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一篇高質量的讀書筆記?

最近看了些書,看書的時候想法零零碎碎,中途也有摘抄一些句子或是把一些感想記錄下來,但到最後寫一篇系統性讀書筆記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下手,最近老師鼓勵我們把自己寫的讀書筆記調研報告什麼的試著投稿,也推薦了一些可以投的期刊,我想要去投試試,就當作是練手了。但我之前寫的更多的像是讀書隨筆,一點兒也不系統。想要問問知乎大神們有沒有什麼方法或者經驗可以讓我借鑒一下啊?


讀書筆記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像吃帶葡萄乾的切片麵包,另一種是像導遊給別人介紹一幢大樓。

第一種方法,就是你現在用的方法,把書一頁一頁看,找到中間好的部分記下來,就像找切片麵包里的葡萄乾,但這樣必然導致不夠系統。網上有一種叫RIA的讀書方式就是這樣,RIA將閱讀分為:R(閱讀片段)、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和A2(以後我怎麼應用)。

第二種方法,也就是你想找的系統方法,將一本書的結構和內容分成若干部分,類似解剖,弄明白整體結構,分清每個層次,讓我們更快更好的吸收我們所需要的營養。副作用是如果拆的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向別人推薦,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我理解的拆書分為六個步驟:

比如導遊給你介紹一個大樓,這個樓原來是大上海的第一個銀行(歷史背景),使於當時的人們做進出口貿易(中心思想),這個大樓分三層,一樓是散戶業務,二樓是大客戶業務,三樓是辦公室(三層結構),有樓梯,沒電梯(過度關係),我帶大家參觀一下,這個地方最重要,XXX偉人曾經在這裡存過錢(略讀與精讀),大家可以在這裡拍照留念,與工作人員交流一下(活動)。

1、了解本書的相關背景:為什麼有這本書?讀這本書能解決什麼問題?很多書不是憑空而來的,要麼是「接著說」別人的理論,要不然來自作者實踐,很多時候了解一下本書的產生原因,必不可少,了解一本書的「前生今世」對我們了解整部書非常有益,尤其是有些引用的書目,我們有條件,最好找到原書看一下。當然,作者生平也可以了解一下,了解一本書它爹的想法,也能對這本書有更好的理解。

2、了解書的中心思想:這個是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一直強調的內容,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這是為了應付教委的考試,其實不然。再博大精深的學問和著作,必然可以用一、兩句話概括。比如佛學,概括「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涅槃寂靜。」當然,可能會比較籠統,那就多加幾句話唄。無法整理出中心思想的書,那不看也無妨。這個我們有現成的工具可用,比如在書的推薦說明或者是有些人寫的導讀。

3、對邏輯結構的拆解:這個,就是書本的目錄,很多人看書不喜歡看目錄,直接翻。這個不是一個好習慣。要知道,電腦比我們人腦速度快多了,電腦還有一個FAT表(文件分配表),相當於一個目錄。看了目錄,才知道這本書分成幾章,每一章的目的和目標是什麼。了解了這本書的結構,我們才好繼續看。這也有現成的工具,一個是書的目錄,一個我們可以先畫畫思維導圖,別急著翻書。這個時候可以搞清楚,每一章之間的邏輯關係,然後再具體看。

4、略讀與精讀的拆解:這個敘述起來可能稍有點問題了,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和環境不同,只能因人而異。通常,在拆書幫里把書分成四類:理論、實戰、故事、其它(非常反對「其它」這種分類方法,還不如叫綜合)。一本書,和培訓一樣,先要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內容,然後才能講授新的內容。這個時候,可以不一定從頭開始看(很多故事書也可以如此操作,偵探小說除外)。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或者急於了解的內容看。比如現在好多電視劇,看完第一集就可以直接看最後一集,中間的大部分內容,閉上眼睛腦補一下即可。看書,通常也可以有意識的跳過一些章節,這非但不是囫圇吞棗,反而會練習邏輯思維能力,大不了腦補不上,再回頭看一下。

5、掌握書本中有意義的案例:這個時候才用到RIA,就是你現在使用的方式。好的故事書,理論書都能摘出一些為我們日後工作所用的案例。因為讀書,大多是職業有關係,多掌握一些案例,有助於工作的推進,比如課程中的故事案例等等。實際上我們看書的過程中,也特別痛恨大段的理論,一是看完沒感受,二是根本記不住,反而是一些小故事,讓人記憶猶新,還能說明很多大道理。

6、組織拓展活動:這個比如說組織讀書愛好者活動,讓大家互相分享一下最近讀什麼書啊,有什麼收穫啊,以後要如何應用啊(用不用再兩說)。過程中,剛才提到的1、2、3、4步大家都要自己做一下,而且這個用不了太多時間,然後大家可以互相比對,看看理解上有什麼差異,先統一方法論,以後才能更快更好的交流,比如每個人看一兩本書,周末用五分鐘時間,把自己看的書給大家推薦一下,最後整理成你需要的讀書筆記才是鮮活並且有用的。

再補充一句,寫讀書筆記是為了更快更好的了解一本書,包括思想,結構,邏輯和知識點,把書中的精華整理出來,讓內容為我所用,「用」才是關鍵!


