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

年輕的時候曾經很喜歡看書,後來網路普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費到了電腦前。到現在現在想在工作之餘花點時間來看書充實自己。可是在網上找書的找得迷茫了,可能是天秤座的原因,選擇越多越難選擇,不懂取捨。如何選擇一本好書?如何選擇一本適合知己的書?順便推薦一下吧!謝謝各位。(如果要關閉問題,可以給我一個修改的機會嗎?)


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讀什麼,怎麼讀和為什麼讀都是因人而異的。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一個好朋友聊天,而讀一本經典巨作則像是和一位偉人的對話。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讀書這事兒變成了很多人拿來顯擺的資本。相當一部分人讀書僅僅是出於焦慮感,所以他們選擇書籍的標準不是看別人讀什麼,就是看排行榜。

其實你選的不是書,而是你想成為誰。

You are what you read.

今天這篇文章不推薦書,只講在為自己選書的時候,要考慮哪些因素,哪類書籍才能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01 虛構類 vs. 非虛構類

關於閱讀,美國小學生學習的第一個概念就是虛構類書籍(Fiction) 和非虛構類(Non-Fiction) 的區別。

虛構類指的是:憑空想像、非現實存在的人事物,比如小說,散文,詩歌。因為虛構所以不見得要按照邏輯及科學證明,可以自由誇大。

非虛構類則是關於事實和現實的意見或推測,比如傳記,論文,評論等等。

小時候我們讀的基本都是虛構類書,比如童話,小說。隨著年齡的增加非虛構類書籍的比例逐漸增加,到後來課本可能佔了90%我們讀的非虛構類書籍。

時間長了,我們開始慢慢產生一種偏見即:非虛構類 = 真的,所以有用;虛構類 = 假的,所以沒用。

其實虛構類和非虛構類書都需要讀,都有用!

現在,想想你讀的書多少是非虛構類的?你讀的上一本小說又是什麼?

我一直懷疑讀小說的多少和一個人的自我認知(Self awareness) 能力及情商高低之間有關聯。最近英國心理學會的一份研究文摘為我的猜測提供了一些證據*。

在這個實驗里,研究者採訪了2000名參與者之後看到一個明顯的規律 —— 參與者能認出的文學小說作者越多,他們在情感識別測試中表現得越好,即使是排除了那些可能影響統計結果的其他因素如:教育程度,性別和年齡,他們的情商指數還是比那些不太讀文學小說的人要高。

當然僅憑這一結果並不能宣稱讀小說就能提高一個人的情商。但不管怎麼說,人類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物種,有著複雜和矛盾的情感和認知。一部偉大的小說則能反映出這種複雜性。而這些對自己和他人複雜情感的認知就是我們所說的情商

所以如果你的讀書清單里只有非虛擬類書籍,你可以考慮增加一些小說,散文和詩集。

即使是一些以前讀過的經典小說,也可以重讀。每次讀都能讀出不同的味道來,就像是和一個老朋友聊天,但每次都能獲得新的見解,無論是對於我們周圍的世界,還是對於我們自己。

如果有人膽敢說你看小說不務正業,你可以告訴他:我正在提高情商呢!

我們的圖書市場(除了豆瓣),沒有嚴格的按照虛構和非虛構這種分類,其結果就是大部分作者用虛構的手法來寫非虛構類作品,然後按照真理來賣給讀者,從而導致那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讀者把意見當作事實來學習

典型的例子如咪蒙,每篇文章都是「我有一個閨蜜」,誰也不知道她的閨蜜是真的還是假的。

還有一些所謂的乾貨書籍,從頭到尾沒有一個索引,可見作者不是沒有做文獻研究的一家之言就是抄襲他人。

因此,在看非虛構類書籍時,最重要的不是看了多少本,而是你有沒有用自己的腦子在看?你能否區分什麼是作者的意見,什麼是事實?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維的人。

02 可精讀 vs. 可選讀

網紅李笑來老師說:「讀書從來就只有一種 - 精讀,需要隻字不差地讀,而且要反覆閱讀」。

我真的無法苟同這個觀點。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一字不差地讀的。大部分的乾貨書和工具書都屬於「可選讀」,即可以挑著看這一類的。

世界上最有用的乾貨書就是字典,你見過誰把字典從頭到尾隻字不差的讀完的?

我們做培訓的非常清楚當學員沒有痛點的時候,很難教會他 。讀書也一樣,如果你讀不下去,那不是因為你懶你笨,是那本書在目前階段沒有切中你的痛點。

但不要放棄,好的乾貨書是可以反覆閱讀的,因為你在不斷成長,也許之前看某一章節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感悟,過了一段時間看就有了。

那什麼書適合隻字不差地精讀呢?

