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為什麼女性的貞操被過度強調?是什麼樣的歷史原因導致了這樣的貞操觀念?


關於貞操,西方經歷了不重視-重視-不重視的過程。

在古希臘時期,人們的性行為比較自由,甚至對待同性戀都十分寬容,早期基督教對於婚姻和性愛也並不禁止,甚至允許教士結婚,耶穌便曾與門徒一起參加迦拿的婚宴,併當場點水成酒;同時他對待通姦的男女也表示了體諒。

11世紀時,教皇聖格列高利七世才頒布了禁止教士結婚的禁令,禁慾由此成為教會的行為準則和宗教規範(此時教會政治力量已經很強,如若不禁慾會導致宗教權力私相授受的情況不斷滋生)。到維多利亞時代,貞操觀念達到西方的頂峰,各類著名文學作品在色情描寫上從來都不超過接吻(@ 廣電總局);刪去了 「雅歌」的潔本《聖經》在此時誕生;婦女們的衣服把肉體遮得比任何時代都嚴實,貞操帶甚至成為當時風靡歐洲貴族婦女的飾品。

而後許多西方思想家對這一現象提出了質疑,如靄理士的《性心理研究》、羅素的《婚姻與道德》等,他們提出應當將性與道德部分脫離,並認為因貞潔而長期克制肉體,無論對男性還是女性都是不利的,會造成青年人的膽怯和拘束,尤其是對女性。在他們的努力下貞操的重要性在現代西方人心中顯著下降。

而中國已經經歷了不重視-重視的過程,而現在正在重視-不重視的轉變中。

春秋戰國時期性濫交都公開存在,我們不多做討論;往後漢武帝的母親是再婚,曹操是著名人妻控,武則天原本是唐太宗的才人,楊貴妃原本是唐玄宗兒子壽王的王妃。。。這段時間雖然《列女傳》等文章歌頌守貞,但性質上和現在讚揚慈善家差不多:做了大家敬佩,不做沒人介意。

然而到了宋朝,貞操觀隨著程朱理學的發展不斷為人們接受,這種風氣到明清兩代越發嚴重,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留下的貞節牌坊群(也不知道逛青樓的朱熹同志哪來的底氣提倡這個)。

現在的情況。。。如大家所見,不需我贅述,不過還想說明一點,性解放只是給了大家自由的權力,並沒有強令所有人放棄自己的貞操觀,對於願意守貞的女性我依然會表達我的敬意。


一·貞潔觀念的產生

原始社會自然條件惡劣,人類壽命極短,死亡率過高,只有維持氏族的高生育率才能使氏族延續下去。男性對生育的影響是隱性的,難以被察覺,而女性高聳的腹部更容易被看成生育的象徵。因此女性神奇的生育能力被崇拜,甚至被神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神靈都是女性,且多為高腹大乳的形象。

姓氏,實際為姓是「女之所生」,所以最古老的姓都是母姓,也都從女,如炎帝的姜,黃帝的姬。而氏,才是父姓。

女性作為中心,使氏族團結在一起,只要保持一定的生育率,氏族就會愈加壯大。這個時代,沒有婚姻,人類處於一種混亂的秩序中,女性的性是完全自由的。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男性逐漸認識到自己在生育中的重要性,認識到沒有他們,就不會有後代,生育完全不是女性自己的事。所以男性的生殖崇拜逐漸抬頭,這是男性翻身的第一個契機。

生殖崇拜照例帶來了社會地位的改變,這次受益的男性。群婚制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婚姻走了出來。與此同時,採集漁獵逐漸被農業生產所取代。

相對於整體的氏族,在作為個體的婚姻中,經濟是相對獨立的,這個時候,一個有力的健壯的男性起到的作用就比女性大多了。有一個強壯的男人,後代會更加健壯,食物會更多,存活幾率會更大。男性不露聲色的提高著自己地位的同時,剩餘物品產生了,貿易產生了,貧富差距也產生了。家庭之間有差距,各個氏族之間也有了差距。於是有了小規模的戰鬥。

進入戰鬥階段,女性的地位急劇下降。因為生理原因決定了,女性很難是良好的戰士。至此,男性取得了經濟上,武力上,生育上的優勢,父系氏族開始了。

父系氏族剛開始的時候,有個很醜陋的習俗:殺首子。把妻妾的第一個孩子殺死,因為那時,性還是自由的,男性無法保證第一個孩子是自己的。這是強化私有制的手段,也是男權抬頭的象徵。

女性喪失了性自由,開始被迫守貞,逐漸成為歷史帷幕後的隱形人。

二·貞潔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地位與節烈觀念是息息相關的,越是強調節烈的時代,女性的實際社會地位越低。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文化所強調的禁止婚前性行為與婚後忠誠,而非節烈,節烈是貞潔觀發展到頂峰的變態思想,普遍存在於明清兩朝。

事實上,大多數朝代里,雖然女性社會地位明顯低於男性,但女性的婚姻和貞潔還是相對自由的,當然,這個自由,也是掌握在男權社會,父母之命下的自由。

在周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已低於男性,《詩經·小雅·斯干》中有這樣的詩句: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

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

室家君王。乃生女子,

載寢之地。載衣之裼,

載弄之瓦。無非無儀,

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大致意思是:若是生個小兒郎,做張小床給他躺,給他穿上小衣裳,拿塊玉璋讓他玩。他的哭聲如鐘響,將來穿上大禮服,便是安邦定國王。

