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童子軍文化是怎樣形成的?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類似的組織?
經常會在美國的新聞中看到什麼童子軍 Scout,這種文化是怎麼形成的?戰爭年代嗎?好像只有美國才有?
中國有沒有童子軍這類組織呢?請不要說小紅兵之類的,你我都知道那和童子軍不一樣。
美國的童子軍,受英國的童子軍運動影響出現,但目的完全不同。
英國的童子軍出現的背景是布爾戰爭,那個,是真的起源於想對少年進行軍事訓練。
美國的童子軍,是出於對現代城市社會的一種擔心,以為失去了在自然環境下長大機會的城市兒童,會變軟弱,長大後不能適應高速變化的社會,不能承擔社會棟樑的角色(尤其是在女性越來越多的進入社會參加工作,開始威脅男性的主導地位後)。
發起者,Ernest Thompson Seton等人,是走清教徒的傳統,寓教於樂,要在兒童中培養他們認為重要的素質,比如團隊精神,領導能力(所謂 build character,對比是女童子軍里就不強調 build character)。還會讓他們扮扮「野蠻」的印第安人,找回一點雄性力量。比如,直到最近,美國童子軍才開始解除反同性戀禁令。因為,同性戀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夠男人的表現。(另一個副產品則是像 Seton 這樣的,同樣也是環保主義者)
早期童子軍的特點是,主要是城市中產階級和技術工人的孩子參加。參加的多,走得也多。大家更喜歡體育運動和野營等娛樂,尤其是等青春期到了,基本上就是 when the girl comes, the scout goes.
至於說咱們的少先隊,性質完全不同,具體請查 Hannah Arendt 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從另一個角度說一說,其實童子軍(Boy Scouts)並不僅僅是美國才有。
新加坡也有很發達的童子軍體系,主要是作為Co-curricular Activity (CCA)出現。新加坡的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必須選擇一個或幾個CCA,CCA的佔分和文化課幾乎等同。CCA有表演藝術,比如說樂隊、合唱團,有俱樂部,比如說藝術俱樂部,也有制服團體。
作為一個制服團體的CCA,Scouts活動較多,分也比較好拿,很多人加入的時候應該就是沖著這個去的。同時Scouts會教一些生活技巧、生存技術,比如搭很高的支架、生火之類的,很實用。Scouts給人的感覺也很團結,類似一個小團體,畢業了之後也會繼續參加此類活動。
也就是相當於參加了一個美國大學的「兄弟會」之類的團體,只是活動是一些隊列練習、動手訓練之類的,為了培養領導力和增強凝聚力。
不知道美國的情況是怎樣的。民國有童子軍,是何應欽搞的准軍事組織,何確曾希望靠這個組織強化自己的政治地位。
謝邀。我覺得 趙煙俠 的答案已經足夠了。話說兩年前的問題還有人邀請別人也是棒棒的,好像還不是題主。
謝邀
說一下哈,我這人特別討厭單看文獻,倒是喜歡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文獻逆推一件事情。
首先童子軍可不止沒事大家組織著去爬樹,他是有精神有傳統的少年組織,是有導向性的。
童子軍被保留到現在長盛不衰除了上面所說的原因還有一個點,就是要把這些上房揭瓦精力旺盛的熊孩子們集中管理。
這麼一來人手充足貌似闖禍也不會收著,貌似是一件壞事,但是實際情況未必。打個比方,大土澳沒有童子軍文化,小孩基本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結果就是什麼爛事兒都有。土澳以前三寶是醉鬼肥婆打蒼蠅,現在肥婆少了,加上一個熊孩子。究其原因就在於大家未必無聊,但是很空虛,希望有認同感存在感。
成年人越來越忙,所以孩子也越來越需要這種認同感。如果這種認同感給了,誰有那閑工夫惹事兒?還是那句話,電腦不好玩還是遊戲不好做,跑去跟人找彆扭?
