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付出如此巨大的傷亡僅為爭奪3.7平方公里的山地,是否值得?
剛剛看了《上甘嶺》電影,百科了一下,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了3.7平方公里的山地,付出了1.15萬人傷亡的代價,是否值得?聯合國軍為了這3.7平方公里的山地付出萬人傷亡的代價和天量的彈藥消耗,到底是什麼用意?五聖山才是真正中央防線的門戶,且更利於防守,為什麼志願軍對上甘嶺甘願付出巨大傷亡也不願意撤退?以現在的眼光來說,戰役處於整個戰爭後期,對政治上和當時的談判有什麼影響?
重申一遍,此文非我原創,摘選自天涯社區大神「真的很博通」及百度貼吧大神「a1011526798」的長文《漫談中國近代史》
上甘嶺戰役(上)
在第一次談判無果後,雙方又繼續停停打打,打打停停,雙方都無法改變局勢,於是雙方參戰的目的開始有了變化。對於中國來說,出兵朝鮮的理由有這麼兩點。第一,中國應朝鮮的請求解救朝鮮,而現在在五次戰役後,朝鮮滅亡的風險已經無線接近於0了,所以戰爭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第二,中國需要一個機會,去打敗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這一目標就目前來說基本達成,美國在與志願軍的交戰中逐漸動搖,並讓美國顏面掃地,同時中國因為佔據了先機,也取得了對蘇聯關係的選擇權,這就同時打敗了蘇聯,所以對中國來說,此刻已經可以停下來了,畢竟很多預先目標已經拿到,這時候停下無疑對中國最有利。而美國的想法就比較複雜了,美國在此時想達成的目標沒有達成,自己又被志願軍給打的顏面掃地,所以美國也想要繼續,又或者說此時美國已經厭煩了戰爭,而美國不管怎麼說也是個大國,所以美國繼續戰爭以便找個台階下,這也是美國之後發起戰役的一個目的。那麼這兩種想法就形成了,一個想固守自己的成果,一個想改變局勢,這就有了上甘嶺戰役的溫床。那麼雙方有了想法,就會有相應的行動,志願軍此時已經將包括上甘嶺在內的許多山川和隘口都變成了堅固的天然要塞,在這些天然要塞內部是錯綜複雜的通道。而聯軍此時依舊是用物資主義,而且這次聯軍將物資主義發揮到了極致,也就是「范弗里特彈藥量」的出現,而「范弗里特彈藥量」就表示聯軍此時會毫不顧忌的使用他們手中的彈藥,並用大量的彈藥壓垮對手。那麼雙方為何會在這樣一個地方打起來呢?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次偶然,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必然。一場大戰發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也就是說,想要把戰役搞大,就必然要有雙方都願意的意願和雙方能夠打的成的條件,只有這兩個要素重合的時候,在哪裡都可以發生大戰,對於上甘嶺來說,它被志願軍修成了堅固的要塞,這是能夠堅守的一個因素,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美軍之所以能在上甘嶺用那麼多彈藥也必須要有一個方便運輸彈藥的通道存在。並且雙方都要有一個共同的意願,那就是進行一次決戰。所以從某些意義上說,上甘嶺可以當作是朝鮮的縮小版,對中國來說,朝鮮是個很小的地方,因此可以集結自己最優秀的部隊集中到一點去,而對於美國來說,朝鮮戰爭是個可大可小的戰爭,而上甘嶺便是如此。
雙方都把最精銳的部隊和最能施展自己能力的優勢集中在一點對決。上甘嶺從此名揚天下。上甘嶺戰役(中)
那麼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一點不好說,但是上甘嶺必定成就中國,也必定成為美國的一處傷心嶺。不過老實講,上甘嶺實際上是個很小的地方,而山的高度也不算高,那為何雙方就為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打起來呢?這實際上和雙方的意願有關,一方想堅守這裡,另一方想攻破這裡,這就造成了這樣一個結果。另外,美國策略上的改變也影響了結局,此時美國已經不是像麥克阿瑟那樣採取大進攻的策略了,而是選擇了穩紮穩打的策略。關於地緣說,我有自己的意見,地緣說認為上甘嶺戰役所在地上甘嶺和五聖山,還有周圍的幾座山組成了志願軍的防線,一旦防線被突破,那麼整個陣線的局勢會對志願軍不利。請注意,如果是當時的參謀或者指揮員做出地緣說的結論是有理的,但是後人就不能簡單的用地緣論來進行論述,而是要根據形勢分析。這是有理由的,後面說。可不管怎麼說,地緣論這種想法確實有自己的道理,但志願軍擅長的戰略是誘敵深入和穿插作戰,消極的固守並不是志願軍最常見的戰法,所以戰爭如果真的爆發了,也未必會像地緣說那樣演變,並且此時的第二梯隊也已經趕上來了,擁有新式蘇制裝備的志願軍實力已經大增。那麼為何志願軍會選擇自己原先不願意選擇的戰法和敵人交戰呢?
