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到底是文化精華還是糟粕?
熱愛傳統經典,但《弟子規》讓我覺得噁心
我熱愛傳統經典,但有個取捨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子不語」,子不語怪力亂神,那些孔夫子敬而遠之的,最合我胃口。
鬼狐精怪的「誌異」,才子佳人的「傳奇」,神佛滿天的「演義」,都是開卷有趣的;唐詩宋詞,明清話本,古文觀止收錄的散文,找精彩的反覆琢磨,可開闊眼界,磨練文筆;少數經作,如道德經,南華經,詩經,易經,金剛經等,或啟發性靈,或奇奧思辨,或縱放曠達,值得一讀再讀,但需挑揀,進得去出得來;二十四史,卷帙浩繁,無非興衰輪替,詭譎權詐,隨便讀讀就好,作行走江湖傍身之用。
古代典籍中,另有一類酸腐教化文字,流毒甚廣,不合時宜,比如女誡,弟子規,前者坑害女性,後者塗炭兒童。這類「經典」,還是少碰為妙。
一部書或一部作品,叫什麼「規」什麼「誡」,聽著就討厭,有一種強權壓迫的口氣,畢竟是古代統治階級給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弱勢群體(不單是兒童和女性)洗腦用的,說白了就是欺負人。給皇帝看的東西,是不敢這麼叫的,從沒聽過有什麼「皇帝規」,「皇帝誡」,只聽過《陳情表》,《諫太宗十思疏》,讀讀這些「表」這些「疏」,左一個「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右一個「感激涕零不知所言」,相差何止雲泥!
《弟子規》中有一句: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已經涉及到虐待體罰兒童了,民主法制時代,再搞卧冰求鯉,黃香溫席那一套,恐怕不符合「與時俱進」的精神吧。
其實,擱在信息時代,《弟子規》未必就是洪水猛獸。孩子在看鋼鐵俠,x戰警之餘,被學校或家長強制背誦弟子規,不見得就變成「孝子賢孫」,沒準會激發他們的「叛逆心理」,起到相反效果。或許我們的政府已經想到了這一點,將傳統的「弟子規」作為實現現代化的虎狼之葯來用,好比德川時期的二宮尊德給日本開的藥方:一勺神道教,半勺儒教,半勺佛教。既然意識形態如湯藥,那我們用一勺現代商業,一勺儒釋道傳統,再加半勺實用主義,勾兌出一個大國崛起民族復興,似乎也無不可。
胡適有首詩叫作《我的兒子》,其中有這樣一句: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王朔也曾說,沒有一個孩子是主動要求到這世上來的,在親子關係當中,如果一定要說誰欠誰,那也是父母欠孩子。
前輩們把話都說透了,關於《弟子規》,我沒什麼好說的了。糟粕中的糟粕。
是精華,是諷刺,是對現實中好孩子標準的無情諷刺。嘴上說不要孩子像弟子規里那樣,身體卻很誠實得認為這樣的孩子是好孩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