如果這個組織大了,成人給他們提供聚會場地甚至一些活動經費,哪怕只是食物,孩子也樂意那一些東西去換。小孩們可不是天天在野外混,他們也有室內活動。交換的東西叫做價值觀,不用講大道理只要一句聚會之後別把家拆了,我們回來之前收拾乾淨。這就有潛移默化的好影響。
還有一種東西叫做集體榮譽感,這玩意貌似假大空但是只要人對一個組織有了認同感不用喊口號大家也可以很好的去維護這個組織的形象。
都說中國人沒有集體榮譽感,別鬧了,看看網上黑粉天天打的口水仗就知道中國人對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同樣上心維護。任何國家任何組群,這個是共通的。
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一種東西叫做社交漩渦,逼著所有人成為這個漩渦的一部分,或者被孤立。所以最後社會裡所有人都會被吸進來。
但是大家自己想想,如果當年你這麼跟熊孩子們講,爸媽管不了你了,去參加童子軍,你們上沒人的地方胡鬧去,順便學怎麼做人。這個組織就成了戶外勞改集中營了好不好?當然得找點正當借口啊。
中國有沒有類似組織?以前有,現在也有,叫做少先隊。
前面有人講少先隊跟童子軍不一樣,別鬧了,少先隊以前叫什麼名?紅小兵。共青團叫紅衛兵。在美國呆的時間短,一年左右,童子軍我不太清楚他們的具體執行辦法,但是絕對有行俠仗義的成分在,比如戶外運動,估計的沒錯也有如果什麼什麼發生你需要具備什麼什麼或者這些東西會給你帶來什麼什麼吧?
紅小兵怎麼回事兒?從我做起保衛革命政權,為人民服務,當年樹立的典型,王二小,劉胡蘭,事迹典型扶老奶奶過馬路,幫老人提東西。說白了是什麼?樹立人生觀價值觀,做好人做好事兒。現在少先隊就剩一根紅領巾了無非就是活動太少,口號太空,幾代熱血冷了就成了形式。
放在以前那?除了做好事兒他還干朝陽群眾的活。
還集權主義起源,我都想呵呵。
什麼是從小培養集權主義接班人?參考黨衛軍。正經的集權主義是要拋開人民樹立權威的,培養少先隊為了祖國為了黨為了人民為了祖國。黨,人民,祖國衝突的時候你去維護誰?
老毛可能看不到今天的世界,但是他絕對清楚後輩不會有他這麼高的威望。首先他不需要集權,即便如果他想要集權,也是為了後人集。那麼即便一上來需要喊人民,六十年代之後人民去了為了黨和最高領袖,用黨和領袖把人民代表了。
短口號最有思想滲透性,洗腦效果最好,這點老毛比誰都明白。很多東西說出來犯忌,但是都可以當現代商業廣告教科書。
實際上那?我上小學那會都零幾年了,黨和人民還是連在一塊說的,領袖基本上都沒提。權威性那?集權為了誰?為了一個八千多萬人的黨?這叫什麼集權?二十分之一人口都有權利的集權?
然後一個學經濟的跟我說少先隊為了集權培養?專業知識都還給老師了?還是消費者心理學忘乾淨了?獨立思考能力都被幾本書磨的什麼不剩了?其實將來少先隊是很有洗白的前途的。因為現在這個組織等於根本是什麼都沒幹,只不過是個從舊時代繼承下來的符號而已。將來如果能夠在有條件的地區活化這一組織,教小孩子一些急救,災害自救,野外生存,那這個組織就是有益無害的。如果真能這樣,那麼少先隊就可以當作「有中國特色的童子軍」來看待,說不定還能夠作為觀察員加入世界童子軍協會之類的組織,那也就算與世界接軌,善莫大焉了。其實在別的方面也一樣,與其整天罵罵咧咧,不如想想有沒有可能讓現有的社會結構在不用「砸爛」的前提下發揮好的作用。
維基上的中譯版節錄如下:
羅伯特·貝登堡曾在1880年代和1890年代,分別服役於印度和南非。在他小時候,就鍾情於森林生活知識和軍事斥候訓練,而且也將這些技能在軍事訓練中教導給他的軍士和士兵,因此他的屬下可以在荒郊野外中求生。他注意到要教導士兵的是發展他們的獨立精神,而不是盲目地跟從軍官的指揮
[2]
。
1896年,也就是第二次馬塔貝里戰爭時,貝登堡被指派到南羅德西亞的馬塔貝萊蘭地區,擔任弗雷德里克·卡林頓將軍的參謀長;而貝登堡也在那時,遇到了美國出生的英國偵察長弗雷德里克·羅素·伯納姆,後來成為長年知己
[3]
[4]
。這些事件對貝登堡而言,成為了一段形成性的經驗,因為他不僅有時間在敵方領地執行指揮偵察任務,而且許多童軍的概念也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形