表面上,上甘嶺戰役是志願軍的被動防禦,但實際上在上甘嶺打起來反倒是志願軍所希望的結果,因為雙方實際上都在做大戰的準備,而雙方都明白,一場大戰在所難免,那麼既然大戰要遲早爆發,那麼對志願軍來說,是引向大局勢,還是引向一點呢?如果大家來結合前面所說的來分析下,那麼其實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對於志願軍來說,補給問題一直都是志願軍所苦惱的事情,而如果在補給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要是引向大局勢的話,那麼志願軍在無法保證補給的情況下與敵人消耗,很容易進入不利的境地,而如果引向了一點,那麼志願軍就可以把有限的補給以及兵力集中到一點去消耗,這樣對志願軍來說無疑是有利的。所以我認為,上甘嶺戰役能打的那麼大,是志願軍主動的結果。而對於美國來說,上甘嶺是個小地方,這就讓范弗里特非常想檢驗自己的理論,而上甘嶺這個小地方就成了物資主義最好的試驗場,並且美軍此時也想發起一場決戰,以便取得戰爭的主動權。那樣的話,對美軍來說,既可以以比較體面的離開,又可以選擇繼續作戰,畢竟在與志願軍交手的整個過程中,美軍並沒有完全的優勢。這場戰爭的勝敗就很關鍵了。我認為雙方都有決戰的意願是爆發決戰的關鍵。一開始上甘嶺確實只是一個戰鬥規模的,但雙方的指揮員都把上甘嶺決定為主要目標的時候,地緣論就有了道理。因為戰場如賭場,在一開始沒有下注的時候,雙方都有機會下注,尤其是志願軍善於靈活作戰,但是隨著戰局的發展,雙方把注都下了以後,那麼就無法再隨意變動了,這時候地緣論就有用了。上甘嶺就成了一口氣,誰能喘上來,誰就能贏。上甘嶺戰役(下)
上甘嶺戰役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役,我認為上甘嶺戰役超越了朝鮮戰爭中的任何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特點就是雙方都毫不留情,是一場真正的惡戰。雙方對此地的投入都極大,美軍為了能把山攻下來,什麼都用,尤其是炮彈更是到了極致的地步,毫無忌憚的瘋狂使用,這還不算每天無窮無盡的飛機轟炸。對於駐守在上甘嶺的志願軍戰士來說,他們面對美軍的進攻時就有了多重的問題,一方面,美軍的彈藥就像是暴雨一樣落在陣地上,另一方面,志願軍還要擊退聯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這個慘烈的程度,不是親身經歷的人恐怕是無法理解的。這還不算,志願軍這時候還要面對一個一直都無法迴避的問題,那就是補給問題,此時美軍的不斷轟炸讓補給很難送到山上去,並且這次有許多火線運輸員都死在補給的路上,而補給中,除了彈藥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水」。而這時候聯軍也非常苦惱,原本以為志願軍會被自己大量的炮彈所壓垮,但是志願軍不僅沒壓垮,自己還損失了不少人,並且每次向陣地發起的衝鋒最終又被擊退。上甘嶺戰役有一個很關鍵的要點,就是雖然是攻山戰,但上甘嶺戰役是以一個山群的形勢組成的,就在一邊打得如同煉獄的同時,在另一方面是風平浪靜,這裡也就產生了後世的一個爭論。為何范弗里特要糾結這一個小小的上甘嶺,並且不改變戰術呢?有一種說法是,范弗里特想要圍點打援,也就是說進攻上甘嶺是一個假象,想要把別的地方的志願軍調動出來,然後馬上轉變戰略。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我認為范弗里特之所以選擇糾結在上甘嶺是因為范弗里特不想轉變戰略的結果,范弗里特最想證明什麼?范弗里特想要證明自己的極致物資主義是正確的,而證明這一理論最佳地點就在上甘嶺,而范弗里特如果變招的話,那志願軍也也有可能變招,而隨著戰局越發激烈,范弗里特也越加糾結於這一點,因為如果不變的話,那麼上甘嶺就成為了他的理論的最佳試驗場,而又因為他並不是運動戰的高手,於是越是拿不下上甘嶺,就越是證明這個理論沒用。