馮友蘭老先生說地好:自古以來,已經有一位最公正的評選家,那就是時間!

那些經典著作都是經過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這一類的書應該是值得精讀的書。

很多經典的中國思想家的著作就不在此贅述了,大家都知道。我倒是想介紹一下美國10大名校的必讀書籍:

1.《理想國》柏拉圖

2.《利維坦》霍布斯

3.《君主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4.《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5.《風格的要素》威廉·斯特倫克

6.《倫理學》亞里士多德

7.《科學革命的結構》托馬斯·庫恩

8.《論美國的民主》亞歷克西斯·托克維爾

9.《共產黨宣言》馬克思

10.《政治學》亞里士多德

你有沒有發現,除了《風格的要素》(一本英文寫作指南)以外,這些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並不是關於「How」 (怎麼做)的,而是關於「Why」 (為什麼)的 —— 這些書解釋了為什麼世界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為什麼人類的認知和行為是這樣的。

如果你的書單里充滿了可選讀的「How」之類的乾貨書,也許你應該考慮讀一兩本可精讀的「Why」之書

因為「Why」 更能將你帶入問題的核心,越明白「Why」也就越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和屬於自己的方法,而不總是吃別人吐出來的方法!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喜歡聽別人拆書。粗糧和細糧比起來,雖然有營養但吃起來沒那麼好吃。而聽別人拆書就像是吃富強粉的饅頭,可口但沒營養因為已經被加工過N多輪了。

(想想為什麼沒人敢拆柏拉圖的書?你要有膽兒拆,乾脆當蘇格拉底得了!)

有人說雞湯書也是「Why」啊!它告訴我為什麼要努力啊!比如不要讓明天的我討厭今天的我!

確實,勵志類書比較適合自身驅動力較低的人讀,但這就像是打玻尿酸,堅持不了幾天。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撿雞湯書看,那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雞湯,而是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內在動力,這才是你的核心問題!

03 隨心所欲 vs. 不得不讀

王爾德有一句名言:

「It is what you read when you don』t have to that determines what you will be when you can』t help it.」

這句話很難翻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一定要翻譯過來意思就是:「是那些隨心所欲閱讀的書,而非不得不讀的書,決定了你命中注定的人生。

這句話如果是擱之前,我也許僅僅能夠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但現在,我已徹心徹骨地理解了!

上學的時候,我不愛念書但卻喜歡讀書。經常在晚上熄燈之後,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讀小說。當然,不得不讀的教課書我也讀了,要不然也不可能考上大學,出國留學,然後做了一份跟文字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工作。

但我一直沒有意識到,被窩裡打著手電筒讀的那些書,我的隨心所欲之選卻決定了我命中注定是一個愛文字的人。看到好看,有溫度的文字就愛不釋手。

因此在20多年沒有和文字打過交道之後,我寫下了自己第一本書也並非偶然,而是命中注定。

不是我找到了寫作,而是寫作找到了我。

所以,如果你還沒找到自己的夢想,很可能是因為你從來沒有給命運一個機會找到你

在你的書單里,一定充斥著很多不得不讀的書,而非隨心所欲想讀的書。你以為你在學習,但是你忘了,真正最該學習的是自己。因為通過讀書,我們不僅發現這個世界,更發現自己是誰。

所以說到底,人為什麼要讀書?

因為讀書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

總結

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上,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平衡選擇虛構類和非虛構類,精讀和選讀,隨心所欲和不得不讀的書,而不是看別人讀什麼就讀什麼。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你選的不是書,而是你想成為誰!

2017年,從為自己選擇屬於自己的書開始吧!

參考資料:

More evidence that literary, but not pop, fiction boosts readers』 emotional skills」 by Christian Jarrett, April. 22, 2016 in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Research Digest

————————————————————————————————————————--

我是有意思教練,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有意思教練(MessageCoach)


閱讀板塊的回復量真是低得嚇人。

我算是一個偽閱讀愛好者,總愛吹噓自己讀過什麼什麼書,但是真正認真讀的並不是很多。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1.你是什麼樣的人?

我從小是一個很自閉的人,遇到很多事情很多人之後,我都喜歡在心裡默默地想,或者自己默默地寫,去琢磨人為什麼會說那樣的話,做那樣的動作。後來我想了想,最初吸引我的幾本書大抵都是這樣的類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豆瓣)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豆瓣)騎兵 (豆瓣)南方的墮落 (豆瓣)

戰爭學徒 (豆瓣)科瑪 (豆瓣)

我這樣的性格也導致我極其喜愛心理學,很小的時候我在書店看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就被深深吸引,這幾年一直在看榮格,辦公桌上還放著最近在複習的《榮格自傳》。我覺得我並不了解自己,我想知道我是如何成為我,說大一點,我希望知道人是如何成為人。

所以,題主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喜歡閱讀,那麼你當時最喜歡的書是什麼呢?你的性格,你的人生,你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什麼樣的?回憶一下這些問題,想想你自己,你應該會得到一個答案。

2.你希望自己獲得什麼?

