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里最觸動你,打動你的話是哪幾句?
看到關於聖經、古蘭經都有類似問題,雖然儒家不是宗教,但也不妨一問。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或其他後儒的作品都算。可以是其中一句話,也可以是一段話,或一首詩。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述而不作」。我禮讚所有能夠「述而不作」的學人。這裡牽涉到了學人「誠與虛」的治學態度,看似簡單,但其實是很難很難的。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
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這是儒家與知天命有關的話。
最近在跟一些儒黑接觸,其中被抨擊的一點就是知天命,說這思想讓老百姓認命,然後服服帖帖安安生生過日子。
顯然這種解讀是不對的。
我本人早年有些相信命運,算命說我聰明,命好,所以考上大學以後就覺得將來畢業會是很簡單的事,我這麼聰明,幹什麼不行?大學的書隨便讀讀拿個畢業證就好了。
然後開始寫小說,玩遊戲,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因為命數在那裡嘛,以後過的肯定不會差。
後來小說沒寫成,讀書沒讀好,大學的尾巴惡補了一下專業知識,出了社會,舉目無依,又選錯了路,跌跌撞撞三年,今年才開始有了一些蛻變。
這幾年裡,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盡人事,知天命,人也努力了很多,踏踏實實,腳踏實地。這和大學時相信命運時是兩個狀態。
相信命運,是相信即便不努力天上就可以掉餡餅,相信自己的人生已經固定了,跳不出這個桎梏。
盡人事,知天命。是我要盡全部的努力去做好這件事,至於成不成功就交給命數。這個命數和確定的命運不一樣,代表著機緣,運氣,這個世界運轉的邏輯。比如說你去投個標,標書儘力做的最好,你家的產品一定可以中標嗎?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這些因素怎麼樣不是有神秘主義的命運決定的,單純是剛好你的價格比競爭者好、你的產品比別人好,你的服務比別人好等等這些因素,最終決定了你中不中標。
有了這樣的一個心路歷程以後,我在看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時,簡直要跟老夫子跪下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年紀大了才能看懂這一句。「子欲養而親不待」,小時候覺得矯情,今天看來心酸。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這句話解釋了我為什麼這麼矯情。
前幾天看蛇哥的回答,講有人把貓的爪子砸爛養,不會撓傷人。煩了就扔掉。
於心不忍。
本人不吃狗肉,也不攔著別人吃狗肉。
不忍心看殺豬,卻吃豬肉。(以此類推)
前段時間朋友請吃兔肉,現殺。活剝極為殘忍——看一眼躲開,卻也沒少吃被好一陣奚落。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這就是我,矯情的偽君子。想想今天剛被嘲諷聖母,也挺貼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百年前張口就是「西夷」「奇技淫巧」的人,正是忘了這個啊。
而這種人現在又有增多的趨勢……
真想在他們耳邊把這句話吼一吼。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古今同悲。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論語●子罕第九》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Tsze-lu said, "The ruler of Wei has been waiting for you, in order with you to administer the government. What will you consider the first thing to be done?"
The Master replied, "What is necessary is to rectify names."
( Confucian Analects XIII. TSZE-LU. Chapter III. 1-2 )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好吧,身為稻米的我就是喜歡這句。(:з」∠)_
子曰:莎士比亞說,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
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4.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5.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
6.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中庸》
7.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9.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傳》
10.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語出董仲舒原文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信了這儒學,生命安全都要遭受威脅。首先感謝您的邀請,我比較喜歡看《道德經》,《中庸》。《中庸》裡面有一句話:修心,正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人為本,從自我做起。您參考一下。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雖千萬人吾往矣
謝邀。
儒家有很多思想我一直當作自己的行為準則:
君子如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吾日三省吾身。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其恕乎。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等等。
當然,終極追求是: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道不同,不相為謀。
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有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真的出現過人文主義?
※讀《史記孔子世家》有幾處不理解的地方?
※為什麼儒家沒有認子路為分支宗師的學派?
※儒家文化里有沒有教人懺悔的部分?
※儒家思想的核心除了「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