若是生個小姑娘,地上鋪塊小木板,一條小被裹身上,拿個紡錘給她玩。教她說話要謹慎,操持家務多幹活,不給爹娘添麻煩。

由此可見,社會對男女的期望值是完全不同的,但女性仍然擁有社交自由,《詩經》中女性追求愛情,甚至私奔的詩歌不乏其例。官方甚至會組織相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管子》:取鰥寡而和合之,與田宅而家食之,此之謂合獨。

這時的女性,可以離婚,離婚者和喪夫者也可自由重嫁,社會並無歧視,貞潔並未成為女人的枷鎖,男人的理想。

但結婚就一定得通過媒人才具有合法性。《詩經·齊風·南山》: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甚至於,子娶庶母,弟侄娶寡嫂,嬸娘也非常普遍,史稱「烝報婚」,為合法婚姻,所生子女,擁有完全相同的繼承權。《左傳》中關於烝報婚的記載有多處。直到漢朝,倫理觀念的抬頭使烝報婚被禁止,但在少數民族中仍然通行。

《左傳》中還有這麼一個故事:

厲公四年,祭仲專國政。厲公患之,陰使其婿雍糾欲殺祭仲。糾妻,祭仲女也,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母曰:「父一而已,人盡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殺雍糾,戮之於市。厲公無柰祭仲何,怒糾曰:「謀及婦人,死固宜哉!」

雍姬母親的話語說明,女子對貞潔跟本沒那麼在乎。

直到儒學的出現,開始進一步強調男女兩性的隔絕。強調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強調女性的嫻靜溫雅順從。

《禮記·內則》規定,男女七歲分席,女子十歲之後不得隨意外出,開始學習女紅針織。出嫁姊妹不得 兄弟同桌而食等等。與兄弟同桌而

與兄弟同桌而食。

等等規定限制了女性的人身自由。但因為那個時代思想的多樣化,這些教條規範並未受到多大的社會重視。

一直到秦代,這種思想都沒有多大市場。秦始皇的母親曾是呂不韋的姬妾,後被送給子楚,誕下嬴政。嬴政被立為繼承人,趙姬成了王后,沒有誰覺得事情不對,拿出貞潔來喊打喊殺。

到了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連帶著貞潔觀也開始抬頭。男人提出了三綱五常,女人提出了三從四德。最可恨的是,三從四德還是一位偉大的女性提出的,《漢書》的作者之一斑昭,她除了《漢書》以外還寫了一部遺害無窮的《女誡》。堪稱女性思想上的裹腳布。

《七戒》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本是用來教導班家女兒的私家教課書,不料京城世家卻爭相傳抄,不久之後便風行全國。

男尊女卑的思想進一步強化,貞潔觀卻沒有那麼嚴苛。貞潔牌坊源自漢代,婦女守節殉夫,可接受官府表題褒揚或建立牌坊。但婦女仍能再嫁,不受限制。甚至三嫁四嫁,也是常態。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離婚後,一大堆男人上趕著求親。

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漢景帝的王皇后也都是再嫁之身,大臣百姓既無人非議,也沒有人沒完沒了的拿來說事兒。漢武帝為了讓母親開心,竟然親自接來了他同母異父的姐姐,並賜爵封邑,等於向全天下公開了太后入宮之前的再嫁之身。赫赫有名的開國大臣陳平的妻子在嫁給陳平之前居然嫁了五次,放之當下,都是讓人目瞪口呆的。

從西漢到東漢,臨朝執政的太后很多,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女性掌權執政的最高峰。從呂雉開始,西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東漢章帝的竇太后、和帝鄧太后、安帝閻太后等等,達到七八位之多。不僅如此,即使那些沒有執政名義的太后也擁有極大的權勢,給國家和政局造成深刻影響,女子封侯更比比皆是。

直到漢末三國,曹操愛人妻這幾乎都是盡人皆知的了。他十五位有名分的夫人中,有近乎一半曾經嫁過人。丁夫人和他離婚後,他扶樂倡出身的卞夫人為正妻,生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後被曹丕尊為皇太后。

曹丕本人更娶了袁紹兒子袁熙的新婚妻子甄宓為皇后。

才女蔡文姬更是一生坎坷三嫁。

到了唐朝,婦女再嫁仍為常態。唐代公主中,有二十三位再嫁,另有四位三嫁,帝王甚至會親自選婿。有的女子甚至還會帶著孩子改嫁。

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獻,裡邊保存著不少唐人的放妻書(離婚證書),基本內容如下:

放妻書一道蓋聞夫天婦地,結因於三世之中 男陰(陽)女陽(陰),納婚於六禮之下 理貴恩義深極,貪愛因性 生前相守抱白頭,死後要同於黃土 何期二情稱怨,互角憎多,無秦晉之同歡,有參辰之別恨 償了赤索,非系樹陰,莫同宿世怨家,今相遇會,只是二要互敵,

不肯遂家資須卻少多,家活漸漸存活不得 今親姻村老等與

還有一個版本是這樣的:

  蓋說夫妻之緣,伉儷情深,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幽懷合巹之歡。

凡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夫婦。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並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

  三載結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讎隙。

  若結緣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來相對。妻則一言數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羊一處。