大家都這麼大了,只要不是太過「標準件」,總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你想如何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者說,關於這個世界,你想去了解些什麼?我的一個長輩給我說過一句話:很多時候你的工作只是一個謀生的手段,不要把它在你的生命中看得太重要,對於你個人來說,你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近期的計劃依然是心理學,大部分是複習以前看過的。我喜歡去了解我自己,了解他人,了解這個社會的心理。順帶一些哲學,然後再看看喜歡的小說:

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 (豆瓣)榮格自傳 (豆瓣)烏合之眾 (豆瓣)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豆瓣)告別圓舞曲 (豆瓣)博爾赫斯小說集 (豆瓣)時間足夠你愛 (豆瓣)朝霞 (豆瓣)

這些書也許並不能帶給我職業上特別明顯的優勢,但是我前面說了,這是我的精神世界,我喜歡去了解,我會很快樂,這些積累也許會在某一天爆發出它們的能量也不一定呢?

3.更多地去了解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有趣的人和事。但是我們生活中可能只接觸到一小部分,有的時候可能我們生活得越來越局限,你會發現自己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幾點一線,偶爾思考自己的生活,卻不知道去想什麼,不知道去玩什麼,不知道去創造什麼。

所以,去了解這個世界很重要,我有各行各業的朋友,建築師,廚師,驢友,化妝師,工程師,程序員,雜貨店的小哥,開川菜館的小老闆,賣煎餅的大叔,等等。我會和他們去聊天,我會知道很多我平常不會接觸到的東西,有些我不感興趣,有些我很感興趣,我讓他們推薦我一些書去看,我也自己去找相關的書來翻翻,如:

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 (豆瓣)

建築師的20歲 (豆瓣)2666 (豆瓣)植物學家的鍋略大於銀河系 (豆瓣)晃晃悠悠 (豆瓣)

當然,要說了解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很多途徑,與人交談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你也會有自己的方式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唯一要記住的事情是,不要放棄自己的好奇心,你才會接觸到更多的東西,看到各種精彩的書,了解到世界上更多的東西。

就這樣吧,如果有時間再來詳細介紹這些書。祝你閱讀和生活都同樣愉快。


我一般有兩種選擇方法:

1、聽說某書,心血來潮想看,馬上動手找到這本書(電子版或者去圖書館借),看。如果很喜歡就堅持看完,如果發現愛得不行就會選擇買一本新的。如果看得很痛苦,無法堅持,還是放棄吧。

2、順藤摸瓜。會在某一時期堅持閱讀某一作家的大部分作品,然後會自己寫一點簡單的讀後感,看看網上別人的評價,如果有提到別的書,也會考慮看看相關的書。

現在的自己大多是選擇第二種方法,偶會會像第一種說到那樣心血來潮想看某本書。但是,基本都很失望。

還有,我覺得最開始的時候其實還是應該各種都多讀一點,讀得多了,忍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都會上升不少。

讀書的路上一起加油~!


如果天秤座選擇困難,不懂取捨,讓摩羯座的我該如何是好呢?(嘿嘿,開個玩笑,沒有黑天秤和摩羯的意思!)

我和題主有相同的困惑,不過捫心自問,為什麼會迷茫呢?是因為潛意識裡覺得讀書才是沒有虛度光陰,玩電腦會讓自己越來越退步。如果是報著這個目的去選擇書籍,只是一味想給自己充電,但是又不知道插入哪個USB口,面對萬千世界的書籍,肯定會不知如何取捨。而且不能報著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書籍都讀完,把所有的知識都學到的希冀去閱讀,因為不單純也不現實。

或許可以先弄清楚自己最想提升哪方面技能,並按次序羅列,一類一類去閱讀。是想提升專業知識,還是想暢遊小說世界等等。正如其他人所提到的,你最想成為誰,就去選擇什麼書吧。

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


熱忱。哎...


找一本自己很喜歡看的書,然後看這個作者其他書,類似作家的書或者相似類型的,這個作者推薦的,以書找書。星座和人的性格真的有關係嗎?


推薦閱讀:

如何向別人深入介紹一本書?應該從哪些方面,按照怎樣的步驟?
關於漫畫家蔡志忠,隨便扯兩句……要不今晚你親自問他?
錢生錢之道,你知道嗎?(薦讀與點評)
在你的閱讀史,哪些作家或作品被多人推薦閱讀後覺得完全是廢品與浪費時間?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閱讀分享 | 閱讀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