[5]
。貝登堡與伯納姆在馬托博的聯合偵查隊當中,伯納姆教導貝登堡森林知識,啟發貝登堡設計出童軍的相關計劃,以及榮譽規章
[6]
[7]
。森林知識在當時,是美國印第安人以及拓荒者的實際經歷,在英國則是普遍不熟悉,但卻是伯納姆最熟悉的部分
[3]
。這些技能最終成為童軍運動的基礎,也就是童軍技能。貝登堡和伯納姆都認為,由於非洲地區的情勢變化,是英國陸軍必須要適應的部分;因此在聯合偵察任務的同時,他們開始討論適合年輕人的廣泛森林知識訓練計劃,包含了探險、追蹤、原野技能以及自我生存等
[8]
。這段期間,貝登堡也首次與伯納姆一樣,戴上史泰森軍帽,也攜帶了恩德貝勒人的戰爭用庫杜號角,而這個號角後來被使用於白浪島童軍露營當中,每天叫醒參與童軍的形式
[9]
[10]
[11]
。
在南非的第二次布爾戰爭中,貝登堡在一座小城梅富根遭到一支強大的布爾軍隊所包圍,史稱梅富根城戰役
[12]
。其中,梅富根軍校學生軍團是一群為了解救和協助因軍事職責而身陷此戰役中的軍士,經由傳送訊息和保持佔領梅富根的狀態,來支援部隊的青少年軍團。這個軍團運作地非常完美,對於防守梅富根有很大的幫助(1899年-1900年),而這是貝登堡想要創立童軍運動的眾多因素之一
[13]
[14]
[15]
。每位軍團成員都接受了一個繪有合併指北針和矛頭圖案的徽章。而這個徽章的圖案很像後來童軍運動採用百合花圖案所做的的國際象徵圖騰
[16]
。
在英國,所有公民藉由報紙,仿效他的奮鬥精神;當梅富根城包圍的狀態解除後,貝登堡更成為一位國家英雄。這個事件也促使他的一本關於軍事訓練的小本訓練手冊,《警探術》(Aids to Scouting)的銷售量大增
[17]
。
回到英國之後,他注意到青少年對這本書有很大的興趣,而且這本書也經常被教師和青少年團體運用
[18]
。他被建議重寫這本書以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尤其是基督少年軍的監督更是建議他這樣做。這個團體是一個大型的青少年運動組織,以嚴謹的軍事訓練方法訓練青少年。貝登堡思考著這樣的做法並不會引起注意,反而認為當未來的童軍運動使用它時,這本書可以大幅度的增加一些內容
[19]
。他學習了其他的計劃,部分的內容也被使用在童軍運動上面。
在1906年7月,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送給貝登堡一本他的著作《The Birchbark Roll of the Woodcraft Indians》。英裔加拿大人,當時住在美國的西頓,在1906年10月會見了貝登堡,分享了在青少年訓練方法上的一些見解
[20]
[21]
。在1907年貝登堡創立了一個方案叫做「小隊計劃」(Boy Patrols)。同年,為了測試他的方案,他集合了20位來自不同社會地位的青少年,並且在8月於英國英格蘭多塞特郡普勒港的白浪島舉行為期一週的露營(詳見白浪島童軍露營條目)
[22]
。他的組織化方案,現在所熟之用於童軍訓練的一個重要關鍵制度,小隊制度,允許青少年可以自我組織成一個小隊並且選出小隊長
[23]
。
在1907年秋天,一位著名的出版家,亞瑟·培生,為了支持貝登堡即將出版的著作《少年警探》,經由他的安排,開始進行廣泛的巡迴演說計劃。貝登堡不只是重寫了他的原來著作《警探術》,並且改變了原來軍事導向的內容,將之轉換成訓練技巧(主要在生存技巧)成為訓練非軍事導向人物,邊境居民和探險家(以及後來的水手和飛行人員)的書籍
[2]
。除此之外,他還經由個人心理教育的認知,而加入和擴編了一些創新的教育原則(童軍運動方法),包含吸引注意力的競賽和遊戲
[21]
。
《少年警探》第一次在1908年1月的倫敦,以6次雙週系列期刊的方式出版,後來在1908年以書本型式在倫敦出版。這本書現在是第4本從古到今的暢銷書籍
[24]
,而且現在經常被視為《童軍手冊》的第一個版本
[25]
。
在這個時候,貝登堡打算將這個計劃用在一些已建立的組織,尤其是用在威廉·亞力山大·史勿夫所創辦的基督少年軍當中
[26]