  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以求一別,物色書之,各還本道。

  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

  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願娘子千秋萬歲。

  於時某年某月某日某鄉謹立此書。

簡單來說就是好聚好散,可見社會對於婦女離婚和再嫁的態度是相當寬容的。

到了宋朝,換過定帖之後,未婚男女可以面對面的相親,中意就送個金釵,叫「插釵」,繼續研究婚事。不中意就送兩匹彩緞,叫「壓驚」,大家各自再找,不傷和氣。

婦女再嫁也為常態。陸遊妻唐婉再嫁趙士程,據說夫妻感情也很不錯,要不是沈園又遇陸遊,想起傷心事,搞不好人家小夫妻也能甜甜蜜蜜活到老。李清照再嫁張汝舟,可惜所託非人。

但兩位上流社會女性的經歷說明,再嫁仍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可惜在宋代出了女性的天敵——程朱理學。理學極力鼓吹貞潔觀念,他們將原本婦女的個人心理理想變成一種社會道德。給女性帶上了一具厚重的枷鎖。

三·貞烈觀念的頂峰

這種「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貞烈觀,在明清才真正發達到頂峰。

到了明朝,守節開始成為官府制定的法典。凡寡婦守起自未滿三十的任一年齡,能保持到五十歲者,可受官府褒揚而建立貞潔牌坊,她的家族也可免除徭役。這樣道德和經濟上的雙重褒揚,形成了迫使女子守貞的社會勢力。

若是肯殉夫,更可被傳為美談。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關於王玉輝的女兒殉夫自殺的描寫,十分深刻。王玉輝鼓勵他的女兒自殺殉夫,說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後來女兒死了,他仰天大叫「死的好!死的好!"

這種變態的貞烈觀甚至延伸到未婚少女身上。1430年,大明朝廷表彰了一位為未婚夫殉死的少女,開了歷史先河。從此,旌表死節的少女,也成為朝廷的一項重大任務,而且,殉死的少女得到比貞女、節婦和烈婦更高的榮譽和聲名。

明朝中期開始,社會滿腔熱情地歌頌和鼓勵女孩子作出這樣的選擇。方式有多種,包括上吊、絕食、跳井、跳河、跳樓、服毒、自焚等等。這些應該是私自進行的。而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甚至發展出一些公開的自殺儀式。

在明之前,女子守節大部分是自願的,雖然殘酷,但你情我願的,人家那是放不下夫妻情分。但明之後,守節殉夫就成了一種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大多數女子先是不得不守。後來經過幾十上百年的輿論熏陶,也覺得守節是天經地義的了。

女性的貞節從此由不得自己做主了,許多家族為了一些名聲和經濟上的實惠,強迫女子守節甚至殉夫,乃至於謀殺謊稱殉夫。女子悲慘的命運在此時達到了頂峰。

至於那些女子在漫長的歲月中心靈與肉體上的寂寞,誰在乎呢!

《宋史》中所收女子傳記五十五人,而《明史》中記載的貞潔烈婦就多達三百零八人。

從此再沒有巧笑倩兮的唐宋女子風流,只剩下一塊塊血淚斑斑的貞烈牌坊。

而這種貞烈思想的遺毒,直到今日還存在於某些人的思想深處。

我小的時候有一部電視劇讓我印象深刻《圍屋裡的女人》,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手機打字好累啊!


這種事情簡單從生物學上來說是沒法讓人信服的。如果只是為了防止喜當爹,其實有很多辦法,比如獅群,當新的獅王繼位後,就會殺死獅群里原有的小獅子。在很多人類原始部落里,至今也保持著濫交的風俗。這說明對貞操的重視並不是來自基因的傳承。

在張五常先生的《文明是副產品》中就提到過,婚姻的產生是因為財產私有化。一個社會要保證其生產活力,就必須保護好財產的歸屬權,如果你今天賺了錢明天就會被搶,那你還會安心搞生產賺錢嗎?歷史上漢武帝搞過一次對檢舉揭發偷稅漏稅進行獎勵的改革,檢舉人可獲得被檢舉人十分之一的財產,結果搞得全國上下風氣大亂,子告父、兄告弟的事件層出不窮,導致所有人都無心生產,因為再努力賺錢到頭來也會被沒收,社會經濟幾乎崩潰。

在這種對財產所有權進行保護的共識下,處於父權狀態的農耕文明就特別重視血統的純正性。畢竟如果子嗣出現問題,是會影響一個家族財富的順利傳承的,如果你辛苦一輩子最後便宜了別人的孩子,你還會賣力工作嗎?古代對婦女貞操的重視的確讓女性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如果沒有貞操觀,社會肯定大亂。發都發展不起來,還談什麼人權呢?