而越是沒用,那范弗里特就越是想證明這是正確的,並且對范弗里特來說還有一個問題,他能變招的時候只有前中期,在前期他不想改,在中期他就很糾結了,而到了後期,實際上他就算是想變招也沒法變了,而實際上志願軍也沒法變招了,所以雙方都拼了,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能拿到主動權,雙方在這裡下注已經太多了。所以雙方對這裡都發了死力,上甘嶺必須要一個結果,才是雙方不變招的關鍵,因為中國想要一場決戰,而美國也要,雙方在此的意願決定了這個結果。那麼為何志願軍能夠堅守住呢?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志願軍在此建設的非常出色的防禦工事,同時志願軍的防禦戰術也十分出色,當戰鬥已經打到這種程度的時候,雙方實際上都不在乎彈藥的消耗了,這時候能否守住,就是要看志願軍的防禦工事和防禦戰術的時候了。那麼在此時,優秀的工事和優秀的防禦戰術起了絕對的意義。但,經過激戰,山上的陣地被美軍奪取了,在這個時候,志願軍創造了一個奇蹟,那就是進入了坑道戰的節奏。艱難的坑道戰
在志願軍被迫轉入坑道戰的時候,這場戰鬥就變成了雙方意志間的死斗,而范弗里特此時離勝利只差一步,他只需要把坑道里的志願軍都打垮就贏了。但是人生就是這樣,有時候你明明離勝利非常的近,但是你就是過不去,范弗里特就是這樣。
那麼按道理說志願軍此時已經是非常不利的狀態了,但是志願軍此時依舊能堅持戰鬥,那這是為何?我認為有下面幾點原因:第一,雖然志願軍幾乎陷入絕境,但志願軍的補給和增援並沒有中斷,一般來說再堅固的堡壘如果沒有任何增援和補給,總要有一天被敵軍給攻陷,而在當時,雖然補給運送的十分困難(連送進一個蘋果都能拿二等功),但是不管怎麼說補給都沒有中斷,這是志願軍能守住的一個關鍵因素。第二,此時雖然志願軍轉入坑道戰了,但是這些志願軍戰士此時仍然想著攻回去,這一點也是志願軍放手一搏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可以看到,在轉入坑道戰後,雙方基本就是拉鋸的狀態,晚上,志願軍夜襲並拿下了陣地,而到了白天,聯軍又以優勢火力將志願軍趕入坑道,而這樣的拉鋸戰,如果志願軍沒有繼續戰鬥下去的慾望,那麼最終會被聯軍逐個擊破,並且這也是一個坑道發起進攻時其他坑道也會支援的理由。第三,戰爭進行到這裡的時候,志願軍們已經變成了狂戰士,狂戰士的特點就是越是陷入不利,戰鬥的慾望就愈強烈,在黑暗,硝煙,毒氣,血腥骯髒的坑道里防禦是極其難的,甚至很容易產生瓦解情緒的,尤其是缺少飲水讓人更絕望,所以就出現了「英雄水」。什麼是「英雄水」,就是尿,很多人靠喝尿堅持戰鬥,可以說,人達到了這個份上,基本上屬於發狂了,之所以能繼續,其實是複雜的,但也是簡單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守住上甘嶺,贏得「勝利」可以說,信仰和希望一直都在志願軍的左右,這種信仰就是對勝利的渴望,不管是一場戰役還是一次戰鬥,對雙方來說,誰挺住了,誰就能贏得勝利。設想一下,如果你是美韓軍人,你站在山頂上看著那些黑黑的坑道口,你會感到什麼呢?