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什麼孔子認為顏回「回也其庶乎」,而子貢「不受命」?
論語第十一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也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為什麼顏回「屢空」就接近道了?為什麼子貢做生意是「不受命」?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曾言,君子有三畏,其中之一為"畏天命"。
題主所舉子曰一則,其實暗暗指向天命問題。死生由命,富貴在天。顏子能安貧樂道,執中不倚,自得其樂,與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一念暗合,所以雖身居陋巷,執道甚篤,得孔門家法,德行第一,萬世共仰。
而子貢,作為孔子的著名弟子自有其過人之處,史書、論語里對其記載頗豐,以言語稱之。其縱橫捭闔,利口巧辭,善於雄辯,過於蘇秦張儀;經邦治國,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退而貨殖,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億則屢中,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被稱為儒商鼻祖 ,子貢一出使,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影響之大,後世蘇張難匹。這樣一位人物,卻僅僅是孔子口中的瑚璉之器而已。究其原因,子貢勝心重,流連紅塵俗事,慕虛華。正如子貢評價孔子所說,"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子貢之賢,有似丘陵,後人可逾。孔顏入道之深,學者前瞻後顧,不知所蹤,故入門有深淺,境界有高下。
而此問中,言近道則屢空,不受命則屢中,是題主思想中預設的偽因果關係。近道不一定屢空,不受命不一定屢中,他們不構成因果關係。空與中,皆有天命在,而君子貴在自修,修身以俟命,無將迎,無內外,中道而立,不能者止。
顏回,子貢,同為聖門高弟,然修道境界大異,不可同日而語。孔子舉二徒相比,無非愛才心深,略表遺憾和不足。孔子有言:「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這就是真正修行人對富貴的態度。子貢的中,有天命在;顏回之空,亦是天命。推薦閱讀:
※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仁」究竟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真的越複習越快樂嗎?
※如何理解"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的孝的在現代的現實意義?
※如何評價鄉愿,好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