到了現代,財富傳承的保障逐漸被信託、遺囑、法律等契約所保障。血統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弱,因此對女性貞操的防護也開始迅速減弱。即使是觀念比較保守的中國,婚前性行為都已經不是什麼無法接受的事了。


看了無為而不為答主的答案,使我想起聖經利未記18章耶和華對以色列人的告誡,在這章經文中,聖經列舉了20個「不可……」,倒是真的和你的分析暗合。這是否能說明人類歷史真的存在這麼一段黑暗、混亂無比的歷史時期,只是現在沒人承認了而已?但從我讀聖經的體會來看,聖經並不支持「禁慾」觀念,是很開明的:【丈夫若死了,妻子就可以自由,隨意再嫁】【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與其慾火攻心,不如早嫁為妙。】也支持婚內夫妻的性行為,明確表示夫妻生活的和諧是避免淫亂的保證:【為要免淫亂的事,男子當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夫妻不可彼此虧欠,除非兩廂情願,暫時分房,為要專心禱告;以後仍要同房,免得撒旦趁著你們情不自禁引誘你們】但強調婚姻的聖潔【婚姻的床人不可玷污】不僅女人也包括男人。所以聖經從來沒有讓人禁慾,因為性者,人性之部分也。說到禁慾、禁戒食物等,聖經上明確說【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導的。說到這一切,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的虛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聖靈明說:在後來的時候,必有人離棄真道,聽從那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的道理。……他們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嗯,所謂「禁慾,」那確是神棍的主張。


謝邀!

因為:

  1. 女性是生育的表面性主體,因此血統的純凈是由讓女性受孕的那一方決定的,為了財產權力的延續保留在自己的血統傳承內,古代社會統治階層對女性的性行為會進行嚴密控制。
  2. 而且長期以來的農業生產格局,使得缺乏強力勞動能力的女性往往淪為男性的附庸,甚至就是當作財產對待的。


人類社會之所以從母系社會開始,是因為人類最早是群居的社會結構。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所以財產和權力只能從母親方繼承。母系社會並不是說首領一定是女性,而是指權力是從母系繼承。而從婚姻制度開始,婚姻保障了男性能確認自己後代。所以孩子開始繼承生產力更高的父系權力,社會就慢慢變為父系社會。貞操就是婚姻制度的一個附屬品。


謝謝邀請

人類婚姻是從群婚向對偶婚過度產生了家庭後,有了針對性的養家糊口的專一責任,也就是男性---丈夫在家庭中的專一責任。這一責任是一種專屬性質,對於男性來講可能就是自己種下的種子自己有責任培養,因此就有了自己應該負起的那部分責任。而其他不屬於這一部分的就可能存在於女性不貞所帶來的後果。這屬於一種對偶行為的普遍現象。

當對偶婚再次出現在社會中後(游牧民族城邦化),維護家庭的純潔就成了這一專屬責任的延伸,並且得到了社會化道德普遍認知。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對配偶的貞潔比較寬容的男性,他們喜當爹的概率比較大,因此他們這種寬容的基因遺傳下來的概率比較低,久而久之,這種寬容基因在男性中的比例就越來越低,導致長久以來大部分男性都比較重視配偶的貞潔。


從生物學角度答一下這個題。不願意多看的就看這一部分就好了。

目前看來,生物學理論所提供的解釋也是最有說服力的。

生物學上的證據顯示人類並未有過雜交階段(具體證據看後面),而是一直以一夫一妻製為主,多妻製為輔的。

國人們所認為的母系社會,群婚時代,最先的提出者是一個美國的民族學家叫摩爾根,是《古代社會》的作者,後來恩格斯就是看了他的書,非常贊同他的想法,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其中就繼承了摩爾根的這個思想並作了具體論述,而他們的論述也不乏謬誤。今日國人所認為的母系社會,群婚時代,在世界上都還是非常具有爭議的東西。直到生物學關於靈長目研究的證據出現,給了群婚論徹底的打擊。

貞操的產生根本不是什麼壓抑女性的工具,任何一種文明的出現都不是為了壓抑人性,而是調和人性,讓大家滿意的。

貞操的出現源於一夫一妻小家庭和群體的矛盾。人類從四百萬年開始就已經進入了一夫一妻制,而為了對抗天敵又不得不結成群體。在所有的靈長類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中,唯有人將一夫一妻制置於群體之中,而其他的動物均是一對對夫妻,離群索居。而靈長類結成群體的動物中,均沒有採取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和群體有天然的矛盾。一夫一妻的好處就是雄性肯定能有基因被遺傳下去,而在群體之中自己的妻子可能會被其他雄性所染制,自己同時也在不斷的尋找和其他雌性性交的機會。而群體的好處就是能夠對抗天敵,但是可能不能保證自己的基因被遺傳下去。

自然選擇是非常殘酷的。

但是人們往往意識不到。

文明是極大的突變,也是如今看來地球生物中最成功的適應。

一夫一妻制組成的群體有極大的風險,首先就是群體的解組(單獨小家庭的力量根本無法發展),其次就是又淪入群交(沒有任何多餘的精力去發展,全部去爭奪性資源了)。

無論是哪種結果,目前世界上的許多生物我們都可以看到,均還處於矇昧無知的狀態。

人類急切的需要文明,而文明不過是一張薄紙。我們不但需要種族內的競爭,我們同時還在和地球上數以億計的生物競爭。種族內的競爭失敗,就是個體的消亡,而種族競爭的失敗,就是種族的滅亡。