我認為會感到恐懼,因為在那些坑道里有一群狂戰士,當人的精神和意志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缺少對「勝利」的執著一方就會在心理上恐懼。可以說物資主義所創造的「安全」概念越牢固,那麼在此時越會使得他們恐懼,因為想活是人的正常情感,而「安全」和想活是美軍的「理」,當有一群人突破了「理」的時候,也就是「理外之理」出現的時候,人就會恐懼,甚至顫抖,因為志願軍的堅毅已經突破了他們的想像。我可以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機槍手,並不是一名狂戰士,你有大把的子彈隨便你浪費,當你打死1個敵人的時候,你可能會在內心中產生一種喜悅,你覺得自己消滅了一個敵人,當你打死10個敵人的時候,你就可能有點擔心了,而當你打死100個敵人的時候,你的精神就已經陷入痛苦的狀態了,子彈不是沒有,機槍不是不能開火,但你的精神已經無法承受了,因為敵人太多了。而當你不斷的打,不斷的上來人,白天來,中午來,下午來,晚上來,半夜來,你的子彈是無窮盡的,但敵人也是無窮盡的,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可能崩潰,你得不到休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對方的態度事實上也在影響著你,你會開始想他們為什麼不怕死,他們為什麼還要衝上來,你會從內心中乞求他們別衝上來了,你受夠了,但他們還在不停不停的衝上來,毫無妥協,毫無恐懼,那你自己就一定崩潰了。
這種瓦解的情緒十分會傳染,很快整個軍隊就會瓦解,明明是武器擁有優勢,但最後失敗了,但狂戰士不會崩潰,相反越接近死亡,他們就越打開自己身體的限制,這時候他們往往陷入一種自我暗示或者自我催眠的狀態,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唯有至死方休,其他一切困難都難以阻擋他們,這就是狂戰士的恐怖之處,我還是想強調,狂戰士不是有資格才能當,而是是個人就可以變為狂戰士,但支撐狂戰士的信仰是他的唯一要求。就上甘嶺總的情況來看,美軍並不是沒有斬獲,耗費了那麼多彈藥,那麼戰士所取得成績是存在的,但他們的心理已經瓦解了,士氣瓦解了,所以最終失敗了。上甘嶺戰役中國獲勝了。那麼支撐中國狂戰士的信仰是什麼呢?我認為是一種最簡單的想法:「中國人想要站起來,不想再屈辱的活著。」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及意義
上甘嶺戰役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一次戰役,某種程度上他的意義甚至是超過了第二次戰役,雖然這次戰役實際上時間並不長,交戰的地方並不大,而且嚴謹的說,雙方的兵力投入也不算多,但是傷亡比例和彈藥的使用量卻非常的驚人。在小小的上甘嶺,雙方都傾其所有的使用彈藥是雙方的特點,並且對雙方都造成了較大的傷亡這也是事實,為什麼爆發上甘嶺戰役已經解釋過了。那麼上甘嶺戰役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對於聯軍來說,原本聯軍認為自己的優勢很大,可以很快的打垮志願軍,但是結果卻大失所望,耗費了這麼多彈藥,結果陣地沒拿下不說,還搭進去很多的士兵。應該說美軍不會因為這點兵力的損失就傷到人口的根基,也是不可能的,中美雙方畢竟都有上億的人口,但這次戰役的慘烈程度讓美軍失去了繼續發動戰爭的信心,並且還有個潛在的理由就是蘇聯此時也偷偷參戰了(如著名的米格走廊),如果戰爭擴大為全面戰爭,那中蘇聯盟的實力讓美國忌憚。