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自稱為貧道,貧僧,老衲之類稱呼?
在網路上經常見到這類自稱,這反應一種什麼樣的心裡?無意中有感而問,有興趣的情把玩把玩~
咱家也來湊個熱鬧。標新立異是目的之一,咱家再提供一種猜測,就是為了弱化常用第一人稱單數代詞「我」帶來的自我中心感。舉個例子。「我沒有你就活不下去了。」
VS
「那?那個,綾瀨沒有桐乃醬就活不下去了呢。」雖然都是在說自己的事情,但是第二句是不是顯得委婉很多?(摘自《我的妹妹不可能這麼可愛》)發散一下。「哼,你敢搶我的女人!」「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VS「禿驢,敢跟貧道搶師太!」「貧僧不知這位道人所謂何事!」就算吵架,都顯得弱氣許多呢,在說別人的事情嗎?「萬老師,我最近夫妻生活不和諧…」「我告訴你要吃藥啊!」VS
「萬老師,人家最近夫妻生活不和諧了啦…」「那萬老師在這兒呢建議這位聽友要吃藥。」立刻就不強勢了,沒有祈使的意味。(嘛,先吃腦殘片吧。)「你叫啥?」「叫俺南宮彪。」VS「足下高姓大名?」「在下複姓南宮,單名一個彪字。」多有禮貌,還有范兒。(武俠小說為了賺稿費能把句子抻多長。)所以,靈活使用各種人稱代詞,不僅能夠避免僅僅使用「你我他」帶來的死板表達,某些時候還能避免罵戰的發生,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網路環境有很大的益處。
朕應邀而來
無他,標新立異爾- 看我的名字和簽名
-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在N年前我還是一個高三的學生黨,某課間,給大伙兒講了一個剛聽的笑話:「有一天,一個黑社會老大問一小孩:1加1等於幾?小孩猶豫了一下說:等於2。老大掏出槍,砰的一聲把小孩打死了,吹了口槍口的白煙說:你知道的太多了~」然後大家都問我為什麼是黑社會老衲。。。。待我解釋完畢,因為吐字不清的笑已經超越了笑話本身,於是乎老衲這個稱號伴我走過無數個風風雨雨了!
標新立異啊,洒家就是這樣子
「貧僧」是出家和尚的一種謙虛自稱。
其實出家師父的自稱還有很多,
如:沙門、貧道、貧僧、拙僧、老衲、乏道、比丘、持名比丘、行者、檻外人、禪和子、戒子、納子、佛子、弟子、釋子???
等 等
「貧道」是出家師父的自稱嗎?
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國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和尚是自稱「貧道」滴。
《百論疏》云:「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謙之稱。」
翻譯為現代文:《百論疏》中說,貧道和乏道一樣,都是僧人謙虛的自稱。
《石林燕語》云:「晉宋間佛教初行,未有僧稱,通曰道人,自稱則曰貧道「
翻譯為現代文:《石林燕語》中說,在佛教剛傳入我國的魏晉時期,沒有人稱出家師父為僧的,大家對出家師父的稱呼是「道人」,「貧道」是出家人的自稱。
既然當時人們稱和尚為「道人」。
那麼 當時人們是怎麼稱呼道士的?
答案是,還是稱為「道士」。
也有稱「方士」的。
出家人自稱「貧道」有幾個意思?
解一:貧道是謙虛的意思嘛,就是說自己修道和智慧還沒有圓滿。
解二:警惕自己憂道不憂貧。
當然還有三、六、九解,歡迎大家留言,或者加QQ群:554374388商榷討論。
感恩,合十!
「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欲往西天拜佛求經。」《西遊記》的這句台詞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是不是到了唐朝,出家師父的自稱從「貧道」改為「貧僧」了。
令人遺憾的是《西遊記》搞錯了。從《宋高僧傳》中發現,事實上,唐代的出家和尚還是自稱「貧道」。如《宋高僧傳?唐西域難陀傳》記載的難陀因和尚,他原話「貧道寄跡僧門,別有葯術。」當然,還有其他佐證,如《弘明集》等等,其中的說法大都類同。
那麼,「貧道」又是如何改稱為「貧僧」的呢?
《行事鈔資持記下三》云:「道士本釋氏之美稱,後為黃巾濫用,遂不稱之。」
黃巾起義發生東漢末年,可以從時間節點上判定,「貧道」改稱「貧僧」不是黃巾軍的原因。
但黃巾軍首領張角是利用道教來宣傳起義,稱為「太平道」。 因此「貧道」改稱「貧僧」是因為道教發展的緣故。
道家是我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種思想,他建立宗教是從東漢才開始。
東漢時期,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建道教,奉老子為教祖。
到了唐朝,皇室開始重視和扶持道教,皇帝把道教的祖師爺「老子」認作了自己祖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但那時,佛教在中國已發展四五百年,無論官方、民間仍還是信仰的主流。
到宋、元時期,道教開始分派,如全真教、太一道等等。
從此,道教開始了蓬勃發展。
從以上文獻資料可以判定「貧道」改稱「貧僧」至少應在宋以後。
《西遊記》是搞錯了,「貧僧」真不是自東土大唐而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