貞操絕不是男人的發明,而是人類生存的適應,男性不會想讓被他所染指的女人的配偶知道他所做的一切,而擁有配偶的女性也會盡量遠離其他男性。

這些都不是社會建構的觀念,這就是本能。

是一夫一妻制的人類,在天敵壓力之下,結成群體之後的本能。

而之後對此種幫助其適應環境的本能的認識,命名了女人以貞操。

男人視自己配偶的貞操如己出,女人也十分看重自己的貞操。

具有貞操性質的行為一直存在於人類之中,而之後人類對其行為的認識和命名,產生了貞操,這就是文明的產生。

之後,對貞操本身內涵外延的理解與延伸,又反過來影響人類的行為,這就是文明的演變。

目的論者會認為,人類為了某某目標,發明了貞操的觀念,但這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如果是這樣,人類早就在非洲大草原上滅絕了。

事實是,那些行使著具有貞操性質行為的群體適應了環境生存下來之後,對其具有貞操性質的行為的命名,產生了貞操。這又幫助人們反過來認識這種行為,同時也會發展貞操的外延,但此種意義的延伸,是要符合人性的。

----------------

下面是比較具體的論證。

貞操,多指女子保持婚前不和別人有性行為,婚後沒有和配偶以外的人有性關係。

先回答為什麼會導致了這樣的貞操觀念,這其實非常複雜,這和文明起源,人類智商的發展,家庭和群體等許多方面都有很大的關係。

貞操觀念往往和一夫一妻制聯繫在一起,其也是為了保護一夫一妻制的。但是一夫一妻制如何出現的呢?

就目前所認為的,人類主要有三種婚配方式,群婚制,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

古往今來無數學者對此做過論述,國人最熟悉的恩格斯,其認為人類歷史經歷過群婚制,而後隨著生產力發展,變成了一夫一妻制。

當然也有其它學者反駁這個觀點,認為在遠古人類時期就已經出現一夫一妻制了,E.A.韋斯特馬克就持這個觀點,其在《人類婚姻史》中對人類的「雜交階段」做出了全面的批判。

但直到今日,也難有定論,沒有決定性的證據對人類歷史上的群婚製做出決定性的評判。不過韋斯特馬克的人類學研究開創了一個先河,即其借鑒了當時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使用性選擇理論(性選擇理論是對自然選擇理論的補充和發展)解釋人類的婚姻制度。這種社會生物學,人類生物學在近代又開始流行,即將社會學科的生物學方面和文化方面結合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藉助生物學來解釋文化,社會。韋斯特馬克的觀點是非常具有開創性的,很多內容今天看來也不會覺得過時。

1

直到近代,來自靈長目的證據對群婚論構成了致命的打擊。學者們根據靈長目的體征與婚配方式可以得出,人類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進入了一夫一妻制。(根據化石,保守估計400萬年以前左右就已經開始實施一夫一妻制)

所謂的靈長目體征,主要看二態性和睾丸重量占身體的比重。

而所謂的二態性,指的是兩性在性器官之外的身體差異,比如體型,膚色等等。

有些物種的二態性很大,學者們發現在靈長目動物中,二態性大的物種多採取多偶制,比如說黑猩猩,二態性小的物種多採取一夫一妻制,比如說長臂猿。人類的二態性剛好處於不大,也並非最小的狀態,處於二態性大小連續譜中偏小的一端,人類的婚配製度也是一夫一妻製為主,多偶製為輔的,上述是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性。

其自然選擇邏輯即雄性靠高大的身材吸引異性或者驅逐競爭者,而後獲得更多的交配權,其基因也更有可能被遺傳下去,如此一代代之後,雄性便有了越加高大的身材,非常突出的二態性。這是演化的一條路徑,雄性的身材越加高大,而也只有更高大的雄性擁有交配權。一夫一妻制正好相反,無論雄性的身材高大瘦小,都能擁有一個雌性夥伴,因而也就不會沿著身材高大的雄性發展方向演化。人類的二態性小,說明人類在漫長的原始時代沒有經受過性壟斷式的婚配方式的嚴酷篩選。南方古猿(生存於440萬-150萬年前的非洲)的化石支持這一點,因為雄性南方古猿和雌性在體格差異上小,暗示著一夫一妻制社會的存在。

第二個身體指標即睾丸占身體的比重

黑猩猩的睾丸占體重的0.27%,倭黑猩猩的比重更大;大猩猩的睾丸占身體的比重為0.02%;人類居中,占體重的0.08%。而在婚配方式上,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群婚制,大猩猩是一夫多妻制,人類是以一夫一妻製為主的。

其自然選擇道理為,在群婚和一夫多妻制中,都開展著對雌性資源的爭奪。而其手段的使用是不同的,比如說群婚制,發情期每一個雄性都不被排斥,因而誰的性器官更加發達,注射更多的精子,能進行更多次射精,誰就能擁有更多的後代,一代代以後此物種的性器官就會更加發達。而多妻制倚杖的是身體,用蠻橫擊敗挑戰者就能擁有雌性資源,因而雄性的睾丸反而很小。沒有其它雄性敢於靠近首領的妻妾,首領是唯一去授精的,只需要很少的精子就足夠了。而人類沒有像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那樣巨大的睾丸,這也暗示著人類沒有經歷過群婚的篩選。

貞操觀念和婚配製度是相關的,和群婚制是不相容的,生物學上的研究證明了從遠古時期人類就拋棄了群婚,以一夫一妻為主而發展。而期間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一夫一妻制呢?