謝邀

要想寫出高質量的讀書筆記,最重要的是獲得高質量的讀書效果。個人經驗高質量讀書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提煉主題思想: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是全書的核心,正常情況,好好讀完一本書其主題思想很快就能提煉出來,想更快速提煉可以翻目錄或者從序言部分找;

2、抓住支撐體系:支撐體系是作者為證實主題思想而做的論證,書的種類不同,其支撐體系不同,但其作用相同,都是為了說服讀者,證實主體思想;

3、找准主線:主線是作者為主體思想、論證過程等全部內容設置的重要聯繫,找准了主線,就能串聯整部書籍,抓住整本書的脈絡;

4、附屬:附屬內容是書籍的修飾,為增加其藝術性、可讀性等做的鋪墊和修辭。

如果把一本書比作一棵樹,主題思想是亮晶晶的果實,是最具營養的部分,支撐體系是樹的根系和軀幹,支撐果實成長,主線則是樹的木質部導管,傳遞根系的營養至果實,附屬內容則是樹木的枝枝葉葉。幾大部分組成了樹這一整體。


同樣的方法,寫讀書筆記或文章都可借鑒。首先確定主體思想,贊同原作者還是反對?或者是對原作者主體思想的補充?然後給自己的觀點找准支撐,如果贊成,則可利用原書的論證內容(例證、實驗數據、調查成果等)再加以延伸,還可發揮自己從中得到的收穫;如果反對,找准切入點,舉證推翻原作者。接下來安排自己文章的線索,你要表達的思想從哪些方面入手?證實過程分幾個部分?各部分如何聯繫?解決了這些,主線就已經完成了。最後就是增加附屬,為你的文章增加可讀性和藝術性、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積累和聰明才智,為高大的樹榦增枝填葉,為和諧的軀體穿上華麗的衣服吧。

做完以上工作,一篇好的文章就出現了,看著自己的文章,彷彿看到了自己栽種的樹苗慢慢長大成材,彷彿看到自己手繪的美女翩翩起舞,美艷異常……


個人經驗,如果贊同,給個贊吧,鼓勵我繼續下去


這是我在英語寫作課(是跟美國人一起上的課)上學到的技巧,希望對你有用。

我們要求看一段長文章,大約是10幾頁的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然後寫閱後感想。我們老師告訴我們的就是,讀的過程中可以寫筆記,讀完後看一眼筆記,然後用電腦,打開寫字板(就是不會提示你有拼寫或者語法錯誤的那種),開始15分鐘free writing,就是把你腦海里的一切文字在15分鐘內打出來(當然你習慣寫字寫字也可以),過後再對你這15分鐘的內容進行整理。這個辦法對我非常有效。因為很多時候顧慮用詞,造句,基本上寫作就是寫寫停停,哪怕有時候有好的話題繼續下去,或者是提高文章質量,也會因為自己停留在思考詞藻上而就寫到後面就忘了。15分鐘也就夠我在腦海里把我對於文章的一些看法過了一遍。 當然,如果你是看書的話可能需要更長一點的時間,不過你可以試試看。


首先,先明確讀書筆記是為了自己以後拿出來回顧的,還是為了和他人分享的(二者的區別我看來就好像何帆老師提過的那句「六經注我」還是「我注六經」)針對題主的情況,應該是後者。

其次,題主提到了系統,其實針對不同的書筆記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我把它簡單粗暴的分成了兩類,小說類和非小說類。

非小說類:這類書籍都是可以拆解的,筆記步驟我推薦分為兩步:1、將書中的要點及邏輯關係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就好像煉金一樣,煉出書中的黃金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幫你記住書籍的關鍵內容,也有助於過程中思考的形成。2、思維導圖做完後把自己在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想法捋一遍,理論還需聯繫實際,否則都是空談,所以要結合生活中的經歷凝練你自己的想法,當你慢慢能夠把你思考的過程及結果用文字流暢的表達出來,自然會有人願意閱讀。

小說類:小說類的讀書筆記就好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的三觀不同,所以題主只需將自己認同或者想要認同的情感及觀念表達出來即可.

最後我想說:其實讀書最精彩的並不是閱讀的過程,也不是記筆記的過程,而是你思考的過程,所謂一本好書我的定義首先能夠讓我有思考的衝動(有人曾經說過翻開高數,裡面都是最美的文字元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價值觀的塑造,換個角度思考就好像換個視角重新認識的世界一樣(這就是為什麼紅樓夢經久不衰的原因),所以題主,怎麼用文字表達出來是可以慢慢練得(大不了多看些寫作的書或者上兩節課),是要下功夫,這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思考能力則是需要自己可以一點一點磨練的,切不可本末倒置(空有華麗的辭藻而經不起思考的文章就好像這盛世的雞湯一樣.....)


