕,內部已經酥化,經不起敲打、撞擊的折騰了。

我們通過文物能證實歷史,看到當時的社會面貌、政治背景、工藝審美等等,文物不僅是一件古代藝術品,還標誌著一個個的文明。曾侯乙編鐘作為中國古老文明的符號之一,我們應該更好地保護、呵護,讓這個文明的符號更加長久的存於世間。

更多古代傳統文化,關注公眾號「handashukanci」。

韓大叔侃瓷


普通人覺得真是掉一個渣兒都覺得心疼,跟王剛老師一樣想近距離看卻不敢呼吸。還是敲複製品吧。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一般太專業性的嚴肅問題我都答不好,還是希望在第一線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解惑。但是從原則上來講,文保原則的第三條「合理利用」我覺得也可以勉強套用上去,畢竟要讓某些實用性強的文物「活」起來還是得先讓大家知道這東西能用,而且古代能用現代也能用。曾侯乙編鐘演奏最大的作用,個人認為還是向世人展現了古代音樂文化,其本身只是一個音樂文化的物質載體。

這就又回到了文保的「終極」理念,為什麼要保護文物?保護文物保護的到底是什麼?沒件器物所涵蓋的信息都不一樣,首先得抓住文物對於現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剖析其能帶給我們最本質的信息,才能真正的讓它們都「各得其所」。當然,其實這背後的工作量遠比想像中的要大得多,基本可能就是文保工作的最高目標了,有點類似共產主義。。。。。。

對了,心疼不@寒墨夜殤


敲複製品不影響逼格,硬要敲原件只能說明某些領導腦子進水了。


曾侯乙編織,就像是沉睡了千年的祖師級樂師。

如果它有靈氣,你覺得它自己會怎麼做?

我猜想,它肯定帶有一定清高和倨傲,尋常時候,它定然不屑一展歌喉同這子孫輩的靡世之音共響,但它定然也不會希望從此封喉僅僅是作為被人觀賞的事物存在。

應該是在國家級民族級別的盛世大典上,它會站出來說:「兒孫們退下,且待老夫高歌一曲,以教天下共知我中華之真正雄音。」


普通人瞎回答,編鐘又不是盆盆罐罐,敲敲又怎麼了?保護文物是好事,極端化可不是好事。


下一次響怕是在一百年,或者台灣回歸了。


作為考古界小學生,第一次聽到的時候震驚、有些心疼。


我只是好奇音律產生的震動難道不會對文物產生危害嗎。。。

還那麼響。。。


謝邀,不懂。。。

不過我認為:保護文物是好事,但是極端化就不好了。


沒有台灣回歸,不要請出編鐘了,

其他的事不夠格。不是開疆拓土這樣的大功業,怎麼能請這祖宗輩的大神出馬


有,就看大不大


應該是復刻啦,我覺得領導人腦子沒那麼不好使,覺得使勁的撞擊千年青銅不會掉渣。

只是對外說,用的是原件比較有逼格。反正我不告訴你用的是復刻,無從查起


我認為專家應該都是同意了的,不然怎麼會拿去用。不過我感覺真不好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國家寶藏第四期節目?
如何評價2017年12月10 CCTV3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二期?

TAG:曾侯乙編鐘 | 文物保護 | 國家寶藏2017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