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不能淡化民族差異,再造一個「華夏族」?

有沒有辦法讓徹底讓少數民族和漢族融合,在三代以內讓所有誕生成長在中國的人都不再認同原來的民族,而是認同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族」。


同化究竟是什麼?

日本是如何把本國的少數民族都同化成大和民族的?

他們的辦法是,要求被同化一方徹底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完全按照日本和族方式生活。

包括入籍日本,至今仍然稱為歸化,要檢查你吃不吃日本飯,生活中說不說日本話,是不是按日本習俗生活。

另外一種辦法是大規模通婚。你想,優勢民族的男子是很容易娶到妻子的,即使是其中的底層男子,娶不到本族就娶外族,外族的女子都外嫁了,外族男子的底層就只好打光棍。而且通婚的後代會傾向於優勢民族,如果混血兒人數太多可能會自成一個團體。此消彼長,用不了多久人口比例就會發生驚人變化,王家莊里全是姓李的,你想想為什麼啊?

這種方式就是古代中國漢族的同化方式,也是美洲的印第安人被同化的方式。美國其實也是這樣的。白人之間大規模通婚形成新的美國白人階層。

還有一種方式是蒙古式的。高於車輪的男性殺掉,剩下都是不懂事的娃娃就跟著媽媽進入征服者部落了,給同化了。

中國現在和某些少數民族之間通婚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通婚之後的後代傾向於少數民族。華夏族?上哪裡去產生?


現有的民族政策起了阻礙作用

……

宣揚華夏族的思路是:用民族政策和社會輿論弱化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認同,提高中華族認同,達到認同中華族高於身份證上現有民族。

以民族為準則的優惠政策,增加了對56民族的優越感,強化了民族認同,而不是增加中華民族認同。

不行,我的回答還是太空洞,沒參考價值,得具體到哪條上具體分析。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理論上可能,實際上不可行。

什麼是"融合"?

很多人想像中的融合其實就是"同化"(assimilation ),以大吃小,消滅相對弱小的族群之文化特徵。

同化並不是個中性詞,其中包含了太多殘忍與血淚。就拿現今很多人樂於舉出的同化成果"滿族"而言,依靠的主要是兩樣東西:屠殺與歧視。辛亥割命針對旗人進行了的屠殺,長久地影響了民國時代旗人的生存狀態,使其被迫隱姓埋名。割命者散播的"排滿"言論在民間(主要是南方)產生了更長遠的影響,由於旗人喪失特權以後大多經濟地位低下,又遭遇了社會的系統性歧視,迫使旗人被迫改漢姓,拋棄旗人文化繼而"漢化"。如果不是新中國重新發掘並"製造"了滿族的話,可以想見旗人作為一個族群早就泯然於世了。

即便在美國這樣民主移民國家,所謂"同化"也有著類似的軌跡。比如當年佔據美國第一大族裔交椅的德國移民,在一戰"百分百美國人"政策的攻擊之下,幾乎全部的美國德語出版物都被取締,學校教學中的德語教育被迫取消。因為美國不需要"帶連字元的姓名",大批德國族裔被迫更名,例如Schmidt變成了Smith,Müller變成Miller。在威爾遜政府的"公共信息委員會"監控之下,文化工業開足馬力醜化德國形象,這也改變了民眾對境內德國族裔的態度。各種諸如"國家安全同盟"的右翼團體對德裔進行監視與威脅;這類事情愈演愈烈,在1917年,就有七千名被打上"未歸化"標籤的德國人被投入了集中營。類似的事情二戰又來了一回,最終使得現在的德國族裔的痕迹幾乎被磨的一乾二淨了。至今想到美國第一大族,第一印象就都變成了西班牙語圈子的amigo,amiga們了。

由此可見,所謂"同化"如不具備強制手段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在寬鬆的社會環境與政治氛圍之下,各個族群的邊界是沒那麼容易被打破的,不同文化的群體都會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同時保有自身的屬性與認同。這也是為何近年來所謂的愛新覺羅"皇族後裔"以及所謂"皇漢"群體們如雨後狗尿苔般飛速成長的條件。而說著西班牙語的老墨們也可免於德國人的遭遇,乃至西語大有取代WSAP之勢。

當然,這種狀態依然不能稱為"融合",最多只能說是涇渭分明的共存而已。

真正的融合是"涵化"而非"同化"

涵化本身描述的是兩種異質的文化在不斷交流後,形成的一種相似的狀態,兩者最終皆脫離了自身的本源,形成了一種新的狀態。在歷史領域中,新清史一派尤其強調這個概念。以之描述清代旗人群體文化與漢文化交融的狀態。也既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所謂"滿人漢化"的過程。其實這一描述只側重了事情的部分真相。旗人在不斷接受漢文化的同時,一方面並沒有丟失自身認同,另一方面旗人也在影響漢人,伴隨著其他族群與漢人的互動,其結果就是塑造出了近代"中國人"的面貌。所以中國人(Chinese)既不是純粹的漢人,也不能特指其他群體,在此基礎之上,清末思想家們學習了西方近代的民族觀念,創造出了"中國人"。也就是說中國與中國人觀念的誕生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其實任何族群來了;來過,就一定會留下痕迹,哪怕一滴墨汁盪入江河,更何況千萬熱血注進人海呢?