2

瑞典生物學家西倫-圖爾伯格(Birgitta Sillentullberg)和莫勒從靈長目動物月經徵兆(有徵兆的比如說雌性的屁股在發情期變紅)的差異中,發現了其與婚配方式的關聯。

他們首先悉數列出了(共68種,囊括了當時他們能找到的全部靈長目動物,日後又有新的分類和發現了新的靈長目物種,雖然其不是全部靈長目動物,但也十分有代表性)高等靈長類動物的排卵期徵兆情況和它們的婚配方式。

數據如下表:

他們在分析排卵期有無徵兆和婚配方式的關係中發現了兩個單向度關係:一夫一妻制的靈長目動物共11種,其中10種排卵期無徵兆;排卵期有明顯徵兆的共18種,其中14種採取亂交的方式。其似乎說明了,亂交的靈長目動物囊括了三種月經徵兆,但有徵兆的大多是亂交;無徵兆未必走上一夫一妻,但是一夫一妻制幾乎非無徵兆莫屬。

他們接下來做進化樹的分析,人類,黑猩猩,大猩猩享有98%相同的基因,我們在900萬年前有著共同的祖先(是找不到化石「失落的一環」)。三者的祖先採取多偶制,排卵期也有輕微徵兆,之後演化出特徵和行為各異的三種動物,有輕微徵兆和多偶制的大猩猩,有明顯徵兆亂交的黑猩猩,和排卵期無徵兆以一夫一妻製為主體的人類。

生存於4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較小的二態性證明了此時的人類已經是一夫一妻制,即人類從900萬年前至400萬年前是多偶制向一夫一妻制的過渡階段,人類早期的婚配方式是多偶制,以後是一夫一妻制,沒有過亂交,群婚的經歷。

在靈長目走向一夫一妻制中,其演化分為兩步,首先便是從有徵兆到無徵兆。西倫-圖爾伯格在分析中接受了赫爾迪的「多父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當雌性排卵期有徵兆時,沒有同它發生過性關係的雄性在取代了曾經壟斷雌性的首領時,容易殺戮它的幼仔。夭折的大猩猩之中至少有三成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死亡的。因為終止了雌性的哺乳後,會刺激它較快恢復排卵,為新配偶懷孕。而雌性的無徵兆,首先是讓其配偶難以防範雌性與其它雄性私通,其二是會讓與其私通過的雄性日後不會殺戮它的幼仔,因為那有可能是他的兒子。

這一個生存策略是有代價的,有發情期的可以吸引更多雄性的激情,更容易受孕。無徵兆是消極和抵抗的,盲目性較多,懷孕機會少,只不過幼仔能夠免於被殺。但無徵兆的品性依然能夠在自然選擇中勝出,其收入是大於產出的。

無徵兆並不必然走向一夫一妻,但必須具備這一品性,才能邁向一夫一妻。這第二步便是亞歷山大(Richard Alexander)提出的「居家父親」理論。

其認為,無徵兆導致了雌性隨時可以交配並且受孕,因而雄性必須不斷和同一雌性進行交配,並防止其被其它雄性染指。即無徵兆更容易拴住一個雄性,一雄一雌長久廝守。

但為什麼32種無徵兆的靈長目動物中,為什麼只有10種走向了一夫一妻制?

就人類而言,許多當代學者認為,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很可能是力量的均衡而導致的結果。武器的發明弭平了身體強弱之間的差異,無徵兆的出現也導致了首領無法看管住成天可行交配的成群妻妾。一夫一妻制是首領與大多數弱男的妥協,因為大多數弱男有了武器之後完全有能力搶奪首領的性資源。

一夫一妻制也符合女性的願望,可以讓幼仔不被殺戮,也擺脫了小妾的地位,獲得了生父幫助養育幼仔。

3

一夫一妻制的出現討論完之後,其實對於貞操的起源還是不夠具有解釋性的。一夫一妻的演化路徑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何必要貞操這樣的觀念呢?除非人類的一夫一妻制是不穩定的,而貞操觀念是為了維持著一種穩定,一夫一妻制的穩定。其自身的內在邏輯難道不能維護其穩定嗎?答案是可以,但自然界的邏輯並不只一種。

打個比方,雄孔雀為了獲得雌孔雀的青睞,演化出了漂亮的羽毛,羽毛越漂亮者,就能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而讓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但是雄孔雀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的天敵,漂亮的羽毛有助於獲得交配機會,但是會更容易被捕獵者獵殺。這裡就能看到兩種路徑(種族內部和種族之間)的矛盾之處。或許他能自己在這兩種路徑中獲得平衡,或許就因在種族內部的競爭中走得太遠而導致了整個種族的失敗。

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遭遇的另外一種與其本身路徑違背的是什麼呢?鳥類的91%是一夫一妻制,靈長目是18%,哺乳類只有3%。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夫一妻制不利於有些物種有效的抵抗或逃避天敵。一夫一妻制的生存方式有先天的脆弱的一面,小家庭中只有一個雄性,所以雌性經常也會幫助雄性一起抵抗天地,雌性在一夫一妻制中死亡率是比其它婚配製度中的雌性高的,而配偶中的一方一旦死亡後,也就意味著這一個繁殖單位的終結。靈長目中的一夫一妻比例高過哺乳類,很可能是樹棲的安全性所導致的。

