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物的必要性?

對文物(尤其是帝王陵墓)保護必要性是什麼?請從邏輯上進行分析。


1.從哲學和思想層面,現代社會把過去、現在、未來視為一個體系,大家認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實現,有賴於從過去的和永恆不滅的知識中,尤其是從歷史中體現出來的真理中汲取營養,而文物則是歷史知識與信息的載體,所以是有必要保存下來,作為現代社會的「它者」予以對照和思考的。

2.從民族和文化層面,文物能夠解釋一個文明、一個民族與其他文明和民族的不同,勾勒出其發展歷史,總結出興衰規律,從而能夠構建文明和民族的認同感。

3.從政權統治的角度來說,民族國家形成之後,由於2的作用,文物逐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再生產的一部分,可以為執政的意識形態提供合法性。

4.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相對於文獻,文物被視為更客觀的一手研究資料;藝術史等學科的構建極度依賴於文物。

5.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旅遊業和文物保護密切相關,與之相關的房地產、餐飲娛樂也受益良多。

6.從教育的角度講,實物在教育環境下帶給受教育者的裨益有時候是要超過課本和宣講的,現代社會中參觀文物、參與相關的教育活動被認為是非正規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重要環節。

需要提到的是,文物並非是一個恆定概念,隨著社會發展文物的內涵在不斷的擴張,所以隨之肯定會有很多新的意義和理由在不斷的出現。


我還想起那隻挺立在屋頂頂端上長年經受風風雨雨的鍍金銅鳳凰。這隻神秘的金鳥,不報時,也不振翅,無疑完全忘記自己是鳥兒了。但是,看似不會飛,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別的鳥兒在空間飛翔,而這隻金鳳凰則展開光燦燦的雙翅,永遠在時間中翱翔。時間拍打著它的雙翼,拍打了雙翼之後,向後方流逝了。因為是飛翔,鳳凰只要採取不動的姿勢,怒目而視,高舉雙翅,翻卷著鳥尾的羽毛,使勁地岔開金色的雙腳牢牢地站穩,這樣就夠了。 --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

文物的存在讓我們不是遺落在時間裡的孤兒。


你想知道你的過去嗎?你想知道你爹是誰嗎?你想知道唐太宗是存在的嗎?你想知道西藏是什麼時候併入華夏政權的版圖的嗎?

我不知道怎麼樣才算邏輯上分析。王國維在一百年前提二重證據法,是因為當時文字記載的歷史受到了懷疑(疑古派),事實上從宋代開始就有人利用青銅器、玉器、石刻來追三代之禮,文物是和文字同等分量的證據。

而文字的歷史也要依託文物,除了20世紀以後發現的一些敦煌寫卷、簡牘、金文、甲骨以及宋代以後金石學家收藏的石刻文獻以外,我們大部分的古籍最多只有宋代的版本,我們所依靠的文獻都沒有最早版本的文物載體。書也是文物,如果一本書只有2014年的版本,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我完全有理由說他上面記的1990年事情是假的。

當然還可以引申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歷史?我比較喜歡「歷史滿足我們對過去的好奇」這類回答,但題主隊文物沒有好奇心的話,可能對歷史也沒有。那歷史還可以解決我們許多現實問題,比如說你們家分遺產,老人家曾經說過什麼什麼東西是要給你的,甚至還有字據,這難道不是歷史嗎?再比如說針對西藏問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元代的涼州會盟,一種是清康熙時,但問題是元和清都不是漢族政權,我們在解釋歷史的時候必須要承認他們也是中國(此段針對的是流傳甚廣的《崖山之後無中國》一文)。

希望邏輯清楚了


擱置早飯,先答題。

我們(人)不吃飯,會死(不活著)。

逆否命題就是,如果人活著,那麼人就吃飯了。

這無疑都是真命題。

那麼按照我們平時的語言邏輯,吃飯的必要性很明顯,就是為了那個「充分條件」。

也就是說題目可以轉化為「如果要想『那個』,那麼我們就要保護文物」。或者「不保護文物,我們就會不『那個』」。

究竟哪個?為了我們的崇高民族榮譽感?對文物和歷史的熱愛?道德的至高性?

「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們只看利弊」

所以拋開道德意味的批判,我們要看文物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1.經濟利益?保護個古迹文物之類的,未必比蓋成超市的經濟利益大,從這個角度來講,貌似一切不適宜開發的古迹文物就沒了價值。

2.歷史存在感?秦皇陵我也沒真見過,也不影響我是個歷史愛好者。口口相傳和典籍記載有時候才是關鍵,比如「炎黃子孫」?

3.美學價值?對多數人來講,如果看到文物後,複製,損毀原物,大多數人體驗的美感差不多。所謂歷史的韻味,時間的氣息云云只在於少數天才之中。

好吧,某晚,學弟跟我討論文物保護的價值,通過探討發現,保護文物竟然沒啥意義。

十一剛去了雲崗石窟,比我六年前去的時候損毀的很厲害了,除了幾尊大佛,其他的雕刻損毀的已經無法看清原貌,可惜嗎?痛心么?是的,可是放在歷史長河中,我們又有什麼力量去阻擋時間?一切都會消失,不是么?

在我的邏輯層面,文物保護是沒有價值的。可是我認為的就是正確的么?我們當代人的種種理由就是正確的么?所以我認為,既然我們還不清楚它的價值,沒有足夠的理由,那麼,就給後人留下,保護好它們,讓後人去探討他的意義和必要性所在吧。

如果非要說必要性,那麼我們所守護的就是我們的情懷,一種歷史責任,一種不想愧對祖先和後人的情感。我們都不想做歷史的罪人。

而這種情感和情懷,是任何邏輯都無力說服的。即使說服了,我們也不願去面對。

。就像我留下先人的手跡,毫無邏輯上的價值,徒占空間,可我就是不願意賣掉或扔掉,你又怎能運用邏輯說服我?

畢竟,在歷史面前,在祖先的身後,我們都是小孩子。

好啦,去吃午飯。一頓兩頓不吃死不了人的。可是,心理總是空落落的,慌慌的。文物保護估計也是。

你看,低級趣味和歷史情懷總是共通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文物失竊?
文物保護,保護的到底是什麼?
有哪些在你們身邊真實發生的破壞文物古迹的事例?
如何實現非接觸式除塵?
如何看待微博披露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送審稿)》 」的部分內容?

TAG:考古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