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諸葛亮在那麼多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這以人的能力極限可能嗎?是否是後人把他人的成就附會於他的結果?

治國理政,帶兵打仗,這都是天底下最難的事。

諸葛亮治國治得死後千年蜀人不忘,還能一邊練兵一邊親自帶兵出征打進武廟十哲。

這已經讓人覺得厲害得太不現實了。

問題是他治國打仗,事無巨細都一手抓,都辦得好的情況下,他還能搞發明,設計連弩,設計木牛流馬。

理工科都不誤,那也罷了。問題是他居然還寫了琴經,作梁父吟。征南蠻自己親自作畫教化蠻人。書法也很有名。看來文藝也一點不落下。

最恐怖的是據說饅頭都是他發明的,如果說上面都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事,君子遠庖廚這種俗的領域他居然都來插一腳。

這真的是人類能夠做到的嗎?人類有那麼多天賦點嗎?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嗎?

感覺正史上的諸葛亮尼瑪比演義里的妖多了。


先上結論:能。

像諸葛亮那樣全能的人並不少,有時候真的就是智商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天才能把他的人生能玩成什麼樣子。

武侯真正細思恐極的是他的人品,禮義仁智信樣樣完美。

完美到讓人無法相信,完美到令人懷疑。

以至於很多人寧可放棄了正常的思維邏輯也要相信陰謀論。

他發起了很多戰爭,對治下法律嚴酷。死後一生歷史還是由敵國記載。然而有著近乎完美的歷史評價。

他甚至成了中國人的信仰。

比如李靖,比如岳飛。

多少人被他激勵著成為了華夏英雄。

他管理了十幾年的西蜀百姓,攻伐驅使過的南中少民,也都用著各種方式紀念他。

自發祭祀香火不斷,綿延兩千餘年。

這是沒資格上帝王史書的普通人民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他們對諸葛亮是什麼看法。

某些不明生物動不動扯街機扯政策扯壓迫扯愚民的。是是是老百姓都傻就你聰明,趕明染個色當x衛兵去吧。

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除非神話人物,基本沒有能跟他比擬的了。

什麼于謙王陽明曾國藩,都是很厲害的人物。但具體能不能跟武侯比,大家心裡肯定都有數。

接下來是點無關的感慨:

諸葛亮吧,挺複雜一人。

有人說他愚忠,有人說他是內戰狗熊。

有人說他是街機敵人,有人說他是未篡王莽。

但對我來說吧,大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

是英雄,是愛國者,是華夏民族的信仰。

是中國精神永遠永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願與君共勉,信仰永存。


這事沒什麼奇怪的。

有兩個東西:

第一個叫「制度化」。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在一套運行良好的制度下,可以彙集很多人的力量形成合力,乃至於後任者可以藉助前任的基礎、成規,比較容易地達到不錯的效果。諸葛亮定蜀科,並親力親為嚴格執行數年時間,培養了對這套制度了如指掌的人才梯隊,以至於228年諸葛亮駐沔陽後,成都依然能在張裔、蔣琬等人的管理下保持政通人和,乃至於諸葛亮死後這套體系還運轉了近20年。諸葛亮作軍有法,士兵的每個戰術動作都有明確規定,這樣的軍隊就算不是諸葛亮帶,戰鬥力也不會弱。

第二個東西叫馬太效應,強者通常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優秀的人很多時候各方面都優秀,優秀的政權通常政治軍事經濟都有亮點。因為這些事情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就好比做出過重大成就的人更有可能繼續做出重大成就。諸葛亮管理政府很有一套,難道管理軍隊就突然變成白痴了?不存在的。天下奇才,既不是單論理政,也不是單論用兵,所有的東西都是相通的。

至於文章音樂,那是當時士人的素質教育;擅長發明器械可能和他當過農夫有關係。

總結,諸葛亮能力的確很全面,但是我沒看出這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只不過一個傑出的領袖把一個政府往對的方向帶,這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諸葛亮發明饅頭這事出自小說,信不信由你,我個人對於牽扯到邪術鬼神之類的說法,是不太相信的,何況這還是小說之言呢。

不過除此之外,諸葛亮確實多才多藝

軍事,政治,文學都有建樹

還擅長書法,繪畫,琴律,發明

基本上同時代只有曹操能在綜合能力上面超越諸葛亮了

曹操除了軍事,政治,文學外

還會書法,下棋,音樂,釀酒,烹飪,武藝

當然,如果還要考慮私德的話,諸葛亮又顯得更勝一籌了


謝邀!