。然而,由於他個人的名望很高,以及被他的著作中,有關戶外活動的冒險性所吸引,青少年們自動地組成童軍小隊,並且湧進大量想要請貝登堡協助的相關人士。他鼓勵他們,而童軍運動就此開始快速且大量地成長。在童軍運動成長後,海童軍、空童軍以及其他專門的項目都陸續加入這個運動當中
[27]
[28]
。
在《少年警探》出版後,童軍運動開始在大英帝國各地,自發性地快速成立相關組織和小隊。第一個在當時英國以外特許成立的英屬殖民地童軍團,是在1908年的直布羅陀,很快的馬爾他也跟進成立。第一個在當時海外英國自治領特許成立的童軍團是加拿大,其後跟進的是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智利是第一個非英國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領成立童軍團的國家。在1910年,阿根廷、丹麥、芬蘭大公國、法國、德意志帝國、希臘王國、英屬印度、英屬馬來亞、墨西哥、荷蘭、挪威、俄羅斯、瑞典和美國都有童軍組織
[29]
[30]
。第一次的童軍大會,在1910年的倫敦水晶宮舉行,共出席了約10,000名童軍成員和1位女童軍成員。
這個活動原先聚焦在11歲至18歲的男性青少年,但是當童軍運動蓬勃發展之後,漸漸浮現出統籌青少年和青少女訓練與領導的需求性。在1910年代晚期,第一個幼童軍和樂行童軍階段團體加入了這個運動當中。這些階段團體開始時是獨立運作的,直到他們受到所屬國家或地區的童軍組織的認可而納入組織中。像是在美國,幼童軍成立於1911年,但直到1930年才被認可納入
[30]
[31]
[32]
。
女童軍在童軍運動開始發展的起初,就成為這個運動的一部分。貝登堡和他的妹妹艾格妮絲·貝登堡,在1910年引入了女童軍,和童軍運動屬平行關係。在唯一參加水晶宮童軍大會的女童軍成員請求之下,安尼斯·貝登堡在1910年創立女童軍運動時就成為了第一位總領袖。1914年她創立了玫瑰童軍(Rosebuds)階段-稍後重新命名為小女童軍階段。在貝登堡爵士的妻子,奧莉芙·貝登堡的支持下,1920年安尼斯·貝登堡請辭了總領袖的職務,而奧莉芙·貝登堡則在1918年就任英國女童軍總領袖,1930年任職世界女童軍總領袖。在這個時候,由於社會標準及價值觀的限制,女童軍和童軍不可避免地必須處在分開進行的狀態下各自發展,直到1990年代,3分之2附屬於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童軍組織才同時合併了這兩個運動
[33]
。
貝登堡不可能獨自建議和領導所有想要求助於他的團體和組織。早期的童軍服務員訓練營在1910年於倫敦,1911年於約克郡舉行。貝登堡爵士想要將這個訓練儘可能地落實,以鼓勵成人擔任領導角色,所以木章訓練課程發展成了一個受到認可的服務員或領袖訓練計劃。這個訓練的發展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拖累,所以直到1919年才開始了第一次的木章訓練
[34]
,而木章訓練經由各國童軍組織和男女童軍組織,實施於各個國家。在倫敦附近的極偉園,於1919年由英國童軍總會獲得,並且成為一處成人訓練中心和童軍露營地
[35]
。貝登堡編寫了《童軍教練須知》(Aids to Scoutmastership),用來訓練童軍服務員,並且編寫了其他手冊用在新的童軍階段或團體,像是幼童軍和女童軍。在這些書籍中,其中一本是《樂行邁向成功之路》(Rovering to Success),在1922年寫給樂行童軍。而在英國,其中一次大規模的服務員訓練是在2007年,從基本的訓練到專業項目訓練都有,也包括了木章訓練。
童軍運動方法是男女童軍和其組織,教導及訓練其下各個階層的主要原則。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對於童軍運動有以下的描述:「......(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種族、宗教和出身青少年自發性的非政府運動,並遵循當初創始者(貝登堡)所構想、創建的目的、方法和原則......
