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還是仁?

萬昌華:論孔孟的樸素聯邦制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在此文作者中,作者有一段寫到的是認為孔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是禮,而我們在以往的認識里更多的是認為孔子的核心是仁,那麼孔子的核心到底是仁還是禮,還是說兩者皆有?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易》云:「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所以到了孟子以「仁義禮智」列為「四端」。仁,乃立身之根本;禮,則是外在。內在不仁,禮樂何用?反之,禮樂正是「以禮節之」的。

整個儒家思想,或可以「內仁外禮」概括之。


有一天,孔子問子貢: 「賜啊,你認為我是以多學而獲得知識和智慧的人嗎?」子貢回答道:「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一以貫之。」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又有一天,孔子對曾參說:「孔子說:「參啊,我的道一以貫之。」曾子說:「是。」孔子出門後,門人問曾子:「『一以貫之』什麼意思呢?」曾子說:「夫子的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後來有一幫傻X,還真以為孔子的道是「忠恕」——曾參是什麼人?孔子去世時還不到30歲;孔子在世時,連個「孝」都要自以為是的愣頭青,懂個毛?

「一以貫之」是沒有「核心」的,如同獨孤九劍,最高的劍法沒有招式。

子貢對孔子是真的心悅誠服,「多學而識之」算是不錯的理解了。但是,不夠。

所以,這個問題就像那個愣頭青曾參,雖然是問題的形式,但設定是「仁」、「禮」二選一。那幫以什麼「仁學」、「禮學」為題目寫專著、論文混飯吃的渣渣們,忍不住替孔老二大喝一聲:「統統給我閉嘴,你們這群大傻叉!」


XY,孔子的話很粗糙,沒什麼理論體系,儒家的理論體系是在幾千年中由無數學者們共同構建和完善的。

對於儒家的思想核心,幾個辭彙可能也無法表達的出來,所以這個……


仁是禮的精神內核。二者不可分割。


1.「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

2.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看到你這個問題,第一時間就想到這兩句,說明孔子更注重的是仁。一個人只有先有了仁,才能真正實現禮。所以「仁」應該是比「禮」更處於其核心地位。


其實孔子倡導所謂「克己復禮」並不能簡單理解成對於某種政治正確和倫理價值的建構,這是把活生生的思想給做死了。

讀孔子得把他放進那個時代的背景里,也就是「禮崩樂壞」的春秋,這需要一個層面的飛躍。而從這個層次上看,孔子其實是非常人性化的,他雖然看上去一板一眼凡事都得講規矩講禮節,但從根子里他內心追求的始終是百姓們的安居樂業。

復興周禮只是他追求大同的一個手段,這是因為春秋的動蕩使孔子對於秩序和穩定產生了極端的嚮往,所以孔子其實是非常偏激的,這在他很多充滿階級意識的論斷中有非常鮮明的體現,畢竟這是那個時代對孔子的影響…這是孔子的局限。

但秩序本身並非孔子的本意所在,如果只看到夫子對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執念,那你就是完全走偏了。夫子真正的內核其實還是「忠恕」。


吾欲仁斯仁致矣,仁是良知。


孔子的話本身很簡單,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儒家的理論體系是之後無數學者共同構建完善的。所以沒有所謂的「孔子的思想核心」。

今日我們在《論語》教育中,主要強調的是孔子和儒家思想中「禮」的部分,「仁」是鞏固「禮」的手段。

「禮」在我看來可以用「忠恕」二字解釋(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仁」在《論語》中被提到的頻率很高,讓人誤以為是孔子重視的東西,事實上並不是。頻率高主要原因是:1、孔子很少說「仁」,所以一提到「仁」,弟子、門人就把它記錄下來;2、對於「仁」,孔子認為,主要是靠行動,而不是嘴上說說。所以「仁」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

繪事後素。禮後乎?!


沒有核心。


仁為內,禮為外。

一個人內心對自我的約束,對他人的寬容,對天的敬畏, 表現在外在行為上就是禮。

內心不誠,則外在浮滑而虛偽。

孔夫子的思想根本就是一個「仁」字, 對內反身而誠, 對人忠恕之道,對天止於至善。


禮是什麼:除了我們現在說的禮貌外,在古時候還包括一切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民間習俗。

仁是什麼:推己及人。用論語的話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者亦施於人。因為古時候對仁的定義並不像我們現在教科書中的概念定義這麼精準,只是抽了最最核心的內涵來表述什麼是仁而已,其外延要自己領悟。

既然推己及人是說「己」和「人」的關係,我們不妨把仁定位在人際關係中來理解,仁就是教我們如何正確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孔子主張我們為人處世要有真性情,就是他一直強調的「直」(里外合一,不虛偽的意思),這是仁的前提條件。但是純粹的「直」又不能叫「仁」,因為你總不能只顧自己想怎樣就怎樣呀,所以要考慮對方的感受,要顧忌外界的約束,所以說:仁,就是恰到好處的直,直得顧己,又直得不傷人。

禮和仁的關係:那怎麼才能做到仁呢,用禮來幫助自己,用論語裡面的話來說就是「克己復禮為仁」,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時候,要剋制自己,去遵循禮,這樣就不傷人了。

現在清楚了禮和仁的關係,那誰是核心呢,當然是仁是核心,禮只是實現仁的手段,除了禮,還有孝、忠、恕。。。。。

孔子是個人際關係的高手。


仁是你要駕車到達的方向 禮是交通規則 中是駕車技術


推薦閱讀:

外行顛覆內行,背後的五個重大啟示
他的烈士精神震撼了一個時代
慢慢來比較快
現在著名的毛蠕有多少?
如何理解「逃逸線」這個概念?

TAG:文化 | 思想 | 孔子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