能!我早就說過了,正史中的諸葛亮比演義中偉大多了,做的貢獻也很多。正是因為親力親為,所以才積勞成疾累病而死。有些可能不是他做的,但正是因為他有這個能力有過這種超能的表現別人才願意把功勞都給他啊!一個人這樣才叫偉大,才叫有很大能力。演義中可以說是妖化,但正史中可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諸葛亮啊!這也是為什麼他受百代萬世懷念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忠嗎?不!忠實的人太多了,好人也太多了,就好比一個路人也很好心但是為什麼不出名?為什麼雷鋒,焦裕祿,任長霞這些人會如此留名正是如此,人品是一方面,能力更是必不可少,就好比一個學生品德好成績差提不上去老師會喜歡他嗎?在學校會出名嗎?答案是不會。所以意思是一樣的,借用何茲全大師的評價諸葛亮的話:

諸葛亮是個奇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傑出的政治家。難得的,是他品德高,有智慧,又有才能。《三國志》撰寫者陳壽對他非常尊敬、崇拜,對他的評價幾乎是對他的謳歌。

總之,他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無論民間戲曲小說正史都是如此,無法改變,正因為有這樣的傳說有這樣的雅談才證明了這種人真正流傳的根本!


在那個沒有電,沒有網的古代,風氣不是一般的好,從小漁樵耕讀的熏陶教化,才能誕生這樣一位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偉人

反觀當下,5G馬上都快商用了,即便這樣,有的人還嫌下載美劇太慢,有哪個有閑心能靜下來讀書學習,修德修身?更別說大丈夫當有為,報效祖國,為民播撒太平春了......還搞發明創造?別扯了,追劇的時間都不夠,還干別的?

不是我們時間不夠,而是沒把時間用在正經地方上,少玩手機,少看電視,你會發現,我們浪費掉的時間竟然那麼多......!

個人淺見,我是諸葛丞相的粉絲,我要去打開電視看三國了,拜拜!


事實上,魏國也有一個人,比諸葛亮可怕多了。

這個人就是,宇宙戰神郭奉孝。

論文采,《十勝十敗說》

論戰略,遺計定遼東

論武功,御劍斬孫策

論智謀,大水淹下邳

後來,他死的早。


其實題主自己的問題補充就是這問題最好的答案了吧!我時常對朋友說,歷史人物中我最崇敬有兩人,一是諸葛亮,一是岳飛。所以一直希望能去成都的武侯祠和杭州的岳王廟看看。


不可否認諸葛亮作為千百年來智慧的象徵,被附會是肯定的,君不見大街小巷賣的七零八碎有多少打著諸葛亮的名義,但這絕對無損他的全才。

除了常見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發明家,我覺得諸葛亮還是一個很優秀的外交家,他方針明確: 「聯吳抗曹」,並且踐行到底。

他在外交上也有亮眼成就,他第一次顯露這方面才華是出使東吳的時候,在危急之時遇到魯肅,他立刻決定親往東吳「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到了東吳,他首先就令孫權折服於自己的個人風采:「權既仰備,又睹亮奇雅。」再者,他侃侃而談,雖然沒有《演義》中舌戰群儒的刺激,但效果和內容是相同的——他首先激起了東吳的抗戰之心,又使自己的主公劉備得以與吳平等結盟,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因為兵微將寡做一個寄居的客將。

這次出使東吳是孫權和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唯一一次見面,但給孫權留下了極深印象,孫權敬稱其為「丞相」,併流傳出許多「藍田生玉」一類的故事。終其一生諸葛亮都致力於與東吳交好,在其與關羽共鎮荊州時,吳蜀關係一直友好,在他離開荊州後,吳蜀關係就出了大問題。

