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是否在熊孩子問題上總是受到表達語氣的影響且雙重標準?為什麼?

個人對熊孩子不反感,雖然有時候也會覺得不得體,但是總體還是理解畢竟還是孩子。但是知乎上給我的感覺是,每每提到玩自己電腦,碰自己東西,公共場所怎樣怎樣都是一副「你媽不管你,老子要好好 教育你」,「你教不好孩子,就不要帶出來丟人」這樣的心態。我個人非常理解大家對素質高的人喜愛,和對素質低的人的討厭,但是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每每很多人說起小時候是個孩子王,怎麼偷了送水叔叔的三輪車,怎麼和老師學校對著干,怎麼大吵大鬧的時候滿地扔鞭炮,滿懷深情,深深陷入了美好的回憶。為什麼同樣對待熊孩子,僅僅因為論述方式不同知友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反應?是這樣嗎?為什麼?


最大的可能是寫這兩類答案的是兩撥人。我不知道別人,我對這兩種都一樣嗤之以鼻。「知乎上的人」是一個巨大的群體,說有雙重標準存在的時候,最好找到真的發表過這兩種觀點的那個個體。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出自韓愈的《原毀》

首先希望題主不要一棍子打死,並不是每個人(知乎上的,或是現實中的)都持有所謂的雙重標準,或者說是「今之君子」的行為。

其實這種東西不用怎麼看,自己秉持「古之君子」的作風就行了。不需要管別人如何如何,只要管了,無論如何大地上都是徒增煩惱。

如果真的要問怎麼看的話,大概只能說一句「三觀不合」罷了。


我個人非常討厭熊孩子
我小時候沒有干過扔鞭炮的壞事,摘過兩個(真兩個)別人家的金桔
像我這樣的人也是一大類吧


討厭的不是熊孩子,而是任孩子熊的父母。


社會戾氣之重


討厭熊孩子是因為他們家長視若無睹,不及時制止。

而回憶小時候,想想那個年代小孩子們都是自己出去耍,大人根本無暇顧及。常有的搞破壞之類的,你覺得同村人不會打嗎?當然更會吧,又或許是被整到的人無暇顧及。而且別忘了大多數孩子在事情「敗露」後回家要被父母狂揍的,絕對沒有溺愛被表揚這樣的可能。


很簡單,就是看自己快不快樂,利己是一種本能。


這兩個例子不能進行比較。

第一個例子里的人討厭熊孩子是建立在自身受到相應的傷害後的反饋,他們都能舉出相應的例子,比如心愛的東西被弄壞,或者在公共場合發出巨大的噪音。

第二個例子的人,他們本身就是熊孩子,只是長大了。而且他們回味的也不是別人家熊孩子的故事,而是他們小時候當熊孩子的故事

所以說,沒辦法比較呢。


童年不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候嗎?你現在記得你童年裡的哪些呢?印象最深的當然是幹壞事挨家長打了。


推薦閱讀:

這個13歲乳量驚人的中二少女求干!果然,出門就……
「有本事沖我來,別在家長會上嚇唬我爸!」看完這些孩子的詩,是我輸了!
打孩子怎麼就被妖魔化了
如何評價《熊孩子遮他人車牌 女車主無辜被扣12分》事件?

TAG:心理學 | 孩子 | 父母 | 雙重標準 | 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