繞了這麼半天,為的是為話題本身做好鋪墊。有關"華夏族"這種想法可能來自於一種對中國現狀的深層次焦慮,潛意識中已經肯定了"中國人"觀念的破產。而民族觀念最弔詭的地方就在於此。"民族"本身不是客觀的產物。作為一種想像,是社會心理的反映,如果有足夠的人開始想像其他的"民族"範式時,就可以說舊有的那個"民族"已經從融合開始走向分離。否則不會產生重構既存觀念的衝動。

而這種歷史想像的基礎則反映了新的共同體觀念發展的趨勢,這個趨勢就是漢族的觀念的重塑。"華夏族"一詞的有趣之處在於,這個概念雖然認為中國歷史只存在於漢文化於漢語世界的緯度之中,忽略了千千萬萬其他的族群。但又不象激進主義者一樣鼓吹的肅清與分離,這種中性態度背後隱藏的更可能的是另一個層面的無知,既對"融合"缺乏應有的認識。

正如開篇簡明的回答,造一個"華夏族"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正如製造"中國人"觀念和"漢族"觀念一樣。本身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問題僅僅在於採取何種路徑。如果走"同化"路徑一方面需要主體民族具備絕對的政治權威與軍事力量,通過文化滅絕(蝦夷,琉球),系統性歧視(日本部落民),殖民與隔離(白澳政策),強制遷移(土耳其希臘人)以至於屠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波黑穆族)的手段是完全可以達到同化其他族群的目的。然而在現代社會做這樣的事情,代價也是巨大的,要承受的是來自外部的國際壓力,以及內部的經濟損失,恐怖主義,以至於內戰等。以至於在任何一個族群問題複雜的多民族國家中都是不可行的。

而涵化路線的融合,其手段則比較溫和,通過強化通用語教育(國語),平等的國民身份與待遇(消滅人為的民族標籤,廢除族群特別待遇),給予平等的參政權力(不能有特權團體),法律上打擊仇恨言論等手段,在經濟上不出現大問題的情況下也許可以實現這一新的身份認同。然而同樣,代價是也非常巨大的,首先就是時間。這一過程也許會漫長的超越這個國家存續的時間。而一旦在實現這一融合之前,維繫這些"政治正確"的政治實體不存在以後,社會肯定又會回歸到彼此分離的原初狀態。其次是經濟,這種路徑的行政與司法成本會非常巨大,而當經濟出現巨大波動的時候,民族仇恨往往也是用以轉移矛盾,發泄情緒的常用出口,屆時亦會打斷這一進程。因此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矛盾重重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也是難以實現的。

對於當今中國而言,雖然正面臨著舊有社會注意民族觀的不斷崩塌,但"中國人"觀念修修補補暫時還是堪用的。另一方面,事實上對於一些民族自治地區採取的政策,本身就帶有因漢族而同化之的色彩。隨著內地移民向邊疆的不斷遷移,未來會變得怎樣,就是未可知了。

總之,中國人的觀念在我們有生之年還會存在下去,暫時不用造一個"華夏族"出來。

也許在我們身形俱滅的未來,"中國人"會化為"唐人""晉人"一般褪色的呼稱,背後的血與骨成為老司機的談資,或是書生論文的一章片段。一切切的感動或呼號,已與你我無關,也與他們無關。你我所珍視的或蔑視的一切切,既非永恆亦非瞬逝,但終究與你我無關,也與他們無關。不必糾結中國還是華夏族,注視每一個真實的個體,就夠了。

不廢江河萬古流。


如今的漢族就是幾千年來融合形成的,但是如今的民族隔離政策重點就是強化民族差異打斷民族融合。

所以「中華民族」這個詞戶籍都不認,就更別說自己形成了


曾經可以,但是後來的民族政策導致了近幾十年基本不可能了,除非哪個領導先敢於打破現有的民族政策。


文明國家不做非要做民族國家么?

=_=心塞塞的


題主這一問題,在當今的國內環境之下,幾乎不可能實現。

民族這個概念,本來就是人們後來創造出來的。

中國傳統思想之中,根本沒有民族這一概念,這個概念是後期從西方引進。

民族主義的產生,就是為了鞏固統治而產生。

想要了解為什麼當今不可以,需要了解我們現在的」民族「的產生。

究竟什麼是「華夏族」,現在仍然存在爭議。

「中華」這一群體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並且是全球範圍內脫離血統群體觀念的特例。

中國的國家形成,準確來說,更貼近塞維斯的國家發展模式,即游團發展為酋邦,再由酋邦發展為國家。中國的國家形成,建立在原始氏族公社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之上,而並非如其他國家一樣,打破血緣,建立在父權家長制的廢墟之上。中國並沒有打破血緣關係建立地緣國家,早期仍然處於血緣政治,屬於一種特殊的早期國家形態,直至戰國時期才形成了地域成熟國家形態。