抵抗天地的另外一個策略,就是結成群體。

摩爾根(一個美國民族學家,他的觀點和恩格斯的觀點相契合)認為,人類最早的生存單位是群,群中流行亂交。

韋斯特馬克說:由於生活所需食物的品種和數量有限,因而妨礙他們過群居生活。韋斯特馬克是亂交的反對者,他試圖論證群不存在來說明亂交不存在,因為亂交需要群,但這明顯是不切實際的。

同時代的法國社會學家愛思潘納斯(Alfred Victor Espinas,1844-1922)他既不像摩爾根否認家,也不似韋斯特馬克否認群,他敏感的意識到家與群的衝突,並認為,人類是一種稀有的例外,即將家庭建立與群之中。

靈長目動物中與人類一樣是一夫一妻制的是:大狐猴,絨猴,伶猴,夜猴,跗猴,長尾猴,葉猴的部分,長臂猿。他們都不是群體動物,且都是樹棲動物。他們的家庭遠離群體,他們的一夫一妻制幫助他們避免了擇偶的困難,也逃避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包裹在群體中的問題。

小家庭(一夫一妻制)和群體各有優缺,小家庭避免了對異性的競爭,但難以對抗天敵,群體能夠對抗天敵,但是產生了內部敵人,即所謂的情敵。

人類是唯一將一夫一妻和群體結合在一起的物種,因而內部的性問題上的衝突永遠是一個難題。

生物學家將家與群的組合稱為「重層社會」,即兩層或兩層以上的社會。在非人類的靈長目社會中,僅發現狒狒,獅尾狒,金絲猴形成了重層社會,而他們都不是一夫一妻制。

人類構建了一個生物的世界中前所未有的社會結構,由一夫一妻的家合成群。

而家庭內外的所有女性都對成年或未成年男性構成極大的誘惑,人類本身具有二態性,註定了一夫一妻制很難純粹並且穩定。這種不穩定對於群體之間的信任,合作,一起對抗天敵是有損傷的。

貞操觀念就是在群體生活中複雜的博弈中產生的。其將會帶來極大的利處,一旦人類從對性資源無休止的競爭中解放出來,他就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其它事務。相比於亂交中整天想著如何更多的交配和多妻制中搶奪和保有性資源,一夫一妻制不論對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利好的。

貞操觀念在保護一夫一妻制的同時,也保護了群體的穩定,讓人類能夠從對性資源的爭奪中解放出來,能夠去合作,去發揮群的力量。

貞操大致就在於其中產生,為了調和家庭和群體的矛盾。

——————————————————

本文資料來源大多來自於鄭也夫的《文明是副產品》,作者對外婚制的起源做了詳細的探討。

還有一些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和以前看的一些書,不過忘記書名了。


雄性出生入死的,就為了自己的基因能夠延續。

其他哺乳動物中,雄性得到雌性後,還會有殺死她們的幼崽的習慣。


簡單來說,是因為男權社會+男女生理差異兩方面原因共同形成了女性的貞操觀念。

貞操觀念在誕生之初有它的合理性,也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但隨著男權社會發展到頂峰的階段,女性被完全禁錮,轉化為一種病態追求。

分開來講:

1,男性的主導地位

人類發展過程中,男性逐漸成為了社會的主導,女性是男性附庸,男性處於強勢地位。

2,家庭的形成和財產制度

男性對家庭的責任,以及家庭財產由後代繼承,都促使男性要求後代是自己的血脈。而希望產生自己的後代是生物的本能,而且毫無疑問會排斥非自己親生後代繼承財產。

3,男女生意差異

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異,女性可以清楚地知道是不是自己的親生後代,男性不行。女性不會擔心自己生下來的不是自己的後代,男性會有撫育非自己親生後代和由非親生後代繼承財產的風險。

因為3,強調女性貞操而非男性貞操的原因;

因為2,實施女性貞操觀念的動機;

因為1,實施女性貞操觀念的能力

可以假設一下:

