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金補助比實物補助帶來更大的效用?

高鴻業第五版微觀第三張習題 看了答案後發現,此問題的前提是不是 1.補助的是組合商品而非單一商品 2.消費者在補助前沒有購買任何補助的商品,只能被動接受補助商品帶來的效用。

原題

原題:對消費者實行補助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給消費者一定數量的實物補助,另一種是發給消費者一筆現金,這筆現金額等於按實物補助折算的貨幣量。試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說明哪一種補助方法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效用。


我覺得關鍵是兩點:

1. 實際上確實有一個隱含的前提,但不是題主所說的那兩點,而是補助的實物不能被轉賣,否則的話就和現金補助一樣了。

2. 在不能被轉賣的情況下,實物補助比現金補助來的差,這是因為現金補助至少可以和實物補助一樣好,比如我給你30元的麵包和30元現金,你總可以用30元的現金買30元的麵包,達到和實物補助一樣的結果,但是你完全有可能更希望用30元現金買25元的麵包和5元的水,存在比實物補助更好的場景


我覺得,題主的兩個前提應該都是不正確的,我來舉個例子。

我們假設對於這些獲取補助的人來說,他們只消費兩種商品:食物和住房,並且每月不進行存款。現在有兩個人,A和B,他們面臨的約束都為5000塊。可是,食物和住房帶給他們的效用不一樣,也就是說,兩個人在面對這兩樣商品時,有著不一樣的效用函數。A覺得,食物給他帶來的效用特別大,而住房的話對他來說不是特別重要,因此他會花4800塊在食物上,而只花200塊在住房上;B則與A恰好相反,他認為住房比食物重要得多,他會花4800塊在住房上,而只花200塊在食物上。

有一天,政府認為這兩個人生活太艱苦了,決定給他們發放一筆500塊的現金補助,這時候,兩人同樣會把這500塊的現金花在不同的地方。與之前一樣,A會選擇把大部分錢花在食物上,而只花少部分錢在住房上,B則與之相反。此時,A和B兩人達到新的均衡點A2和B2。

從這張圖來分析,A和B在接受補助後,都達到了屬於自己的optimal bundle,即選擇使得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組合。但是,如果現在政府發放的是食物補助,相較於現金補助而言,他們均衡狀態會怎樣改變?

首先分析A,不論是現金還是食物補助,對於A的消費選擇都沒有任何改變,因為A購買食物的錢多於借記卡里的錢。但是對於B來說,情況則不一樣了。在現金補助下,A會選擇5200塊的住房和300塊的食物,這對於他來說是效用最大化的。但是在食物補助下,A卻至少要購買500塊的食物。在這種情況下,A會選擇5000塊的住房和500塊的食物,而這會導致他的效用下降。

到這裡,題主的問題應該已經解決了:政府補助的是單一商品(食物),而兩個人在受到補助前也有消費食物,所以題主的兩個假設應該是不存在的。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值得我們再去仔細研究,如果有興趣,不妨看看我的這篇文章:實物補助,好政策?壞政策? - 知乎專欄


最基礎的理性人假設就夠了吧,人可以拿錢去買實物,這是選項之一,也可以有其他選項,而理性人會選使得自己效用最大的選項,那效用最大的選項肯定會比選項之一的效用要大(或相等)。


我爸爸在供電所上班,以前過年都發一些食品,因為食品不賣掉容易壞,然後供電所搞了一些發給員工,一般都是蘋果橘子啊,有一年發了是鹹魚,結果我爸爸吃了鹹魚背痛,鹹魚八成有毒,被我爸爸扔掉了。

於是供電所後來就不發食品了,現在主要發一些牙膏牙刷香皂洗衣粉之類的,但是我家就我爸爸一個人在家,所以過年回去發現去年發的大部分都還沒有用完,恐怕過期了也用不完。


一般來說 ,現金補助的可以使消費者按照自己的偏好來購買商品,包括不同的商品組合和數量,獲得於自己而言儘可能最大的效用

可以利用無差異性曲線分析

但我也覺得可這樣思考一下

理性人在消費自己的金錢時總是考慮自身所獲得效用最大化的


實物可能不是你需要的,但錢肯定都需要,因為有了錢可以買任何你需要的東西

經濟學裡的效用其實就是人的慾望滿足程度

錢對應著多樣化,可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而實物不一定能


簡單來講就是,給你錢你還能買到同樣的物品,但是給你物品不能換成同樣的錢。

因此給你錢,就相當於給了你更多的「選擇」,所以至少和給物品一樣好。

而又由於大多數人的偏好是凸的,因此往往比給物品更好。


推薦閱讀:

中國人愛存錢,真的是商家口中的消費觀念落後嗎?
如何理解「交易是反人性的」?
老羅的決策失誤,已經給鎚子造成了具體多少的經濟損失?
如何理解微觀經濟學消費者理論中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能否用雙邊市場模型解釋或者從實際角度說說,為什麼網路平台建設者選擇向商戶收費?

TAG:微觀經濟學 | 現代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