中國在虞夏時代,採用部落氏族的劃分模式,即「華夏」和「夷狄」的分野,完全是統治部落的自我界定,並沒有民族概念,而是一個簡單的氏族概念,但不同的氏族或屬於同一種族,或屬於不同種族,所以,虞夏時代時雖有「華夏」概念,卻無「華夏族」概念。

到了殷商,採用了內外服制的統治方式,雖然按地域進行國土劃分,而不像虞夏時代用血緣進行國土劃分,但依然具有濃重血緣色彩,此時的種族狀態,處於一種」華夏「居住在王畿,蠻夷居住在」服國「的狀態。

到了周朝,由於分封制擴展疆土,並且實行了國野制度,」國人「即周族人,」野人「即蠻夷,處於一種各個氏族混居的狀態,後來,分封諸侯為了擴大疆土,逐漸將」野人「征服,將各個封國鏈接起來,形成了周王朝連續不斷的國土統治,中國國土才結合為一體,而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華夏族由此產生。

」華夏「觀念與虞夏時代產生,華夏族於周朝產生,這個產生過程既有環境的支持,也有歷史的需要。

」漢族「的產生,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歷了多次民族大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漢族。但前提是,想要形成民族融合,必須要求被融合的民族在思想文化和經濟上處於劣勢地位,並且需要歷史契機。

以西晉為例,胡人大量南遷,是由於地球進入小冰期,氣候變冷,胡人逐水草而居,來到中原,來到中原後,抓化為農業生活方式,而這一生活方式傳統皆來自於漢人,曾經西晉對胡人進行歧視性統治,甚至想要將他們逐出中原,但胡人已經習慣農業生產方式,改為農業定居生活,當時缺乏勞動力,當地的漢人豪強地主需要大量勞動力,也不願讓他們遷出,在這內外因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胡人自然而然融合進漢人之中,以後的民族融合也具有類似的色彩。融合後便完全變成了漢人的模樣,漢人也吸收了他們的色彩。

但中國在古代社會自始至終沒出現過什麼民族概念,只有種族概念,自己統治的地域內的臣民,都是」中華「的子民,維繫整個國家統治的紐帶觀念,是周朝遺留下來的宗法觀念以及原始氏族家長制留下來的血緣觀念,古代中國是一個家族為細胞的社會,而不是以民族為細胞的民族國家。並沒有民族觀念。

到了晚近時期,中國引入西方的民族主義,到辛亥革命時期,國族主義發揚光大,才有今天的」中華民族「。

如果要求變成完全一致的民族,必然先做到同化和吸收,即讓少數民族拋棄原有的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習慣,與國內的主流種族相一致,並且漢族必須吸收他們的遺存,而這是難以實現的。中國擁有相當的伊斯蘭文明為背景的少數民族,而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文明發展程度已經較高,不像被中國曾經同化過的民族保留著較為原始的文化,並且,在很多層面上,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是與漢文化格格不入難以融合甚至根本對立的。所以,將這些少數民族融合是沒有環境支持的,並且,當前進行這樣同一的大民族融合,沒有理論進行支撐,並且違反主流民族理論,所以也沒有歷史的需要。

綜上所訴,中國不能淡化民族差異,另創造華夏族。


即便民族政策強化民族意識不利於融合,那本來也是沒什麼大問題的。問題是,有些民族綁架著宗教,那就呵呵了,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上了民族劃分的當又上了宗教自由的當。

要是內地少族,例如苗瑤土家這一類的,跟漢人相處幾千年了,沒有宗教因素從中作梗,其實和諧得很。出台一些優惠政策,算是保護小弟了,願意,任性。但是,那些被綠教綁架的民族,還能算我人的少數民族兄弟嗎?給這幫人還優惠,那就是東郭先生,死了活該。如今宗教綁架民族的,黨的政策已經無力回天。


智慧的中華民族知道合而不同的道理,從來就是"大同",並非"一同"。同中有不同,不同中有同。求同存異。這種具有高度智慧的陰陽文化是爾等逐漸被西化的人所不能理解滴。


在沒有外界強大壓力的情況下很難。

尤其在本朝這種民族政策下,你又沒法學美帝那套。

上一次凝聚起跨民族的認同是抗日戰爭的時候。

川島芳子作為一個滿人都沒罵成了「漢奸」。

這還要得益於日本人無差別的胡搞。

我不止一次的腦洞大開要是當時的日本有大英帝國的手段,中國還能不能存在都是問題。


問問各民族答應么


別綠我,少民會樂意當四等漢?


唐德剛書里大概表示過開國時候明明可以跟美國一樣搞民族融合,偏要這麼短視的從根本上搞民族劃分,同時又在歷史文化上胡攪蠻纏全都混為一談(後三分之一句是我瞎說的)。

除非高層有意向有精力從頭理,別的都白扯。


全面實現現代化。


不做漢人可以享有生育特權、司法特權、教育特權、經濟特權...

沒有特權,誰願意當華夏族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