[48]
」,而又描述了童軍的目標是「促進青少年的發展,並使他們認知作為一個個體、負責任的公民以及他們所屬地區、國家和國際社群的成員,必須在他們的體能、智能、社會和精神上的潛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48]
。」
童軍運動的原則描述了一個針對所有成員行為舉止的規範,並且描繪了這個運動的特色。童軍運動方法是一種先進教學的系統化方法,這種設計是為了完成上述的目標,並包含了以下幾個要素:童軍規律和童軍諾言、從做中學、小隊制度、吸引人的進程活動設計和自然環境的協助
[50]
[51]
。社區服務在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和世界女童軍協會當中是主要的元素,而世界女童軍協會所用的童軍運動方法則另外加入了一項元素:社區服務
[52]
。
童軍諾言或誓詞包含了世界各地童軍運動的共同行為規範和價值觀,且互相規範著各童軍組織。而童軍運動特別重視從做中學,主要讓童軍成員累積經驗和熟悉實作技巧,並學習建立自信心。小隊制度建立了團隊合作的能力、學習友愛和忠誠,並緊密結合,發揮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精神,有如兄弟姊妹的情誼。這些強調團隊精神和個人榮譽(諸如負責任、道德品格、自立、自信、可信任和敏捷等)的訓練,最終的目的是發展合群和領導的能力。多種具有進度性和具吸引力的活動計劃(諸如野外露營技能和服務性計劃),擴展了童軍的視野,並團結童軍夥伴們;童軍運動方法所發展出來的活動和遊戲,則提供較輕鬆的方法來訓練各種技能,而戶外環境提供了跟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培養出青少年的健全體格,且藉由發覺大自然的奧妙,能夠探尋精神層次的問題
[49]
。
自1907年童軍運動誕生,全球童軍均接納童軍諾言(或童軍誓詞)去激發運動的理想和投入童軍規律,諾言和規律的形式隨不同地區和時間而異,但必須滿足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要求,這些要求正是一個地區或國家童軍總會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會員的條件和資格
[48]
。
自1907年,童軍銘言之一,「準備」,就以不同的語言,被數百萬童軍所遵循,而另一個童軍銘言是「日行一善」
[53]
。
實施童軍運動方法的常用方法,就是約定時間聚成一個小團體來分享經驗,或舉辦儀式和活動等,並強調在各年齡層所具有的態度下,善盡公民責任,和測試青少年的決策能力。培養對野外和戶外活動的愛好與欣賞,是這些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主要活動包括露營、木工、水上活動、山藝、旅行和運動
[54]
[55]
。
露營是每個童軍團各階段都會有的重要活動,但是這些露營活動會以週期性的露營活動(如美國的聯團露營,camporees)或大露營(jamborees)的名稱舉辦。週期性露營是一年數次舉辦的一種地區性露營,時間多半在週末,參加的人員多半是營地附近的童軍團。這種活動都會有一個主題,像是童軍工程等。世界樂行童軍大會,原本主要聚焦在樂行童軍,後來也將焦點放在童軍服務員。大露營指的是大型的國家或國際活動,通常每4年舉辦,通常會有上千個童軍團參與,為期1到2星期。大露營所包含的主題有各類比賽、偵查競逐、童軍紀念品蒐集交流(或市場)、水上運動、木工、射箭、來福槍或獵槍射擊等跟大會主題有關的活動
[56]
。
對於一些國家,每年所聚焦的是,在夏季裡花上至少一個星期的時間,從事於戶外活動。這些活動可能是露營、健行、航海、或一個團或小隊在一起的旅行,或一個由較大地方的童軍單位主辦的夏季營隊。童軍人員參與這些夏季營隊,主要是致力於得到榮譽布章、晉級和精進童軍技能。夏季營隊也有專門為老童軍開設的專業技能課程,如航海、背包徒步旅行、獨木舟、急流航行、探查洞穴和釣魚
[57]
[58]
。
在國際層級的露營中,童軍運動認知到其中一項任務,是促進國際間的融洽與和平
[59]