如果社會是由女性主導,那麼社會形態就會完全不同——可能會沒有所謂的家庭,男女的性觀念會極度開放。


我覺得沒那麼複雜,就是為了降低喜當爹的概率


性的最封閉下限是源於對父系血親的確認焦慮,性的最開放上限是受限於性病傳播的危害。所以社會行為規範取一個接近於合理的中間值。

------

親子鑒定技術解放了中國女性的貞節枷鎖。


男權社會對於女性佔有慾的一種定義罷了,如果現在是女權社會的話,男性也會被定義一種特徵來被女性們評價其價值和占有權。


貞操是什麼,貞操是關於倫理道德的產物,多指女子保持結婚前不和別人有性行為就稱之為守住貞操,簡稱為守貞,而且貞操很珍貴,很值錢。婚後沒有和配偶以外的人有性關係亦可稱為守貞,此皆為貞潔的表現,表明此女人很守婦道,很正經,值得尊重。而我們現在所說的貞操,主要指女孩子的處女膜。
現在社會,男人對女人的「貞操」要求主要是指男人的「處女」情結。男人為什麼有「處女」情結?有人認為是受傳統文化影響,如果是受傳統文化影響,那傳統文化里為什麼又有「貞操」文化呢?「貞操」文化又是什麼引起的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有人認為,每個男人潛意識裡都有處女情結,是因為女人的陰道如果進入了第一個男人的精子,以後男人的精子受孕會受到第一個男人的精子影響,所以,所有男人天生排斥陰道留有其他男人精子的女人。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根本無法證明女人陰道內第一個男人的精子會對以後男人的精子有影響,因為這種科學沒有對比性,同一個女人不可能有兩個第一次,如果在兩個女人身上做實驗,由於女人的基因不同,那結果也無法對比,所以,女人陰道內第一男人的精子對後來男人的精子有沒有影響,人類自己根本無法擦覺。而且,人類在從猿進化成人之前,也是地球的一種動物,地球的其他動物有沒有「處女」情結呢?目前科學家也沒發現有哪種動物有「處女」情結,而且它們的感覺靈敏度遠比人類要強幾百倍,如果一隻雌性動物體內有沒有其他雄性動物的精子,很多雄性動物都能感覺到,可動物界的雄性動物選擇雌性動物交配的標準一般都是以雌性動物體格是否健康強壯為標準,體格越好越強壯的雌性動物也越受雄性動物喜愛,而一隻雌性動物從性發育成熟,到體格強壯,肯定經歷過幾次孕育了,早就不是「處女」了,如果動物的擇偶標準是體格強大的話,那它們應該是排斥「處男」「處女」的,而不是像人類男人一樣,有「處女」情結。所以說,說男人潛意識裡都有「處女」情結根本是站不住腳的。
照這麼說,男人的「處女」情結只有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了。
「貞操」既是倫理道德,也是種文化,表面是限制女性去自由的滿足自己性慾的一種道德文化,其本質反而是男性之間爭奪性交配權的一種產物,是強勢男性對弱勢男性在性交配權上限制和剝奪的一種手段。因為「貞操」從來就不是用來衡量一個強勢男人的標準,在古代,皇帝可以三宮六院,幾千佳麗,王公大臣也可以妻妾成群,自由的滿足自己的慾望。歷史上,道德標準正是由這些手握大權的王公大臣們訂立的,他們為女人們訂立了限制性慾的「貞操」標準,並不是出於對女人的尊重和愛護,而是讓他們自己可以從容不迫的在女人中選擇出最優的女性供他們滿足慾望,古代皇帝選美的那年,都禁止民間結婚,等選美完了民間才能結婚。他們不斷的抬高和鼓吹女人「貞操」的價值,使得女人把自己的幸福前途都寄托在這無形的「貞操」上,為了提高自己的價值,她們就得死死的守住自己的「貞操」,不要隨隨便便的和跟男性發生性關係滿足自己的性需求,發展出「貞操」理論,就是讓女性自己從思想精神上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性器官不讓一般男性進入,這樣,社會上的底層男性在性交配資源上比起那些掌握大量財富的強勢男性就處於嚴重的劣勢。即使是今天,處女賣淫的價格也遠遠高於非處女的價格,有錢有勢的人才有更多的機會消費處女,這就證明,「貞操」文化真正受益的掌握大量社會財富的男性,並不是女性自身,使女性遵從「貞操」文化也只是強勢男性對底層男性性交權剝削的一種手段而已。
這就是「貞操」「處女」情結由來的根源,其核心本質是男性之間性交配權鬥爭的結果,雖然形式上是限制女人自由性交的思想,但動機真不是針對女人。人和動物一樣,都有盡最大可能傳播自己基因的本能,但人是高等動物,有思想,有意識,但並不能說明人類所有的思想意識就是正確的,「貞操」和「處女」情結就是錯誤的思想文化意識。一個女人有沒有「貞操」,是不是「處女」真代表不了什麼,更代表不了這個女人品性。


以前聽說過一種鸚鵡,雌鸚鵡會跟多個不同的雄鸚鵡進行交配,雌鸚鵡生了小鸚鵡就會鳴叫,那些跟雌鸚鵡交配過的雄鸚鵡都會過來幫助雌鸚鵡養育小鸚鵡。

——————————————————

這就存在著家庭責任與養育責任和跟此息息相關的社會責任。

女性的責任是跑不掉的,當然現在的情況有些不同了,不過生理與心理因素決定了這種逃避行為對女性也是一種傷害。

——————————————————

在這裡貞操起到什麼作用?

既然女性跑不掉,那麼男性如何可以不跑掉?

人類可以像剛剛的鸚鵡那樣——只要發生過關係就毫無怨言的跑來嗎?估計有些難吧。如果一個雄性與多個雌性發生關係時怎麼辦?或者不來怎麼辦?總有雌性要自己一個帶孩子吧。

——————————————————

婚姻關係,貞潔的觀念,穩定的家庭關係,帶來的也有可能是穩定的社會關係。

我們現在看可能是母系氏族轉向父系社會,但有沒有可能只是把男性納入了社會歷史?

——————————————————

我們現在說男性強壯有力所以成為了農耕社會的主要生產力,可是大理白族,女性負責耕種,他們的男性以白以胖為美。中途漢族文化流入,每家人以家裡出個狀元進士為榮,所以讀書學習成了男性的主要任務。(事實證明,即使漢族文化流入,也本土化了,呵呵~~)

——————————————————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曾經也混亂過,那是不是我們今天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抉擇?

(ps:不知道為什麼老師說「婚」字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習俗——男女會在一起跳舞(不穿的)男性會用棍把女性打昏交媾,結束了男性就走了,所以女性也不知道跟的是誰。(因為只是聽說所以不太肯定,不過聽起來蠻渣的就是了,也不知道真不真))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