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傳奇裡面項梁為什麼要殺殷通,項梁到底是殺殷通好還是不殺好,殷通最明智的做法又應該是什麼?

項梁應不應該胸懷大度一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搬運一下「左腳的列儂」在百度貼吧的回答。

歷史凡是大人物,考慮問題與常人不一樣:他們有大信念和大戰略。

一,大信念上,立場鮮明態度堅決,項梁項羽不要看表面上與殷通交朋友,但是他們心中永遠融不到一起。殷通是秦統一天下的既得利益者,而項梁他們是受害者。他們交往無非是為生存與發展,是權宜之計。當**風暴來臨時,不能含糊,得有堅定的立場與信念。

二,大戰略上,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慮。考慮得長遠,這是戰略思維。項梁想得多,看著是突然決定,其實是戰略判斷。只有殺殷通,才能得民心。只有殺掉郡守才能表達立場,才能與人民站在一邊。只有殺殷通才能彰顯項家影響。楚人尊重項家,如果跟著殷通,楚人會笑話。殺殷通才能佔領先機,當時天下如乾柴,先下手能佔領先機,獲得更多民心。殺掉殷通,會佔領戰略至高點。所以項梁當仁不讓,事實上此舉的確也獲得巨大收益。

換個角度看,概括地說,斬殺殷通,是形勢需要、起義需要、組織需要、戰略需要,簡單說就是----樹旗、立威、揚名、籠心。

其一,樹旗。翻開歷史,我們不難看到,當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後,全國各地反秦浪潮此起彼伏,各類小型義軍凸起無數。項梁項羽要想在眾多起義中具有重要影響,甚至取得中堅地位,就不能不考慮舉什麼旗號的問題。項梁項羽是名將項燕後代,而項燕作為楚國大將,有功於楚,並對士卒很好,深受百姓崇敬與感激。殷通身為秦朝命官,即便起義也難有真心實意,僅是保命活命的權宜之計,顯然與之為伍,絕非明智之舉。故而,傑出謀士范增建議高舉「興楚」大旗,被項羽等採納,是十分正確的決策。否則,名不正言不順事難成。

其二,立威。殺殷通、鬧郡府,無疑是項梁項羽走上歷史舞台的第一戰,開局如何,至關重要。當各地百姓紛紛「爭殺長吏以應涉」時,若沒有顯赫的戰績功績的話,即使不被天下人恥笑,也無法一鳴驚人。於是,才發生了「項羽斬殺殷通,郡守府嘩然。他趁亂再斬殺了百十人,使所有人嚇趴下來了,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的事件。如此立威行為,既看出項羽的勇猛無比與身手敏捷,也凸顯項梁項羽深思熟慮的戰略戰術。

其三,揚名。雖然起義前項梁就已經有些社會影響力,但由於平日里與殷通多有交往,不少民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若與殷通一道起義,不啻成為從前官吏的跟隨、下人,根本無法展現項家名望。此時此刻,唯有殺掉殷通,才能表明與秦朝官吏格格不入,誓不兩立之心。何況,二者本來就是不同階級階層的代表,既得利益者與被統治受害者之間,無法相提並論、不能同道共事。

其四,籠心。古往今來,成功者無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如李清泉博士指出的那樣,「只有斬殺殷通,才能得民心。只有殺掉郡守才能表達立場,才能與人民站在一邊」。這是唯一正確的抉擇,毫無疑問的選擇。退一萬步說,領袖的地位,只能是有能力的人居之,無德無能的殷通,一旦成為項梁叔侄奪取起義軍領導權的障礙,豈不是只有死路一條?


我剛好也想問這個問題,吳中賢士大夫都出自項梁門下,項梁居然冒險把要封他做將軍的郡守殺了


我也不解……可能是酒喝高也有可能


大概他想成就一番事業,不願意屈居他人門下。


推薦閱讀:

19世紀以前,歐美人的在陸地上打仗是不是不太注重兵法之類的策略,就隊列整齊、步伐一致沖著槍口上啊?
對一個總是挑釁又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該武力解決還是智力解決?
晏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中,三士有辦法避免死於二桃之計嗎?
大家知道,諸葛亮只是被羅貫中神話了,那麼請問,歷史上到底哪個人真正配得上「」鬼神莫測「」詭計多端「?
孫子兵法對你的啟示是什麼?

TAG:謀略 | 楚漢傳奇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