。各種不同的自發性活動,是訓練童軍成員可以達成他們的目標,這些目標包括:對廣大社群有利益的活動發展計劃,挑戰偏見,和鼓勵容忍社會的多樣性。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和非童軍團體(包含各種非政府組織、聯合國和列在《馬拉喀什協定》裡面的宗教體系)合作行動
[60]
。
童軍制服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童軍特徵。根據貝登堡在1937年世界童軍大露營中的演說當中提到,它「消弭了一個國家中社會階層的差異性,並達到平等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消弭了國家、種族和宗教之間的差異性,並達到一種『每個人都互為世界偉大兄弟的一份子』的全面性氣氛
[61]
。」原始的童軍制服,現在仍然被認可,包括了卡其色布料,直排鈕釦設計的襯衫,另外還有鞋子和厚邊的軍帽。貝登堡也穿著短褲,因為他相信這樣的穿著可以使童軍在幫助別人時,減少大人和青少年間的年齡隔閡和距離。現今童軍制服頻繁地使用藍色、橘色、紅色和綠色,而且短褲在冬季時也替換成長褲,某些地區也因為「樸素、端莊」這種文化性要求而做出一些改變。
在考量到於活動中的敏捷特性,以及原本制服傳達的平等概念兩種設計導向下,童軍制服變得非常實用。傳統上襯衫有著緊密的接縫,以做為暫時性的理想擔架,而童軍就存在著訓練利用襯衫配合著童軍棍(有人認為這個物品很傳統但有爭議),進行急救的項目。皮革製的肩帶、軍帽上的繩釘或服務員的木章項圈,可以當成緊急時的止血帶;而任何一塊衣服或布料,都可以在受傷時派上用場。領巾可以很輕易地當成三角巾,給有需要的童軍人員。童軍訓練中也鼓勵使用襪帶,應用於被雷擊昏迷時的急救工具
[61]
。
獨特的徽章大都別在童軍制服上面,作為世界童軍的代表或辨識之用,包括了木章和世界童軍會員章。童軍運動有兩個全球認可的徽章符號:一個是世界童軍運動組織使用的百合花,以及世界女童軍協會使用的三葉草。但即使這兩個組織是全球兩大童軍組織,並非所有的各國童軍組織是屬於這兩個組織之中
[62]
[63]
。
卍字元號原本也用在英國和其他童軍組織。其最早用於童軍運動是在1911年時的感謝布章
[64]
。貝登堡於1922年設計的功績勳章,就是在百合花圖案上加上卍字元號,頒給受贈者以代表好運。而魯德亞德·吉卜林在印度也偶然用上了這個符號。但在1934年,童軍界要求必須撤換這個符號,以便和稍後使用此符號的納粹黨有所區隔。因此,新版的英國功績勳章就在1935年設計發行
[64]
。
其實我在中學時幾乎大部分學校都有這個團體可加入。
艾倫? 拉森攝於成都。大概1944年,艾倫? 拉森,米國第35照相偵查中隊派往第14航空隊即陳納德領導的飛虎隊隊員。另外電影《抓壯丁》中也交代了地主李老栓的三兒子為了躲兵役而參加童子軍。下為劇照,左數第三位。
先回答再解釋
用一句話回答題主:目前按照世界童軍運動組織(以下簡稱WOSM)亞太區給的官方分類是,中國大陸屬於「潛在會員」,即:尚未加入國際童軍運動組織,但實際有童軍活動的國家或地區。
WOSM在亞太區有24個主要會員(包括香港、台灣)和3個結盟會員(包括澳門);10個潛在會員分別是:阿富汗、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帝汶、諾魯、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湯加、吐瓦魯、萬那杜、越南;亞太區完全沒有童軍活動的國家或地區只有三個:朝鮮、寮國、緬甸。
歷史遺留問題
- 1912年2月25日,中國第一個童軍團在武昌文華書院成立。
- 1913年,成立中華童子軍,和上海中華童子軍協會。
- 1915年,成立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至1941年,總會員數達到57萬人。
- 1950年,原童子軍協會在台灣改為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為WOSM正式成員。
- 2008年6月1日,第22屆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將「童子軍」修正為「童軍」。
- 1950年至20世紀末,中國大陸地區事實上不再有童軍活動。