謝邀,我也對此很好奇,關注問題學習一下……

這看你讀書筆記是給自己用的還是發出去看的。

我一般沒有發出去的習慣,所以做得很隨性了。

「讀書筆記」在我這兒大部分是用白紙或者活頁紙做的,方便整理裝訂拆分任意使用;還有一些是用卡片紙做的,記一些有趣的人物事————全部都當做素材來用的。

平常非任務性讀書自己的筆記連讀書隨筆都算不上。有的時候就是把書里覺得描寫好或者有道理的東西記一下,或者把與此相關自己的腦洞寫下來。自學新東西的時候看的書記下來的一般是指導性做法,筆記就當工具書用了。自己準備了幾個檔案盒,把不同的讀書筆記分類整理塞進去。

如果是寫論文之類的,我的草稿就亂到不可思議了,多種顏色,各種條目,箭頭圈圈,基本上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然後再從裡面整理出文字來,草稿就扔了。

我的讀書筆記沒什麼辦法用「篇」來計算,大概就是因為這種習慣吧……

主要還是配合自己的學習記憶規律來比較好。我自己學東西就是比較喜歡打個基礎,腦子裡有個框架,然後其他的東西一點點靠聯想往裡面填,雜七雜八建立很多莫名其妙的聯繫,野路子不值一提。


謝邀~我覺得寫讀書筆記最主要的是從中收穫到一些東西,不一定是純粹的知識,倘若因為讀一本書而後對於某些現實的事情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是一種收穫,做讀書筆記我的觀點是按下面的步驟來:

1.瀏覽全書,找到最打動你的幾個片段或者說某些描述內容,讀的時候做好標記;

2.分析為什麼特別吸引自己,最好結合現實生活來分析,比如這本書和最近一段時間的新聞熱點有某種共通之處,找出其中共同的道理和條件以及不同的情況,這樣子會比較具體和形象;

3.所有的文學故事來自於生活,找到一個與之相類似的事例,分析其中較為深刻的原因,這方面可以找到很多資料,比如看一本偵探小說可以聯想到現實案件來代入,看一部人物傳記可以聯繫各個時代名人對他的評價等等。

4.按步驟把你思考的東西寫下來很自然地可以寫出有特色的讀書筆記。


瀉藥,其實我跟題主遇到的一樣的問題,好久不寫文,以致於想寫點什麼東西的時候,卻不知道如何來下筆。

每次看到那些博客大牛條理清晰、分條羅列種種時總是羨慕不已,可能自己的問題只是太久不動筆,因為膽怯於寫出糟糕的文字而更加不敢去寫。之前看到的一句話,大概是說解決你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去做,與題主共勉!


瀉藥

讀書筆記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很遺憾沒有養成讀書和寫筆記的習慣。於是只能分享一下身邊朋友的筆記習慣了。

一、隨筆式

無論讀了多少,讀完就信手寫點什麼,有點日記的意思,不為時時感悟,但求在人生的軌跡上留下記錄。可以是書中的事,也可以是內容的隨想,與日常生活的聯想等等。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求隨筆。

二、學術式

有些學習的意思,梳理文章框架,從章節目錄,子目錄為出發點,復盤文章的骨架,梳理脈絡再填入重點,了解作者的構思和意圖。一般用於比較正的文章,例如論文,經典小說。例如對四大名著的研究,有點中學語文課或者閱讀理解的意思。

三、日誌式

記錄讀書進度,開始是記錄因為什麼原因讀的這本書,每天讀了哪幾本書,讀到什麼部分,讀沒讀,沒讀或者進度慢的原因是什麼,今日的進度是否符合或背離讀這本書的初衷,有沒有啟發或感悟,迷惑等。

個人認為,只要記錄了就是好的,怎麼記的舒服怎麼來,給日常留下素材,或許在某天你想對某些事做階段性的梳理和小結,至少對自己是一種慰藉


不知道為什麼要寫系統性的讀書筆記,讀書本就是隨性的事,搞得像工作似得

看到哪兒就把筆記做到哪兒,最後這本書就是一本高質量的讀書筆記了--把書讀厚


瀉藥,看書過程中進行記錄,看完了將記錄的內容進行串聯整理,加上自己的想法,你可以試試


第一部分,書中的主題意思。

第二部分,書中的實際助證。

第三部分,個人的領會。

第四部分,個人的生活案例。

行知合一。


推薦閱讀:

讀哪些書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駕馭文字的水平,讓行文的字裡行間透露出點幽默?
讀書是否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如何讀書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你讀過最難讀的書是哪本?
王小波哪些文章值得年輕人一讀?
怎樣養成閱讀的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做讀書筆記?

TAG:豆瓣讀書 | 讀書筆記 | 讀書會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