試問,一個小小的上甘嶺,耗費了如此多的彈藥和士兵(就傷亡比例而言),都沒能拿下,要是擴大到全面戰爭的話,那麼這要花多大的代價才能拿下?就這一點上美國便失去了信心,這也是後面能簽訂停戰協議的原因。請注意,戰爭不是不能繼續,而是戰爭結束能獲得什麼是美國的問題,尤其是中國這個國家,想打贏一個國家是容易的,但想打贏一個文化就是困難的,如果美國傾其所有和中國打,那麼就進入了一個巨大的消耗戰中,即便美國在這個消耗戰中取勝,得到的也是遍地焦土,這對美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此時美國取得勝利還並不牢固,以後細說。所以美國擁有繼續發動戰爭的能力,但沒有了繼續發動戰爭的信心了,戰爭就此進入了一個轉折,對中國來說,在一個點上集中自己最大的優勢和對方進行消耗戰是可以給自己提供優勢的,而上甘嶺的勝利,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呢?第一,上甘嶺絕對算得上一場決戰,並且這次大戰不同於第二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的失利美軍還能解釋為沒有準備好,但是這次美軍精心準備卻還是沒能拿下上甘嶺,這就讓中國佔據主動權。第二,上甘嶺也是在一個點上的決戰,這就不存在擴大化和追擊的問題,而當初志願軍來本來就是打消耗戰的,然後在消耗戰中取得勝利,並簽訂停戰協定,這一點,上甘嶺達成了。第三,這一點是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上甘嶺戰役是一味葯,他徹底治好了從清末開始的「恐洋症」,上甘嶺絕對算得上是一場大戰,並且慘烈程度也是空前的,而這是一場中國證明自己實力的戰爭。而能夠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洗刷了自1840年以來對外國戰爭屢戰屢敗的恥辱,並且美國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已經是舉足輕重了,能戰勝他,足以證明中國的價值。從此,世界上多了一個大國,那就是:
中國。搬運自貼吧 a1011526798這位大神的言論。原因大家都說了,我這裡就問一句,題主是在同時懷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高層的智商嗎……
就是一個門戶,對志願軍一方來說,如果失守了進入五聖山還要打,不過就被動了,所以門口要守住。對於美帝一方來說,這兒不打下來也就別打後面了,所以必須要打下來。
你打遊戲的時候,有沒有打一把就睡覺的想法,然後硬生生變成了通宵?
我們的男公關 @Arthur Wang已經言簡意賅地講清楚了那3.47平方公里對中聯(中美)雙方意味著什麼,所以我就不廢話了。只對題主說一句話供參考:如果你覺得一件事情看起來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直接的所得遠遠不值得這麼多付出的話,請認真思考更深遠的原因或目的。
借用美國人在豬排山的觀點,上甘嶺大打特打就是因為它沒有價值,若雙方在五聖山開戰,戰局就可能其變化,那就談不下去了,在上甘嶺開打恰好說明大家都想談,只是在互相試探談判資本而已
軍事上前兩位朋友已經回答了,政治層面上的原因是上甘嶺戰役的開始是有著特殊的政治背景的,當時中美停戰談判處於僵持中,美國迫切需要一次軍事上的大勝利來取得談判上的籌碼,而我們在清醒的認識到不可能將美國人趕下海的情況下也需要通過打退美國人的進攻來取得談判籌碼。所以上甘嶺在政治和軍事的雙重壓力下才必須打的那麼大。