說完外交說說內交,諸葛亮顯然情商極高,深明說話的藝術。他幾句話就能哄的性情高傲的關羽心花怒放「猶不及髯之超凡絕倫」,幾句話就堵回了法正對其嚴政的質疑「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一句話就讓李嚴慫恿他受九錫的心思破滅「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其所說之理一條條一道道都簡單明白,又是至理名言,足見其智之高。

但其實諸葛亮的所有才能,究其根本都是為了他中心的事業——興復漢室而服務的,他是一名胸懷浪漫夢想的實幹家,他的政治才能是為了維持蜀國運轉,他的軍事才能是為了北伐,他的文學與藝術才能幾乎都是為了更好的南征北伐,他的發明,幾乎也都是為了戰爭服務的。可以想見,如果戰爭需要諸葛亮有更多方面的才能,他一定會有,他不是天生就如此全才,他只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者,觸類旁通,能學一切之想學。


你要承認,有的人就是天賦異稟

就像我一個月掙2000,也不會去懷疑人家咋掙的200億


撿重點吧:諸葛亮,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中國傳統文化中智慧的代名詞。「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更是體現了歷代文人騷客對其的敬仰。

在不少人看來,在智慧上諸葛亮應該是無敵的。無敵,恐怕也是一種寂寞。可是,如果我們還原現實中的那個諸葛亮,會發現諸葛亮其實沒有我們相像的那麼寂寞。 他,原來也是有敵手的,而且還不少。

敵人一:周瑜 性質:假想之敵 提起諸葛亮的夙敵,相信絕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周瑜。周瑜絕命時「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堪稱經典,同時也道明了瑜亮之間的敵對關係。

根據《三國演義》描述,周瑜是個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人,想方設法迫害智力高於自己的孔明,結果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氣得吐血身亡。 當然,《三國演義》只能算是小說家之言。如果還原歷史,可能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其實,在赤壁之戰前後,周瑜應該算是三軍總司令,軍務繁重,孔明這個年輕的外交使節是很少有機會和周瑜碰面的。

況且,歷史記載的周瑜應該算是個胸襟比較開闊的人。(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程普評價周瑜:「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廓」),實在沒有必要和一個當時只有二十幾歲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慪氣。

當然,非要說周瑜要迫害孔明也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出發點應該不算是嫉賢妒能,而是從東吳集團的利益出發。早在諸葛亮在訪問東吳時,孫權因愛惜其才華想挽留他被其拒絕(亮曰:「權可以賢亮而不能盡亮」),孔明的才能周瑜應該是略有耳聞。不過,這種情況下,以孔明的謹慎性格,在別人的地盤應該會低調做人隱藏才華,斷然不會做出諸如草船借箭這般行險高調的事。

因此,小說《三國演義》對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前後一連串的鬥智、總想置對方死地淋漓盡致的描寫,從文學塑造的角度講是相當成功的。但是,實際上孔明周瑜應該是小說家假想出來的敵人。從歷史真實性講,孔明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周瑜亦是古今少有的軍事家,他們之間並無太多交集。如非要給他們分個勝負的話,鹿死誰手還真很難說,也許,「一時瑜亮」更能詮釋兩個絕世高人的關係。

敵人二:龐統 性質:才學之敵 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級別謀士。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了,現在我們來談一下龐統其人。 龐統,荊州名士,赤壁之戰後投靠劉備。初為耒陽縣令,不理政事,劉備派張飛前去責罰才發現龐統的才華,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

後龐統隨劉備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但在攻雒城之際疑諸葛亮欲爭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未有機會展翔鳳之才。 諸葛亮、龐統,早年便以「伏龍、鳳雛」齊名荊州,頗有點武俠小說里「南慕容北喬峰」的味道。俗話說,「武無第二、文無第一」。

既然是文人相輕,恐怕就有比試高下的心理。至少,龐統應該是把諸葛亮當敵人的。早在投奔劉備前,其實龐統還在周瑜手下干過一段時間,後來龐統覺得周瑜水平不行,所以就從東吳開溜走了,可見龐統的性格是相當傲慢自大的,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他都沒有放在眼裡。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龐統投靠劉備伊始並沒有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因為他對自己的水平是相當自信甚至自負的。