眾所周知,在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官方機構若要加入任何國際組織,中國政府有一條底線:只有讓台灣退出的那些國際組織,中國才會參與。就這樣幾十年過去,由於WOSM一直沒有讓台灣的童軍總會退出組織的跡象,中國政府也就不會允許大陸的官方機構加入WOSM這個國際組織。
20世紀末,鬆動的契機來自於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香港童軍總會和澳門童軍總會都是WOSM的正式成員,回歸後隨著文化交流和慈善捐助等活動,事實上在大陸都有開展零星合作。有交流就有互動,有互動就要管理,於是,全國青聯(以共青團為核心的聯合組織)就成了港澳童軍的官方對口接洽和指導單位,青聯本身也負有統戰責任。可惜的是,港澳童軍也就只能在大陸參加一些文化交流和培訓活動,並不允許在大陸發展組織或會員。山寨亂象
當大陸的培訓機構、學校、家長、學生等,通過各種渠道看到和了解到童軍這樣一個體系後,自然就產生了市場需求。於是在2000年前後,一小批從事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先行者(特別是海歸),開始學習和實踐童軍體系,開展童軍主題的夏令營等活動。但由於經驗、培訓和資料都不齊全,又缺乏正規指導,造成了山寨童軍組織眾多的局面——其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讓孩子穿迷彩服或軍訓服。
這些培訓機構都喜歡自稱「中國童軍」、「中國XX童軍總會」、「XX童軍研究會」,但實際上有的沒有正式的營業執照,有的沒有培訓資質,有的是在境外註冊的皮包公司。培訓質量良莠不齊,掛羊頭賣狗肉,與正規的童軍體系風馬牛不相及。目前污染了百度百科中童軍相關條目、買斷了百度搜索童軍關鍵字的,正是這夥人。
一些地方政府陸續對這種不規範且有安全隱患的活動喊停,但實際上至今還有十來家打著童軍旗號的山寨培訓機構遊走在政策邊緣。傳承正統
隨著國際學校的普及,2010年前後,一些外籍教師引進了正規的童軍體系,讓一些在中國的外國人子女通過他們自己國家的童軍組織註冊了童軍團,並在國際學校和國際社區內開展活動。至2015年,通過英美澳韓日的童軍組織註冊,而實際在中國活動的童軍團已經超過了30個。
WOSM亞太區其實是默許了這種情況,事實上還通過韓國童軍總會(以下簡稱KSA)等周邊國家的童軍組織對這些孤立的童軍團提供了支持,包括培訓師資、木章教練等。於是,各個看好童軍體系的國內正規培訓機構,就開始了漫漫跨國註冊之路,曲曲折折地通過KSA來獲得國際認可的註冊證和番號。到2016年,通過KSA北部聯盟和濟州聯盟註冊的中國童軍團就有近40個。堵不如疏
現代童軍組織或童軍活動,偏重於自身技能、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早已去宗教化和去政治化了,因此不會有損於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控制。港澳童軍也在青聯指導下健康發展,沒有什麼負面作用。雖然由於台灣問題,官方機構在短期內不會正式加入WOSM,但中國政府應該也不會去過份干涉這種民間交流和第三方培訓認證體系。非常希望在中國政府和WOSM的雙方寬容和剋制之下,童軍活動能在中國大陸以CCA(Co-curricular Activity,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低調而健康地生存和發展下去。
對於想在國內學習和嘗試童軍體系的培訓機構,我的個人建議是:- 要傳承正統,不要歪曲童軍,遠離山寨;
- 不要發展自組織,不要為了申辦童軍團而建立新的組織,應先在學校內小範圍嘗試童軍形式的CCA;
- 不要脫離當地青聯、共青團、少工委的指導,虛心聽取相關部門的意見;
- 要有學習和試錯的姿態,與時俱進,與少先隊和共青團要合作互補不要競爭;
- 保持克制,避免不合時宜地出風頭,不要利用孩子。
如何加入正規的童軍組織
- WOSM - Asia-Pacific Region
- Korea Scout Association
- 培訓機構如何開辦童軍興趣小組
童子軍的出現 很大程度上是受一戰後整個歐洲乃至美國lost of center思潮的影響
