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和道教道觀有哪些別具一格,融合現代化風格的建築?

題主問題不清晰,你是要國內各種宗教的建築(寺、觀、教堂)對比,還是國外宗教建築和國內宗教建築情況對比,還是要吐槽國內的施工質量不行(劣質),還是要說國內寺廟為啥總是明清式木作?

這到底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建築問題還是國際局勢問題還是批判現實主義問題啊?


請大家不要由討論建築變為攻擊佛教,特別是大多數人對佛教完全不夠了解的情況下,謝謝!


首先說明我沒有宗教信仰

以下皆為個人意見

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在目前這個時間節點上,都是「宗教」用的,

不信伊斯蘭教的基本上不會去清真寺

不信基督教的……可能聖誕節會去湊熱鬧?

但國內——我認為樓主的意思單指大陸地區的佛教寺廟和道教道觀,是「旅遊」用的

比如北京八大處,那就是去玩的,燒香拜佛的不是沒有,少。

比如洛陽龍門石窟,去的時候在公交車上聽到當地人打電話說辦了一張龍門石窟的年票打算去鍛煉身體……

西安法門寺也被當成景點……而我明顯更喜歡呆在有塔的那個院子里……

好像白馬寺旁邊也蓋了個新的,去的那年還沒完全建成,只去哪個院子里晃了一下

還有五台山,驢友穿越勝地、避暑勝地……

三清山的官方微博也是宣傳景色,雖然沒去過,但我猜以前這也是道教地盤吧?

北京的潭柘寺,

都說現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

但潭柘寺也一樣淪為旅遊景點

特點就是季節性明顯,天氣不好就去的人少

———————————————以下是對比——————————————————

台灣的中台禪寺沒去過,只去過台北的龍山寺,晚上六七點鐘才到的,以為會關門了/大陸地區的「景點」式宗教建築一定會關門的

但是龍山寺並沒有,作為宗教建築,亮燈繼續,不收門票,好多好多人在誦經,敲著木魚嗡嗡嗡的,也有跪拜的,在屋子外面有欄杆,就在欄杆外面拜,供桌也在欄杆旁邊,居然供著好多餅乾之類的小零食——猜想也許是自己喜歡吃的就給諸位佛祖嘗嘗?想想也蠻可愛

然後求籤的就自己晃簽筒,搖出來自己去一邊的柜子里按編號在抽屜里找解簽的紙條——免費

圖為龍山寺的開放時間,到晚上22:00

這是我覺得「旅遊」用的和「宗教」用的區別

而「旅遊」用,還是不要建成現代化的建築比較好騙錢~


2016最有溫度的項目!

山西省運城市的唐代建築五龍廟在修復過程 中,就實行了「龍計劃」,在唐代建築周邊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使一個破爛不堪的小鄉村廟宇成為了具有時代和文化氣息的新去處。

很漂亮。以上是鏈接,可以打開看看。

還有就是, 南京重建金陵大報恩寺塔 的探索,可以打開下面的鏈接看看。

陳薇 : 歷史如此流動 | 學報關注【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規劃設計】| 2017年1期


為什麼國內的佛教寺廟和道教道觀還是建一些劣質的仿古建築?

文化大革命後我們宗教文化有個深深的斷層,絕大多數的業主、設計、監理和施工對宗教文化不了解不清楚,更談不上信奉。所以無論是修繕還是重新設計建設都是做成仿古的。

我是做設計的,設計當中對佛教和道教文化不了解不清楚,最保險的是做成仿古的嘛,到最後,所有的設計作品裡沒有了設計師的宗教感情在,那就是一坨嘛,反觀,巴塞羅那的大教堂,那個是所有參與人的精神追求啊。


茅山德佑觀(多圖)

回道觀看師父,車上看到了這一題,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曾經看到過的茅山德佑觀

並沒有去過(圖片來自微博,如有不當請聯繫我刪除,謝謝),但是看到圖片的時候確實也吃了了一驚,與傳統的道觀建築不同,但是有一種奇妙的震撼感和美感

德祐觀,在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中茅峰巔。建於元代延祜年間(1314-1320),專祀二茅真君茅固之所。抗日戰爭時被日寇燒毀,後重建。觀址附近有"陶公醉石"、"釣魚台"等名勝古迹。為茅山五觀之一。

(觀門)

(大殿)

不論是建築風格和神像都是棒棒噠,很精美

(三茅祖師)

(大殿遠景)

(玉皇大天尊和三清祖師)

感覺有一種將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工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寧靜感

德佑觀的建築並不會讓人覺得很雄偉,但是體現了道教追求自然,與天地合一的思想,發現了修建道觀的另一種可能

圖片來自微博,右下都有水印,侵刪,謝謝!