劉備一向以「識人」著稱,不知他只帶龐統攻打西川留守諸葛亮是否也有這個層面的考慮。當然,龐統最後立功心切被亂箭射死跟自己的性格也有一定關係,因為他一直努力想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 再回到司馬徽經典的那句話吧,「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若得兩人呢,水鏡先生沒有道明,也許,話里的玄機暗合了中國人的骨子裡特質,一人是龍,三人恐怕變成了蟲,國人一向好爭鬥的。

敵人三:法正 性質:政治之敵 先來了解一下法正的生平。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東漢末年名士,本為劉璋部下。

但劉璋昏庸不識才,僅委任法正為縣令。法正這段時間很不得志。後來法正和益州別駕張松成了好友,在張松的極力舉薦下,法正才獲劉璋委派出使劉備的工作,並在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後劉備自稱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

法正這個人還是很有才的。劉備能夠順利攻取西川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於法正,並在其後和曹操漢中對決時,法正的貢獻也不小,連一代奸雄曹操都認為劉備最終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是因為劉備身後有個法正。法正不僅有才,而且好江湖氣,這點剛好也投劉備所好。因此,法正在劉備身邊想不受寵都難。 還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法正如何受寵。

可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往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通過諸葛亮的感嘆,可以看出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法正死時,劉備更是「為之涕淚者累日」。

法正如此受寵,估計引起諸葛亮的不快。況且,法正睚眥必報的政治作風和諸葛亮嚴明的政治理念也存在差異,但是諸葛亮又不好明說。(可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劉備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已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行其意邪!」。)

因此,諸葛亮玩了一個政治手腕。當時,劉備為爭漢中,急書發兵,諸葛亮借楊洪辦發兵之事,以楊洪代法正之太守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正的政治權力。諸葛亮何等聰明之人,在這件事上幹得名正言順,最後劉備和法正也是無可奈何。 不知,如若法正沒有早亡,會不會有之後的劉備兵敗夷陵,會不會有之後名垂千古的諸葛丞相?可惜,歷史是永遠無法假設。

敵人四:司馬懿 性質:戰略之敵 如果說,孔明和龐統、法正之間算是私人恩怨的話,那麼孔明和司馬懿之間的較量已經上升到國家高度。

諸葛與司馬的棋逢對手應該是《三國演義》後半段的重頭戲,也是不少讀者在曹操、劉備、關羽相繼死亡之後能繼續閱讀小說的動力所在。

二人鬥智斗兵斗陣,一直從西城空城斗到上方谷再斗到五丈原,讓讀者大呼過癮的同時,也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丞相檫一把鼻涕。 司馬懿究竟是何許人,能讓一代奇人諸葛亮舉手無措。

司馬懿,名門出身,曹操為丞相時,聽說司馬懿很有才華,使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司馬懿從政後,確實也展露了自己的政治才華。比如從瓦解孫劉聯盟一事上,可以看出司馬懿的高瞻遠矚。當時,曹操在關羽軍事打擊下,惶惶欲遷國都。司馬懿不但阻止這一行動,還建議曹操致書孫權,趁虛抄關羽後路,致關羽敗走麥城。況且,野心勃勃的司馬懿能過在以「多疑多謀善斷」的曹操身邊潛伏多年而不露馬腳,可見此人城府之深。

本來,諸葛亮受先帝劉備託孤,認定王室不可偏安,起兵北伐攻打軍事實力遠強於自己的曹魏已非易事,可又恰好碰上司馬懿這個如此善謀的對手,六齣岐山均無功而退兵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在蜀國「以攻代守」和魏國「以守代攻」的戰略理念碰撞中,還是家大業大的曹魏最後佔了上風。但如若拋開戰績,二者孰勝孰劣,或許可從諺語中「死諸葛走生仲達」看出點端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司馬懿語《三國志》)。 也許,諸葛亮、司馬懿這對蜀魏兩大權臣的較量,最終成就了諸葛亮的名,成就了司馬懿的業。同時,也為中國歷代當權政府如何衡量忠奸划上了一個很好的標準。

