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標準來區分人的層次,可以如何劃分?


儒家不像佛家對萬事萬物劃分這麼細,儒家一貫簡明扼要:

人,只有兩種:君子,小人。

有德,即君子。無德,即小人。

君子的含義,王安石的解釋很有創見:天子、諸侯,叫君;卿大夫,叫子。

有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位,而無其德,可以叫君子,是指其位。

無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位,而有其德,也可以叫君子,是指其德。

王守仁的一種說法也很有創見,解釋了關於學力的問題,他把君子比喻成黃金:

堯舜是君子,是黃金,普通人趕不上堯舜,只是在分量上趕不上,不代表在成色上趕不上,堯舜是百斤的金子,我等可以是數兩的金子,但在成色上,並不遜色於他。

君子,小人,截然分明,這是儒家的立場和態度。


人生又不是打通關,分什麼等級?!

從根本上講,儒學是修己身求仁道的學問,仁道之偉大,夫子也不過先行者而已,所以如果強要分的話也,只有是否有志於仁道之區別,有志於此者,只不過先進與後進之別而已。

談境界者不過依仗自己先發的優勢而自詡高明、藐視後來者而已,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體驗不同,對仁道的認知和體會自然不同,誰的體會就是絕對正確的?!又有何資格可以評判他人的體會和認識處於何種水平,先進者自然可以多談些自己的經驗教訓,後來者多聽聽自然也有些好吃,但怎麼可能重複別人的人生呢?!

君子不器


-

孟子有一段可以代表儒家的觀點

故事是醬的:

浩生不害問:「如何評價樂正子?」

孟子說:「這人是善和信的層次。」

浩生不害又問:「善和信的層次什麼樣的?」

孟子說:

可欲之謂善

有諸已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大而化之之謂聖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

樂正子處於前兩個層次之間」

這七句就是的儒家標準之一

-

當然只靠回答「如何評價」是不能被幾千年的文人點贊的

儒家的核心之一是內聖外王

先判定自己的層次,然後再升LV

孔子的升級技能很多,每個學徒教幾招

孟子的升級技能是「盡心」和「安心」

後世小娃要背儒家經典

長大後自動發招練級

我們這輩小時候沒學過這些

不知道如何與世界相處

更不用說升級了

大了老了得重修

-

儒家標準如何區分人的層次?

區分方法有很多

除了學會這些分類方式

重要的是找到合適提高自身的路徑

這才是古代文化傳承至今的意義


麻木不仁的,和仁心發顯的。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真不是抖機靈啊,這句話感覺就是為題主的問題量身打造。雖然後人認為從心所欲,不逾矩還不算最高境界,但尋常人能達到也是聖賢了。

如有時間可以扯開來說一下。


小人,士,君子,賢人,聖人


只要在儒家經典里找出有層次、可對比的語句就可以了。舉幾個例子: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這一句可以從心態分出幾點:

一、富而好禮&>富而無驕&>富

二、貧而樂&>
貧而不諂&>貧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 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這一句可以從天賦分出幾點:

聞一知十的顏回&>聞一知五的孔子&>聞一知二的子貢&>聞一知一的某某&>聞一不知的某某&>不聞不問的某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一句可以從學習的態度分出幾點:

樂之&>好之&>知之&>不知

.......


修身、治國、平天下。


君子——小人

修齊治平為君子

其餘皆為小人


近代馮友蘭有四個境界的劃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個人感覺比較符合儒家的標準,現代人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

有心人不妨自行搜索。


推薦閱讀:

儒學核心思想是否已經和當今社會格格不入?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屌絲們所不知道的孔子——作於孔子2567歲華誕日
三教合一:「拿來主義」,是想拿就能拿的嗎?
韓國為什麼會拋棄中國文化,轉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TAG:國學 | 儒家 | 論語書籍 | 陸王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