一戰摧毀了人們對人文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當時歐洲主流思潮的美好憧憬。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大幅度的城市化,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現代城市迅速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搬到城市來尋求發展,工業生產與消費佔據了人們的生活,自然的影響漸漸淡出了。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人們反而開始懷念與自然親密相處的童年時代,加之戰爭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創傷,更加意識到強健體魄與高尚品格的重要性。童子軍最初誕生,是城市中的父母為了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戰爭與動亂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團隊精神,領導能力。久而久之,當社會逐漸穩定,人們對戰爭的恐慌慢慢消散後,童子軍又發展出除了運動鍛煉與軍事訓練外更多的活動項目,比如藝術,慈善等,旨在將青少年培養成在和平社會裡也能夠做出貢獻的身心素質傑出的人才。 (BTW girl scout拿來義賣的烤餅乾真是人間美味啊。。。)
至於童子軍和少先隊的異同童子軍的格言是"時刻準備著"(be prepared),各位少先隊員一定很熟悉吧,小時候沒少唱過。而且童子軍的誓詞里也有「為上帝和祖國效忠」,乍一看和少先隊的「為黨效忠」似乎沒什麼大的區別。但是童子軍組織是為了將青少年培養成具有優良精神的合格公民,而少先隊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接班人」。 相比之下,童子軍是從人格角度出發,而少先隊是從政治角度出發。蔣委員長兼職之一——中國童子軍總會會長~副手有何應欽(兼任中國童子軍總司令)1927年以後~國民政府推廣新生活運動,是類似解放後愛國衛生運動和普及義務教育等工作的雛形~各地名義上統一了,既然不打仗了,就得整點新鮮玩意強國嘛?少年強則國強~從委座到各路大佬,教育經費是投入增長了很多的~當然是城裡,尤其是大城市~「包郵區」和當時的五大直轄市、交通樞紐(水運,鐵路樞紐)以及各路大佬的統治中心城市在這時期是發展較快的。就是這時期童子軍發展起來的~
什麼禁止啊 大家不知道我們而已
中國現在就有
報告,我姨大(或者是他的爸爸)就是童子軍訓練營畢業的。蔣公子在虎崗新村有一個。一共好像5屆。他的老頭子後來給公子當秘書,據說方文山的爹是個於都佬,也在團里。還欠了五根小黃魚,結果姨大他爹就沒跑成。基本上就這樣。家裡見過畢業證。
貝爺是童子軍的主席(先就這麼叫吧)。民國的時候老蔣當過名譽主席。
我在加拿大某小城市念書,恰好在一次跟外國朋友們一起出去露營時了解過。他們這邊的Boy Scout, Girl Scout非常普遍,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會有,而且連續參加還會有更高的等級證明。結果就是,我跟他們一起露營玩,感覺自己像個傻子,搭帳篷、生篝火、爬樹什麼的,他們都很熟練,我什麼都不會。。。(我家是農村的,小時候也摸過魚蝦啥的,但是那些利用現代工具的野外生存技能我真不行。)
早期少先隊?
中國早期有童子軍活動 特別是國民黨的時代 後來1949年新中國成立 全面禁止童子軍的活動 童軍早期在台灣也是變成國民黨的洗腦工具 但是隨著台灣民主化 童軍教育被保留到今天 童軍教育一直都是國中階段必修課程 內容包含野外求生 露營 體驗教育 野外炊事等 體驗大自然 童軍活動在今天蓬勃發展 全世界幾乎都有童軍 好像只有共產國家才沒有童軍
童子軍是布爾戰爭之後的產物 英聯邦國家應該都有(像東亞這邊新加坡 香港都有保留)少先隊員就有鮮明的社會主義色彩 少先隊員 到共青團員 再到黨員
推薦閱讀:
※知乎「性侵女童」是如何成為熱點的?
※養個孩子累成狗,怎樣聰明的「偷個懶」?
※為什麼我不要求孩子做學霸
※國內的APP中,有哪些手段能夠有效避免熊孩子盜用父母的銀行卡進行消費這一現象?
※如何看待大人逗小孩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