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覺得紙媒上的專欄比博客文章「高級」「可信」一點嗎?為什麼?

也可以換兩個問法:一、一個博客作者突然在雜誌上開專欄,你會另眼相看嗎?二、假設一個作者有博客,同時也經常給紙媒寫專欄,你讀紙媒上的專欄時會比讀他的博客文章更用心嗎?

(以上全部的「博客」可以替換為「網站」。)


紙媒體的強處是 Journalism

既然專業做新聞,報道的形式會比較好(文字把關,組稿)。

對熱點的跟蹤會比較到位(選題)。

Journalism 會讓利益上更超脫?(貌似 Blogger 更超脫,但是紙媒更恪守舊的新聞操守)

Journalism 的弱點

Journalism 意味著什麼是熱點就要報道什麼,但是,我不太相信一個 Journalist 對鐵道部網站負荷的分析能有多到位。即使採訪或找專家約稿也難免有偏差。

(財經的這篇文章,可以看做 Journalism 的失敗。作者明顯沒搞懂 12306 的技術關節,找了幾個牛人堆了一堆名詞糊弄過去了事。財經的記者,算是中國最好的之一了吧。 http://tech.sina.com.cn/i/2012-01-29/15336665259.shtml)

網路的強處是 Professional

而 Blogger 就不一樣。說商業模式,網站創始人會現身。說網站負荷,構架師 DBA 會下筆。而且,很多時侯,這些內容都是第一時間,第一手的。比如拉登之死等。

實際上, Twitter 已經成為紙媒重要的引用來源。而 Blogger ,早已成為紙媒篩選作者的目標。

網路的弱點/紙媒體比較優勢

網路內容專業,並且快。但是,他的問題是噪音太多。快,但是多而且品質參差不齊。專業,但是未必清晰易懂。

目前在網路上,「編輯」這個角色沒有真正確立起來,內容的過濾很考驗普通人的技術和精力。

所以,與其說「內容」,不如說「編輯力」才是紙媒體的比較優勢(但是,同樣是專業網路媒體的比較優勢。於是, TC 的報道超越了所有同類紙媒)。

最後的話

如果把「高級」「可信」理解為清晰而準確的報道,那麼我相信,在某些領域比較深入的 Journalist 或者故事講的比較好的 Specialist 才是最優秀的。

因此,這篇報道可能出現在紙上面,也可能出現在液晶上面。

哪裡更多些,與其說取決於平台,不如說取決於你的信息收集和過濾精力和能力:

弱一些的紙媒更好,強一些的網路更好。


受邀,對不住,這兩天光顧著玩兒了,我來晚了……

如是我所信賴紙媒的專欄作者,我會另眼相看。

因為紙媒上的專欄,是按照某種標準篩選的結果。

  • 我信賴的紙媒,它挑選了某位專欄作者,意味著該作者被一些有判斷力的人所認同或認可。該媒體的判斷力對我而言是有價值的,該媒體的背書是被我重視的;
  • 我信賴的紙媒,是符合我口味或價值觀的信息平台。它被我視為過濾器,為我挑選出茫茫信息海洋中我可能感興趣的、可能適合我的信息;
  • 我信賴的紙媒,是按照其選題標準和價值取向,對專欄作者提出要求的。它會為作者設定專欄範疇和方向。還會有工作人員負責專欄文字的編輯等等。紙媒的約束力和專業服務,為專欄增加了附加值。


我認為是這樣。

首先,雖然國內稿費低眾所周知,但畢竟有所回報(當然有人會說網站的點擊率會轉化為影響力,這也是額外回報)。這多少構成一定的寫作動力。

其次,如果在一個相對規範的媒體,專欄文章會有編輯做出修繕,雖然不會像新聞和報道一樣對數據引言進行核實,但對儘可能留意和修正常識性的錯誤。(編輯水平參差不齊暫不考慮)

第三,轉化為鉛字後畢竟修改成本很高,即便更正也在一定的出版周期之後。但是博客文章的不當之處可以隨時更改,這也多少使得寫作者很少像對待紙質媒體一樣,不斷審視和修改,直到最後一刻。


通常是這樣的。紙媒比電子形式的媒體可信性更高。

如果是同等水平的媒體,可信度應該呈現以下趨勢。

鉛字印刷出來的實體書&>雜誌&>報紙&>網站編輯文章&>e-mail&>blog&>weibo&>口頭表達

當然不排除著名blog的文章要大於無名小卒出的實體書,這個是由作者的影響力決定的,並不是由載體的特性決定的。

可信性和成本是成正比的,製作成本和違約成本是直接相關的。每一種載體的使用成本,改正成本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成本越高相對也越正式,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廉價的載體會逐漸替代昂貴的載體,就像印刷替代了手抄本。