很有必要也很值得,上甘嶺以後,兩軍其實都沒有了交戰動力,後來的摩擦都是小規模的。 這場戰役讓雙方都認識了彼此,美國人知道了,國民黨戰敗並不完全是因為自身腐敗無能,而是解放軍確實戰鬥力驚人,尤其戰意頑強,自己最得意的攻勢也能奇蹟般的挨住,而志願軍也明白了反對派並非都是紙老虎,美國佬雖然一看敗勢明朗就會投降,但是現代軍事強國那種鋪天蓋地的火力支援的確不是現在能夠輕易抗衡的。總之,此戰之後,雙方軍隊實質上達成共識,都不想再這麼硬碰硬來一次。某種意義上,已經結束了戰爭。
彭德懷當時說過,上甘嶺那兩個高地如果守不住,就得在五聖山打。五聖山是當時軍部所在,而且更難收。如果五聖山丟了,後面就是平原,干不過美軍,至少要後退200公里。
師長說了呀!主峰,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如果我們把它丟了,那麼前面這兩個山頭陣地我們就很難守住。而敵人呢就能進一步像我的主陣地五聖山來進攻。你是清楚的五聖山是整個朝鮮東線戰場的門戶,它的後面是一片大平原我們無險可守。這樣敵人就有可能強迫我們和東線的朝鮮人民軍後撤四十華里,你仔細估量一下這個形勢……
對志願軍當然值得,把兵力集中在最有利的地形進行防禦戰鬥。
對美帝來說是戰場選擇錯誤。按照某些說法
試問,一個小小的上甘嶺,耗費了如此多的彈藥和士兵(就傷亡比例而言),都沒能拿下,要是擴大到全面戰爭的話,那麼這要花多大的代價才能拿下?就這一點上美國便失去了信心,這也是後面能簽訂停戰協議的原因。這個邏輯並不正確,美帝早在志願軍第一次打到三八線的時候就提過停戰,並沒有全面戰爭的意思,但是志願軍非常自信的想解放整個朝鮮。這次的停戰,是志願軍覺得失去了全面勝利的可能,雙方一起坐下來談。花費很多彈藥在一個地點不能拿下是很正常的現象,尤其是這個地點沒有被徹底切斷補給線的情況下,在任何一場全面戰爭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但技術上來說,並不存在絕對無法拿下的據點地域,即使防禦的兵力再強,數量也是有限的,總可以採取打擊後方兵力物資補給的方式來耗死守軍。
美軍的兵力數量不足,所以應該把突破點盡量選擇在有利於發揮火力的地形,而不是投入到不利於發揮火力的消耗戰,這點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很類似。德軍和美軍共同的弱點就是,技術兵器數量優勢帶來的嚴重缺少步兵。從這點來說,只能說朝鮮的地形對志願軍太有利了,無法展開機械化部隊快速機動突破缺少反坦克武器的志願軍防線,按照堅守文登川的戰鬥來看,志願軍最好成績也不過是擊毀幾十輛坦克,就能擊退裝甲部隊的攻勢,說明戰場無法展開足夠的裝甲力量。
日蘇戰爭中,蘇軍每次集結幾百輛輕型坦克和火炮裝甲車輛展開正面攻擊,日軍集中用有限的反坦克炮超常發揮每次擊毀幾十輛坦克,但依然無法阻止防線被突破然後擴大成潰敗(日軍步兵素質微弱高於蘇軍,近戰能力更強,交換比更好,但這沒什麼用)。而蘇軍對德軍的防禦作戰也是一樣,缺乏反坦克武器的輕步兵師精心準備長達兩個禮拜的防線,可能被大量的裝甲力量在一到兩天就突破了。而且關於上甘嶺戰役的問題,有人最近在扒當年戰報和很多記錄之間的矛盾。。。。。。推薦閱讀:
※電影《黑鷹墜落》里的行動目標在今時今日有更好的避免地面戰爭的方式完成嗎?
※電影《愛國者》中的槍戰真實嗎?
※如何看待包含喜劇和惡搞的元素的戰爭電影?
※如何對比評價電影《湄公河行動》與《危機13小時》?
※如何評價俄羅斯根據車臣戰爭而拍攝的電影《煉獄》?