幾十年前都砸了啊


很多的廟根本不建築師設計的 廟裡的主持自己就可以做 從頭到尾 根本不需要什麼設計師


西安法門寺。。。

——————————————————

總覺得現代化建築會顯得很沒有韻味。

佛教作為傳統的一部分,作為文化中帶有古典內涵又連接現代的一部分,作為精神訴求的依託,本身就有它的建築風格訴求。。。也就是說它的建築風格本身應該能投射出宗教所倡導的意象——這麼長久的歷史中終於找到了最能傳達這種意象的建築風格,在這些意象帶給人的心理量改變之前,為什麼不繼續沿用。。。


哈哈哈哈,中國如果建了充滿現代風格的佛、道建築,網易評論區又得火,2333333


你可以看看徐州睢寧的水月禪寺


這方面了解的不是太多,目前首推姚仁喜先生設計的水月道場

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

具體就不細答了,前面賈長浩已經說得很細緻了,推薦題主可以看看《農禪寺:水月》這本書,是姚仁喜先生「堂奧」建築系列的第一本(第二本為《烏鎮劇院:並蒂》,雖不是寺廟其實也有佛意禪機的意境)。


台北的善導寺

台中的中台禪寺


道觀不清楚不做評說,可以簡單說說寺廟。首先,答主作為佛弟子,我傾向於這樣作意:不管寺廟有多破舊,寺裡面有佛、法、僧,這就勝於任何精美的建築。

其次,據說某些西方宗教都有統一撥經費,而國內或多或少政府會限制寺廟的建設(原因你猜)。

再次,對於把寺廟弄成旅遊景區這個事,在感慨末法時代佛法衰微的同時,依舊要樹立自己的正念,借用一句話:你是怎樣,你的世界就是怎樣。多觀功念恩,少挑人過錯。

最後,我不清楚題主所謂的「粗製濫造」和「仿古」的標準是什麼,漢傳佛教的建築本就是如此風格,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種古色古香的建築很有味道嗎?


還不是因為窮么,有錢搞國際競標,要多現代有多現代。那些金碧輝煌,審美差的大寺怎麼說?不正反應了群眾的需要麼,廣場舞似的建築


這個情況分狀況

現代的新建寺廟還是比較土氣,主要分幾種可能

1、旅遊局邀請建設寺廟以增加旅遊點 2、地方的佛協道協為了增加影響力/活動場所/(甚至是可能存在期待增加)收入

3、信教者群體的觀點/視角

在前兩個背景下建立的寺廟,尤其是以第一個背景下建立的寺廟,「現代化」的形象顯然同風景點適應性要差一些,或者說,想要平衡這兩者的關係,需要相當的功力,而這是很難在有限的預算內完成的。

至於第三點,國內除了基督教徒外,其總體的思想相對而言更為保守和傳統中國化,人們長期對道教/佛教場所的想像限制了場所長相的可能,你設計的現代化了,人家覺得這是破壞了其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歷史感,破壞了一種歷史積累而來的神性。而基督教的信仰者相對而言要「寬鬆」很多,對神性的歷史感要弱一些。只要核心的型式保持宗教要求,則問題不大。

台灣有些現代設計的佛教寺廟,國內也不乏突破傳統的基督教天主教寺廟。


現代感的寺廟怎麼騙香油錢


你可以去看看茅山德祐觀,在保留傳統基礎上頗具現代風格


設計的市場不自由 永遠是甲方和官員領導再搞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為了配合旅遊方面的需求。在我國內地,宗教場所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宗教場所,更重要的是旅遊資源。很難想像,如果南嶽大廟是現代風格的建築,還有多少人願意花錢去那裡旅遊觀光。


因為沒有錢


確實比較少,但不是沒有。

舉個例子,武漢古德寺,建於光緒年間,但是是西式的建築風格哦!我出差到武漢專門去參拜了下,非常不同。


首先對題主所說劣質的仿古建築不能苟同

不管是佛教寺廟還是道觀 首先是修行場所 所謂修行就是接天地之靈氣 扯些沒用的幹嘛!迫於旅遊局對外開放宗教之悲哀 今日眼下多少昔日修行之地被淫邪之氣污染 嗚呼哀哉!


因為古時候有建築這項技能的人並不多,寺廟很多都是傳承型手藝人,同時能夠自主設計的人才,讀過書的人在僧侶文人中出現的幾率更大,而在現在除了仿古的建法,建築設計的人員對佛或道精通的恐怕很少吧。至於劣質這個就見仁見智了。古時候的豆腐渣你現在也看不見不是嗎?其他國家同理。


其實,作為一個江浙沿海地區的年輕人,身邊同齡人大多數是無神論者,少數基督。燒香拜佛的大多數是40~70的中老年人,估計很難接受一個造型前衛的廟宇。


關鍵是,要有辨識度!

你出去玩兒,你看到一個類似於 @賈長浩提到的水月禪寺的那種建築,你知道那是寺廟是博物館還是什麼其他奇奇怪怪的東西嗎?

遊客都認不出寺廟來,大法師們怎麼收香火錢……


推薦閱讀:

issue#15 赫魯曉夫樓,意識形態在遠東的另一種「勝利」
現在的景觀公司還做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嗎?
國外有沒有代徵用地?這是中國特色嗎?
建築專業的學生都是通宵畫圖嗎?
古城區的建築應該如何保護?掛了文保的牌然後接著在裡面住,這種保護有何弊端?

TAG:佛教 | 建築 | 社會心理 | 道教 | 宗教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