當電子簽名技術足夠發達,個人信用在互聯網上足夠通用,電子形式會逐漸和傳統形式有同樣的可信度,這是未來的方向。


否。

目力所及,原本優秀的Bloger,開了專欄後幾乎都是疲態畢現,透支之前的才氣。


按照我們國家新聞出版的相關規定,

報紙、雜誌這樣的紙媒在稿件審核方面其實是比較嚴格的。

例如在我們報社,

每期報紙出版付印之前,每一個稿件都需要必須經過版面編輯修改——審讀修改——返回編輯/記者修改——二審——總編/副總編審讀——編輯/記者修改——總編/副總編簽字付印這幾個環節。

在經過這幾個環節之後,

稿件中從內容到文法的絕大部分錯誤都會被修正。

並且,根據國家規定,報紙/雜誌實行出版後審讀制度:

  •  《報紙出版管理規定》第四十八條的三款分別規定了新聞出版行政機關的審讀、主管單位的審讀和報紙出版單位的閱評等三個層面的審讀制度。

  •   具體規定為:

  •   首先,新聞出版總署負責全國報紙審讀工作。地方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出版的報紙進行審讀。下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定期向上一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提交審讀報告。其次,主管單位須對其主管的報紙進行審讀,定期向所在地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報送審讀報告。第三,報紙出版單位應建立報紙閱評制度,定期寫出閱評報告。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根據管理工作需要,可以隨時調閱、檢查報紙出版單位的閱評報告。

  •   開展報紙審讀是管理部門對報紙出版實行監督管理、掌握出版動態的重要手段。在報紙審讀過程中發現有違反法律、法規和黨的政策的內容,將依照《出版管理條例》或《報紙出版管理規定》採取一定的行政措施(如下達警示通知書、責令收回報紙)或者給予行政處罰(如限期停業整頓等)。

也就是說,任何一家報紙都需要對自己所公開出版的內容進行負責,每一篇文章在出版之前都會經過非常嚴格的編輯和審讀的。

而博客並不會接受這些出版後審讀,只要沒有人起訴,就不用擔心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因此,相對於博客,在紙媒上出版的文章經歷了更嚴格的編輯和審讀,也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因此比博客上的內容更為嚴肅、」高級「、可信。

PS:當然,在一些領域的報紙內,可能很多內容所經過的審讀並不嚴格。但在北京的國家級媒體,相對還是很嚴肅的。

PS2:另外,在某些比較專業的領域,編輯和記者還有審讀也許並不是很懂,畢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但若其內容並沒有什麼政治性或一般常識性的錯誤,為了新聞時效性,很多也會出版。

因為記者都是引用專家言論,並沒有自己發表言論。即使因為專業技術問題發生爭論,是接受採訪的專家需要為這些言論負責,報社只需要發表一些聲明,一般不會負什麼責任的。

上面@李楠 所說的《財經》這次12306報道就是這樣。


兩者都是獲取數據的渠道,最終的方法論和邏輯都得自己掌握。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可以選擇更靠譜的記者或作者。對政治夸夸其談的不用看,都是北京的哥。


先審後發與先發後審的區別。


沒接觸網路營銷這個圈子之前,我一直認為紙媒的信息更加真實 權威

接觸了一年後,我不那麼認為了,感覺紙媒和網媒區別不是很大,很多是拿錢發文的。

至於專欄,那得看是誰了,如果我不知道的一個人的專欄作品 我也不感覺他多麼的權威


看哪種紙媒吧,紙媒也分負責的和不負責的。

不過單就專欄這一種形式來說,紙媒上好讀有用的專欄實在太少太少了……大部分專欄都是在扯犢子蛋呢……


  1. 會另眼相看。但只是更仔細看
  2. 不會
  3. 自己架的博客上寫的最誠實


首先,紙媒的製作成本一般都比網路媒體高

其次,直至媒體由於版面限制,對稿件的審核也會比網路媒體嚴格

所以,當一位知名作者的文章出現在紙媒上的時候,我會覺得他的可信度更強


紙媒比博客多了一重審核。能在紙媒上佔一席之地的肯定也有一定的能力,但也不是說紙媒就更高級,畢竟現在所謂的「筆者」並不代表客觀,他們也只是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但面對網路上博客的言論,雖然自由,但對讀者的接受能力和辨別能力要求更高。兩者其實並不存在哪個更高級的問題,關鍵是你看完他們的觀點覺得誰更靠譜。


推薦閱讀:

《萬曆十五年》到底有什麼智慧,讓高育良和侯亮平為之瘋狂
描述一下你是如何克服自己人性弱點的?

TAG:媒體 | 閱讀 | 心理學 | 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