微信公眾號:堯談奇葩 每天寫篇文章 有古有今 講述現實 共同學習


你可以查一查高斯這個名字


楊公子說過,諸葛亮證明這世上確實有天才的存在。


能。

人類一專多能的例子很多啊,比如達芬奇,比如毛澤東。


很難,但並非沒有這種人,同時代的曹孟德,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哪一項不是做到了頂尖,還有後面的唐太宗,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等等一些人,這些人成就不見得小於諸葛亮,甚至還高於。諸葛亮廣為傳頌的原因除了本身的成就外,跟他的忠君愛國的高尚品質被作為宣傳工具宣傳更有關聯。

怎麼說呢,最近看隋唐演義電視劇,隋煬帝的形象這麼爛,但是其實他的開創了盛隋,後來經唐朝多代發展才在玄宗時期趕上,但因為好大喜功,西征勞民傷財,所以後期天下暴動,至於唐太宗,他逼父弒兄,道德品質可謂壞到極點,完全不是那個電視劇里的唯唯諾諾的謙謙君子,可是擊敗了隋煬帝,所以就隨意宣傳了,什麼爛事都加到隋煬帝頭上,歷史上亡國君不宣傳的爛一點怎麼行,諸如炮烙,比干挖心,全是後人加的。

那天一哥們一定要跟我給我證明,諸葛亮打仗一定是大勝,敗的都是微不足道,司馬懿馬上就敗了。所以這麼過分粉諸葛亮有什麼意義呢?


題主有沒有聽說過幾個故事

周恩來死時聯合國破天荒降半旗

在太空中能看到長城

毛時代沒有貪污腐敗

很慚愧,鄉下長大沒啥課外讀物,見識少,直到初中以前都深信不疑。

如果換成了那個年代,我估計要信到死了。

我不敢說關於諸葛亮的哪條記載一定是假的,但我也不信全部是真的。


謝邀

諸葛亮真的是全才嗎?

他只能算是文韜武略吧,並不是所有的都到100,畢竟,他以前跟曹植寫過信來討論劉邦和劉秀誰更厲害,以文筆,被曹植完爆。至於文武,又沒人說他是武將,以一個高智商的存在,放棄學習武術去學這兩個應該不難吧


古代評價一個領導者,無非就是文治武功。

武功來說,早期的火燒博望好像也不是他的,赤壁不說了,然後是搶荊州,接下就是數次出中原但都是失敗告終。

這裡有個點,有些人認為他越打越輸,越輸越大,把蜀地的元氣打沒了。這裡是不對的,當時的情況確實要以攻代守,守是守不住的。這點是諸葛亮戰略高明的地方。

但是,到底他還是失敗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多得很,加上當時中原戰亂已久,蜀地可以說是養精蓄銳。還有蜀吳之戰,劉備不帶他去,就證明了他真的不會指揮隊伍。

所以,軍事家這個頭銜諸葛亮真的帶不上。

文治方面,內政的處理是一流的,當初沒他在荊州的後勤,蜀地是打不下來的。但是從這一次事件當中,諸葛亮從心底裡頭是不信任蜀系的將領。所以後期無將可用。

這一點到他主持大局的時候就更明顯了,可能和其他天才一樣,情商比較差,他無法處理自己代表的荊州系和蜀系的矛盾。在生的時侯還能以強大的工作能力去壓制,死去之後整個荊州系全線崩潰。

我個人認為,諸葛亮畢生的功績和成就就在他3篇文章,隆中對,前後出師表。

確實是偉人,天才。

但沒有做出超出時代的成就。

在我眼裡,和岳飛衛青李世民牛頓等等是同一個等級的,人類的極限。

超出人類極限的,3個。王守仁,富蘭克林,達文西。


推薦閱讀:

讀史隨札——立廟之爭
三國志11裡面統智高,武力不高的武將該怎麼價值最大化?
深扒,茶祖諸葛亮背後的六大「靠山」!

TAG: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